201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
文档仅供参考本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3 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8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本册教学时间安排:本册教学时间安排:一、负数(3 课时)二、圆柱与圆锥(9 课时)1圆柱6 课时左右2圆锥2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三、比例(14 课时)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 课时左右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 课时左右3比例的应用5 课时左右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整理和复习1 课时自行车里的数学1 课时四、统计(2 课时)节约用水1 课时五、数学广角(3 课时)六、整理和复习(27 课时)1数与代数10 课时左右2空间与图形9 课时左右3统计与概率4 课时左右4综合应用4 课第一单元第一单元负数负数单元内容:教材单元内容:教材 P2-9,P2-9,教参教参 P16-28P16-28教材说明:教材说明: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标准第二学段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气温的零上和零下,存折上现金的存入和支取,水位高度的上升和下降,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等。为了表示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还用学生原有的数概念知识就不够了,这样就自然引入了负数的认识。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例1)、存折(例 2)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接下来通过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例 3 让学生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和负数,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形式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例 4 借助数轴对气温进行排序让学生初步辨别正数、0 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负数。例如,例 1 通过冬天教室里和教室外的气温对比,室内、室外的气温分别是零上 16和零下 16,来引入负数。因为气温是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信息,从气温引入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再如,例 2 通过明细中存入和支取的对比,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另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用正负数表示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京时间的其他地区的时间,等等。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例 3 安排了一个活动情境,在直线上表示从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运动后的情形,也就是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 和负数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例 4 进一步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借助数轴来比较数的大小。利用学生对温度高低的亲身体验理解正数、0 和负数的大小,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 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 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单元教学时间:单元教学时间:大约 3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认识负数,教科书第 24 页例 1、例 2,教参 P19-2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负数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 0 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 0。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学具准备: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教学时间: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向上看(向下看)向前走 200 米(向后走 200 米)电梯上升 15 层(下降15 层)。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我在银行存入了 500 元(取出了 500 元)。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 20分(扣了 20 分)。10 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 500 元。(亏了 500 元)。零上 10 摄式度(零下 10摄式度)。3、谈话:陈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4 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二、教学例二、教学例 1 1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 小格呢?10 小格呢?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是 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 0,表示 0 摄式度)。(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指出:上海的气温比 0要高,是零上 4 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 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 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 0 度低,是零下 4 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 0以上,一个在 0以下)。上海的气温比 0高,是零上4 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 也可以直接写成 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 4也就是+4。(板书)北京的气温比 0低,是零下 4 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 4 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 4 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 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P4 第第 2 2 题)题)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 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155 米)。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 米或 8844.43 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 米。(板书)(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 米或 8844.43 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 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四、小组讨论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归纳正数和负数。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2、学生交流、讨论。3、指出:因为+8844.43 也可以写成 8844.43 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 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 0 可以分在 4 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 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 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8844.43 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 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 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五、联系生活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 2、3 题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1)存折:这里的-800 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 800 元记作-800;存入了 1200 元记作 1200 元,还可以记作+1200 元)(2)电梯:这里的 1 和-1 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 1 或+1 来表示,-1 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 33 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 3 层呢?六、课堂小结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教科书 P5-7 例 3 和例 4,教参 P22-27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 和负数之间的大小。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教学具准备:教学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一、复习: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1437-8 5.6 +0.9 -+0 -822、如果+20%表示增加 20%,那么-6%表示。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 2 摄氏度下降了 7 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二、新授:二、新授:(一)教学例 3: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2、出示例 3:(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 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6)引导学生观察:A、从 0 起往右依次是?从 0 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 和-1.5 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 和-1.5 处,应如何运动?(7)练习:做一做的第 1、2 题。(二)教学例(二)教学例 4 4: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 在-6 的左边,所以-8-6”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6、总结:负数比 0 小,正数比 0 大,负数比正数小。7、练习:做一做第 3 题。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 4、5 题。2、练习一第 6 题。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 0m 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四、全课总结四、全课总结(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2)负数比 0 小,正数比 0 大,负数比正数小。: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负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负数练习课,补充整理。补充整理。练习目标:练习目标:1、引导学生对个单元的知识加以梳理归纳,在同学们交流与反思中,使知识得以整理内化。2、在完成了作业本习题后的重点题讲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练习重、难点:引导学生对个单元的知识加以梳理归纳,使知识得以整理内化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一、知识整理,梳理成表。梳理成表。数整数负整数自然数正小数负小数0数正数正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小数分数正整数、正分数、正小数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0负数负整数、负分数、负小数二、讲解学生困惑和疑难问题二、讲解学生困惑和疑难问题选择:1、一月份哈尔滨温度达到()度左右。A-22B22 C102、一月份南昌温度达到()度左右。A35 B-20 C4判断:1、不带正号的数都是负数。()2、整数都是正数。()3、因为 7 大于 6 所以-7 大于-6。()4、最小的负数是-1。()三、作业超市(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做或者小组讨论)三、作业超市(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做或者小组讨论)1、读一读。(1)开启后的盒装牛奶应贮藏于 04,并在 48 小时内喝完。(2)水沸腾的温度是 100。水结冰的温度是 0。(3)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4)月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 127,最低气温是-183。(5)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 100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100,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 21,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2、填一填(1)如果张军向东走 30 米,记作+30 米,那么李刚向西走 50 米,记作()米。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走了()米。(2)8.7读 作(),“”读 作()。(3)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 0m,海拔高度为450 米,表示(),海拔高度为102 米,表示()。(4)如果把平均成绩 80 分做原点,()记为 0 分,90 分表示()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分,18 分表示()分。3、比一比。7()5 1.5()0()2.43.1()3.14、判一判。在 8.2、4、0、6、27 中,正数有 3 个。()5、选一选。(1)以明明家为起点,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如果明明从家走了30 米,又走了30 米,这时明明离家的距离是()米。A、30B、30C、60 D、0(2)数轴上,2 在1 的()边。A、左B、右C、北D、无法确定(3)规定 10 吨记为 0 吨,11 吨记为1 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8 吨记为8 吨B、15 吨记为5 吨C、6 吨记为4 吨 D、3 吨表示重量为 13 吨(4)一种饼干包装袋上标着:净重(1505 克),表示这种饼干标准的质量是150 克,实 际每 袋最少 不 少于()克。A、155B、150 C、145 D、160四、拓展练习:四、拓展练习:在数轴上,从表示 0 的点出发,向右移动 3 个单位长度到 A 点,A 点表示的数是();从表示 0 的点出发向左移动 6 个单位长度到 B 点,B 点表示的数是()。五、引导学生全课总结五、引导学生全课总结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与圆锥单元内容:单元内容:圆柱与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教科教科书书 P10-28,P10-28,教参教参 P29-52P29-52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会推导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公式,认识“进一法”取近似值,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5、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推导。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2)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3)利用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关系解有关复杂应用题。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圆柱的认识 6 课时2、圆锥的认识 2 课时3、整理和复习 1 课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012 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 14 题教参 P32-35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教学具准备:教学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1、出示实物图,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按形状将他们分一分类吗?2、在这些形体中,哪些我们已经认识,并且知道它们的特征了?3、剩下的这些形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习,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板书课题)。突出两个圆柱图。4、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 2 个圆柱,再看一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 3 个圆柱,它们都是直直的(点击,抽象出圆柱的平面图形),而且上下一样粗,象这样的圆柱就叫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5、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二、教学圆柱的特征:二、教学圆柱的特征:1、观察这些圆柱,想一想,点击出示研究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 1:圆柱有 2 个圆。你来指一指。师:除了上下两个圆面之外,圆柱还有其他的面吗?你来指一指。请摸一摸圆柱上下两个面,再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它们有什么不同?师: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面,周围的这个面是弯曲的面,叫曲面。、那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柱平面图师:圆柱上下 2 个平面叫圆柱的底面,圆柱的底面是 2 个什么形?(板)圆柱周围的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板)。请同学们看平面图,圆柱的 2 个底面是圆形,根据美术上的透视原理应画成椭圆,其中看不见的部分要画成虚线。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圆柱,你还有什么发现?(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它的 2 个底面怎样?)圆柱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有没有方法验证呢?请同学们看桌上的 3 个圆柱,其中 1 号圆柱两个底面都可以揭下来,2号圆柱只有1个底面可以揭下来,3号圆柱的底面不可以揭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师:你是用几号圆柱验证的?说说你的想法。生 1:用尺子量一量圆柱底面的直径,看是不是一样大。师:你的方法能验证别的圆柱吗?你真了不起,一个方法就能解决 3 个圆柱的验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证。你是用几号圆柱检验证的?说一说你的想法。生 2:揭下 2 个底面,重合起来比,发现它们完全相同。演示。生 3:揭下 1 个底面,贴到另一面,它们也完全相同。演示。生 4:先沿一个底面画圆,再把圆柱倒过来,和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它们也完全相同。演示。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验证出 2 个底面完全相同(板)。2、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相同点,那么点击出示问题,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生:它们有粗有细,有长有短。师:圆柱的粗细由什么决定?底面越大圆柱就越粗,底面越小圆柱就越细。师:圆柱的高矮由什么决定?圆柱的高是从哪儿到哪儿?从上底面到下底面的都是高吗?高要怎样?和什么垂直呢?师:和两个底面垂直的线段长度是 2 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圆柱 2 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在黑板的图上标明高)师:如果老师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你能找出一条高吗?(师生演示)老师斜看划一下,这个是圆柱的高吗?想一想,圆柱有多少条高?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给 2 号圆柱画一条高吗?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那么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认识长方形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书 P1314 页例 3例 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的部分习题。教参 P35-38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模型。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一、铺垫孕伏1 学生每人用硬纸制作一个圆柱体模型。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指同学说出它有什么特征?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 5 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1圆柱的侧面积。(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侧面积练习:练习二第 5 题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3.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4教学例 4(1)出示例 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 4 或比 4 小,都要向前一位进 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5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1做第 14 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2.练习二第 6 题。四、作业设计:四、作业设计: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例 4: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三课时第三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一)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练习二余下的练习。教材 P16-18,教参 P41-4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复习铺垫一、复习铺垫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3、练习二第 14 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第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对于求侧面积较有利。但在求底面积时,要先应用 C2 来求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出圆柱的底面半径)二、实际应用二、实际应用1、练习二第 13 题(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2)学生独立完成第 13 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2、练习二第 7 题(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通过圆柱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3、练习二第 9 题(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4、练习二第 16 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5、练习二第 19 题(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三、作业设计三、作业设计1、练习二第 8、10、15、17、18 及 20 题完成在作业本上。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2、四、板书设计:四、板书设计: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四课时第四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二)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练习二的练习。练习二余下的练习。教材 P16-18,教参 P41-4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复习准备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3、练习二第 14 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第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对于求侧面积较有利。但在求底面积时,要先应用 C2 来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二、实际应用二、实际应用1、练习二第 8 题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1)复习圆柱的表面积公式:(2)学生独立完成第 8 题,并指名板演。2、练习二第 10 题(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3、练习二第 15 题(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求两种画布各用多少”分别求哪几个面的面积?(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4、练习二第 17 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计算两个圆环的面积。5、练习二第 18 题学生小组讨论:制作水桶是做几个面?三、作业设计三、作业设计四、板书设计四、板书设计五、课后反思第五课时五、课后反思第五课时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书 1920 页例 5、例 6 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 1-4 题。教参 P39-41。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教学时间: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一、复习铺垫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探究新课二、探究新课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 16 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2、教学补充例题(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 50 平方厘米,高是 2.1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