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心亭看雪课文教案以及教学反思模板通用(9篇).docx
-
资源ID:87880004
资源大小:39.63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课文教案以及教学反思模板通用(9篇).docx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课文教案以及教学反思模板通用(9篇)2023年湖心亭看雪课文教案以及教学反思模板通用一 1、学问目标: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力量目标:学习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的精神世界,评价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发。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理解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一课时。 我们刚刚领会了钱塘潮的雄奇壮美,今日,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会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日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观赏雪中的西湖。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晰,一要句读清楚,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根底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缘由。 3、性情评价组:为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这样的人的性情究竟可取还是不行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展赏析。 1、语词破译组可能消失的问题 词语: 更(g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完毕。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充满。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充满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单独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特别快乐,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牵强喝了三大杯才告辞。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消失的问题 (1)与众不同的表述: a.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早晨看雪而且是单独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提示:充分展现了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爱安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冲突? 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情愿与那些俗人为伍。在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风光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提示: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实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凹凸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到达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安静之中,我们仍旧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登记来,有什么深意? 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现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共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消失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很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展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绝妙奇文。 b.不行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反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当有的奉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出色才能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消失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充满,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犹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衬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以他精确的感受体会到简洁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旷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剧烈的比照,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心情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长。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加,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气。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课文教案以及教学反思模板通用二 记得在中学时学过欧阳修的千古名文醉翁亭记,并且还要背诵的。 醉翁亭地处安徽省的滁州市郊,坐落在琅琊山的半山腰上,是中国四大名亭之首。与北京先农坛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浙江杭州的湖心亭,共同构成了中国“四大名亭”。 去年,我们全家和我的父母一起来到安徽滁州的琅琊山,慕名来参观醉翁亭,从家动身,用了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琅琊山的半山腰上。 入得山门来,沿着琅琊古道步行。道路两旁,青翠蓊郁的大树遮天蔽日,浓荫幽静,满目青翠。耳边不时地传来几声鸟儿悦耳的鸣叫,给静谧的古道凭添了几分生气。 记忆最深的就是那潺潺的流水声了,顿觉浑身凉爽舒爽,好像清泉直落入了心头。再看身旁那葱郁的山峦,峰回雾绕,非常壮丽,恍惚中进入了空灵境地,原本叽叽喳喳闹个不停的女儿也屏住了呼吸,悄声细语生怕惊动了林中的生灵。 突然我们看到一座湖。湖三面环山,拢翠叠秀,正合醉翁亭记里“蔚然而深秀”的意思。我们还在迟疑,于山路弯处正观察一方石刻“深秀湖”。 沿湖北行,站在一座古老的石桥上翘首望去,只见上翘的亭角掩映在青翠之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穿过拱门进去,给人的感觉是里面很狭窄,照相都很难取景,往里走,就是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塑像。“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写得多美。 亭的旁边有一整块巨石,上边刻着 “醉翁亭”三个大字,碑石顺山斜卧,有如欧公喝的烂醉后醉到之态。在它的后边,一块小的石块上刻着“二贤堂”。这“二贤”我想这二贤其中一位指醉翁欧阳修,而另一位又是谁呢?怀着仰慕的心情在碑石旁徘徊许久,不知不觉,醉翁亭记又在心中回荡,情不自禁轻轻地脱口而出,“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连续往上走去琅琊寺,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无梁殿,父母进去参观了,而我们三人最终爬到了山顶一个叫南天门的寺庙,上面风很大,进去后又烧香又拜佛。下山的路上,才觉得肚子饿得咕咕叫,以最快的速度下山吃饭。 夕阳西下,听着脚下泉水叮咚,清冷动听。苍山、古树、曲桥、小亭,寺庙,禅音构成了一幅美伦美奂的山水画卷。醉翁亭,值得一游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课文教案以及教学反思模板通用三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值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清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奇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武。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出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终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到达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假如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充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先总写一句,如同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赞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地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肤浅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地: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反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赞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的心声。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好像给冷寂的湖山增加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旧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安慰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行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答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行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瞬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拟、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衬托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说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现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共性。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固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观赏,而必需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课文教案以及教学反思模板通用四 辛卯岁末,应常州好友增红兄之约,两个语文人自驾赴皖,至滁州醉翁亭小游。 我们由苏入皖,从宁到滁,渐近琅琊景区,便不由自主地欣然背起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车子经琅琊古道,直至山门。只见山门楼牌高耸,飞檐斗角,门楣处有苏轼题写的“琅耶山”三字,遒劲有力,颜色斑驳,苍古深邃,远处琅琊逶迤,层峦叠嶂,寒树丛立,让我油然而添几份肃穆之感。 是日天不晴朗,满目灰暗。走进山门,不见许多游客,少熙攘,少喧哗,偶闻几处鸟鸣,感觉很静。我们很喜爱这样幽静的气氛。 首景即琅琊墨苑。琅琊墨苑建筑为苏州园林风格,亭堂飞檐翘角,颜色淡雅和谐,山上峰峦叠翠,山下亭、台、轩、廊、小桥、假山曲径相通,风光宜人。特殊吸引我们的是墨苑碑廊的黑白碑刻,这里有许多关于琅琊山、醉翁亭的墨宝镶刻于此。我与增红选择在文征明书醉翁亭记的巨型横式碑刻下以及蔡元培书的“山水清音”碑刻前留影。 离开琅琊墨苑,经醉翁潭,我们到了醉翁亭。只见醉翁亭前横卧一条浅浅的山涧,业已水落石出,一座窄窄的小石桥跨越山涧,联接琅琊古道与醉翁亭。一块巨石上勒刻“千古醉翁亭”五个大字,系李瑞环在醉翁亭千年之庆时所书。跨越石桥,踏四五级石阶,过一道门楣上刻有“醉翁亭”三字的窄窄方门,连过两道砌有三两级石阶的门槛,眼前便是醉翁亭。千年醉翁亭,赫然在眼前。站立在醉翁亭里,四柱之外是粉墙黛瓦的镂空围墙,透过由古图案镂空的墙窗,我看到远山邈邈,古道回旋,古木幽森,山涧曲折,我突然有思接千古的感觉,千年之前,欧公就是在此写“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的吧?醉翁亭正是如欧公文章所言“有亭翼然”,我还想,千年前的欧公就是于此亭之上享用“宴酣之乐”“众宾欢也”“太守醉也”的吧? 驻足小坐,忽见几枝腊梅已开出黄灿灿的花来,且香气盈盈,我又在遐想,这香气肯定发自千年之前,欧公当年就是在此闻香把盏、作文写诗的。想到此,我不由感动,我与欧公已经有了一回晤面了,我仿佛看到当年“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叉,坐起而喧哗者”的情景了。逗留醉翁亭,见亭柱上有两副对联,我很是喜爱,一幅是,“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另一幅是“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谓妙绝。围绕醉翁亭的亭阁不少,比方,二贤堂,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意在亭等,与醉翁亭相映生辉,构成了一组古亭堂斋群,或粉墙相隔,或曲径通联,或拱门相望,别有一番风景。世称醉翁亭为“天下第一亭”,这不仅有史为证,更是以物为证的。 醉翁亭属于千年遗址,欧阳公馆则属于现代建筑。它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欧阳公馆即欧阳修纪念馆,由郭沫若亲笔题写匾额。馆内正中悬有“一代文宗”巨匾,且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充分展现了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以历史原来面貌,将欧阳修的形象再现于广阔游人面前。 馆内还陈设着历代收有欧阳修诗文的书籍。馆内没有他人,只有我与增红两人。我们细细阅读三十幅壁画,并站在欧阳修的塑像前,大声诵读由苏轼亲书的醉翁亭记,感觉到幽古豪放之气充盈我身。我特殊喜爱欧公塑像两侧柱子上的一副对联:“一代文宗建名亭撰名文流芳百世,雨番宰辅树正气立正义旷典千秋”。断句诵读了好几遍以致成诵。一个语文教师,在醉翁亭下,置身欧阳公馆,立于欧公面前,大声诵读由苏轼书写的醉翁亭记,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想起了1997年的春天,我在武汉黄鹤楼上面对长江默念黄鹤楼,20xx年的夏天,我在岳阳楼上,面对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朗读岳阳楼记的情景。现代与历史一次次地交汇,我与古人一次次地面晤。穿越时空,总会有偶然的相遇。 从欧阳公馆到深秀湖还是有段距离的。用醉翁亭记里的句子来说,“峰回路转”,我们“山行六七里”,过“蔚然深秀”门,眼前忽见一泓湖面,四周环山,一湖如镜。深秀湖因“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源自琅琊溪,清亮透底,九曲桥、湖心亭、玉带桥与四周山色相映成趣。我禁不住快步来到湖边,俯首蹲身,用手撩拨湖水,凉爽透心,水花飞溅,湖面立刻绽开涟漪。 我们到深秀湖已是午后,无奈饥肠辘辘,但是,由于时至岁末,饭馆已都休业,我们只好在湖边一家小店里泡了盒快餐面充饥,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也觉得心满足足,且与增红戏言:面客之意不在面,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面也。临别时,我还买了一把书有醉翁亭记的扇面以作纪念。 离开深秀湖,我们又是一路照相,把不少石刻摄进相机,有乔石书的“琅琊山”,沈鹏书的“与民同乐”,欧阳中石书的“千年醉翁”等。 我与增红一路下山一路谈天,慨叹此行无悔,收获颇丰。增红说:“何处无亭?何处无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连声称好。晚上,我们在南京与朋友聚,席间觥筹交叉,言谈甚欢,其间我自然少不了叙述小游醉翁亭所见所感,不知不觉酒多兴浓,便随口而出:“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樵夫醉也,樵夫谓谁?昆山老刘也。” 欧公从前建亭撰文静乎千载,樵夫如今游山抒怀快哉一日。滁州归来,遂写醉翁亭游记以述感并备忘。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课文教案以及教学反思模板通用五 记得在中学时学过欧阳修的千古名文醉翁亭记,并且还要背诵的。 醉翁亭地处安徽省的滁州市郊,坐落在琅琊山的半山腰上,是中国四大名亭之首。与北京先农坛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浙江杭州的湖心亭,共同构成了中国“四大名亭”。 去年,我们全家和我的父母一起来到安徽滁州的琅琊山,慕名来参观醉翁亭,从家动身,用了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琅琊山的半山腰上。 入得山门来,沿着琅琊古道步行。道路两旁,青翠蓊郁的大树遮天蔽日,浓荫幽静,满目青翠。耳边不时地传来几声鸟儿悦耳的鸣叫,给静谧的古道凭添了几分生气。 记忆最深的就是那潺潺的流水声了,顿觉浑身凉爽舒爽,好像清泉直落入了心头。再看身旁那葱郁的山峦,峰回雾绕,非常壮丽,恍惚中进入了空灵境地,原本叽叽喳喳闹个不停的女儿也屏住了呼吸,悄声细语生怕惊动了林中的生灵。 突然我们看到一座湖。湖三面环山,拢翠叠秀,正合醉翁亭记里“蔚然而深秀”的意思。我们还在迟疑,于山路弯处正观察一方石刻“深秀湖”。 沿湖北行,站在一座古老的石桥上翘首望去,只见上翘的亭角掩映在青翠之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穿过拱门进去,给人的感觉是里面很狭窄,照相都很难取景,往里走,就是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塑像。“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写得多美。 亭的旁边有一整块巨石,上边刻着 “醉翁亭”三个大字,碑石顺山斜卧,有如欧公喝的烂醉后醉到之态。在它的后边,一块小的石块上刻着“二贤堂”。这“二贤”我想这二贤其中一位指醉翁欧阳修,而另一位又是谁呢?怀着仰慕的心情在碑石旁徘徊许久,不知不觉,醉翁亭记又在心中回荡,情不自禁轻轻地脱口而出,“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连续往上走去琅琊寺,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无梁殿,父母进去参观了,而我们三人最终爬到了山顶一个叫南天门的寺庙,上面风很大,进去后又烧香又拜佛。下山的路上,才觉得肚子饿得咕咕叫,以最快的速度下山吃饭。 夕阳西下,听着脚下泉水叮咚,清冷动听。苍山、古树、曲桥、小亭,寺庙,禅音构成了一幅美伦美奂的山水画卷。醉翁亭,值得一游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课文教案以及教学反思模板通用六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美。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日让我们随着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学问梳理夯实根底 1.文学常识 (1)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背景链接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始终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与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用心从事著述。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2.生难字词 (1)字音 更定(gng)毳衣(cuì)崇祯(zhn) 沆砀(hàng 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对坐(zhn) 余拏一小舟(ná) 喃喃(nán) 雾凇(sng) (2)词义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完毕。 【拏】撑(船)。 【拥】裹着,围着。【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沆砀】冰花四周充满着白气。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明确: 首先要读清晰,一要句读清楚,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根底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构造 明确: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明确:全文共两段,第1段写赏雪的详细经过,第2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三、合作探究生成力量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知了我们什么? 明确: 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从听觉来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作铺垫,突出游兴剧烈。 3.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单独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的心境吗? 明确: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明确: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观察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观察我,特别快乐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舟子说“痴”,又说还有像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的“痴”。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步骤四赏析语言探究写法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会的感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 “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实、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2.写作特色。 明确: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蔽在简洁背后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长 1.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丽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2.拓展延长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衬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事: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以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留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育他们的自主学习力量。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比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沟通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课文教案以及教学反思模板通用七 辛卯岁末,应常州好友增红兄之约,两个语文人自驾赴皖,至滁州醉翁亭小游。 我们由苏入皖,从宁到滁,渐近琅琊景区,便不由自主地欣然背起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车子经琅琊古道,直至山门。只见山门楼牌高耸,飞檐斗角,门楣处有苏轼题写的“琅耶山”三字,遒劲有力,颜色斑驳,苍古深邃,远处琅琊逶迤,层峦叠嶂,寒树丛立,让我油然而添几份肃穆之感。 是日天不晴朗,满目灰暗。走进山门,不见许多游客,少熙攘,少喧哗,偶闻几处鸟鸣,感觉很静。我们很喜爱这样幽静的气氛。 首景即琅琊墨苑。琅琊墨苑建筑为苏州园林风格,亭堂飞檐翘角,颜色淡雅和谐,山上峰峦叠翠,山下亭、台、轩、廊、小桥、假山曲径相通,风光宜人。特殊吸引我们的是墨苑碑廊的黑白碑刻,这里有许多关于琅琊山、醉翁亭的墨宝镶刻于此。我与增红选择在文征明书醉翁亭记的巨型横式碑刻下以及蔡元培书的“山水清音”碑刻前留影。 离开琅琊墨苑,经醉翁潭,我们到了醉翁亭。只见醉翁亭前横卧一条浅浅的山涧,业已水落石出,一座窄窄的小石桥跨越山涧,联接琅琊古道与醉翁亭。一块巨石上勒刻“千古醉翁亭”五个大字,系李瑞环在醉翁亭千年之庆时所书。跨越石桥,踏四五级石阶,过一道门楣上刻有“醉翁亭”三字的窄窄方门,连过两道砌有三两级石阶的门槛,眼前便是醉翁亭。千年醉翁亭,赫然在眼前。站立在醉翁亭里,四柱之外是粉墙黛瓦的镂空围墙,透过由古图案镂空的墙窗,我看到远山邈邈,古道回旋,古木幽森,山涧曲折,我突然有思接千古的感觉,千年之前,欧公就是在此写“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的吧?醉翁亭正是如欧公文章所言“有亭翼然”,我还想,千年前的欧公就是于此亭之上享用“宴酣之乐”“众宾欢也”“太守醉也”的吧? 驻足小坐,忽见几枝腊梅已开出黄灿灿的花来,且香气盈盈,我又在遐想,这香气肯定发自千年之前,欧公当年就是在此闻香把盏、作文写诗的。想到此,我不由感动,我与欧公已经有了一回晤面了,我仿佛看到当年“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叉,坐起而喧哗者”的情景了。逗留醉翁亭,见亭柱上有两副对联,我很是喜爱,一幅是,“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另一幅是“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谓妙绝。围绕醉翁亭的亭阁不少,比方,二贤堂,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意在亭等,与醉翁亭相映生辉,构成了一组古亭堂斋群,或粉墙相隔,或曲径通联,或拱门相望,别有一番风景。世称醉翁亭为“天下第一亭”,这不仅有史为证,更是以物为证的。 醉翁亭属于千年遗址,欧阳公馆则属于现代建筑。它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欧阳公馆即欧阳修纪念馆,由郭沫若亲笔题写匾额。馆内正中悬有“一代文宗”巨匾,且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充分展现了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以历史原来面貌,将欧阳修的形象再现于广阔游人面前。 馆内还陈设着历代收有欧阳修诗文的书籍。馆内没有他人,只有我与增红两人。我们细细阅读三十幅壁画,并站在欧阳修的塑像前,大声诵读由苏轼亲书的醉翁亭记,感觉到幽古豪放之气充盈我身。我特殊喜爱欧公塑像两侧柱子上的一副对联:“一代文宗建名亭撰名文流芳百世,雨番宰辅树正气立正义旷典千秋”。断句诵读了好几遍以致成诵。一个语文教师,在醉翁亭下,置身欧阳公馆,立于欧公面前,大声诵读由苏轼书写的醉翁亭记,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想起了1997年的春天,我在武汉黄鹤楼上面对长江默念黄鹤楼,20xx年的夏天,我在岳阳楼上,面对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朗读岳阳楼记的情景。现代与历史一次次地交汇,我与古人一次次地面晤。穿越时空,总会有偶然的相遇。 从欧阳公馆到深秀湖还是有段距离的。用醉翁亭记里的句子来说,“峰回路转”,我们“山行六七里”,过“蔚然深秀”门,眼前忽见一泓湖面,四周环山,一湖如镜。深秀湖因“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源自琅琊溪,清亮透底,九曲桥、湖心亭、玉带桥与四周山色相映成趣。我禁不住快步来到湖边,俯首蹲身,用手撩拨湖水,凉爽透心,水花飞溅,湖面立刻绽开涟漪。 我们到深秀湖已是午后,无奈饥肠辘辘,但是,由于时至岁末,饭馆已都休业,我们只好在湖边一家小店里泡了盒快餐面充饥,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也觉得心满足足,且与增红戏言:面客之意不在面,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面也。临别时,我还买了一把书有醉翁亭记的扇面以作纪念。 离开深秀湖,我们又是一路照相,把不少石刻摄进相机,有乔石书的“琅琊山”,沈鹏书的“与民同乐”,欧阳中石书的“千年醉翁”等。 我与增红一路下山一路谈天,慨叹此行无悔,收获颇丰。增红说:“何处无亭?何处无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连声称好。晚上,我们在南京与朋友聚,席间觥筹交叉,言谈甚欢,其间我自然少不了叙述小游醉翁亭所见所感,不知不觉酒多兴浓,便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