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时期 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
资源ID:87866276
资源大小:995.48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时期 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历史学科一轮复习 学案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时期一、 核心考点突破(一) 画出隋唐重要事件时期时间轴(二)请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简要列举隋唐重要史实。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三)根据以上史实概括隋唐时期时代特征:政治上: 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中央行政体制成熟:三省六部制。选官用人制度成熟:科举制)经济上:1.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2.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地位提高。3.对外交往活跃,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海外贸易兴盛。思想上:思想文化兼收并蓄,三教合一。民族上:民族政策开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二、核心概念突破【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演变: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1)内容:设中书省(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 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2)特点: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职责明确,提高效率;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节制君权,减少失误。(3)影响 :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地方制度-郡县制到道州县】1、隋朝:郡县制。2、唐朝:(1)唐初: 道(用来监察州,带有监察性质的行政区)、州(府)、县。(2)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概况: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度广泛用于全国。中唐以后,节度使辖区也称道,不是单纯的监察区划,而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划了。评价:部分节度使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威胁中央集权,成为唐朝后期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监察制度】 1、隋朝:御史台。2、唐朝:(1)御史台:在隋朝基础上,在御史台下设三院: 台院:纠察百僚,弹劾不法;殿院:纠察朝会典礼失仪等;察院:监察地方官吏和尚书省六部。 (2)谏官制度。沿革:先秦设立;魏晋初具规模;唐朝成熟。 权力:一言谏之权,谏官可以随宰相入阁议事,参与决策权,同时也可以独立向皇帝进言; 二封驳之权,如门下省接到中书省诏书后其要进行复议,若有不同意见,可送回要求重新拟定。【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2)选官依据:门等出身。(3)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2.科举制(隋朝1905年清末新政) (1)形成: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太宗时以进士科明经科为主 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 (3)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流动。 巩固政权统治:扩大了管理来源,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考试选拔方式:公开考试,相对公平公正;考察才学,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推动儒学发展: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家统一:将选官用官权利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推动世界文明: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影响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土地制度】均田制(1)存在时间:北魏至唐朝前期。 (2)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3)经营方式: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 (4)瓦解: 至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 实行租庸调,农民负担加重,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地主成为佃客。【赋税制度】1.租庸调制(1)内容: 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徭役制度。凡均田户,不论授田是多少,按丁交纳定额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租”即田租;“庸”则是力役,“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交纳定额的绢或布。(2)意义: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障;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2.两税法(唐德宗)(1)背景:随着均田制的瓦解(2)内容: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而是根据资产定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故称两税法。(3)意义: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按财产征收赋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教合一与复兴儒学】1、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2)魏晋时期,玄学出现,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地方。(3)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助长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概况:(1)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唐代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3)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三、高考真题强化训练1.(2022·浙江卷·4)4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丞相、御史大夫、郡守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A B C D2.(2022·全国甲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3.(2022·广东卷·3)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 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4.(2021·湖南卷·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5(2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6.(2021·广东卷·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7. (2020·山东卷·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8.(2018·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9.(2018·江苏卷·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10.(2017·全国卷·26)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11.(2017·江苏卷·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12(2013·江苏卷·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13(2012·山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4. (2019·江苏卷·3)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15.(2019·海南卷·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 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 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 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 促成了国家统一16.(2022·湖南卷·3)据下表可知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17(2014·海南卷·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18(2012·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19.(2022·浙江卷·5)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诗作反映出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 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 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20. (2018·海南卷·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21.(2017·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2.(2017·全国卷·26) 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3(2015·福建卷·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24.(2022·全国乙卷·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25.(2020·全国卷·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26.(2020·全国卷·26)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图7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图8 五台山佛光寺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27.(2020·江苏卷·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28.(2019·全国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9(2017·北京卷·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30.(2016·全国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31(13分)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油(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 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 图4 隋代分郡图隋书卷29地理志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