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书籍谈美的心得五篇.docx
2023年的书籍谈美的心得五篇 更新时间:2023-03-17 来源: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点击: 2023观看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心得感悟_新中国70周年国庆阅兵感悟 尽孝道,懂礼仪的演讲稿3分钟经典讲演稿 2023-03-24 参考林微因朱闻名书籍读书心得五篇 2023-03-24 2023观看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心得感悟_新中国70周年国庆阅兵感悟 2023-03-24 推举2091精选的奋勉向上崇德向善读后心得 2023-03-24 精选2023年林教头雪夜上梁山读书心得五篇 2023-03-24 【-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美无处不在,然,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谈美的心得,供大家参考。 谈美的心得(一) “五一”期间逛新华书店,应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篇目谈美书简。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页的小书。女儿学习忙无暇阅读,我便拿来品读,了有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会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固然的事情了。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闻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晚年时回忆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全部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对美,或许大家都不生疏,但是深入讨论,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浅显,也讨论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具体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外表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展答复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拟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展了解答,而且在许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方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比拟详细、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忆了这一理论产生与进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表达社会历史进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亮共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进展现状和趋势的详细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共性来表现的,是在特别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定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方,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讨论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学问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讨论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特别的好处。 在谈美书简中,以亲身的阅历,谈到了很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育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需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难工作,既要有糊涂的头脑和坚决的恒心,也要有排解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士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讨论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狡猾人,说狡猾话,办狡猾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狡猾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谈美的心得(二)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闻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明为观赏,赞扬。以下排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有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动身点不同,其观看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响。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讨论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观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衬托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观赏眼光去看,观赏的同时也给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善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观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有用,那么美是最不有用的阅历。但假如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赐予美妙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犹如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阅历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覆盖了雾、雪或雨就简单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当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掌握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简单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简单让人理解,究竟艺术是给人们观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犹如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法规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大、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识的事物总是简单忽视它的美,由于太过生疏没有了距离感和神奇感,简单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动身看眼前的事物,而新奇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简单产生美感,这也犹如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由于有距离,有神奇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憧憬。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白人的美感阅历的道理,即:美感阅历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势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推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展推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心情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阅历息息相关的。犹如朱先生讲到在观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形状引起的造型美感还有个人对古松的内心观赏情趣也会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观赏者的个人认知阅历在里面,这也是人们看到某某事物时会说:我认为如何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其实人们在对事物给予个人的某种情趣的定义同时人们也在不经意中仿照着事物本身的一些属性。也就是说人的美感阅历不是单独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情趣独立产生,由于事物的物理属性,由于人的移情作用,两种属性的结合造就了人的美感阅历。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 其实美感和快感无时无刻都冲斥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究其动身点就又产生了前面朱先生讲的不同态度的问题。美感不是有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犹如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雕像和英国姑娘一个是雕塑艺术品一个是活生生的人,假如单从有用角度动身那还是英国姑娘比雕塑好像更有用。在这里朱先生告知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观赏要不带功利和有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五、“记得绿罗裙,到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我姑且如此解释朱先生的这段文章。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肯定的有序的,有构造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美感阅历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阅历。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会带着思索,这种思索会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无法直接单纯的观赏一件事物本身,而会产生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所以美感阅历同联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判与观赏 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对一部文艺作品所持的不同态度,考证更接近科学家的方式,批判更接近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态度,而观赏更多的是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家或一局部人的行为。考证、批判不等同于观赏,但观赏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相关学问,才能更好的观赏。证多是伴随对作品的年月、背景、版本、野史等等做历史推断,过于理性,少了对艺术作品观赏时的直觉感性反映,所以它不能算是观赏。而批判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观的法规或一成不变的框子来标准艺术作品。我个人认为批判家假如不客观的评论艺术作品那他的文章将一无是处。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观赏的批判。不能把原有的美丑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同一而论,要把自己放到作品当中去,反复品尝其中然后有感而发。 朱先生最终讲到考证和批判都不是观赏,而观赏需要有考证和批判在其中,观赏需要有考证根底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是辨证法的观点对待事物。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美是什么?言论不一。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阅历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观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制造。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犹如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抱负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阅历加上抱负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抱负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对于美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抱负主义的错误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德拉克洛瓦 这里又可以提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朱先生在此提到的写实主义和抱负主义虽略有分别但究其观点都是“仿照自然”。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觉美的眼睛。艺术的美是以自然为内容,以人的情趣及一种形式而表达出来的,单纯的自然是无法定义其美还是丑,由于有了人的感受或说移情作用,才有了自然美这个概念。抱负主义虽说自然中有美有丑,但它要的是经过抱负化后的一种固有的共性模式化的东西。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仿照自然。艺术的美是要高于自然的,自然不过是借境抒情、借物俞人的元素,人是主体,自然融入了人的感受、人的情趣才变得美,这种美也是人的一种再制造,写实主义和抱负主义推崇的仿照自然的美和我们讲的艺术美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形象丑陋的元素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排列组织它就会变得和谐,变得有美感,简洁的说人以自然为元素,不同的情趣会制造出不同的形态,就形成了不同方式的艺术美,而只仿照自然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美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嬉戏 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多是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也可以释为感受观赏,然后有了感觉便把他表现一番,或诗或画或唱或书等等。制造不是凭空出来的,好的作品肯定是有感而作。朱先生在本章中提到“艺术的雏形就是嬉戏”。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嬉戏的过程包含着纯粹的自由状态,既是嬉戏便可天马行空般的来去自由,包含着大量的人的想象、心情、感觉,就是再制造一种状态,它以自然生活为载体,是玩家主观能动性的表达方式,这嬉戏的行为是没有社会性的、不具备传达创作人的情感的,它同艺术还是有区分的,艺术要有社会性由于作品的评定有一半儿还要社会中的群众来参加才算完整。那么假如一个艺术家既有奔放拘束的艺术表达方式,又不失其一颗童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么他的作品肯定是打动人的。 十、空中楼阁制造的想象 既是制造就会有生活中的元素和想象的因素融合再一起。在创作时有些时平常观看的印象再现,但这种单纯的自然还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中进展提炼,缺乏的或是原素材缺乏以表达其情感时,想象就是的另一次制造,敢于制造的想象,能够用平常所看所得经过重新组合,把不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制造的想象,固然这些需要积存和对生活的沉淀。 谈美的心得(三)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写于1932年4月的伦敦。从十五个方面来论述,有: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有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五、“记得绿罗裙,到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判与观赏。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八、“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抱负主义的错误。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嬉戏。十、空中楼阁制造的想象。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制造与情感。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制造与格律。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制造与仿照。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十五、“渐渐走,观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将一件事物从多方面进展了论证。 在“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有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中,对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用讨论的心态去看,而画家则是用观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衬托了三种效果。从经济、科学、美感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观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有用,那么美是最不有用的阅历。但假如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赐予美妙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犹如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在“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掌握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简单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简单让人理解,究竟艺术是给人们观赏的。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从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进展的阐述。 在“十五、渐渐走,观赏啊!人生的艺术化”完毕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尝一下生活。 从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我们可以学到对待一件事物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并且不同的人对待事物的方式和内容也是不同的。看了谈美,我想,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忙。 谈美的心得(四) 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熟悉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究竟什么是美学。 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详细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2)通过谈美,引入了很多治学的问题和许多怎样做人的问题。3)美学源自于生活,讨论个方面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 当美学进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到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讨论美学。举个例子,穿衣装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方: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有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意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书简中,以亲身的阅历,谈了很多只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育说:“我们干的事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需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难工作。既要有糊涂的头脑和坚决的恒心,也要有排解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士气。”很明显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假如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又潇洒的风采,讨论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 最终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当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当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将来。此地应当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表达。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谈美的心得(五)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仔细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讨论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学问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究竟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讨论、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由于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心与心的沟通,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沉着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究竟什么是美? 为什么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讨论者或者说是理论讨论者,简洁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但凡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由于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转变。然而我们许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肯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答复:“你不问我,我原来很清晰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讨论价值了吗?朱先生告知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讨论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欣赏者在所欣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讨论。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拘束,俯首即拾的美,但凡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制造,所以美学讨论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为什么要讨论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观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觉某处风光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推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阅历,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展认真的考量。我们要观赏、推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假如我们没有打算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假如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观赏和制造的过程得着更精确的力气(朱自清语)。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特别费劲。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仔细读完都是对不起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推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承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仔细思考、艰难探究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到达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胜利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散的心情时常在缠围着我。 曾几何时?凛冽的寒风不停地敲打着窗外,而今,秋风再次扫过落叶!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美,每个人都有不同定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谈美一书中,朱先生带着我们走出“柳暗”进入“花明又一村”,给了我们一个“美”的答案。 成长的过程是一种顿悟的过程。林清玄说过:诗情与道情的转折是“悟”。这种悟,不是凭空冥思苦想,也不是死盯着书本的一句话想上一个中午,而是在生活得点滴中,发觉某种永恒存在的道理,发觉自己的人生轨迹。长大了,说得更多的是思维与修养的增长。审美的力量也是如此,通过不断的“悟”来进展充电。 在美的普遍性中找到美的特别性,便意为对美的一种制造。即美的艺术价值是在美的共性中找到共性的美。只有共性的作品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公孙龙子有很多好玩的诡论,其中最为出名的要算是白马非马论了。相传有一天,公孙龙子骑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管官说,依照规定马不行以进城。于是孙龙子就开头他的论证白马非马,最终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白马进城去了。他的论证也许是这样的:“马”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白马非马)。阐述了共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 谈美给了我们一个清楚的美的答案,既要与事务之间保持一种距离感,又要与这种距离有一种美的结合,处于能触摸,能感受到美的位置。美感属于一种直觉,不需要思索,不需要求证的内心的美的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