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资源ID:87872544
资源大小:360.8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2023·新疆乌鲁木齐·统考一模)下表是东汉永和五年与南朝宋末南方部分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庄园经济迅速发展B地区局势动荡不安C生产技术革新缓慢D南北经济差距缩小2(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的名号多是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辽宋夏金时期,辽人以轩辕氏、炎帝后裔自居。这表明( )A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B华夏认同具有统一的内驱力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开放D民族交流交融是时代的主流3(2022·北京海淀·校考模拟预测)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日:“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4(2023秋·重庆·高一统考期末)观察下面两幅图片,与汉代相比,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出现明显变化,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经济重心移至南方B南方经济有所发展C田庄经济效率提高D耕作技术出现革新5(2023春·广东·高三统考开学考试)魏书·乐志记载:孝文帝搜求古乐,“垂心雅古,务正音声”,命中书监高闾与太乐“详采古今,理定雅乐”。直到精通江左文化的王肃的到来,才最终为孝文帝完成了此心愿。孝文帝上述举措旨在( )A打击北方门阀士族的势力B以雅乐取代游牧民族俗乐C学习南方士族的先进文化D以艺术融合促进政治认同6(2023秋·河南新乡·高一统考期末)洛阳的元氏家族本是北魏宗室,却有人在墓志上称自己为“唐尧(五帝之一)之苗裔”“汉高(刘邦)之胤胄”,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汉族先贤,而不是鲜卑拓跋氏。这种情况反映了( )A元氏一族对拓跋氏的不满B该家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C洛阳是圣德先贤诞生之地D墓志记载不适合作为史料7(2023春·广东东莞·高一校考开学考试)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B体现“无为而治”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D有利于民族交融8(2023秋·贵州遵义·高二统考期末)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南齐秘书丞(王肃)肃初入国(北魏),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后,肃与高祖(北魏孝文帝)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材料反映该时期( )A民族交融发展B政权更迭频繁C江南得到开发D少数民族内迁9(2023秋·云南玉溪·高一统考期末)齐民要术中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在汉代之前汉民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此现象说明( )A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胡人颠覆了汉族的饮食习惯D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10(2023春·陕西·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钱穆先生曾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长有发展。门第在当时历史进程中,可谓已尽其一分之功绩。”据此可知( )A门第观念培育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B世家大族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关键C士族门第发展与文化演进相互推进D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文化发展11(2023秋·福建漳州·高二统考期末)公元216年,曹操要求内迁的南匈奴呼厨泉单于对其称臣,并将其留于邺城(曹魏都城)。此后,曹魏又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居于六郡,“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由此得出曹魏安置南匈奴( )A阻断了少数民族的内迁B助力于改土归流的实施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北方边境的稳定12(2023秋·山西太原·高三统考期末)东晋南朝时,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研习谱牒之学的世家,其中南迁的贾氏、王氏最为出名。他们所编的百家谱十八州谐等,使得朝廷对各地士族有了更多了解。谱牒的编修( )A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适应了当时政府的治理模式C保障了门阀士族可垄断仕途D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13(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表是东汉、三国时期官方登记在册户、口数数据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户数口数东汉157年1067796056486856魏263年663423146642344328817672881蜀263年280000940000吴280年5230002300000A自然灾害多发和严重B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C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D北方人口大批量南迁14(2023春·广东江门·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胡饼(类似今天的烧饼)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烤制面食,味道香美且易于携带。魏晋时期,无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在边远乡村,胡饼都深受民众青睐。据晋书记载,王羲之被权臣选为女婿时,就正躺在胡床上大嚼胡饼。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民族交融得到加强B汉人胡化风气盛行C社会等级日渐弱化D外来食物占据主导15(2023秋·福建龙岩·高三校联考期末)表为南朝开国皇帝信息简表,这反映出当时南朝( )宋武帝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凭借着巨大的军功,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代晋自立。齐高帝萧道成兰陵萧氏(原本次等士族,刘宋时以军功起家),其父为刘宋时期著名武将。梁武帝萧衍同为兰陵萧氏的子弟。陈武帝陈霸先出身低微,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通过平定“侯景之乱”,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废梁敬帝,自立为帝。A士族政治日渐式微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C面临北方军事威胁D以军功为选官标准16(2023·福建·统考一模)北魏时期,许多皇后来自匈奴、汉、柔然、羌等民族,民间的族际通婚也很常见,平城、洛阳是族际通婚的中心。这些现象可说明当时( )A南北差距逐渐缩小B民族交往途径单一C民族矛盾有所缓和D婚姻观念平等开放17(2023春·广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国志·魏纪后汉书·献帝纪天子以公领冀州牧。曹操自领冀州牧。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曹操自为丞相。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汉皇后伏氏,坐与父(伏)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其二子。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使张音奉玺绶禅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材料二 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为便利纪年,认为在乱世存在多个政权并立时要选择其中某个政权作为正统,如在三国时期以曹魏为正,南北朝选择宋齐梁陈纪年,五代十国则选择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为标准。北宋和辽、夏并立,因宋受后周禅让,所以在这一时期将宋作为正统。他认为这一举措“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据(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 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司马光)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1)根据材料一,比较三国志和后汉书对相关史事叙述的差异。(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司马光和朱熹关于三国时期“正统”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观点产生的原因。18(2023春·陕西·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北魏中期,私家佃农纷纷脱离世族庄田,世族地主要追回逃亡人口,势必将抢夺国家税户。这是与孝文帝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力量和对基层的控制相冲突的。李冲提出的三长制得到北魏中央高层赞赏。三长制是参照我国古代的乡、里组织制定的。它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取乡人强谨者充当。三年没有过失,可以升迁录用。三长制与新租调力役制结合使北魏政府改变了过去乱征乱要的状况。同时,北魏政府还检括出了强宗豪族大量的“苞荫之户”,国家控制的税户因而增加。三长制的建立,健全了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机构,它既使均田制的推行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又使北魏政府增加赋役来源如愿以偿,这对北魏政权的巩固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北魏以后,直至隋唐中叶,各代虽有变化损益,但都基本沿袭了北魏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基本形式。摘编自青林陇西李冲与魏孝文帝的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推行三长制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分析三长制推行的效果。1B【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东汉永和五年与南朝宋末南方部分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江州、湘州变化很大,这一时期由于战争,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人口变化差异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庄园,另外庄园只存在于东汉时期,排除A项;生产技术并不能决定人口变化,排除C项;扬州、江州、湘州军事南方城市,并不能反映南北经济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材料提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后,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追认华夏族的祖先为祖先,把自己看作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该历史时期结束分裂,重归统一,B项正确;材料强调少数民族认可华夏族的祖先,体现华夏认同观念,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发展的状况,“平等开放”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华夏认同是民族交融的表现之一,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民族交流交融是时代的主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3B【详解】根据“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辑平九服”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A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B项。4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相较于汉代时期,南方手工业分布增多,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南方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移至南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田庄经济效率如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耕作技术出现革新,排除D项。故选B项。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搜求古乐,理定雅乐,是为了通过艺术融合,使得鲜卑族的政权得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认同,从而达到稳定政治秩序的目的,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打击北方士族势力,排除A项;取代少数民族俗乐、学习南方士族文化都是对材料内容的片面解读,不是孝文帝的真正目的,排除B项、C项。故选D项。6B【详解】根据材料“洛阳的元氏家族本是北魏宗室.却有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汉族先贤,而不是鲜卑拓跋氏”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这种情况反映了该家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元氏一族对拓跋氏的不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洛阳是圣德先贤诞生之地,排除C项;墓志记载是否可以作为史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皇帝苻坚推崇儒学,前秦政权也吸收汉族儒生参政,这有利于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氐族深受汉族文明的影响,不是对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排除A项;材料中“英儒毕集”是有为而治,且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儒家思想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材料中南朝人到北魏为官,逐步适应并接受北方的饮食习惯,体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主要展现的是洛阳的生活情况,未体现政权更迭频繁,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江南得到开发,排除C项;少数民族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D【详解】根据材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及所学知识可得知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胡人颠覆了汉族的饮食习惯,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根据“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长有发展。门第在当时历史进程中,可谓已尽其一分之功绩。”可得出士族比较重视文化教育,从而来巩固自身的优势,这也有利于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门第观念不利于文化进步,排除A项;世家大族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封闭性,不利于文化传承,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相互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根据“曹操要求内迁的南匈奴呼厨泉单于对其称臣,并将其留于邺城(曹魏都城)。此后,曹魏又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居于六郡”可得出曹魏安置南匈奴,加强对他们的控制,有利于北方边境的稳定,D项正确;阻断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B【详解】根据“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研习谱牒之学的世家,其中南迁的贾氏、王氏最为出名。他们所编的百家谱十八州谐等,使得朝廷对各地士族有了更多了解。”可得出谱牒的编修与当时士族门阀政治有关,适应了当时政府的治理模式,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排除A项;谱牒的编修并不能保障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排除C项;D项与主旨并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人口总数大幅减少,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豪强地主即士族势力强大,田庄控制了大量的依附民,B项正确;自然灾害多发是客观而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少数民族的内迁中原地区并非国家控制的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排除C项;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大批量南迁与国家控制的南方户口数总和依然少于北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 A【详解】汉族人民喜爱胡饼,且王羲之"在胡床上大嚼胡饼",说明汉族民众深受少数民族食物文化的影响,这是民族交融得到加强的结果,A项正确;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不足以说明汉人胡化风气盛行,排除B项;虽然胡饼被民众普遍喜爱,但这不能说明社会等级弱化,排除C项;胡饼只是食物中的一种,民众普遍喜爱它,但不能说明外来食物占居主导,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南朝时期的几位皇帝出身都较低微,并不是出自名门旺族,这反映出士族政治有所衰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事威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帝王的出身,并不是选官,排除D项。故选A项。16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北魏时期,许多皇后来自匈奴、汉、柔然、羌等民族,民间的族际通婚也很常见,平城、洛阳是族际通婚的中心。”可见当时少数民族之间通婚的现象较为频繁,由此可知当时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北之间差距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了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无法得出民族交往仅此一种,途径单一,排除B项;北魏时期,少数民族之间通婚并不意味着婚姻观念平等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17(1)内容不同:三国志对曹操称公;后汉书直接称呼曹操。三国志中曹魏君主的官位、爵位、皇位来源于汉献帝的授予,后汉书中曹魏君主擅权自立。三国志中皇后被皇帝废黜赐死,后汉书中皇后被曹操杀害。叙事方式不同:三国志的记录更详细,后汉书比较简洁。评价不同:三国志肯定曹魏,后汉书贬低曹魏。(答对2点即可。)(2)观点:司马光认为三国时期曹魏是正统,用其年号纪年;朱熹认为蜀汉是正统。原因:司马光作为历史学家,出于编年记事的需要,选择曹魏作为正统;司马光作为北宋时人,北宋由后周禅让建立政权,和汉魏禅让有类似之处;司马光生活的北宋作为中原政权,和曹魏地理空间相似。朱熹是儒家学者,更强调道德和名分,肯定同为刘姓的蜀汉政权合法性;朱熹处于南宋和金对峙时期,借助蜀汉论证南宋政权的合法性;朱熹所处的南宋偏安一隅,和蜀汉情形类似,产生共情心理。(司马光和朱熹观点的原因,每个答对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详解】(1)内容不同:从称呼上看,三国志对曹操称公;后汉书直接称呼曹操。从对曹操爵位的来源看,三国志中曹魏君主的官位、爵位、皇位来源于汉献帝的授予,后汉书中曹魏君主擅权自立。从伏皇后的死因看,三国志中皇后被皇帝废黜赐死,后汉书中皇后被曹操杀害。叙事方式不同:根据材料可以看,三国志的记录更详细,后汉书比较简洁。评价不同:对曹操的评价立场,三国志肯定曹魏,后汉书贬低曹魏。(2)观点:根据材料“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为便利纪年,认为在乱世存在多个政权并立时要选择其中某个政权作为正统,如在三国时期以曹魏为正”可知,司马光认为三国时期曹魏是正统,用其年号纪年;根据材料“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司马光)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可知,朱熹认为蜀汉是正统。原因:根据材料“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为便利纪年,认为在乱世存在多个政权并立时要选择其中某个政权作为正统”可知,司马光作为历史学家,出于编年记事的需要,选择曹魏作为正统;根据材料“北宋和辽、夏并立,因宋受后周禅让,所以在这一时期将宋作为正统”可知,司马光作为北宋时人,北宋由后周禅让建立政权,和汉魏禅让有类似之处;从政权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司马光生活的北宋作为中原政权,和曹魏地理空间相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是儒家学者,更强调道德和名分,肯定同为刘姓的蜀汉政权合法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处于南宋和金对峙时期,借助蜀汉论证南宋政权的合法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所处的南宋偏安一隅,和蜀汉情形类似,产生共情心理。18(1)原因:世家大族与政府争夺人口与税户;孝文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加强对地方基层的有效管理;李冲的建议;古代乡里制度的启示。(没有依据材料信息的答案不得分)(2)效果:改变了赋税混乱局面;打击了世族地主,增加了政府税户;健全了北魏基层管理,有利于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巩固北魏的政权;有利于国家财税征收和中央集权,对隋唐社会也有深远影响。(每没有依据材料信息的答案不得分)【详解】(1)原因:根据“世族地主要追回逃亡人口,势必将抢夺国家税户。这是与孝文帝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力量和对基层的控制相冲突的。李冲提出的三长制得到北魏中央高层赞赏”得出是世家大族与政府争夺人口与税户和孝文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三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基层的有效管理得益于;还李冲的建议和古代乡里制度的启示。(没有依据材料信息的答案不得分)(2)效果根据、“使北魏政府改变了过去乱征乱要的状况”、“三长制的建立,健全了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机构,它既使均田制的推行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又使北魏政府增加赋役来源如愿以偿,这对北魏政权的巩固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各代虽有变化损益,但都基本沿袭了北魏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基本形式”可知,主要是改变了赋税混乱局面;打击了世族地主,增加了政府税户;健全了北魏基层管理,有利于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巩固北魏的政权;有利于国家财税征收和中央集权,对隋唐社会也有深远影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