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淮南子人间训》.docx
-
资源ID:87897088
资源大小:44.79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淮南子人间训》.docx
文言文专题训练-淮南子·人间训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或有罪而可赏也,或有功而可罪也。西门豹治邺,廪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1】,人数言其过于文侯【2】。文侯身行其县,果若人言。文侯曰:“翟璜任子治邺而大乱。子能道,则可;不能,将加诛于子。”西门豹曰:“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今君欲为霸王者也,臣故稸【3】积于民。君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一鼓,甲兵粟米,可立具也。”于是乃升城而鼓之。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4】辇粟而至。文侯曰:“罢之。”西门豹曰:“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一举而欺之,后不可复用也。燕常侵魏八城,臣请北击之,以复侵地。”遂举兵击燕,复地而后反。此有罪而可赏者也。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广也,人民非益众也,入何以三倍?”对曰:“以冬伐木而积之,于春浮之河而鬻之。”文侯曰:“民春以力耕,暑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5】无事,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弊矣,虽有三倍之入,将焉用之?”此有功可罪者。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何以明之?中行穆伯攻鼓【6】,弗能下。馈闻伦曰:“鼓之啬夫【7】,闻伦知之,请无罢武大夫,而鼓可得也。”穆伯弗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也,君奚为弗使?”穆伯曰:“闻伦为人,佞而不仁,若使闻伦下之,吾可以勿赏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所用之?”攻城者,欲以广地也。得地而不取者,见其本而知其末也。(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注:【1】计会:账簿。下文中“上计而入三倍”中的“计”,也指计会。【2】文侯:魏文侯。文本中“西门豹”“解扁”均为魏文侯臣。【3】稸:古同“蓄”,积蓄。【4】负:驾。【5】间:暇。【6】中行穆伯:即荀吴,晋大夫。鼓:此处为国名,姬姓,时属鲜虞。【7】啬夫:古代官名。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侯身行其县 身:亲自B翟璜任子治邺子:儿子C虽有三倍之入虽:即使D贤主不苟得苟:随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文侯曰:“罢之。”臣请北击之B民以弊矣欲以广地也C于是乃升城而鼓之负轭而浮之河D将加诛于子臣故搐积于民。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有罪而可赏也有的人有罪过却得到嘉奖B民被甲括矢百姓身披铠甲,捆束箭矢C吾可以勿赏乎?到时我能不奖赏他吗?D见其本而知其末也看清了事物的主要方面而推知它的次要方面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5本文分别讲述了西门豹、魏文侯、穆伯三人处理政务的故事,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6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B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C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D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ABCD8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9翻译下列句子(1)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答案1、B句意为:翟璜任用你治理邺县。子,你,对人的尊称。2CA项,第一句中的“之”为人称代词,他们,“聚集的百姓”;第二句中的“之”为物主代词,“燕国”。B项,“以”,通“已”,已经;介词,用;C项,两句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D项,介词,对;介词,在。3D“见其本而知其末也”句意为:看到它的根本而就知道它的末梢了。本,根本;末,末梢。4和百姓立下的誓约,不是一天积累成的。这就将使晋国的将士,舍弃仁义而追随奸佞。5藏富于民;取信于民;不能滥用民力;不完全依据结果赏罚;不任用奸佞。参考译文:有的人有罪而能够受到赏赐,有的人有功反而要加罪。西门豹担任邺令时,仓库里没有积粮,府库里没有储钱,兵库里没有武器,官衙里没有账目,人们多次向魏文侯告状。文侯亲自到这个县察看,果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文侯说:“翟璜任用你治理邺县,而现在一片混乱,你能有办法(改变这种局面),那么就算了;如果不能改变,我将对你施加刑罚。”西门豹说:“我听说打算称王的君主使百姓富裕,称霸的君主使武备强盛,亡国的君主使仓库堆满。现在君主要想成就霸业,我因此积蓄财力在百姓之中。君主如果不相信,我请求允许登城击鼓,武器、粮食,能够立即准备好。”于是登上城楼击起战鼓。一鼓声落,百姓身披铠甲,捆束箭矢,手握兵弩而奔来;第二次击鼓,百姓拉车背粮前来待命。文侯见状,说:“让他们回去吧!”西门豹说:“和老百姓立下的誓约,不是一天积累成的。一次击鼓欺骗了他们,以后就不能再听从指挥了。燕国曾经侵略魏国,占领八城,我请求攻打他们,夺回被侵领土。”于是举兵讨伐燕国,夺回侵地后才返回邺地。这是有罪而能够受赏的例子。解扁为魏国管理东部边界,向上交的赋税比往年增加三倍,主管官吏请求给他赏赐。魏文侯说:“我国的土地没有扩大,人口也没增加,收入为何增加了三倍?”官吏答说:“用冬季的时间在山里伐木,堆聚起来,在春天顺河漂浮而下,然后卖掉,因此增加了收入。”魏文侯说:“百姓春天勤力耕种,暑天尽力除草耕耘,秋天收割贮藏,冬天闲暇无事,砍伐树木积聚起来,装在车子上运到河边,顺流运往城邑,这样是使老百姓一年四季得不到休息。百姓已经十分疲惫了,即使有三倍的收入,将来又有什么用处?”这是有功反被加罪的例子。贤明的君主不随便求得,忠臣不随便求利,怎么能说明这个问题?晋大夫中行穆伯攻打鼓地,没有能够攻下。这时晋臣馈闻伦进言说:“鼓地的啬夫,我知道他,(只要由他做内应),不需要劳累将士,而鼓地可以得到。”穆伯没有表示意见。左右的人说“不折断一件兵器,不伤害一个士卒,而鼓攻而得,你为什么不派他去呢?”穆伯说:“馈闻伦这个人巧媚而不讲仁义。假使让他得到了鼓地,我难道不赏赐他吗?如果赏赐他,这是奖励佞人。佞人得志,这就将使晋国的将士,舍弃仁义而追随奸佞。即使得到鼓地,又将有什么用呢?”攻城的目的是想扩张土地。能够得到土地而不取得,是看到它的根本而就知道它的末梢了。6、B“智伯之为人也”判断句,排除A项、D项。“智伯”“我”“事”名词或代词,做主语或宾语,“为”“少”“谋”“泄”“败”作谓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7C“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可知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 韩魏二君的关键;是赵襄子的行为;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8B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原文是先晓以利害再打消顾虑,无“为了三家共同利益”的信息。9(1)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2)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参考译文:智伯率领韩、魏攻打赵,围困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谈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被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很快就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提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未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存亡: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