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肖复兴的散文.docx
-
资源ID:87872826
资源大小:56.09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肖复兴的散文.docx
散文专题训练-肖复兴的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水袖之痛肖复兴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20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也是值得的。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母亲说了。已经不能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然而,无情的病魔没有给胡文阁补上母亲生日礼物的机会。母亲去世了,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就如同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3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事业、爱情、婚姻、子女我们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80,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伏里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30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原载今晚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段在结构上承上启干。“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回的声名和功力”承接上文,“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开启下文。B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为此,他不惜花上一个月的工资,买回七尺杭纺做水袖,而放弃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作者高度肯定了他这种执着追求事业的精神。C第段中的“吃凉不管酸”来自俗语“油坊会上的凉粉吃凉不管酸”,形容只管其一,不管其二;只管这一方面,不管那一方面。在文中指只考虑自己的想法,不顾及父母的需求。D选文叙述了发生在胡文阁和自己身上的一段往事,旨在提醒年轻的朋友:要珍惜亲情,不要将父母摆在所有事情后面。否则,就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悔与伤痛。2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写胡文阁作为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可为下文写他的心头之痛作铺垫。B作者写到许多年轻人对待亲情和对待自己的事情的不同态度,意在说明胡文阁的“心头之痛”并非个别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C胡文阁“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选择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主要原因就是他觉得亲情容易得到,所以可以暂时不必在乎。D文章结尾部分“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作者触景生情,同时呼应标题,深化主旨。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4作者通过“水袖”的故事,在文中引出了几点关于“痛”的思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各题。北京的树肖复兴老北京以前胡同和大街上没有树,树都在皇家园林、寺庙或私家花园里。北京有了街树,是民国初引进德国槐之后的事情。那之前,除了皇家园林,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如今,到北京来,想看到真正的老树,除了皇家园林或古寺,就要到硕果仅存的老四合院了。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先生住的补树书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时,鲁迅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那棵槐树现在还是虬干苍劲,枝叶参天,起码有一百多岁了。在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吴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沈家本先生住在这里就有的那棵老皂荚树,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本人,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我国法学的奠基者,他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吻合。据说,在整个北京城,这么又粗又老的皂荚树屈指可数。尽管山西街如今拆得仅剩下盲肠一段,但甲十三号的荀慧生故居还在。当年,荀慧生买下这座院子,自己特别喜欢种果树。到果子熟了的时候,会分送给梅兰芳等人。唯独那柿子熟透了不摘,一直到数九寒冬,来了客人,用竹梢头从树枝头打下邦邦硬的柿子,请客人带冰碴儿吃下,老北京人管这叫做“喝了蜜”。如今,院子里只剩下两棵树,一棵便是曾经结下无数次“喝了蜜”的柿子树,一棵是枣树。去年秋天,我去那里,大门紧锁,进不去院子,在门外看不见那棵柿子树,只看见枣树的枝条伸出墙头,繁星点点,枣结得挺多的。老街坊告诉我,前两天,刚打过一次枣。在北京四合院里,好像只有枣树有着这样强烈的生命力。因此,在北京四合院里,枣树是种得最多的树种。小时候我住的四合院里,有三株老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就有的,别看树龄很老,每年结出的枣依然很多,很甜。所谓青春依旧,在院子里的树木中,大概独属枣树了。我们大院的那三株老枣树,起码活了一百多年,如果不是后来人们住房改造砍掉了它们,起码现在还活着。如今,大院拆迁后建起了崭新的院落,灰瓦红柱绿窗,很漂亮,不过,没有那三株老枣树,院子的沧桑历史感,怎么也找不到了。在我所见的这些树木中,最难活的是合欢树。记得我读小学时,离我家不远通往长安街的一条大道两侧,种满合欢树,夏天一街茸茸粉花,云彩一般浮动在街的上空,在我的记忆里,是全北京城最漂亮的一条街了。可惜,如今那条街上,已经一株合欢树也没有了。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活着。那年,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而是为看那两株合欢树。合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着了迷一般,像一个胡同串子,到处寻找老院子里硕果仅存的老树。都说树有年轮,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老树,是老四合院的活化石。老院不会说话,老屋不会说话,迎风抖动的满树的树叶会说话呀。记得写过北京四合院专著的邓云乡先生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说北京十分春色,四合院的树占去了五分。他还说:“如果没有一树盛开的海棠,榆叶梅,丁香又如何能显示四合院中无边的春色呢?”十多年过去了,曾经访过的那么多老树,说老实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都不是上述的那些树,而是一棵杜梨树。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湖北会馆里,看到这棵杜梨树的,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如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虽然,在它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膨胀,住房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已经87岁,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80年的历史了。那天我对她说您就不盼着拆迁住进楼房里去?起码楼里有空调,这夏天住在这大杂院里,多热呀!她瞥瞥我,对我说:你没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老太太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日子过得飞快,十二年过去了。这十二年里,偶尔,我路过那里,每次都忍不住会想起那位老太太。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在了,我却希望老太太还能健在。如果在,她今年应该是99岁,虚岁就整一百岁了。(取材于肖复兴北京的树)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老北京树的历史,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老四合院中老树的描写。B作者写老皂荚树,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虬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C第段中吴先生去世后,作者仍去看合欢树,表明在他心中树比人重要。D文章第段,作者用比喻和排比手法,写出了自然风胜过空调风的好处。6文中第8段说:“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老树都见证了哪些历史和生命?7作者说,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他树,而是那颗杜梨树?这是为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北站之忆肖复兴近日在报纸上看到消息,有110年历史的天津北站将要停用了。我的耳畔仿佛又响起昔日那熟悉的“轰隆隆的声响。我是北京人,但是,天津北站同样融入我难忘的青春记忆。1974年初春,我从北大荒插队调回北京当中学老师,路过天津,就是从北站下的火车。我在北大荒恋爱,结识的女友是天津知青,我下车去看看她的家人,那是我第一次去她家,也是第一次到北站。清晨的北站,笼罩在薄雾蒙蒙中,老旧的站台,木板的廊桥,交叉的铁轨,迷离的信号灯,让我不知今夕何夕。那一刻,北站铭刻了我的青春。没想到,北站竟然和我命中相连,紧密不舍,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我常常坐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在北站下车,北站成为我一个熟悉的朋友,从我27岁到39岁,伴随我走过那么长的光阴。很长一段时间,那种小小硬卡片的北京站和天津北站往返火车票,我积攒下厚厚一摞。这十二年的时间里,我的女友从北大荒到天津大学读书,毕业后我们结婚,生下了孩子,因为她在天津工作,我们一直分居京津两地,我便常到天津去看望她和孩子。那时,她家住在北站附近,从北站下车,穿过昆纬路不远就到。每一次火车缓缓驶进站,老远就能看见宁园的湖水和假山,还有那高高的水塔,就知道北站要到了,一看到熟悉的站台,会感到格外亲切。有时候,爱人抱着孩子进车站来接我,更会有一种家到了的感觉。他们娘儿俩和站台融合在一起的身影,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北站和宁园,北站和他们娘儿俩,北站和我,这十二年的光阴,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宁园是北站漂亮的后花园,他们娘儿俩是北站流动的情感,我便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北站的主角。每次从那里下了火车,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灿烂的阳光下,凄迷的月色中,或是雨里雪里,都让我的心中涌起一种亲近的感觉,觉得这位亲人在不动声色中默默地迎接我。和谐号开通之后,我有了更便捷的通勤方式,不用再去北站坐慢车了。于是,我打算再最后坐一次北站的列车。我早已没有了1974年初至北站时“不知今夕何夕”的陌生,快要进站了,闭上眼睛,耳畔传来了熟悉的“轰隆隆”接着是“哐当当”最后是“呲”这些声响,是北站的列车在跟我告别。我竟恍惚听到了“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我不仅是在和北站告别,也在和过去的岁月告别。一晃不觉它已经老了,作为生命力象征的车站功能停止了,只能作为回忆中的标本火车博物馆使用了,心里总是一阵惘然。据史料记载,天津北站史建于1903年,初命名为新开河火车站,后曾更名为天津城火车站、天津新站。1910年,京奉铁路与津浦铁路在天津新站举行联轨典礼。1912年,津浦线全线通车后,更名为天津总站。1937年,抗战爆发,不久天津遭日军占领,日军占领天津后,火车站在1938年更名为天津北站,之后名称沿用至今。它不仅是自然形成的百年老站,也是一列满载了人们情感的老火车。得知不少天津人去北站赶乘最后一班火车,乘不上火车的人,买到最后的站台票,哪怕只是进去看看站台照张相也好,那种情景和心情,真的让人感动。想起天津大学建筑学教授荆其敏先生,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许多城市中著名的情事结点多是自然形成并逐渐成为传统的,美好的亲密空间必然都有其良好的环境因素,建筑师要关注这种人类情感的需求,创造优美的城市情事结点和亲密空间。”我觉得天津北站就属于这样的建筑物,属于这样一个“城市情事结点和亲密空间”。将北站作为火车博物馆,当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是,最好博物馆不要只是死的,让站台空荡荡地陈列在那里,只放置一些旧列车。记得前两年去美国,在费城附近有个叫新希望(NewHope)的小镇,那里有个很老的火车站,早就废弃不用了,成了博物馆。不过,它是座活的博物馆。候车厅、售票的小木房和老月台、信号灯,一保存着。老的铁轨,纵横交错,也都还在。老式的蒸汽机火车头,还停在那里。定时还会有一列这样的火车头拉着几节老式车厢,从火车站驶出或驶进。司机会拉响清脆的汽笛,火车头会喷吐出袅袅白烟车轮撞击铁轨的隆隆声如雷一样滚过。只要买上一张火车票,就可以坐上去,在小镇转上半圈,体验一下蒸汽机时代老式火车的味道。这已经成为到小镇游玩必不可少的观光项目。我之所以回忆北站,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期待着未来的北站也能够给予我们这样的体验,继续承载我们的回忆。毕竟,北站列车那“轰隆隆”的声响,不仅是列车的心跳,也是我和乘客们的心跳,更是那个时代的心跳。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A标题“北站之忆”,起到了概括全文内容的作用,充满了怀旧色彩。B本文引用天津大学荆其敏教授的话,起到了点明主题的作用,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说服力。C得知北站将停止运营,人们争相买票坐最后一班车,表现了人们对北站深厚的情感,北站已成了人们的情感寄托物。D这篇散文融合记叙、抒情和描写,语言平实又饱含深情,通过对比展现北站今昔的变化。E文章写到了北站的历史,不仅表现了北站的古老,也使全文更有历史感,同时隐含了作者对北站停运的反对。9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回忆北站。10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11如何理解结尾段,试分析其作用。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胡同的声音肖复兴胡同的声音,就是胡同里的叫卖声,北京人管它叫吆喝声。稍微上了点儿年纪的北京人,谁没有在胡同里听见过吆喝声呢?有了串街走巷的小贩那些花样迭出的吆喝声,才让一直安静甚至有点儿死气沉沉的胡同,一下子有了生气。有的吆喝声,真的就是一首好听又上口的歌谣。比如,过年的时候,卖年画春联的小贩的吆喝:“街门对,屋门对,买横批,饶喜字。揭门神,请灶王,挂钱儿,闹几张。买的买,捎的捎,都是好纸好颜料。东一张,西一张,贴在屋里亮堂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这里吆喝的“闹”就是买的意思,他不说买,而是说“闹”,是只有老北京人听着才能够体会得到的亲切劲儿。再比如,秋天卖秋果的小贩吆喝:“秋的来,海棠来,没有虫儿来;黑的来,糖枣来,没有核儿”用最简单却又最形象的语音,把要卖的海棠和黑枣的优点突显了出来。再比如,夏天卖酸梅汤的小贩吆喝:“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闹一碗尝一尝!”小贩手里打着小铜板做的冰盏,就跟说快板书一样,颇有些自得其乐的意思。这些吆喝声,真的太遗憾了,由于年龄的限制,我没听到过。这几个例子,都是从光绪年间蔡省吾的一岁货声中看到的。对这样的吆喝声,除了一岁货声,在其他书中,我只要是看见了,赶忙记下来。我觉得这应该属于民间艺术的一种,是研究老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带有声音的注脚。比如卖菜的小贩不会只是单摆浮搁地喊出所要卖的菜的菜名,总要给所要卖的蔬菜前面加一个修饰语,就像往头上加一顶漂亮的帽子。如果只是吆喝所要卖的菜的菜名,也得像是侯宝林相声里说的“茄子扁豆架冬瓜,胡萝卜卞萝卜白萝卜水萝卜带嫩秧的小萝卜”一串连在一起的贯口,一口气的吆喝出来,水银泻地。即便只是很普通的马牙枣呢,小贩也得特别的吆喝说:“树熟的大红枣来”强调他的枣绝对不是捂红的。哪怕只是一碗豆腐脑呢,小贩也要加上一句:“宽卤的豆腐脑,热的呀”一个“宽”字,一个“热”字,把他家的豆腐脑好的地方,言简意赅,说得突出,又恰当,吆喝得抑扬顿挫,那么的诱人。哪怕是冬天里到处都在卖的糖葫芦呢,小贩们都会这样叫喊:“冰糖葫芦,刚蘸得的”让你听得出“冰糖”和“刚蘸得”,是他要突出的效果。再看卖的哪怕是再简单的樱桃呢,再笨拙的小贩,也会加上一个修饰词:“带把儿的樱桃来”想到齐白石画的那些鲜艳欲滴的樱桃,哪一个不是带把儿的呢?你就得佩服这些小贩们的审美心理,是和齐白石一样的。一个“带把儿”的樱桃,就像是带露折花一样,那么的可爱了起来,跑进了人的耳朵里,钻进了人的心里。我真的对这样的吆喝声充满兴趣,对这些小贩很是佩服。他们不仅将卖货声吆喝得那样悠扬悦耳,还让这样吆喝的词语那样有琢磨的嚼劲儿。可以设想,在以往的岁月里,如果缺少了这样丰富多彩的吆喝声,胡同里只是风雨的萧萧声,倒泔水的哗哗声,麻雀的喳喳声,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成色?该会少了多少的精神气儿?如今的老人们又会少了多少怀旧色彩的回忆?吆喝声,尽管里面有不少美好的韵味在,但在时过境迁之后怀旧情绪的泛滥中,很容易被美化。毕竟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内含人生况味,和诗人笔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和天咫偶闻里记载皇上八月隔墙听到吆喝声而写下的诗句“黄叶满街秋巷静,隔墙声唤卖酸梨”并不一样。读到的很多关于吆喝声的诗句,其中有这样两首,让我为之心里一动。一首是夏仁虎旧京秋词中一句:“可怜三十六饽饽,霜重风凄唤奈何”,让我感动。下面还有一句注解:“夜闻卖硬面饽饽声最凄惋。”起码这里面触摸到了吆喝声中人生的无奈与心酸的痛点。一首是金煌京师新乐府中的一首卖饽饽:“卖饽饽,携柳筐,老翁履弊衣无裳,风霜雪虐冻难耐,穷巷锔立如蚕僵。卖饽饽,深夜唤,二更人家灯火灿,三更四更睡味浓,梦中黄粱熟又半”写那寒夜里吆喝着卖饽饽的老人凄凉的情景,让我感动,想想在那些物质贫寒天气又寒冷的夜晚,那吆喝声,诗意是让位于夏仁虎所说的“凄惋”和金煌所言的“难耐”的。人生中沉重的那一部分,世事苍凉的那一部分,往往弥散在夜半风寒霜重甚至雨雪飘时这样的吆喝声中。蔡省吾在一岁货声的自序中说:“一岁之货声中,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时令,自食于其力而益人于常行日用间者,固非浅鲜也。”这一番话,对于一百多年后的我们,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他道出了胡同里的吆喝声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起码包括有怀旧的乡愁,前辈的辛劳,风土人情和气节时令民俗的钩沉这样四部分。尽管随着时代的大踏步前进,胡同的大量消失,这种农耕时代诞生的吆喝之声,已经基本消失殆尽。但是,如果我们认同蔡省吾一百多年以前对吆喝之声的论述,那么,起码他所说的这四点,依然可以让我们存有对吆喝之声的一份认知和情感,以及对它们深入一些的研究。其意义与价值,“固非浅鲜也”,便会让我们像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一样,珍视并珍存它们。它们曾经是胡同的声音,也是历史的一种特别的回音。(有删改)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贩串街走巷,吆喝声花样迭出,给极为安静的胡同增添了生气,这种叫卖声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是熟悉而亲切的。B作者引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以此说明诗人因为怀旧而美化吆喝声,不能理解底层人生活的无奈与心酸。C北京胡同的吆喝声与歌谣、快板书、相声的贯口等多种民间艺术有相似之处,是研究老北京文化不可忽视的内容。D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胡同的吆喝声基本消失殆尽,但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值得我们珍惜并深入研究。1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整体结构层次清晰,先是介绍北京胡同丰富多彩的吆喝声,然后围绕吆喝声展开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体验与理性思考。B作者对北京胡同吆喝声的描写,细节饱满,生动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对吆喝声的赏析,恰当精炼,有利于读者深刻领会其中的韵味。C本文书写了吆喝声与北京老百姓的密切联系,就如同我与地坛,这种对物与人之间关联的追索与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D与故都的秋围绕北平秋天的特点来描写不同,本文将写作对象置于时间的转换中,旨在表达对生存意义的思考和文化式微的伤感。14作者描写了北京胡同吆喝声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5作家往往从用词、句式、手法方面来让文章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请结合911自然段,对此简要分析。答案1、B“作者高度肯定了他这种执着追求事业的精神”错,根据原文“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即可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表达了作者的痛心之情以及对这种现象的批判。2C“觉得亲情容易得到,所以可以暂时不必在乎”错,根据文章“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可见他并不是认为“暂时不必在乎”,而只是以为还有时间尽孝。3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会的事物”比喻成“刺”“绣花针”,把“牺牲亲情获取的成功事业、爱情”比喻成“美丽的图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年轻人只顾追求自己的生活而不懂亲情、不珍惜亲情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痛心之情以及对这种现象的批判。4“水袖”里隐藏着胡文阁的痛。在母亲病重时,胡文阁选择买水袖,无情的病魔没有给他机会补上母亲的礼物,以致30多年过去他仍然后悔痛心。“水袖之痛”成为他永远的痛。由胡文阁的“水袖”引出了作者的痛。作者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觉得自己的事情更重要,错过了陪母亲看月季花的机会。母亲突然离世,成为作者永远的痛。作者由胡文阁和自己的故事想到了很多年轻人不懂亲情,认为亲情只要伸手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年轻人为了追求心中的事业、爱情、婚姻这些事情而忽视或不懂珍惜亲情,从而带来遗憾,这也许会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痛。5AB.“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虬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错。作者写老皂荚树的主要原因是老皂荚树见证了沈家本先生在这里居住的历史,是历史与生活的见证者,跟他有关。C.“树比人重要”错。“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可看出作者去看合欢树本身也是对吴先生的怀念。D. 原文“她瞥瞥我,对我说:你没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可看出没有用排比的手法。6老槐树见证了鲁迅在绍兴会馆中写作乘凉的情景;老皂荚树见证了法律奠基者沈家本先生住在吴兴会馆中的岁月;枣树和柿子树见证了荀慧生在甲十九号用果子和柿子招待梅兰芳等朋友的生活场景;老枣树见证了四合院的沧桑历史;合欢树见证了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吴晓铃先生在这里的学者生活;杜梨树见证了湖北会馆里87岁老太太日常的岁月沧桑和朴实的生活风貌。7这棵杜梨树枝叶参天,叶子浓密如云,花朵洁白耀眼,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的人们没有因为住房困难而砍掉它,引起了作者的尊敬,杜梨树有八十年的历史,每一片树叶都会在夏夜扇起自然风,老太太的说法引起了作者的共鸣;这一棵老杜梨树代表的是老北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者希望这种历史文化能够得以传承。8DED.“通过对比展现北站今昔的变化”理解错误,本文主要表现了人们对北站深厚的情感。E.“同时隐含了作者对北站停运的反对”理解错误,本文并没有表达作者的反对,而是不舍之情。9(1)北站是作者青春生活的回忆;(2)北站如同亲人,和作者的生活紧密相连;(3)北站满载了人们情感,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10采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火车进站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北站的不舍之情;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文采;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作者对北站的不舍之情,引出了下文对火车这类城市情事结点和亲密空间的建筑物更多呈现的期待。11总结了全文,表达了对北站的不舍之情,北站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北站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对北站的回忆表达了期待着未来的城市建筑能够更多关注人类情感的需求。12 B“以此说明诗人因为怀旧而美化吆喝声,不能理解底层人生活的无奈与心酸”错误,作者引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是为了说明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内含人生况味。13D“文化式微”错误,本文描写了北京胡同吆喝声,写出了北京胡同吆喝声的美好韵味,写出了胡同里的吆喝声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14声音特点:合辙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悠扬悦耳。语言特点: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重点突出。15动词具有表现力。如“起码这里面触摸到了吆喝声中的人生的无奈与心酸的痛点”,“触摸”形象地写出诗歌内容对吆喝声中无奈与心酸的表达力度。长句短句结合,如“毕竟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写出吆喝声的特点。运用反问,如“稍微上了点儿年纪的北京人,谁没有在胡同里听见过吆喝声呢?”写出胡同的吆喝声与老北京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