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31_T 025.2-2022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市政公用工程.docx
-
资源ID:87917366
资源大小:261.19KB
全文页数:1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B1331_T 025.2-2022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市政公用工程.docx
ICS 13.020.10Z 00DB1331雄安新区地方标准DB1331/T 025.22022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市政公用工程Xiong'an New Area quality indication system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Municipal Administration2022-06-27 发布2022-07-01 实施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发布目 录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 .64供水.84.1 一般规定.84.2 水源保障.84.3 输配控制.94.4 净水节水.94.5 智能管理.105排水. 115.1 一般规定. 115.2 污水源头管控. 115.3 污水管网增效.125.4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125.5 污水系统精细运维.135.6 村镇污水收集处理.135.7 雨水系统源头减排.145.8 雨水系统过程控制.145.9 雨水系统末端保障.155.10 雨水系统运行维护.155.11 超标降雨应急对策.165.12 城市水体空间布局.165.13 城市水体亲水安全.175.14 城市水体功能指标.175.15 城市水体运行维护.175.16 智能管理.186生活垃圾 .18I6.1 一般规定.186.2 源头管控.196.3 分类收集.196.4 高效运输.196.5 处理处置.206.6 智能管理.207燃气.227.1 一般规定.227.2 气源保障.227.3 输配供应.227.4 终端应用.237.5 智能管理.238供热.258.1 一般规定.258.2 热源供应.258.3 供热输配.258.4 用户热计量.268.5 智能管理.269电力.279.1 一般规定.279.2 供电保障.279.3 输配高效.279.4 应急保障.289.5 智能管理.2810 通信.2910.1 一般规定.2910.2 网络设施建设.3010.3 数据传输保障.3010.4 智能管理.31II本标准用词说明 .32引用标准名录 .33附:条文说明III1 总则1.0.1 为贯彻落实“雄安质量”工程标准体系要求,指导雄安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市政公用工程高质量建设和运行管理,特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雄安新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市政公用工程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1.0.3 本标准所述市政公用工程包括供水、排水、生活垃圾、燃气、供热以及用于保障市政公用工程设施稳定运行的电力、通信工程等。1.0.4 本标准编制按照源头、过程、末端和管理全链条统筹的总体思路,遵循安全、高效、低碳、生态、智慧的基本原则,立足工程建设需求,以安全为基础、以高效为核心、以低碳生态为指导、以智慧为目标的高质量定位,可为实现雄安新区市政公用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科学指引。1.0.5 雄安新区市政公用工程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政策、法规、文件、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 雄安新区 Xiong'an New Area指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规划范围包括雄县、容城、安新三县行政辖区(含白洋淀水域),任丘市鄚州镇、苟各庄镇、七间房乡和高阳县龙化乡,规划面积 1770 平方公里。2.0.2 供水系统 water supply system由水源、取水设施、供水厂、输配管网、终端用户及相应的运行管理组成的整体。2.0.3 分质供水 diverse water supply根据用户的不同水质需求,选择适合的水源,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通过管网系统向用户供水。2.0.4 分区计量 district metering area (DMA)是指通过截断管段或关闭管段阀门的方法,将管网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并在每个区域的进出水管上安装流量计,对各个区域入流量与出流量进行监测。2.0.5 排水系统 sewage system由污水系统、雨水系统、城市水体及相应运行管理组成的整体。2.0.6 污水系统 wastewater system收集、输送、处理、再生和处置城镇污水的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涵盖污水从收集到利用的全过程管理。2.0.7 雨水系统 stormwater system下渗、蓄滞、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雨水的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涵盖从雨水径流的产生到末端排放的全过程管理及预警和应急措施等。22.0.8 城 市 生 活 污 水 集 中 收 集 率 collection rate of urban residentssewage pollutant向污水处理厂排水的城区人口占城区用水总人口的比例,可按污水处理设施收集的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污染物总量(以 BOD5 计)与城镇居民生活排放污水所含污染物总量(以 BOD5 计)的比值计算。2.0.9 村镇生活污水 rural domestic wastewater村镇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水,主要包括村镇居民家庭厨房、洗衣、清洁、洗浴及厕所产生的污水。2.0.10 降雨污染 stormwater pollution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2.0.11 生态流速/流量 ecological flow velocity/quantity维持城市水体最基本生态功能或水质保持功能,避免水体黑臭的最低流速/流量。2.0.12 生活垃圾 municipal solid waste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2.0.13 厨余垃圾 food waste含有机质、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包括家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厨余垃圾。2.0.14 家庭厨余垃圾 household food waste居民家庭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菜帮、菜叶、瓜果皮壳、剩菜剩饭、废弃食物等易腐性垃圾。2.0.15 餐厨垃圾 restaurant food waste3相关企业和公共机构在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食物残渣、食品加工废料和废弃食用油脂等。2.0.16 其他厨余垃圾 other food waste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水产品、畜禽内脏等。2.0.17 城镇燃气 urban gas符合城镇燃气质量要求,供给居民生活、商业建筑采暖制冷、工业企业生产以及燃气汽车的气体燃料。2.0.18 燃气系统 gas system由气源、供气管网、终端用户、监控软件及相应的运行管理构成的整体。2.0.19 居民生活用气 gas for domestic use居民家庭炊事、制备热水等使用的燃气。2.0.20 调峰 peak shaving解决用气负荷波动与供气量相对稳定之间矛盾的措施。2.0.21 燃具 gas appliance以燃气作为燃料的燃烧用具的总称,包括燃气热水器、燃气热水炉、燃气灶具、燃气烘烤器具、燃气取暖器等。2.0.22 用气设备 gas equipment以燃气作燃料进行加热或驱动的较大型燃气设备,如工业炉、燃气锅炉、燃气直燃机、燃气热泵、燃气内燃机、燃气轮机等。2.0.23 供热系统 heating system由热源、供热管网、终端用户及相应的运行管理组成的整体。2.0.24 城镇供热设施 urban heat supply facilities用于城镇热力生产、输配和使用的各种设施及其附属装置。42.0.25 供热热源 heat source将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能源形态转化为符合供热要求的热能形态的设施,简称为热源。2.0.26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2.0.27 电力系统 power system由发电、供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设施以及为保障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计量装置、调度自动化、电力通信等二次设施构成的统一整体。2.0.28 直流输电系统 DC transmission system将交流电力经整流器变换城直流电输送至受电端,再用逆变器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送到受端交流电网的输电系统。2.0.29 通信系统 information system由信源(发端设备)、信宿(收端设备)和信道(传输媒介)及相应的运行管理组成的整体。2.0.30 通信网络安全 communication cybersecurity通过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对网络的攻击、侵入、干扰、破坏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的运行状态,以及保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2.0.31 智能管理 intelligent management基于不同管理对象,通过物联网、5G、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完成信息采集、数据通信、综合分析处理和可视化展现等功能,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统筹协调、智能决策、优化调节调控、高效管理。53 基本规定3.0.1 市政公用工程应在不断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积极采用经过验证行之有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3.0.2 供水系统涵盖水源保障、输配控制、净水节水和智能管理等内容。3.0.3 供水应遵循安全供水、保障服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水的自然循环协调发展的原则。3.0.4 应结合不同用途,合理构建多水源供给和分质供水方案,保障供水安全、高效、稳定。3.0.5 排水系统涵盖污水系统、雨水系统、城市水体和智能管理等内容。3.0.6 排水应遵循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0.7 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涵盖源头管控、分类收集、高效运输、处理处置和智能管理等内容。3.0.8 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防止二次污染,提升市容环境卫生水平。3.0.9 燃气系统涵盖气源保障、输配供应、终端应用和智能管理等内容。3.0.10 燃气系统应遵循满足用户使用需求,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保证供气连续稳定,保障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的原则。3.0.11 供热系统涵盖热源供应、供热管网、用户热计量和智能管理等内容。63.0.12 供热系统应遵循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保障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稳定供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原则。3.0.13 电力系统涵盖供电保障、输配高效、应急保障和智能管理等内容。3.0.14 电力系统规划建设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清洁环保、灵活高效的原则。3.0.15 通信系统涵盖网络设施建设、数据传输保障和智能管理等内容。3.0.16 通信系统规划建设应遵循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原则。3.0.17 市政主管部门应建立与气象、公安、交通、水利、园林等部门统筹协调的风险应对机制,应对风险快速响应,提升风险预警、预控与应急处置能力。3.0.18 供水、排水、生活垃圾、燃气、供热等市政公用工程的数字化档案,应覆盖工程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全过程,采用与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云平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等现代信息耦合技术,及时动态更新档案数据。74 供水4.1 一般规定4.1.1 供水系统相关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应满足生产安全、职业卫生健康安全、消防安全和安全保卫的要求。4.1.2 供水应满足水质、水量和水压的需求,具有连续不间断供给的能力。4.1.3 宜建立供水系统全过程精细化运行管理方案,保障稳定达标、全过程节水与节能降耗。4.1.4 应优化配置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严格控制管网漏损率,全面普及节水器具,建立健全节水管理制度,创建节水型新区。4.1.5 供水应强化多水源切换过程中的水质保障,选用优质管材应对多水源切换需求,制定有效可行的多水源切换预案,保障输配过程水质安全,确保末梢水水质。4.1.6 供水系统的运行维护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并应严格执行。4.1.7 供水厂的生活区和生产区应设置物理隔离,且保证隔离措施安全有效。4.1.8 供水厂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并应留有安全裕度。4.1.9 供水系统应具备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应急供水能力。4.2 水源保障4.2.1 应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水库水等地表水源,满足新区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供水保障率不应低于 97%。84.2.2 饮用水源水质应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 相关要求。4.2.3 应建立多水源互补、水源互联互通的供水格局,保障水源供给能力和供水品质。4.2.4 供水水源地应划定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的水质安全保障措施。4.3 输配控制4.3.1 供水输配系统应统筹供需关系变化与水量水质波动特征,保障管网输配安全稳定高效。4.3.2 新区供水管网应采用环状布置,满足区域供水的水量和水压要求和供水安全性需求。4.3.3 应通过管网建设质量控制、DMA 分区计量、管网系统数字化运行等措施提升供水效率,降低管网漏损率,供水管网漏损率不宜高于 5%。4.3.4 供水管网应优先选用球墨铸铁管、钢管、不锈钢管、新型复合管等优质管材,提高管网质量,降低管网漏损率。4.3.5 供水管网应设置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污染入侵;公共供水管网严禁与非生活饮用水管网连接,严禁擅自与自建供水设施连接,严禁穿过毒物污染区;通过腐蚀地段的管道,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4.3.6 消火栓、空气阀和阀门井等设施设备应采取防止水质二次污染的措施,必要时应采取防冻措施。4.3.7 二次供水设施应采用挡板、挡墙、沙袋等涝水防护措施,重点区域增设强排设施,保障降雨期间二次供水设施安全。4.4 净水节水4.4.1 供水厂出水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和河北雄安新区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体系要求。94.4.2 集中式供水水质检验项目和频率应符合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 的相关规定。4.4.3 应强化建筑内供水管道优化设计与运行,避免长时间停用滞水导致末梢水水质下降。4.4.4 新区应普及分户智能水表,实现一户一表、抄表到户、分户计量,满足供水系统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要求。4.4.5 公共建筑应全部选用节水型器具,新建的宜采用一级水效的节水器具,已有的宜通过更新改造逐步普及节水型器具。4.5 智能管理4.5.1 供水系统主要节点应监测水质、水量、水压,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分析,提升系统监控预警、节水管理和安全运行水平。4.5.2 供水厂安防系统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 及相关标准要求。4.5.3 二次供水系统作为供水系统的重要环节宜委托专业机构运行管理,保障末梢水水质满足相关要求。4.5.4 应建立应急供水预案,配备应急装备和专业团队,构建合理可行的应急管理策略,保障供水安全。4.5.5 新区应统筹城镇供水系统一体化建设,强化城镇供水分区之间设施的共用共享。4.5.6 应建立供水系统水源到龙头全流程、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档案系统。4.5.7 应建立供水系统智能化管控平台,具备信息获取、数据分析、运行调度、监控预警、辅助决策、部门联动、应急管理等功能。105 排水5.1 一般规定5.1.1 应有效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城镇污水和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污泥有效处理处置,促进资源回收利用,防治积水和内涝灾害,保障城镇水环境质量。5.1.2 应统筹污水系统、雨水系统和城镇水体,新建区域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逐步改造为分流制。5.1.3 应按照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的总体目标要求,开展污水系统规划建设。5.1.4 宜广泛采用技术成熟、经济合理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并积极应用经过验证评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5.1.5 宜采取污水处理厂全流程精细化管控策略,确保稳定达标兼顾节能降耗,并保障水质安全性。5.1.6 施工降水或基坑排水不应排入污水管网,应采取措施处理达标后回灌、排入雨水管网或排入河道。5.1.7 村镇生活污水宜做到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结合新区规划要求和建设时序,因地制宜选用村镇污水收集处理利用模式。5.1.8 雨水系统应包括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应急管理多级保障单元,应与防洪设施安全、有效、合理衔接。5.1.9 应优化雨水的源头减排、过程调蓄、净化设施布局,并充分利用公共设施、自然坑塘洼地水体等调蓄空间,构建多级雨水系统。5.2 污水源头管控5.2.1 污水系统应注重源头收集效能,合理预留接驳口,确保生活污水应收尽收。115.2.2 新建分流制排水系统区域不应设置化粪池,原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结合建设时序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确定是否取消化粪池。5.2.3 居民小区、商区等污水排口宜设置隔油池、拦截网等油污毛发去除装置,防止堵塞排水管网。5.3 污水管网增效5.3.1 应建立健全管网质量管控机制,全过程管控管网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5.3.2 污水管网在设计充满度下的最小流速不应低于 0.6m/s。5.3.3 应加强污水管网日常监测,定期开展巡查养护,确保污水管网的输送能力和污染物收集效能。5.4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5.4.1 应根据人口流动、昼夜变化、季节降雨等多重影响因素导致的污水水质水量变化,优化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和运行管理策略,确保稳定达标兼顾节能降耗。5.4.2 污水处理厂建设应统筹考虑受污染雨水排入对水质水量的影响,包括分流制系统调蓄池分流雨水、合流制系统截流雨水。5.4.3 再生水用于河道补水前,宜通过尾水湿地等生态缓冲措施进行生态涵养,提升再生水生态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