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87867902
资源大小:126.88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一、古代诗歌阅读1赏析诗词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2词多义可怜可怜楼上月徘徊( ) 可怜九月初三夜(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词多义宛转江流宛转绕芳甸( ) 宛转娥眉马前死( )徘徊可怜楼上月徘徊( )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 )4阅读春江花月夜,完成问题。(1)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2)“月”这一意象在文中有何作用?5春江花月夜的整体结构,有人认为是前后脱节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前后缺少严谨的关联;有人认为全诗浑然一体,不脱节。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6春江花月夜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其中主要描绘了哪种景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7请赏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二、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_,_。(2)春江花月夜中,借助月来表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的句子是:_,_。(3)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梦游故乡无着无落的离情的两句诗是:_,_。(4)春江花月夜中“_,_,写一轮孤月,江天无尘,宇宙澄澈,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_?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三、选择题9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四、语言表达10请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五、小阅读-课内11“可怜楼上月裴回”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春江花月夜12阅读春江花月夜,思考:为什么“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13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17】江树。请简析“摇”“满”二字的妙处。1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包含了作者什么情感?春江花月夜15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中“逐”字用得极好,请品味其妙处。16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中的“卷”“拂”二字用得极妙,请简析。17 赏析“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18赏析“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逐”字。19赏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20赏析“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2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22请赏析“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23请赏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4请赏析“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25请赏析“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26请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27请赏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28请赏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29请赏析“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30请赏析“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31请赏析“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32请赏析“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试卷第3页,共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境,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迷蒙、空灵曼妙的意境美。该诗的成就还在于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哲思。诗歌前十句营造的清明澄澈意境,引发了诗人的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共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短暂与永恒、变化与恒久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考。该诗还将人世间永恒的离愁别绪融于春江花月夜的美妙画卷之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对男女相思离愁别恨的抒写。诗人运用白云、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等实实虚虚的意象,将一种相思、万家别情通过景物、场景、动作、细节、心理等描写表现出来,既具有画面的形象感,又具有时空的立体感,让所有产生过离情别绪的人不由自主地产生真切的代入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赏析的能力。考生应结合作者作诗的时间背景以及人生经历来理解本诗,要求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课外有关古诗的知识。解答此题可以从诗歌的语言、人物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作答。整首词的意思是“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送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好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珠。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好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落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春江花月夜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3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4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2 形容词,值得怜悯,哀怜 形容词,可爱 形容词,可惜【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此处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可怜楼上月徘徊,形容词,值得怜悯,哀怜。译文“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 可怜九月初三夜,形容词,可爱。译文“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形容词,可惜。译文“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3 动词,辗转 形容词,凄楚缠绵态 动词,往返回旋,来回地走 动词,犹豫不决【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此处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江流宛转绕芳甸,动词,辗转,译文“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香的草甸” 。 宛转娥眉马前死,形容词,凄楚缠绵态,译文“这凄楚缠绵的绝代美人啊,只得被缢死在马前”。可怜楼上月徘徊,动词,往返回旋,来回地走,译文“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译文“如果留恋暂时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4(1)A 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2)“月”在文中起了线索的作用。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叹、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浑然一体。【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选项“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的说法错误。用简单的数学九九乘法表一算,四句一换韵,总共三十六句,所以共换九韵,而不是“共换八韵”。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句意象,品味其表达作用的能力。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景物描写的基本做题方法:首先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其次就是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手法,进而结合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旨意。题干要求回答:“月”这一意象在文中有何作用?这首春江花月夜,全文重点的意象就是“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月亮与潮水一起涨;最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到月的消失,有一个时间的转换、岁月的更迭感,从结构来是串联全诗的线索;同时,月亮的深沉起落的描写,与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交相辉映,“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等具有人生哲理思考意蕴的句子,与月的起落浮沉相映衬,情景交融,加深了作品的主题,丰富了诗歌的意蕴。【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5【观点一】前后脱节。诗歌前半部分的16句话借美景抒写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自“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抒写游子思妇的惆怅感伤。前面的哲理和后面的抒情缺少逻辑关联,不能合为一个整体。【观点二】全诗浑然一体,并不脱节。诗歌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妙图画。美景引发诗人的哲理思考,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以下八句中,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此后,诗人收回思绪,再次欣赏美景:江水东流,只有一轮“孤月”悬于天上。难道她是在等待意中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象,将我们引人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诗歌将景、理、情融为一体,并不脱节。【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得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首先明确作者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即可。解答此题,要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针对自己的观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根据。例如本题中,如果认为从整体结构看前后脱节,就要分析出“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与这句诗的前后缺少严谨的关联的表现;如果认为全诗浑然一体,不脱节。也要分析出“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与这句诗的前后相互紧密关联的表现。论述要充分、严密,能自圆其说即可。【点睛】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6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从初月,高月一直写到斜月,落月。在离人眼中,初月是明媚的,高月是皎洁的,楼上月是依恋的,镜中月是撩人的,石上月是凄清的,斜月是迷离的,落月是缠绵的。它“年年望相似”。“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它随着诗人的脉搏跳动,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境,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详解】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本题中,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代代无穷已”“年年望相似”,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7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沉沉”二字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加深了他的相思。“摇情”化静为动,与江水江树一起晃动,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点睛】鉴赏表达技巧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8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已”“玉户”“捣衣砧”“闲潭”“纤尘”“皎皎”“江畔”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9C【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错。“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故选C。10月悬之理宇宙永恒思妇怀远【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围绕主题安排材料的布局,答题时一般从叙述的顺序、人称视角的变化、文章的线索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等角度分析,先明确特征,然后分析好处。本题:“江”和“月”是全文的两个中心意象,尤其是“月光”可谓全诗的灵魂。它不仅从月生月悬月斜月落体现了时间的线索,而且它统景、谐情又引发了哲理性的探索,使春江花月夜成为诗情画意哲理高度统一的“孤篇盖全唐”的名文。月生:春江潮水涌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万里,波光粼粼。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春天花草遍地的原野,月华洒在花叶上闪着银光,似天降流霜,与江畔白沙融成白茫茫的一片。课文研读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看孤月,悟哲理课文研读当孤月高悬时,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诗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月悬: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江水还是年年川流不息,苍天不老,生命短暂,但人类绵延久远。这是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张若虚却没有落入“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月落:诗人的思路由“白云月落摇情满江树”进行了切换,转入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描写。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梦落花,品相思课文研读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呢?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思妇怀人: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一处为“月悬之理”,第二处为“宇宙永恒”,第三处“思妇怀远”。11“可怜”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以人的情态。“裴回”也运用了拟人修辞,极为生动传神,描写出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样子,月亮仿佛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句诗的含义是: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异常可爱,徘徊着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赏析诗句,要从炼字、炼词、赏手法、析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可怜”“裴回”均运用拟人修辞,从神态和动作角度将月拟人化,“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赋予“月”以人的情态。“裴回”是“徘徊”之意,这二字极为传神,描写出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夜色,月亮仿佛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12因为月光涤荡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意思是: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的是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采用暗喻的手法,月色虽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流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像霜那样“飞”,写出了月色的柔和细腻。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13“摇”“满”二字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离情写得具体形象,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令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鲜花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瀚无边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也令人仿佛看到落月撩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一个“满”字让人感觉到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浓郁的、哀婉的、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这份悲伤但并不绝望的相思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的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炼字。炼字一般集中在动词和形容词上,题中的“摇”“满”二字就是。这句话意思是“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游子的离情是抽象的,但月光的浮动、鲜花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瀚无边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让人仿佛一下子看到了游子的离情就如眼前的月光一般到处都是。所以这两个字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离情写得具体形象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让读者感同身受。14面对辽阔江天的一轮孤月,诗人不禁浮想联翩,神思飞跃。这两句发问既是天真稚气的问,又是深沉的问,也是永无答案的问。反复琢磨,就会发现,这两句发问中又藏着无限玄机,有旷世的孤独。【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这句诗的含义是:江边谁最先看到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临人间的?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有一种旷世的孤独包含在里边。15“逐”字将思妇与游子无法相见而寄情月光的无奈描写得透彻淋漓。【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主要考查炼字的能力。首先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其表达效果。结合前面“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可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对象应该是思妇和游子,“逐”是“追随”之意,诗句意思是“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思妇和游子共望月光却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逐”展现出二人互相思念却无法相见只好借助月光来表达情意的无奈。16这两个字把思妇的惆怅、迷惘形象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的相思之苦。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似乎要和思妇为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思妇的玉门帘上和她的捣衣砧上。但思妇却触景生情,反而更加思念游子。她想要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要忘却但又做不到。【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主要考查炼字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结合前两句“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可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依旧是写月光,“卷不去”和“拂还来”也是形容月光,这两句意思是“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里的月光好似对思妇有情,想要与思妇作伴,于是把柔和的清辉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想要赶走这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17江水流逝,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春天。月亮再次西斜,游子仍然在外游荡。“复”字衬托出游子凄苦的寂寞之情。【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首先要先翻译诗句,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从手法、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体会诗人情感和表达效果,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内容上:江水不息地流淌,将要把春天渐渐流尽,江边的落月又一次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