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 讲义-高三统编历史一轮复习.docx
-
资源ID:87865827
资源大小:118.8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 讲义-高三统编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讲义复习目标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知识点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1)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起源:西周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3)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2法治(1)早期国家已有法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2)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3德治与法治之争(1)表现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法治商鞅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抉择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知识点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承秦制,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因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2)评价: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朝律令体系完备(1)唐朝法律发展:唐高宗时期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唐高宗命人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特点:礼法结合。(2)唐朝教化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基层教化:在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知识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1)推动因素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2)基本历程: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乡约;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宣讲内容为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引用大清律例。(3)结果: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1.概念阐释“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2学习情境战国时期法治思想春秋左传记载:“(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子产临终前“舍宽取猛”的态度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礼崩乐坏,子产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从以德服民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3概念阐释律令儒家化律令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中,使封建法律具有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史学新论教化与法律的一致性以礼为主要内容的教化之所以能作为国家法律秩序观念向民间传输的渠道,根本原因在于礼与国家法精神和内容的一致性。从西汉时期的“引经决狱”开始,礼的精神和内容不断地向法进行渗透,最终形成“一准乎礼”的唐律。以唐律为例,借以窥视中华法系“礼法融合”特征,以论证礼的渗透直接导致了符合国家意志的民间法律秩序的形成。汪雄涛法律文化视野下的教化大小传统之间的沟通桥梁微点拨:自秦汉至清末的整个封建时代,“礼”的精神不断法典化,唐律的出现,标志着“礼”与“法”融合的完成。5学习情境朱熹家礼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朱熹家礼朱熹家礼在中国古代有何作用?提示:规范了家庭的行为规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6学习情境宋代乡约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中记载:“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据此概括这一时期“乡约”的主要内容。提示:扬善惩恶、道德教化。7学术情境中国古代的治国策略美国学者列文森认为:“中国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列文森认为中国古代的治国策略是什么?提示:外儒内法。共研主题诸法合体中华法系和古代法治中华法系的确立与发展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1)夏商周三代“刑”“礼”并立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但这一时期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2)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公元前536年)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公元前513年)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刑罚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秦代崇尚法治。秦律“密于凝脂”。(3)两汉至隋唐法律儒家化阶段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法律的时期,即律令儒家化。隋唐时期,唐律疏议完成了“礼教”与“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4)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如何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中华文明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特点史料中国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从法经到唐律疏议,一脉相承,沿革清晰。除律外,令、格、式、典、敕等也是国家制定法的重要形式,这些法律形式虽名称不一,但在法的效力渊源上基本相同,都是由皇帝和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发布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强化政治控制,侵犯皇权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是重点打击对象。因而以惩恶为目的的刑法被特别强调,刑法体系既发达又严密,对维护封建统治作用不大的民事行为,统治者则不够重视,因此国家制定的法律中涉及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较少。摘编自王谋寅论中国古代法律秩序的特征导读中国古代法律形式多样,古代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统治者对民事行为不够重视。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提示: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国家制定法的形式多样,体现国家意志;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刑法体系发达,民法法治滞后。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1)刑罚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2)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4)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古代律令儒家化的三个阶段(1)汉代“引礼入法”:律令儒家化的发端。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者通过“春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2)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律令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3)唐代“礼法合一”:律令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自此,礼与法完全的融合,实现了“礼法合一”,古代中国律令儒家化的完成。共研主题礼教并用中国古代的礼治和教化中国古代的乡约制度史料王阳明平南赣之乱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南赣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王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导读从史料“和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等信息可以看出王阳明制定的乡约具有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的作用。根据史料,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制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提示: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思想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1)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体系之中。(2)教化途径系统化: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3)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4)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方法(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一办法。即所谓“上行下效”。(2)设官教民,实施教化: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3)族规乡约,化民成俗:在古代中国,还有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径,那就是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4)道德读本,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它们既不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课本,但却在整个社会教育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10/10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