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巩固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高考备考一轮复习.docx
-
资源ID:87871609
资源大小:224.37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巩固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高考备考一轮复习.docx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2卜辞中常见商王组织或亲自参与各项生产活动的记载,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癸未卜,有祸百工”。这反映了商代()A神权对王权的支配B国家对经济的重视C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D卜辞左右社会生产3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A消弭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C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D以神权政治为核心4诗经·大雅·生民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诞生的传奇故事及创建农业的事迹,歌颂了后稷功德,后稷形象实为一位神化了的英雄。这反映了西周()A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重农抑商”的思想和实践C敬天保民的人文精神D慎终追远崇德尚贤的思想5 2022年除夕夜,四川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如图)亮相虎年春晚,给观众们强烈的精神震撼。这尊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由此可知()A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青铜铸造是商周最重要的手工业C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D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6甲骨文中的“田”字,方框中纵横交错的笔画不定,有些还在方框外又凸出几块方格田;而金文中则一律作田字格,与今天使用的田字没有区别。这一变化源于()A土地井田制度瓦解 B农业生产显著进步C国家统一局面出现D文字使用频率提高7春秋时,鲁有郊祭,此天子之礼也。季孙氏祭泰山,此诸侯之礼也。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祭祀后天子撤去祭品所唱之诗)彻。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遭到破坏 B分封制走向崩溃C贵族阶级已经衰落D宗法制得到巩固8荀子·君子篇中说,“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爵当贤则贵,不当贤则贱。古者刑不过罪,爵不逾德”。由此可知荀子的思想()A主张统治者实行法治B以刑罚严惩人性之恶C认为赏罚皆应有标准D适应了诸侯争霸需要9秦朝芝罘碑文中记载:皇帝哀众,遂发讨师。义诛信行烹灭强暴,振救黔首;琅邪碑文中也有记载:端平法度合同父子,圣智仁义上农除末。由此可知()A秦朝执政严格奉行法家思想B百姓为秦始皇歌功颂德C儒家思想在秦朝有一定影响D秦朝短命而亡另有其因10 “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的管理11诸侯相,统领百官,汉初多由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上述变化反映出,西汉()A注重推进移风易俗 B行政中枢权力转移C主流治国理念变动 D郡国并行体制完善12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产铁区设置铁官,由盐、铁官主持生产、销售,严禁私产私售。这些措施旨在()A使朝廷获得重利 B打击富商大贾C限制大手工业者D加强中央集权13如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记载出处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汉书·儒林传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汉书·成帝纪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汉旧仪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14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据此可知,秦朝公文制度()A符合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B重在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C成为政府监察制度的补充D折射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15公元前214年,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这条人工运河虽经历代修缮利用,但“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这说明灵渠()A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B保障了秦朝的长治久安C加强了中央对云贵地区的管辖D推动了岭南的经济发展16西汉农学经典氾胜之书是以关中地区作为试验区的农书,代表东汉农学最高成就的四民月令记述的则是以洛阳地区为主要对象的农耕生活规范。这折射出两汉时期()A土地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B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C土地占有形式的根本变化D政治中心东移的历史变化二、非选择题17邮驿是古代中国驿道系统机构设置的统称,包括邮、亭、驿、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王恢数使,为楼兰所苦,言天子,天子发兵令恢佐破奴击破之,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汉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汉班固汉书卷9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河西邮驿的设置进行相关解读。1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材料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然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而科举制却是“以文取人”而不及其余的。虽然设置上有“取之以文”后“课之以能”之意,但设想绝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二者间仍然时时表现出抵牾不合之处。众多士子在狭窄的考试一途上竞争拼搏,不得不竭尽心智揣摩辞章苦诵经疏,精力才华为之耗尽,浮华迂腐之性因之而成。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1A2B3C4D5C6D7B8C9C10B11C12D13D14A15A16D17从设立的背景的角度作答,如匈奴等少数民族侵扰,边患严重,战争频繁;便于民族交往等。(4分)从设立的特点的角度作答,如分布比较密集;功能增多,传递军事情报等。(4分)从设立的作用的角度作答,如便于信息的快捷传递;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民族交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18示例:论题:察举制和科举制各有其优缺点。(2分)阐述:汉代察举制的实施过程,有独特的优点。汉代吏政颇为后人称道,许多循吏良守、名公巨卿,皆出察举一途,这并不是偶然的。汉代察举制较为尊重舆论评价,注重专业原则,分科取人,且有“试职”“累功”之法强化实践培训,其法与吏治结合得较为紧密。但在施行过程中,人为色彩浓厚,发展到后来只注重门第。而科举制“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的选官方法,确实存在弊端。但考试的标准是具体的、可掌握的、模式化的,以保证选官程序的公正与易行。科举考试较多地体现了面向知识群体的特点与促进社会流动与公平竞争的精神。(8分)总之,两种制度各有一套相关的机制与之相配合,各有成功之处,但也各有难以克服的问题。较之察举制,科举制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进步,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项伟大的政治文化成就,但它并非一切方面都比察举制优越。(2分)(其他论题如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但也要适时革新;选官制度发展应该汲取古今之精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等,符合题意亦可)8/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