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三国志刘晔传》.docx
-
资源ID:87874975
资源大小:46.93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三国志刘晔传》.docx
文言文专题训练-三国志·刘晔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刘晔,字子扬,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犹不能皆全,驰白太祖:“不如致攻。”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鲁奔走,汉中遂平。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大军遂还。晔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兼领军。延康元年,蜀将孟达率众降。达有容止才观,文帝甚器爱之,使达为新城太守。晔以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后达终于叛败。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后备果出兵击吴。吴遣使称藩,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五年幸广陵泗口命荆扬州诸军并进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成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 晔曰:“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大驾停住积日,权果不至,帝乃旋师。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有间,为大鸿胪,在位二年逊位,复为太中大夫,薨。谥曰景侯。(节选自三国志·刘晔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年幸广陵泗口命荆扬州诸军并进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B五年幸广陵泗口命荆扬州诸军并进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C五年幸广陵泗口命荆扬州诸军并进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D五年幸广陵泗口命荆扬州诸军并进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用为开国之君的庙号,如赵匡胤称“宋太祖”。B兼,表兼任官职。表兼任的还有“行、领、判”;另外,表暂代的有“守、假、署”。C延康,年号。古代纪年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义的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晔出身名门,机敏善战。他是汉光武帝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征张鲁之战中,本已受命撤军,但他审时度势,劝说太祖进击,取得了胜利。B刘晔思虑周详,乘势直谏。在平定汉中后,他从己方威震天下,势慑海外,而刘备虽有谋略但迟疑不决,蜀人惊恐诸方面分析提出灭蜀的主张。C刘晔不唯上见,察人有术。蜀降将孟达,有仪表才华,深受文帝器重喜爱,他却认为此人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后来孟达果然叛变。D刘晔见识卓著,迥异常人。在文帝和众臣子都认为刘备不会为关羽之死出兵复仇时,他却认为刘备一定会用兵复仇,后来刘备果然出兵攻打吴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2)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可因其穷,袭而取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扬士多轻侠狡桀。郑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众皆惊怖,走还营。晔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时刘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遂奔太祖”。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在位二年逊位,薨。谥曰景侯。(选自三国志·刘晔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B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C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D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B光武是东汉皇帝刘秀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C江表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从中原地区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D薨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晔秘密安排壮健军卒,命令听行酒信号就砍杀郑宝,但郑宝对室内的动静十分清楚,刘晔自己拔刀砍杀了郑宝。B孙策派遣使者携带厚礼,劝说刘勋上缭非常富有,得到它可以使国库富足,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来讨伐上缭。C一个有几万军队的地方军官刘勋相信了孙策的话,又得到孙策送来的珠宝、葛布,最终不听刘晔的劝告而穷困窘迫。D山贼陈策凭借险要的地势据守,太祖认为过去派去的副将资望太轻,而中原地区又尚未平定,所以没能够攻克他。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2)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9刘晔智勇兼备,请简要说明他的具体表现。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时庐江太守刘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晔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趿,遂奔太祖。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君为韩信画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延康元年,蜀将孟达率众降。达有容止才观,文帝甚器爱之,使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晔以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文帝竟不易,后达终于叛败。晔在朝,略不交接时人。或问其故,晔答曰:“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仆在汉为支叶,于魏备腹心,寡偶少徒,于宜未失也。”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有闲,为大鸿胪,在位二年逊位,复为太中大夫,薨。谥曰景侯。节选自三国志·刘晔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B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C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D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竖”,詈词,也称“竖子”,即小子,没出息的东西。鸿门宴中有“竖子不足与谋”。B“阼”本义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指主阶,借指帝位。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因此称帝位为“阼”。C“逊位”指让出帝位。“逊”,退避,退让。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唐尧逊位,虞舜不台”。D“薨”指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其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晔是皇族后裔,很有才能。汝南郡人许劭以善于知人闻名,当时在扬州避难,称赞刘晔有辅佐天下的才能。B刘晔有军事才能,识破孙策诡计。他认为出兵灾祸就会到来,但刘勋坚持发兵攻伐上缭,孙策果然袭击刘勋后方。C刘晔能识人辨性,有先见之明。他认为孟达有苟且求得的心思,好用手段,不能感恩图报,后孟达叛乱败亡。D刘晔能审时度势,聪明贤达。他认为在汉朝不被重用,但在魏却是心腹大臣,少一些朋友下属,还是比较适宜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2)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14文中对刘晔的刻画使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A “并进”是“诸军”的行为,“群臣”是“会”的对象,“会群臣”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所以“并进”和“会”之间要断开,排除BD;“委之”的对象是“臣下”,“必自将而来”的主语是孙权,省略了,所以“臣下”和“必”之间要断开,排除C。 2D “褒义”错误,应为“褒贬意义”。 3D “在文帝和众臣子都认为”错误,由“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可知,文帝只是下诏询问刘备会不会出兵,是群臣说刘备不会为关羽之死出兵复仇。4(1)蜀国虽然地盘小力量弱,但是刘备的谋略是想用武力来使自己强大,一定会出动大军来表示自己尚有余力。(2)吴国远在江、汉这一带,不愿做内臣的心思很久了。可以趁它困窘,突袭而夺取它。参考译文:刘晔,字子扬,是汉光武帝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太祖攻打张鲁,让刘晔转任主簿。到了汉中之后,山势险峻难以攀登,军队的粮食也非常缺乏。太祖说:“这是个信奉妖术习俗怪诞的地方罢了,有它无它有什么关系(占有了它能有什么作为)?我们的军队缺少粮食,不如快快回去。”于是亲自率领军队回去,命令刘晔统领后面几支军队,让他们按次序退出。刘晔预计张鲁可以攻克,再加上运粮之道不能接通,即使退出,军队仍不能全部保全,他骑快马报告太祖:“不如进攻。”于是进兵攻打,派出许多士兵拿出强弩来射击敌营。张鲁飞奔逃跑,汉中于是被平定。刘晔进言说:“明公您率领五千步兵,将要诛杀董卓。北上攻破袁绍,南下征讨刘表,那九州百郡,十个吞并了其中八个,威风震动天下,威势震慑海外。刘备是人中豪杰,有计谋但迟疑不决,得到蜀地的时间不长,蜀地之人也不依附他。现在攻破汉中,蜀地人非常震动恐惧,他们的趋势是自行崩溃。凭您的聪明才智,趁他们崩溃时而出兵进击,没有不能取胜的。如果稍有迟缓,诸葛亮擅长于治理而为丞相,关羽、张飞因勇冠三军而为将军,蜀地民众安定之后,依据险要地势守住要害,就不可侵犯了。现在如果不攻取,一定成为将来的忧患。”太祖不听从,大军于是回去。刘晔从汉中回去,做了行军长史,兼任领军。延康元年,蜀将孟达率众投降。孟达有仪容,举止优雅又有才华,文帝非常器重爱护他,让他做新城太守。刘晔认为“孟达有苟且贪得的心理,又依恃才能喜好权术,一定不能感恩怀义。新城和吴、蜀接连,若有变故,一定给国家造成祸患”。后来孟达终于叛变失败。黄初元年,让刘晔做侍中,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文帝)下诏询问群臣,叫他们预测刘备会不会为关羽之死出兵报复吴国。众人都议论说:“蜀,小国罢了,有名的将领只有关羽。关羽死了军队被打败,国内担心恐惧,没有机会再出兵。”只有刘晔说:“蜀国虽然地盘小力量弱,但是刘备的谋略是想用武力来使自己强大,一定会出动大军来表示自己尚有余力。”后来刘备果然出兵攻打吴国。吴国派遣使者自称属国,朝臣都表示祝贺,唯独刘晔说:“吴国远在江、汉这一带,不愿做内臣的心思很久了。可以趁它困窘,突袭而夺取它。”刘备的军队战败退却,吴国表达敬意的礼节渐渐废弛,文帝想要发动军队讨伐,刘晔认为“他们刚刚取得胜利,上下齐心,而我们被江、湖所阻滞,必定难以很快取胜”。文帝不听(他的建议)。黄初五年,文帝到广陵泗口,命令荆州、扬州各路军队一同进发。会见众臣子,问道:“孙权是否会亲自来作战?”众人都说:“陛下您亲自征讨,孙权害怕,一定会出动全国之兵来应对。又不敢把军队交给大臣,一定会亲自率军而来。”刘晔说:“孙权他们认为陛下您想要用大批军队牵制自己,一定会部署士兵等待事态的发展,不会亲自带兵进退。”文帝军队停留了好多天,孙权果然不来,文帝才班师回朝。太和六年,因为生病做太中大夫。不久,做大鸿胪,在位二年让位,再次做太中大夫,去世。谥号叫景侯。5、D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刘勋询问原因,刘晔回答说:“上缭虽小,但城墙坚固,濠沟很深,不可能十来天就攻下,那么,这样去进攻的话,军队在外疲困,而国内空虚,孙策乘虚袭击我们,那么我们的后方肯定坚守不住。”“城坚池深”,“城”“池”一个意思,“坚”“深”一个意思,中间不断开,排除B;“不可旬日而举”,“旬日而举”是“不可”的具体内容,中间不断开,排除A;“策乘虚而袭我”,“我”做小句子的宾语,之后断开,排除C。 6A “古人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错误,古人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7D “太祖认为过去派去的副将资望太轻,而中原地区又尚未平定,所以没能够攻克他”错误,不是太祖的观点而是刘晔认为派去的副将资望太轻,而中原地区又尚未平定。 8(1)郑宝想要驱使百姓渡水到江南去,因为刘晔出身贵族,又是名人,想强逼刘晔,让他倡导这个谋划。(2)以前派遣偏将前去进剿,没有能够攻克,太祖询问部下是否可以讨伐。 9智:识破孙策的阴谋,劝说刘勋;给太祖献计平定山贼陈策。勇:宴会砍杀郑宝。参考译文:刘晔字子扬,淮南郡成德县人,是汉光武帝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汝南郡的许劭有识人的名声,在扬州避难,他称赞刘晔有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才能。扬州士人有很多侠义和狡猾凶暴之人,郑宝最为骁勇果敢,才力过人,地方上的人都惧怕他。郑宝想要驱使百姓渡水到江南去,因为刘晔出身贵族,又是名人,想强逼刘晔,让他倡导这个谋划。刘晔当时二十多岁,心里很为这件事忧虑,但没有机会解决它。适逢太祖派遣使者来到扬州,查问一些情况。刘晔前去拜见,向使者讲论世事形势,邀请他一起回府住上几天。郑宝果然带了几百人携着牛肉好酒来问候使者,刘晔命令家里的奴仆带着郑宝的随从坐在中门外面,为他们安排酒饭;自己与郑宝在内室设宴痛饮。他暗中安排了壮健军卒,命令他们听行酒的信号而砍杀郑宝。郑宝生性不喜欢饮酒,对室内动静看得十分清楚,行酒的人不敢发出信号。刘晔就自己拔出佩刀砍杀了郑宝,众人都非常震惊害怕,逃回军营去了。刘晔把自己的家兵委托给了庐江太守刘勋。这时刘勋的兵力在江淮之间是很强大的。孙策厌恶他,便派遣使者说些谦卑的言辞,送上丰厚的礼物,送信劝说刘勋说:“上缭的土著宗族,屡次欺负我方,我恼恨他们已有好几年。现在我攻击他们,路途不便,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来讨伐它。上缭非常富有,得到它可以使国库富足,请您出兵讨伐他们做为我们的外部的援助。”刘勋相信了孙策的话,又得到孙策送来的珠宝、葛布,很是高兴。内外官员都来庆贺,而刘晔独独不这样认为。刘勋询问原因,刘晔回答说:“上缭虽小,但城墙坚固,濠沟很深,不可能十来天就攻下,那么,这样去进攻的话,军队在外疲困,而国内空虚,孙策乘虚袭击我们,那么我们的后方肯定坚守不住。这样,将军前进则被敌人挫败,后退又没有归路。如果您执意出兵,灾祸将来到来了。”刘勋不听,派兵攻打上缭,孙策果然袭击刘勋的后方。刘勋窘迫,就投奔了太祖。太祖到达寿春县,这时庐江郡境内有山贼陈策,有数万士兵,依凭险要地势据守。以前派遣偏将前去进剿,没有能够攻克,太祖询问部下是否可以讨伐。刘晔说:“陈策这些毛贼,是趁着动乱而跑到险要之地的,于是依靠险恶的地形而称强,并没有什么爵位和威信来使民众信服。偏将资望太轻,而中原地区又尚未平定,所以陈策敢于凭借险要坚守。现在天下初步平定,大凡畏惧死亡、追求奖赏的心理,无论智者还是愚民都是相同的,更何况明公如此功德,向东征讨时,西面的百姓就抱怨大军不来,现在先公开进行赏赐招募,以大军相威逼,诏令宣布之日,陈策军营就会大门四开而贼兵自行溃散了。”太祖笑着说:“您说的还颇有些道理!”随即派遣猛将在前先行,大军随后,一到那里就收服了陈策,就像刘晔的预料的。太和六年,刘晔因病拜官太中大夫。在职两年便辞官了,去世,谥号为景侯。10、D 句子的翻译是:“上缭的土著宗族,多次侵犯我的领土,我痛恨他们很多年了。攻打他们,路途不方便,希望由您来讨伐他们。上缭很是富实,得到它可以使国库富足,请您出兵作为外援。”“数欺”为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其宾语为“下国”,故“国”后应该断开,排除AC项。“不便”为动词,其主语为“路”,意为“路途不方便”,故“不便”后断开,排除B项。 11C “逊位指让出帝位”错,逊位指让出帝位或官位,不单指帝位。 12D 原文“仆在汉为支叶”一句中的“支叶”是指刘晔在汉朝属于皇室的旁支亲族,而不是说他不被重用。13(1)那时将军前进就会被敌人遏制住,后退又没有归路。如果我军一定要出兵,灾祸现在就会到来了。(2)随即派遣猛将在前先行,大军在后应援,一到那里就攻克了陈策,就像刘晔所预料的那样。 14(1)正面描写。主要采用语言描写,表现刘晔有远见,直言敢谏。(2)侧面描写。如许劭称赞刘晔。(3)对比衬托。如太祖问群臣,群臣不主张讨伐陈策,而刘晔认为可以,且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正确。参考译文:刘晔字子扬,淮南郡成德县人。是汉光武帝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汝南郡人许劭以善于知人闻名,当时在扬州避难,称赞刘晔有辅佐天下的才能。当时庐江太守刘勋的兵力在长江、淮河一带是很强盛的。孙策很害怕他,派遣使者说着谦卑的言辞、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见刘勋,并在信中劝说刘勋:“上缭的土著宗族,多次侵犯我的领土,我痛恨他们很多年了。攻打他们,路途不方便,希望由您来讨伐他们。上缭很是富实,得到它可以使国库富足,请您出兵作为外援。”刘勋信从了他,刘晔说:“上缭虽小,但城池坚固,进攻难,防守易,不可能在十天之内取胜,那样就会造成在外面的士兵疲惫,而国内空虚。如果那时孙策乘国内空虚袭击我们,那么我们的后方就不能独自坚守。那时将军前进就会被敌人遏制住,后退又没有归路。如果我军一定要出兵,灾祸现在就会到来了。”刘勋不听从刘晔的劝阻。发兵攻伐上缭,孙策果然袭击刘勋的后方。刘勋穷困窘迫,于是投奔了太祖。太祖到达寿春县,此时庐江郡境内的山贼陈策,拥有几万兵众,凭借险要地势据守。太祖询问各位部下可以不可以讨伐,部下都说:“那里山势险峻,而溪谷又深又窄,防守易、攻打难,并且没有它不足以对我们造成损失,得到它也不能给我们好处。”刘晔说:“陈策这些小子,趁着动乱奔赴险地,于是互相依赖,称王称霸,我们也没有用封爵授官和有威信的人征讨而使他们降伏。现在天下初步平定,后降伏的要先杀掉。畏惧死亡,追求赏赐,不论愚民、智者都是相同的,因此广武君为韩信筹划计策,说韩信的威名足可以先利用声威再用实力而使邻国服从。更何况明公如此仁德,向东征伐而西边的百姓就抱怨您不先来解救他们,如先进行赏赐招募,大队兵马到达,诏令宣布的时候,陈策军营就会大门四开而贼兵也就自行溃散了。”太祖笑着说:“您说的和我想的差不多。”随即派遣猛将在前先行,大军在后应援,一到那里就攻克了陈策,就像刘晔所预料的那样。延康元年,蜀将孟达率领兵众投降。孟达有非凡的仪容举止和才能,太祖十分器重喜欢他,让孟达做新城太守,又任散骑常侍。刘晔认为“孟达有苟且贪得的心理,又自负才能而喜好权术,必定不能感恩图报,心怀忠义。”文帝终究没有改变对孟达的任命,后来孟达终于叛乱败亡。刘晔在朝一点也不和当时人士相交往。有人问他原因,刘晔回答说:“魏王室登上皇位时间不长,明智的人知道这是天命,普通人不是都这样认为的。我在汉朝是皇室的旁支亲族,在魏国又是心腹大臣,少一些朋友下属,还是比较适宜的。”太和六年,刘晔因病授官为太中大夫。病情稍有好转,任大鸿胪,在任两年后退位,再次担任太中大夫,不久就去世了。谥号为景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