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作风能力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医疗领域涉及民生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工作小结.doc
-
资源ID:87850525
资源大小:3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深化“作风能力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医疗领域涉及民生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工作小结.doc
深化“作风能力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医疗领域涉及民生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工作小结为贯彻落实中共XX区委关于深化“作风能力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方案部署要求,切实解决医疗领域存在的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按照XX区卫健局相关文件精神,医院积极开展深化“作风能力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医疗领域涉及民生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各项部署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通过医疗领域专项治理,深入纠治医药系统内外勾结欺诈骗保、过度检查、过度用药、收受红包等行业不正之风,持续实施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便民惠民举措,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体验感,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二、治理内容(一)治理医院及医务人员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行为1.治理违法违规开展医疗检查行为。对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超出诊疗科目范围开展医疗检查,开展禁止临床使用的医疗检查,使用未依法注册或者备案的医疗器械、聘用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医疗检查,以及违规收取医疗检查费用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2.治理无依据检查、重复检查等不合理检查行为。组织对医院门(急)诊、住院患者医疗检查情况进行自查和抽查,组织专家对检查必要性、规范性进行论证,对于违反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及有关诊疗技术规范等开展的无依据检查、非必要重复检查等行为进行查处,责令整改,依法依规严肃处理。3.治理违反知情同意原则实施检查行为。重点治理实施特殊检查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形。引导各科室强化落实知情同意和院务公开要求,加强科普宣教,公开本院开展的检查项目收费标准。医务人员在为患者开具检查单前,要说明检查目的和必要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对于特殊检查,要取得患者或家属书面同意。4.治理可能诱导过度检查的指标和绩效分配方式。严肃查处医院实施“开单提成”、设置业务收入指标并与医务人员收入直接挂钩等可能诱导过度检查的行为。推动将技术水平、疑难系数、工作质量、检查结果阳性率、患者满意度等作为绩效分配重点考核指标,引导建立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和技术价值的绩效分配方式。5.治理不合理用药行为。加强医院、村卫生室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规范发展药学服务,提升药学服务水平,着力纠治医疗机构落实抗菌药物管理及处方点评制度不到位,超剂量用药、超疗程用药、外科手术无指征使用、不合理联合使用抗菌药物行为。(二)治理医疗机构欺诈骗保行为持续加强协议监督和履约考核,强化医保智能审核作用,规范医保农合科、村卫生室规范使用医保基金行为。围绕“四假”问题,聚焦医保农合科、村卫生室等重点,持续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有效发挥医保基金监管专家和社会监督员作用,不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机制,强化部门联合,构建一案多查、一案多处、齐抓共管、联合惩戒的基金监管工作格局。(三)治理医务人员索要收受“红”行为1.明确“红包”内容。医院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活动过程中,接受患者及其亲友的礼品、礼金、消费卡和有价证券、股权、其他金融产品等财物,以及安排、组织或者支付费用的宴请或者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均应认定为“红包”,不断细化明确“红包”范畴、明确处罚红线。2.落实纠治“红包”责任。进一步压实医院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查实的违规人员要坚决予以严肃处罚。建立对不知情或不可抗“红包”上缴登记制度,健全医患双方不收不送“红包”告知制度,畅通“红包”上缴渠道和举报途径。3.完善“红包”防控措施。充分发挥行风建设社会监督员作用,采取明查暗访、媒体监督等办法加大索要和收受“红包”线索的发现力度。医院要加强院内容易产生“红包”行为的重点场所监管,消除“红包”行为高发场合的监控死角。4.清除“红包”产生空间。医院应当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院内电子屏等途径向患者充分告知诊疗资源分布信息,增加诊疗资源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并通过网络预约、扫码预约、线下预约等多种形式有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清除“红包”滋生土壤。(四)治理医务人员索要收受“回扣”行为1.严防各类形式回扣。建立清正廉洁的新型医商关系,依法依规与利益相关企业交往,严禁收受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经营企业或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提成,严禁参与或接受影响医疗行为公正性的宴请、礼品、旅游、学习、考察或其他休闲社交活动,不得参加以某医药产品的推荐、采购、供应或使用为交换条件的推广活动。2.严守各项招采纪律。严格落实医院各项内控制度,严禁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和基本建设等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的政策规定在省药械招采平台采购所需的药品和耗材,优先采购、使用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严禁医务人员违反规定私自采购、销售。3.严控药品耗材使用。落实医院管理职责,规范医疗运行管理秩序,针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重点药品耗材细化管理措施。以电子病历为基础,对医疗重点环节开展监控,分类甄别、及时预警。除集采药品耗材外,对医务人员药品耗材使用情况排名靠前且无正当理由的,根据行为性质,进行约谈、调岗、核减绩效或暂停执业。4.严惩违规违法人员。完善医药代表院内拜访医务人员管理制度,参照“定时定点定人”“有预约有流程有记录”(“三定”“三有”)的方式,拟定细化可执行的院内制度,对违规出现在诊疗场所且与诊疗活动无关的人员及时驱离,对核实的输送回扣行为及时上报,对查实收受回扣的医务人员根据金额从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实施集中带量采购。进一步规范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网上采购政策、明确网采责任、建立惩处机制。进一步加强集采药品和医用耗材中选成果落地使用,医院优先使用集采成果,不得以任何名义阻止集采中选成果进医院,同时,用好结余留用激励机制。三、 工作开展情况(一)强化学习教育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党纪、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内容,通过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讲党课、专题学习研讨等方式,扎实深入开展学习教育。(二)深入查摆问题采取自己找、领导点、互相评、集体议、群众提等方式,深入查找作风方面突出问题,落细落实“发现问题一整改落实一情况反馈一总结评估”的闭环机制,着力整改问题、消除作风顽疾。(三)深入开展医疗领域问题专项治理。落实XX区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持续实施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便民惠民举措,进一步改进医疗卫生行业作风,深入纠治医药系统内外勾结欺诈骗保、过度检查、过度用药、收受红包等行业不正之风。完善医联体管理,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四)树立鲜明导向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考核。把作风能力建设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重点工作任务,以工作实绩为重要标尺,注重在疫情防控、高质量项目建设、风险防范化解等重大任务中查实绩、看作风。四、下一步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医院要充分认识开展医疗领域涉及民生问题专项治理对于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的重要意义。医院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协同机制,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举措,明确责任分工,切实落实监管责任。要切实改进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专项治理在年底前取得实效。(二)全面彻底排查。把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整改问题贯穿始终,坚持做到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纠治什么,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医院要在微信公众号开设“专项治理专栏”公布受理群众监督举报的方式,广泛征集线索,认真调查核实,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建立台账,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三)强化宣传引导。医院要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净化医疗环境、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的有力举措和工作成效,为专项治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四)加强监督检查。医院将联合成员科室做好专项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分类指导等工作,对工作推进不力、存在问题较多的科室要求责令整改,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或失职渎职的科室,将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责任。各科室、辖区村卫生室要加大自我监督力度,认真调查核实各类线索,建立违法违规问题台账,视情节给予相应处理。医院将会同成员科室对各科室、辖区村卫生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五)建立长效机制。医院要指导相关科室针对发现问题狠抓整改落实。针对专项治理行动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创新监管手段,纳入医疗服务监管日常工作,常抓不懈。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质控中心、行业学(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切实落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坚持正向引导与问题整治相结合,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诊疗规范化水平,推进薪酬制度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良好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