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资源ID:87872561
资源大小:186.1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作业-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2全宋文收录了大量的宋代桥记文献,有学者统计研究发现,桥梁众多的南方水乡地区,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向富民、僧侣劝捐,甚至不惜捐出俸禄作为表率,民间财富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修桥经费来源。这可以用来说明(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地方治理凸显经世情怀C重农抑商政策亟待调整D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挑战3如表为宋与少数民族和议表。导致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和议名称两国关系岁币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称辽主为弟30万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夏受封为夏国主25.5万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宋向金称臣50万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宋称金主为叔40万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宋称金主为伯60万A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C奉行崇文抑武的统治方针D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4宋代官员数额统计表据上表可知,南宋时期()A国家治理渐趋完善B冗官现象较为严重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D文官政治逐渐形成5灵活地将平常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上述材料描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A青苗法B募役法C将兵法D保甲法6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列表。这一政策的特征是( )借贷方式实际支给还贷数实际价值现钱例1000文1200文(借钱还钱)1200文120斗(借钱还粮)2400文A加强人身控制B放松经济控制C税收的公平化D实物的货币化7通鉴纪事本末记载某朝皇帝说:“朕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端,乃革故鼎新,别怍(改变)朝廷法虚。”下列史实与此相符的是( )A“分天下出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B“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削裂疆土,立二等之爵”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D“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贰”8北宋太宗生性多疑猜忌,即位之后,将宋太祖防微杜渐的制度设计推向极端,事必亲躬,大权独揽;虽当时提倡文治,士大夫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士大夫的精神意志并未随之高涨。这种现象导致宋代( )A庆历新政最终失败B官场因循之风盛行C积贫积弱由此形成D程朱理学应运而生9宋代地方“路州县”三级体制中的“路”是虚设的,没有单一的行政区划和统一的行政机构及长官,州可以直接越级向中央奏事。这一制度设计( )A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使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C提高了州的政治地位D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10下图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体现出北宋的治国理念是( )A强干弱枝B重武轻文C无为而治D严刑峻法11北宋初期,地方上废节镇而置路,使“节度使虚置”而代之以监司和帅司( 同为地方高层行政长官),由此开启了地方府、州、军、监行政组织同时受多个上级机构及多个上级首长指挥、 控制和监督的时代。这反映出北宋( )A地方管理紊乱导致“积贫积弱”B中央在和地方斗争中处于弱势C“崇文抑武”的政治局面形成D中央集权的发展程度大大加强12在宋代,为分割相权,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但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构想的是( )A崇文抑武,强干弱枝B不收为兵,则恐为盗C削夺其权,收起精兵D事为之防,曲为之制13宋太祖明令后世子孙不得诛杀文人,当时的宰相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宋朝统治者得位不正B唐中期至五代政局的启示C安史之乱的经验教训D辽与西夏带来的边疆危机14北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该举措( )A体现了权力制衡的特点B践行了重文轻武政策C意在分割相权加强君权D完善了宰相议事制度15在宋代,中书舍人、给事中认为朝廷敕命有不妥之处,即退还或执之不下,以防患于未然。政令下达及执行过程中,则有台谏监督论列,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早纠正。宋代的这一制度设计( )A保证了监察的公正性B使监察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C避免了朝廷政令失误D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效能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辛勤劳作的样子)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分别概括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研究王安石变法问题,你如何看待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价值。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标,重用文臣,抑制武臣大量知识分子凭藉才华涌入政坛。伴随着社会地位的改变,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宋代士大夫不仅热衷于文化上的创新,而且积极参政议政,崇尚忠君爱国,勇于革弊救亡。为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创新运动,充分吸纳释道思想中的精华,使儒学大盛。民族问题是北宋极为严重的生存威胁,强烈的忧患感迫使他们勇于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更倾向通过社会革新以实现富民强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此外,理学各派士大夫出于传播自家学术思想、为社会培养人才等目的,纷纷兴办私学,创立书院,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成为宋代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最主要的贡献者。摘编自范建文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与传统民族精神材料二 五四知识分子是在“五四”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涌现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通过阅读报刊、报刊撰文、创办刊物的形式,取得了文化身份和文化精神的认同,进而形成共同体”。在近代中国整体落后西方和政府腐败没落现实面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觉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一系列革新运动。五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日本、欧美留学,他们眼观世界,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直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在五四知识分子的开新向上的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使社会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的能力,促进了国民新思维、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民性的再造和新素质的形成。摘编自史向军、易鹏轮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大夫群体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士大夫相比五四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知识分子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试卷第5页,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可知,南宋时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说明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C项正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此消彼长,非逐步缓和,排除A项;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宰相制度废除之后的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向富民、僧侣劝捐,甚至不惜捐出俸禄修建桥梁这一重要的基础设施,说明地方官员具有浓厚的经世情怀,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与官员劝捐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3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宋与少数民族多次和议,赔账岁币,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实力弱,C项正确; 宋朝并非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只是军事实力弱,被迫和议,排除A项;“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并非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宋与少数民族和议的重要原因是军事实力弱,排除B项;材料问的是导致宋朝多次与少数民族和议的原因,并未涉及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官员数额统计表”可知,宋朝时期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范围和录取的人数,官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最终造成冗官现象较为严重,B项正确;国家治理渐趋完善,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科举制度日益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文官政治逐渐形成,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据材料“灵活地将平常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募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保甲法顾名思义就是寓兵于农,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D【详解】据材料“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列表”可知,王安石变法中青苗钱的借贷方式为“现钱例”;“实际支给1000文”,但还贷数为“1200文或120斗(借钱还粮)”,这说明青苗钱这一政策的特征是“实物的货币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身控制,而是强调“青苗钱的还纳本息”状况,排除A项;材料强调“青苗钱的还纳本息”状况,未涉及经济控制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青苗钱的还纳本息”状况,未涉及税收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7D【详解】根据材料“睹五代弊端”,可以看出这是五代以后的历史,即宋朝,而宋朝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设立通判,D项正确;分天下出为三十六郡反映的是秦朝历史,排除A项;根据材料“亡秦”,反映的是汉朝的地方官职,排除B项;“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即焚书坑儒出现在秦朝,排除C项。故选D项。8B【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太宗生性多疑猜忌.事必亲躬,大权独揽.但士大夫的精神意志并未随之高涨”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宋代初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一系列举措,虽强化了皇权,削弱了中央乃至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但由于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散太细,导致了官场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B项正确;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排除A项;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在于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举措导致冗官冗费等,排除C项;程朱理学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儒学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地方路州县三级体制中的路是虚设的,没有单一的行政区划和统一的行政机构及长官,州可以直接越级向中央奏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路州县”是北宋管理地方的机制,从“军、民、财、刑”等方面加强了对于地方的管理,且根据材料信息,“路”为虚设,州可以直接越级向中央奏事,这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强调“路州县”三级体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使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排除B项;宋代设置三级管理体制是为了分化事权,吸取地方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州的政治地位并未提高,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决策效率提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A【详解】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北宋通过分割地方权力来削弱地方、加强中央,体现出其治国理念是强干弱枝,A项正确;题干中各级官员是文官还是武官在题干图示中不能提现,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思想,北宋时期官方主流思想仍旧是儒学,排除C项;题干中不能体现宋朝法律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1D【详解】根据题干北宋初期收回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并在地方上设置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而且四个路级机构受到上级机构的指挥,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地方四个路级机构进行管理,并非地方管理紊乱,排除A项;题干中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体现“崇文抑武”的政治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12A【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崇文抑武”限制武将军权,统兵与调兵权分离,禁军“三衙”武将统兵,枢密院文官掌调兵;行政、财政、军事之权集中于中央,削弱地方权力,A项正确;不收为兵,则恐为盗是对宋朝募兵制的评价,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削夺其权,收起精兵是指夺节度使的权力,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是指对任何需要考虑的方面都事先制订了完善的制度,对于需要预防的隐患都有了妥善的准备和安排,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根据材料“宋太祖明令后世子孙不得诛杀文人,当时的宰相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优待文人,重文轻武,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是在唐朝,与宋朝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项;边疆危机是在北宋中期,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依据材料“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可以看出通过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皇权,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分割相权,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本质问题是强化皇权,排除D项。故选C项。15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朝廷下达敕令后有中书舍人、给事中、台谏等核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早纠正,这有利于减少国家政令失误,提高国家的治理效能,D项正确;中书舍人与给事中不属于监察系统,台谏才是监察系统,所以无法得出“保证了监察的公正性”和“使监察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的结论,排除A、B项;审核、监督可以减少朝廷政令失误,但是在君主专制政体之下,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很难避免决策失误,“避免”一词太过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6(1)材料一变法改变祖宗之法,力度过大,引起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骚动不安。材料二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引起了民间不满。(2)材料一出自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书信,是研究王安石变法的一手史料;司马光是变法的反对派,其言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材料二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研究王安石变法,材料一、二都带有片面性,还需用其他史料印证。【详解】(1)问题:根据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辛勤劳作的样子)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在变法的过程中,改变祖宗之法,力度过大,引起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骚动不安。根据材料二“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引起了民间不满。(2)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一出处“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出自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书信,是研究王安石变法的一手史料;司马光是变法的反对派,其言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根据材料二出处“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最后总结得出:研究王安石变法,材料一、二都带有片面性,还需用其他史料印证。17(1)特点:社会地位高;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吸收佛道思想;主张革新;强调社会责任。(2)不同:是近代专业知识分子;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3)认识: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知识分子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依靠知识分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重用文臣,抑制武臣大量知识分子凭藉才华涌入政坛”,得出社会地位高;依据材料“伴随着社会地位的改变,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宋代士大夫”,得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依据材料“他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创新运动,充分吸纳释道思想中的精华,使儒学大盛”,得出吸收佛道思想;主张革新;依据材料“理学各派士大夫出于传播自家学术思想、为社会培养人才等目的”,得出强调社会责任。(2)不同:依据材料“取得了文化身份和文化精神的认同,进而形成共同体”,得出是近代专业知识分子;依据材料“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得出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原因:从新文化运动角度分析,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分析,得出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从民族危机角度分析,得出民族危机加深;从近代教育的影响分析,得出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3)认识:从知识分子的作用分析,得出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从对精神文明的作用分析,得出知识分子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提高科学文化角度分析,得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答案第9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