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本科论文.doc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浅析日本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姓 名 : 向娅妮 班级、学号 : 日语 00 、00号 系 (部) : 经济管理系 专 业 : 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 : 000 开题时间: 2008-6-4 完成时间: 2009-11-23 2009年 11 月 23日14目 录毕业设计任务书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答辩申请书3-4正文5-17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18答辩过程记录表19课 题 浅析日本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 课题(论文)提纲1工业与环境保护概述 1.1工业环境含义 1.2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日本的工业带来的利与弊 2.1日本工业环境对经济的促进 2.2日本工业环境对环境的破坏3日本环境治理措施 3.1 政府主导作用 3.2循环经济的倡导 3.3 企业的主动参与 3.4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4 日本环境治理之鉴二、内容摘要日本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基本达到了欧美的水平,成为东亚惟一的工业强国.。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候也给与环境很大的压力,日本飞速发展的背后造成的环境破坏也是不可估量的,在付出代价之后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保护环境。当今球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日本政府在此程中的主导作用给世界各国一定的启示,环境保护日渐得到了各国的重视。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是相互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 关键词:日本工业 经济 环境破坏 环境保护三、 参考文献1金明善著.日本经济:昨天,今天,明天.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2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3张鸿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以日本的产业政策为例 载于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8期浅析日本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000中文摘要: 日本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基本达到了欧美的水平,成为东亚惟一的工业强国.。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候也给与环境很大的压力,日本飞速发展的背后造成的环境破坏也是不可估量的,在付出代价之后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保护环境。当今球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日本政府在此程中的主导作用给世界各国一定的启示,环境保护日渐得到了各国的重视。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是相互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关键词:日本工业;经济;环境破坏;环境保护1.工业与环境保护概述1.1工业的含义工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经过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在过去的产业经济学中,往往根据产品单位体积的相对重量将工业划分为轻重工业。产品单位体积的重量大的工业部门就是重工业,重量轻的就属轻工业。属于重工业的工业部门有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金属材料工业和机械工业等。由于在近代工业的发展中,化学工业居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因此,在工业结构的产业分类中,往往把化学工业独立出来,同轻、重工业并列。这样,工业结构就由轻工业、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三大部分构成。常有人把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放在一起,合称重化工业,同轻工业相对。另外一种划分轻、重工业的标准是把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重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轻工业。以上这两种划分原则是有区别的。 重工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轻工业: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 1.2环境保护的概念地球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于是,环境保护日渐得到了各国的重视。但是,由于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经济发展、社会问题有着比较难协调的冲突,因此,近年来,对于环境保护概念的理解也日趋新颖和合理。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当然,环境保护还必须考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只有互相之间协调发展,才是新时代的环境保护新概念。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入,环境是资源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空气、水、土壤、矿产资源等,都是社会的自然财富和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构成了生产力的要素。由于空气污染严重,国外曾有空气罐头出售;由于水体污染、气候变化、地下水抽取过度,世界许多地方出现水荒;由于人口猛增、滥用耕地、土地沙漠化,使得土地匮乏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保护环境,不保护环境资源,就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也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下去。2.日本的工业带来的利与弊2.1日本工业发展对经济的促进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 :日本从明治时期开始发展现代工业,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基本达到了欧美的水平,成为东亚惟一的工业强国.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以赶超欧美为目标,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到80年代日本一举成了公认的"世界工厂". 1870年,明治政府成立了实施"殖产兴业"政策的工部省.该机构改组旧幕府的军工厂,建立了大批国营企业;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立了一批"模范工厂"出售给特权商人,以鼓励投资近代工业.以棉纺织业为龙头产业,日本工业从此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工业化初期,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一直是70%左右.但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和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对钢铁,机械等重化学工业品的需求,重化学工业各部门增长迅速.1919年重化学工业占GDP的比重增加到37%,一些部门已完成了由人力向机械动力和电力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并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周围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工业带,初步建立了近代工业体系. 一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连续遭遇危机,工业发展停滞,直到进入30年代以后,以军事工业为中心,重化学工业才又迅速增长.1930-1937年,重化学工业的生产额增加了3.6倍,附加值增加了2.9倍.1937年,重化学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2.1%,占附加值总值的比重则高达86%,已经成为日本工业的主角. 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催生了日本的重化学工业,但由于为战争服务,重化学工业结构高度军事化,而且生产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其基础非常脆弱.另外,与重化学工业相比,用于满足大众生活的产业,如轻工业,家电业等在战争期间却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科技能力看,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这也正是日本"世界工厂"的优势所在.战后以来,日本利用陈旧设备少的优势,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发展重化学工业,迅速缩小了与欧美各国在传统工业技术方面的差距.以钢铁工业为例,1974年日本氧气顶吹转炉和连续铸钢机的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2451万吨和4018万吨,把其他发达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 在7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科技革命中,日本不仅逐渐摆脱了对美国技术的依赖,全面赶上或超过了美国,而且在高新技术的某些领域,也取得了相当的优势.据通产省1989年产业白皮书的统计,在当时已经商业化的40种高新技术产品中,日本赶上或超过美国的已有36种.以代表半导体尖端技术的芯片为例(参见表9),1984年以后日本的芯片生产技术迅速提高,1988年1M芯片产量占世界市场的91%.1990年日本已经掌握了1000M芯片的生产技术,连美国也望尘莫及. 重化学工业的显著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重化学工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益,大批量生产将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一般是在轻工业发展得比较充分的基础上,沿着基础原材料工业机械机器工业的顺序发展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是机械机器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机械机器工业则是传统工业的精华和现代工业的支柱产业;第三,重化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具有一定素质劳动力. 重化学工业战略的实施,使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在产业政策的保护和扶持下,成功地完成了进口替代并迅速发展.由于重化学工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其发展有力地增强了日本的生产力.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对日本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全面发展.重化学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使工业发展对产业机械的消费转回国内,产生了"投资促进投资"的效果,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鉴于重化学工业发展对生产要素的要求,日本非常注重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促进资本积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从而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第二: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增强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化学工业战略的成功实施,在提升日本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日本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中造船工业和钢铁工业从60年代开始,汽车工业和家用电器工业从70年代开始,都具有了所向披靡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使日本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1960年,重化学工业产品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为42.1%,1980年则增长到84.4%.由于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了改善,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日本在对外垂直的国际分工关系中就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好处. 第四:从根本上解决了国际收支问题.战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日本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国际收支的天花板"问题.重化学工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依靠庞大的消费市场才能实现,所以工业产品产量的增加在满足国内市场之后,必然寻求广阔的世界市场;而且由于规模效应,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将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强;如此获得的规模经济效益使日本的国际收支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总之,正是由于在一定的工业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在工业生产,科技水平方面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才得以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业强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2.2日本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同时日本作为经济发展大国在工业发展初期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5)矿山废水、废渣。今天日本被认为经济大国和技术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和技术应用过程中,环境公害曾使日本成为公害大国和公害治理大国.本片就是呈些公害悲剧和公害理对策的真实记录.经济的过度发展,也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如下:神通川从日本中部山中流入日本海,沿岸农民在肥沃的稻田里耕作了200多年.神通川灌溉着大面积稻田,还为流域地区提供生活用水.1589年神通川上游的神岗矿山投产.三个世纪后,19世纪80年代的工业化,将矿山变成了日本的铅和附产品硫酸的主要生产基地.对农业的破坏可以回速到本纪初,当时神通川盆地出现一种奇怪的病,得病的都是妇女,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浑身痛,1957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痛痛病是矿山释放入神通川的有毒物质引起的.镉污染稻田和灌溉用水,对土壤和人体造成严重持久的破坏.以前维持生命的水,现在成为有毒物质的载体.1908年新日本指宿在九洲熊本县的一个小鱼村一水俣建立一座工厂生产氮肥,该公司很快就成了水俣的主要工业,到50年代中期,新日本指宿已经发展成为化肥工业的领导者.1954年水俣市环卫厅开始收到发现象癫痫一样的怪病的报告,现在称这种病为水俣病,因为没能明确的病因,所以病人被隔离起来,防止传播.水俣病是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越来越剧烈的痉挛,最终死亡.1957年熊本大学水俣病研究小组宣布水俣病是食用含某些有机汞化合物的海产品,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失调.他们用猫做了一系列实验,找到了唯一的病因-有机汞.同年在病人体内检查出含量极高的有机汞,提交后山省的报告指出潜在病因是海产品的有机汞,话因是氮肥厂排放的废水所致.直到1960年不断的发现病人,许多新生儿伴有脑缺损和严重 的肢体残疾等.熊本县政府要求无偿禁止在水俣湾捕捞海产品.50年代基本能源由煤转向石油,1955年 日本第一座石化联合企业在四日市上马,1958年在四日市海湾打的鱼开始出现有难闻的石油气味,海产品捕量开始下降.到1960年石化厂开始全面投产,1000多居民诉说有类似哮喘的症状.X光检查显示有些病人有支气管瘤,有些病人支气管缺损,这些病的罪魁是石化厂排放的氧化硫.除了以上尽人皆知的公害以外,日本其它公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沿新系县阿合野川是另一个有机汞污染带,被称为水俣病第二.工厂废水中的污染物汇集到北九州东海湾.而且这些问题只是全国性污染问题的一个缩影.3.日本环境治理措施 3.1 政府主导作用日本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四大路径:一是科学制订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二是制定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实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四是倡导全民环保,推进公众参与。第一立法是日本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倾力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对环境保护并不重视。从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能源消耗量大增,公害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日本“三大公害病”的出现,使人们逐步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代价”。由此,1958年,日本制定了“水质保护法”和“工厂废物控制法”;1962年,制定了防止空气污染的“烟尘规则”;1967年,通过了“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的环境污染受害市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诉讼,媒体也参加进来追踪报导有关污染事件,日本许多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反对污染环境的民间组织。1970年,日本反对只发展经济不考虑环境保护的市民人数第一次以45对33的比例占据社会主流。内阁成立了专门的防止和治理污染机构,该内阁也因此被称为“公害内阁”。在“公害内阁”期间,通过了14项环境保护法案。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环境质量标准以保护人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根据地方情况制定地方法规,细化标准。日本通过法律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环境计划,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20世纪70年代,日本逐步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等政策机制,建立和形成一些有竞争力的生产环境保护设备的企业,人们的观念从防止公害转变到保护环境,从而进入到环境保护时代。这一时期,政府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等法律规章,设立了由总理大臣直接领导的“日本环境厅”,在一系列缓解污染的政策实施下,日本的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在经济发展优先观念的影响下,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污染现象并未得到真正的抑制。到了80年代,又产生了新的公害问题,即高技术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等问题。日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中心的“新阳光计划”、以节能为目的的“月光计划”和“地球环境技术开发计划”开始实施。进入90年代,环境管理发生了观念上的变革,从经济优先转为经济与环境兼顾。日本政府颁布了“环境基本法”、“节能法”、“再循环法”,旨在推动日本社会、经济和环境向可持续方向发展。1994年,日本出台了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致力于在21世纪建立循环型社会系统。3.2循环经济的倡导日本政府普遍采用补贴的形式对企业建立防污设施进行资金支持。20世纪60年代,中央政府先后通过日本发展银行、小商业财金公司、人民财金公司给企业提供软贷款,随着需求的增加,政府又设立了污染控制服务公司(1965年),即现在的环境事业团。其使命是针对环境问题,对私营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技术和财政上的支持。环境事业团通过日本政府的财政与投资贷款计划,主要从事建设和转让项目、贷款项目、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全球环境项目。同时,地方政府也为污染控制提供贷款计划。日本政府采取的另一项财政支持手段就是免除税收。政府指定某些环境污染严重、需要采取措施的地区有资格获得地区环境污染控制计划的资助,并可获得比未指定地区优惠的政府资助。根据该计划,指定地区现有工厂的扩建及新厂的建立都受到限制,并且鼓励现有工厂在合适的地区重建厂房。3.3、企业主动参与环境保护1961年日本制定的“特定工厂控制污染组织法”规定,那些排放烟尘、废水、噪音和震动超过法律有关规定的工厂要对其污染控制计划负主要责任。另外,每个企业需要配备专门的环境管理人员。这一阶段企业是被动地按照法律进行环境保护,因此,效果并不理想。日本工矿企业的废弃物数量曾一度到了没有堆放场所和无法处理的地步。为此,日本采取了规制机制和支持机制并举的政策,且发挥了有效作用。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由“被动治污”转向“主动治污”,重视开发环境模拟技术与环境协调技术,从产品设计和生产的最初环节就把环境保护纳入其中。3.4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经验表明,企业越多地投资于污染控制,管理反而变得更加有效和有力。经验证明,越早进行污染控制,污染控制投资越早,总成本就越小。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股民、当地居民投向企业的眼光也越来越挑剔,给周围环境留下良好印象,成为树立企业形象的一大任务。所以各企业开始定期向社会公布长达数十页的报告书,其内容主要包括对产品回收再利用的计划、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等。在这种大气候下,企业撰写环境报告书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据2003年统计,约有743家大企业撰写。这类报告书主要报告企业自身事业对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应该为保护环境做出何种努力,并做自我评价。4 .日本环境治理之鉴日本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比较成功,在发达国家中居于前列,但他们也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再恢复”的艰难道路。二战后的最初10年,日本为追赶欧美国家,盲目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607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污染的治理,但是在“经济优先”观念的主导下,企业仍被动开展污染治理,环境污染并未真正得到抑制。8090年代,针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日本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由“经济优先”向“经济与环境兼顾”转变,日本企业由“被动治污”逐步走向“主动治污”,日本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到21世纪,日本环保理念发生了新的质的飞跃,循环型社会系统的确立、企业主动治污理念的强化、知识经济的形成,使日本社会形态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根本转变;环境保护实现了由被动的污染治理向全方位生态保育的根本转变。日本还将环境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法,而且还通过建设环境教育馆、环保俱乐部、编制通俗环保教材、成立环保民间组织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环保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载体先进,寓教于乐。环境是经济的保障。一个地区的环境要是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那么那里的动物、植物甚至是人就难以生存,这样就谈不上发展经济了。经济是环境保护的动力。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经济上不去的话,治理环境就会论为空谈。所以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就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大,植被也遭到极大的破坏。因此,我国需要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要牢抓经济这一大关,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参考文献:1金明善著.日本经济:昨天,今天,明天.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2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3张鸿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以日本的产业政策为例 载于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