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考试试卷(四)解析版.pdf
2019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四)一、选择题1.(3 分)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炼钢 B.铜用于制导线C.氮气用作灯泡填充气 D.红磷用于制烟幕弹2.(3 分)下列关于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金属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B.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之一C.空气中的氮气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D.在我国利用沼气可解决家用燃料问题3.(3 分)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工业盐腌制食品 B.不食用霉变的食物C.用福尔马林保存海产品 D.不吃蔬菜只吃肉类4.(3 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 B.钢铁生锈 C.水分蒸发 D.冰雪融化5.(3 分)温室效应是人们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的 是()A.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B.大力植树造林,增添绿色C.改善能源结构,绿色生产D.大力使用甲烷,绿色供能6.(3 分)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取用一定量的药品.若需取用48g蒸储水,下列最合适的仪器是()A.100 m L的量筒C.50 m L的量筒7.(3 分)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拧干衣服 B.写粉笔字B.托盘天平D.50 m L的烧杯)C.木材燃烧 D,粉碎废纸8.(3 分)如表为某地四次雨水的近似p H,其中属于酸雨的是()雨水编号 A B C D近似 pH 7.6 6.6 5.6 4.6A.A B.B C.C D.D9.(3 分)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10.(3 分)酸雨、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和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冰箱中使用含氟制冷剂,会破坏臭氧层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导致温室效应C.大量使用含硫燃料会导致酸雨的增多D.水体污染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11.(3 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12.(3 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冰毒是一种毒品,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化学式为C10H15N)。有关甲基苯丙胺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混合物B.属于有机物C.一个分子中原子总数为25D.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13.(3 分)区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三瓶无色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A.测三瓶气体的密度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瓶中C.闻三瓶气体的气味D.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14.(3 分)下列化学药品保存不正确的是()A.避免阳光直接照射B.收集好的氢气密封好正放在桌面上C.收集好的氧气盖好正放在桌面上D.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单独存放15.(3 分)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A.氧气和氮气-观察颜色B.铁粉和炭粉-用稀硫酸C.羊毛和化学纤维一点燃闻气味D.氢氧化钠溶液和水-用酚醐溶液16.(3 分)北京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所用的燃料为丙烷(C3H8),则丙烷属于(A.混合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D.单质17.(3 分)下列实验方案中,合理的是()A.分离木炭粉和CuO粉末:在空气中充分灼烧B.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C.提纯混有少量KNO3的 NaCl:向固体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饱和NaCl溶液,再过滤、洗涤、干燥D.制备FeCb溶液:将适量的稀盐酸和Fez。?混合,充分反应18.(3 分)如图是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0 t i k温度七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乙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C.t r C 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2 时(不考虑水分的蒸发)会有晶体析出D.t 2 时,甲与乙的溶解度相等二、填空题1 9 .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由出碘(1)A实验,能 说 明 燃 烧 需 要 的 条 件 是:(2)B实验,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验 证 甲 烷 燃 烧 生 成;(3)C实验表明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4)以上三个实验中,属 于 对 比 实 验 的 是 (填序号).2 0 .纽扣电池是一种常用的微型银锌电池,在电池内装有氧化银和锌等物质.当电池工作时,主 要 是 锌 与 氧 化 银 发 生 置 换 反 应.此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其中银元素的化合价由+1 价转变为 价.2 1.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2)若要组装一套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可 选 择 图 中 的 (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为发生装置,其 中 发 生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若用C 装置收集氧气,检 验 氧 气 是 否 收 集 满 的 方 法 是。22.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燃料,它 在 空 气 中 燃 烧 需 要 满 足 的 条 件 是.森林火灾发生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这 样 做 依 据 的 灭 火 原 理 是.23.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制作粽子的原料有:糯米、大枣、瘦肉、加碘食盐等,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原 料 中 富 含 蛋 白 质 的 是;(2)原料中使用的加碘食盐可以补充碘元素,其 目 的 是 预 防 (填“甲状腺肿大”或“佝偻病”);(3)使用不锈钢锅将粽子煮熟,是利用了金属具有良好的 性;(4)装 粽 子 的 食 品 包 装 袋 使 用 的 是 (填“热固性”或“热塑性”)塑料.24.向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醐试液,溶液呈无色.则反应后的溶液中一 定 含 有 的 溶 质 是,发 生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可能含有的溶质是,要检验其是否存在,可加入,若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该物质存在.25.同学想研究不同的氧化物能否在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起催化作用,进行了以下实验:写出实验2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实验编号KC103/g氧化物产生气体的体积(mL)耗 时(s)10.6/9.848020.60.2g二氧化镭6736.530.60.2g氧化铜6789.5为证明氧化铜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同学们又完成了以下的实验:I.在实验3 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将滤渣洗涤并干燥,用电子天平称量,质量为0.2g.II.将过量的CO通入滤出的固体,按如图进行实验:仪器a 的名称.甲同学的实验报告如下:装置现象实验结论A 黑色固体全部变红 生成了铜,反应方程式B 石灰水变浑浊 产生了二氧化碳I I I.该 实 验 装 置 存 在 的 缺 陷 是:当出现 现象时,证明反应已经开始.以上实验证明氧化铜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改变,能作为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两种氧化物相比,的催化效果更好.A B2 6.图一和图二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简图,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图一 图二 图三(1)在图一中,转 化 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则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在图二中,转化2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之一-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则转化1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3)上述两个转化1 的反应中,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4)在图三中,若 M、N各代表一种纯净物,W 是一种常见的氧化物,分别写出转化1和转化2的化学方程式:、.三、实验探究题2 7.小 红对暗紫色消毒粉A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友情提醒:图中字母是物质的代号,不是元素符号,下面填写两个反应属于的基本类型)(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C;F:.(2)写出A 受热分解的符号表达式:,属于 反应.(3)写出铁丝与B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属于 反应.2 8.为了验证某碳酸钙样品质量分数为98%(样品中的杂质不反应),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1)方 案 1:取 m ig样品于试管中,用酒精喷灯加热,完全反应.再次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m2g,可以得出C02的质量为.(原理:CaCO3 CaO+CO2 t)(2)方案2:取 ml g样品,称量装有样品的烧杯和装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共计m2g.将稀盐酸倒入样品中,搅拌,当看到烧杯中 时,称量两个烧杯总质量共计m3 g.(3)取 m|g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使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将生成的沉淀过滤、烘干,称量其质量为m2g.计 算 样 品 中 碳 酸 钙 质 量 分 数 的 公 式 是.结论和反思:以上几种方案都能测得样品的纯度.但从实验结果看,方案2 测得的结果却超过了 100%,原 因 可 能 是.四、计算题29.向 10gCaCO3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其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 10gCaCC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 g(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稀盐酸的质量g30.为测定某Ag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用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进行滴定.现取待测液50.0g,滴定过程如图所示.(滴定反应为:AgNO3+HCl=AgCl I+HNO3,A g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0 8,计算结果均保 留 1位小数)(1)AgNC)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计算AgNC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0 10.0 20.0滴加稀盐酸的质量g2019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四)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3 分)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炼钢 B.铜用于制导线C.氮气用作灯泡填充气 D.红磷用于制烟幕弹【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铜用于制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C、氮气用作灯泡填充气,是利用了氮气的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红磷用于制烟幕弹,是利用了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o【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2.(3 分)下列关于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金属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B.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之一C.空气中的氮气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D.在我国利用沼气可解决家用燃料问题【分析】金、银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可以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氢气的性质及其生成物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由氮气的用途可以分析判断C 是否正确;由使用沼气作燃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判断D.【解答】解:A、元素的存在形式由其化学性质决定,金、银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可以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故错误。B、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是清洁的氢能源。因为氢气可以通过水分解而得到。燃烧生成的水不污染环境。C、空气中的氮气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D、利用沼气可以节约化石燃料、改善农村卫生环境,解决家用燃料问题。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一些能源的性质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3.(3 分)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工业盐腌制食品 B.不食用霉变的食物C.用福尔马林保存海产品 D.不吃蔬菜只吃肉类【分析】A、根据工业盐有毒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霉变的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福尔马林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这一性质判断;D、根据合理膳食才能有利于健康进行分析。【解答】解:A、工业用盐中所含有的亚硝酸钠是有毒的,所以不能用来腌制的肉类食品,会危及人体健康,故 A 错误。B、霉变的食物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不能食用霉变的食物,故 B 正确。C、福尔马林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对人体有害,用福尔马林保存海产品,故 C错误。D、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并且主副食合理搭配、粗细粮合理搭配、三餐合理搭配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才能够满足人体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故 D 错误。故选:B,【点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的热点之一,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有毒物质(甲醛、亚硝酸钠、黄曲霉素等)的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解题。4.(3 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 B.钢铁生锈 C.水分蒸发 D.冰雪融化【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水分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5.(3 分)温室效应是人们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的 是()A.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B.大力植树造林,增添绿色C.改善能源结构,绿色生产D.大力使用甲烷,绿色供能【分析】“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能减少燃油、燃气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B、大力植树造林,增添绿色,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C、改善能源结构,绿色生产,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大力使用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故选:D。【点评】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6.(3 分)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取用一定量的药品.若需取用48g蒸播水,下列最合适的仪器是()A.100 m L的量筒 B.托盘天平C.50 m L的量筒 D.50 m L的烧杯【分析】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在选择量程时,要求只量一次,且量程与需求值最接近的;托盘天平是称量物体质量的仪器;烧杯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液体反应的容器.【解答】解:A、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在选择量程时,要求只量一次,且量程与需求值最接近,100mL的量筒量程太大,故本选项错误;B、托盘天平是称量或称取固体药品质量的,故本选项错误;C、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在选择量程时,要求只量一次,且量程与需求值最接近,48g水为48m L,与 50mL的量筒量程最接近,故本选项正确;D、烧杯是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还可用来配制溶液,一般不量度液体体积,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o【点评】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实验考查的基本内容,也是考查热点之一,历年中考,不论分值多少,总有题目出现,所以要引起重视;另外对于量筒的使用,除了注意正确读数的方法,还要注意量程的选择.7.(3 分)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拧干衣服 B.写粉笔字 C.木材燃烧 D.粉碎废纸【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拧干衣服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写粉笔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木材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粉碎废纸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8.(3 分)如表为某地四次雨水的近似p H,其中属于酸雨的是()南水编号ABCD近似pH7.66.65.64.6A.AB.BC.CD.D【分析】正常雨水的pH 约为5.6,酸雨是指溶液pH 小于5.6的雨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正常雨水的pH 约为5.6,酸南是指溶液pH 小于5.6的雨水。A、该选项中雨水的pH 为 7.6,显碱性,不属于酸雨,故选项错误。B、该选项中雨水的pH 为 6.6,不属于酸雨,故选项错误。C、该选项中雨水的pH 为 5.6,不属于酸雨,故选项错误。D、该选项中雨水的pH 为 4.6,小于5.6,属于酸雨,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环境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了解酸雨的范畴即可正确解答本题.9.(3 分)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析】从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方面分析判断即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解答】解: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不是唯一的一种,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说法错误。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即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说法正确。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说法正确。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物质也就不存在,新的物质和原来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物质不发生变化,它和原来物质的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性质。所以把分子说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故选:Ao【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在理解“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分子”时,要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分析:在任何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都不能被分开,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10.(3 分)酸雨、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和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冰箱中使用含氟制冷剂,会破坏臭氧层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导致温室效应C.大量使用含硫燃料会导致酸雨的增多D.水体污染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分析】A、含氟制冷剂会破坏臭氧层;B、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有大量的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D、根据森林的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造成土地沙化进行解答.【解答】解:A、在冰箱中使用含氟制冷剂,会破坏臭氧层,正确;B、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正确;C、二氧化硫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大量含硫燃料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故正确;D、森林的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造成土地沙化,水体污染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联系生活考查了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方面的知识,警示同学们需要在平常生活中提高“节能、环保”的意识,保护我们的地球.11.(3 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B、过滤液体时,注 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0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祛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Ao【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12.(3 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冰毒是一种毒品,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化学式为C10H15N)。有关甲基苯丙胺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混合物B.属于有机物C.一个分子中原子总数为25D.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A.根据混合物的概念来分析;B.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C.根据分子的构成来分析;D.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元素守恒来分析。【解答】解:A.可以写出物质的化学式,由此可见它是一种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故 A 错误;B.由物质的化学式C10H15N可知,它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 B 正确;C.由物质的化学式C i o H 可知,一个甲基苯丙胺分子中含有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 和 1 个氮原子,共 26个原子,故 C 错误;D.由物质的化学式C10Hl5N 可知,其中含有氮元素,因此燃烧后还有含氮元素的化合物,故 D 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3.(3 分)区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三瓶无色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A.测三瓶气体的密度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瓶中C.闻三瓶气体的气味D.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分析】区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差别,所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达到鉴别气体的目的。【解答】解:A、三种气体密度不同,测三瓶气体的密度可以区别三种气体,但不是最简单方法;B、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瓶中,燃烧无明显变化的气体为空气;燃烧更旺的气体为氧气;燃烧熄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C、三种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通过闻气体气味无法区分三种气体;D、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为空气或氧气,无法区别三种气体。故选:Bo【点评】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14.(3 分)下列化学药品保存不正确的是()A.避免阳光直接照射B.收集好的氢气密封好正放在桌面上C.收集好的氧气盖好正放在桌面上D.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单独存放【分析】A、根据有些药品在光照或加热时会发生分解,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氢气密度小于空气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易燃易爆危险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有些药品如过氧化氢等在光照或加热时会发生分解,所以应阳光照射。故 A 选项说法正确。B、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收集好的气体应倒放在桌面上。故 B 选项说法错误。C、收集好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 C 选项说法正确;D、易燃易爆危险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为防止危险的发生,故应单独存放,故 D 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药品存放知识的考查,了解化学药品保存方法、分类存放的原因等是解题的关键.15.(3 分)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A.氧气和氮气-观察颜色B.铁粉和炭粉-用稀硫酸C.羊毛和化学纤维一点燃闻气味D.氢氧化钠溶液和水-用酚酥溶液【分析】A、根据氮气和氧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进行分析;B、根据铁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C、根据羊毛燃烧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D、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醐变红色进行分析.【解答】解:A、氮气和氧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 A 错误;B、取样品,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的是铁粉,没有明显现象的是炭粉,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 B 正确;C、取样品,点燃,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羊毛,没有此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化学纤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 C 正确;D、取样品,滴入酚酸,溶液变成红色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的是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 D 正确。故选:A。【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16.(3 分)北京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所用的燃料为丙烷(C3H8),则丙烷属于()A.混合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D.单质【分析】可以根据丙烷的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丙烷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解答】解:丙 烷(C 3 H 8)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1 7.(3分)下列实验方案中,合理的是()A.分离木炭粉和C u O粉末:在空气中充分灼烧B.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C.提纯混有少量K N 0 3的N a C l:向固体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饱和N a C l溶液,再过滤、洗涤、干燥D.制备F e C b溶液:将适量的稀盐酸和F e 2 O 3混合,充分反应【分析】根据已有的实验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物质那个字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在空气中灼烧则木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错误;B、硫酸会与氨气反应,错误;C、提纯混有少量K N O3的N a C l可以向固体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饱和N a C l溶液,则硝酸钾溶解,氯化钠不再溶解,故再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正确;D、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错误;故选:C o【点评】掌握物质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 8.(3分)如图是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乙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C.t r C 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2 时(不考虑水分的蒸发)会有晶体析出D.t 2 时,甲与乙的溶解度相等【分析】A、比较溶解度应说明温度。B、利用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趋势解决。C、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可通过曲线的走势解决。D、根据交点的含义分析。【解答】解:A、比较溶解度应说明温度,不说明温度比较无意义,故此选项错误。B、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而不是不受温度的影响,故此选项错误。C、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可知,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大,t C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2 时(不考虑水分的蒸发)会变为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故错误。D、t 2 时,两曲线相交,甲与乙的溶解度相等,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固体溶解度和温度间的关系,并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二、填空题1 9.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由:/出碘工一旷(I)A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 氧 气 接 触:(2)B实验,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验证甲烷燃烧生成水(3)C 实验表明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 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4)以上三个实验中,属于对比实验的是B(填序号).【分析】(1)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3)根据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来分析;(4)根据图示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此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填:与氧气接触;(2)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会观察到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甲烷燃烧生成了水,故填:水;(3)实验过程中,相同质量和形状的碘在相同溶剂量的水中溶解的少一些,在汽油中溶解多一些,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故填: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4)根据图示可知:三个实验中没涉及对比实验的是B;故填:B.【点评】根据图示可知:三个实验中没涉及对比实验的是A;20.纽扣电池是一种常用的微型银锌电池,在电池内装有氧化银和锌等物质.当电池工作时,主要是锌与氧化银发生置换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Ag2O=2Ag+ZnO,其中银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 转 变 为 0价.【分析】锌与氧化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氧化锌和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锌与氧化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氧化锌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Ag2。=2Ag+ZnO;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生成的银属于单质,银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答案为:Zn+Ag2O=2Ag+ZnO;0.【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1.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试 管。(2)若要组装一套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可 选 择 图 中 的 B (填写装置的字M n O n母代号)为发生装置,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H 渭?2 叫 2 0+0”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U,若木条复燃,则 已 集 满。【分析】(1)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反应的发生装置,结合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标号仪器的名称是试管。(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钵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可选择图中的B为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H 2。2 2 合=2h0+。2 t ;。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于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故答案为:(1)试管;(2)B;。M n O nB;2 H2O2-=2H2O+O2 f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 2.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燃料,它在空气中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森林火灾发生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这样做依据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分析解答,灭火的方法有隔绝空气或氧气灭火,降低可燃物的温度灭火,清除可燃物灭火.【解答】解:氢气是可燃物,空气中有氧气,因此氢气在空气中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开辟隔离带灭火,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原理.故答案为: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清除可燃物.【点评】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灭火可采取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撤离可燃物的原理进行灭火.2 3.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制作粽子的原料有:糯米、大枣、瘦肉、加碘食盐等,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原料中富含蛋白质的是瘦 肉:(2)原料中使用的加碘食盐可以补充碘元素,其 目 的 是 预 防 甲 状 腺 肿 大(填“甲状腺肿大”或“佝偻病”);(3)使用不锈钢锅将粽子煮熟,是利用了金属具有良好的导 热 性:(4)装粽子的食品包装袋使用的是热塑性(填“热固性”或“热塑性”)塑料.【分析】(1)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2)根据碘的生理功能判断;(3)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分析;(4)热塑性塑料在高温情况下“塑”,高温下可以发生形变.【解答】解:(1)瘦肉中富含蛋白质,故填:瘦肉:(2)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和呆小症,故填:甲状腺肿大;(3)由于不锈钢具有导热性,所以,可用不锈钢做炊具,故填:导热;(4)制作食品包装袋的塑料在高温时可以变形,所以是热塑性塑料;故填:热塑性.【点评】“民以食为天”,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把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提上了生活的日程,所以对六大营养素的考查也成了热点之一,特别是六大营养素包括的种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2 4.向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酷试液,溶液呈无色.则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 化 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 C l+N aO H N aC l+H?O ;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HC1,要检验其是否存在,可 加 入 碳酸钠溶液(或锌粒等),若 观 察 到 有 气 泡 产 生 的现象,证明该物质存在.【分析】根据酚儆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结合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向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献试液,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显中性或酸性,结合酸能与碳酸盐溶液、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向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Q+NaOHNaCl+H2。;滴加酚醐试液,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显中性或酸性,则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可能含有H C 1,要检验其是否存在,可加入碳酸钠溶液(或锌粒等),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该物质存在.故答案为:氯化钠;HCl+NaOH NaCl+H2。;盐酸;碳酸钠溶液(或锌粒等);有气泡产 生(合理即可).【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酸碱指示剂的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 5.同学想研究不同的氧化物能否在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起催化作用,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编号KClO3/g氧化物产生气体的体积(m L)耗 时(s)10.6/9.848020.60.2g二氧化镒6736.530.60.2g氧化铜6789.5写出实验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C1O302 t+2KC1;为证明氧化铜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同学们又完成了以下的实验:I.在实验3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将滤渣洗涤并干燥,用电子天平称量,质量为0.2g.I I.将过量的C O通入滤出的固体,按如图进行实验:仪器a的名称 铁 架 台.甲同学的实验报告如下:装置现象实验结论A 黑色固体全部变红 生成了铜,反应方程式CO+CuO Cu+CO,B 石灰水变浑浊 产生了二氧化碳I I I.该实验装置存在的缺陷是没 有 尾 气 处 理;当 出 现 当B中的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时,证明反应已经开始.以上实验证明氧化铜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改变,能作为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两种氧化物相比,二氧 化 镒 的催化效果更好.【分析】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镭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进行分析:根据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加热会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根据费时的多少来看谁的催化效果好.【解答】解:氯酸钾在二氧化镒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MnOn2KC1O3=3 O2 t+2KC1;通过分析可知,仪器a的名称叫铁架台;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加热会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Q+CuO A Cu+CO2,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该实验装置存在的缺陷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当出现当B中的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时,证明反应已经开始;从表中的数据可知,在气体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用二氧化铳做催化剂时,耗时36.5s:用氧化铁做催化剂时耗时89.5s,所以二氧化镒的催化效果好._ MnOo故答案为:2 K C 1 O 3 二3。2 t +2 K C 1;铁架台;C O+C u O C U+C O 2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当B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锌.【点评】此类题目看似复杂,但只要同学们信息了解题目,就容易做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2 6.图一和图二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简图,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图一 图二 图三(1)在图一中,转 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则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H20=HOCO.(2)在图二中,转化2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耍反应之一-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则转化1的化学方程式为.6 c o 2+6 H?O光照C 0 H l 2 +6。2(3)上述两个转化I的反应中,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 反应条件 不 同.(4)在图三中,若M、N各代表一种纯净物,W是一种常见的氧化物,分别写出转化1占燃 诵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