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
资源ID:87875728
资源大小:62.9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马说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和相关材料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4.相传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主题归纳作者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表达了自己渴望被赏识,被重用的心理;揭露了统治者愚妄无知,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四、写作手法:托物寓意五、字音骈死(piá) 槽枥(cáo)(ì) 粟(sù ) 外见(xiàn)祗(zh) 石(dàn) 一食(shí) 伯乐(lè)邪(yé) 称(chn)也 食(sì)马者而食(sì)也六、停顿节奏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七、词语解释马之千里者 之:助词,无义 世有伯乐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没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称也 以:凭,凭借 称:著称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尽:吃完 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好的素质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 通:通晓 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别,了解食马者 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粟: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是马也 是:这,这样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哪里。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执策而临之 执:握,拿 临:面对着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吃。不以千里称也 以:用,拿。策之不以其道 以:按。虽有千里之能 之:的。执策而临之 之: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音节助词,无义。马之千里者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代千里马)其真无马耶 其:难道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虽有千里之能 虽:虽然。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而伯乐不常有 而:转折连词,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而:顺承连词,来八、重点句子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九、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0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十、问答题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这是什么写法?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2.文中作者的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强调了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3.没有遇到伯乐,千里马最终的悲惨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4.文中的千里马有什么特征?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愤慨与讽刺。8.哪些语言能具体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9.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作者借千里马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懣。11.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这是全文的主旨句,强调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12.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13.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14.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十一、拓展延伸1.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诗句或俗语吗?成语: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 马放南山、马前泼水、马瘦毛长、一马平川、驷马难追、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 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诗句: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尽看长安花。唐 孟郊登科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俗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2.列举我国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 周文王姜子牙; 齐桓公管仲; 刘邦张良; 刘 备诸葛亮; 李世民魏征; 朱元璋刘基。 十二、课文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