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设计方案范文汇编8篇.docx
2022设计方案范文汇编8篇设计方案 篇1活动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现代的科技成果,外国科学家的伟大贡献,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2、展示我校车模、航模特色,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现代科技的兴趣。活动准备:1、收集中国古代、现代的科技成果,阅读外国科学家的故事2、准备歌曲、科技小制作、四驱车模型等。活动过程:中队长:全体起立,各小队整对,报告人数。(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中队长:报告中队辅导员,本中队有少先队员31人,实到31人,报告完毕。请允许我们活动,同时邀请您参加。中队辅导员:接受你的报告,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并预祝活动圆满成功。中队长:四(3)中队“我们爱科学”主题中队活动现在开始。中队长:全体立正,出旗,敬礼。(放出旗曲)礼毕,唱队歌,请坐。主持人甲:迎着灿烂的朝阳,主持人乙:迈开轻快的步伐,主持人甲: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主持人乙:插上科学的翅膀在天空自由地飞翔。主持人甲:科学为人类播下充满希望的种子,主持人乙:科学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主持人甲:少先队员从小就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请大家看这张照片。这是一张二十多年前的老照片。二十多年前,这个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激励着一代青少年茁壮成长。主持人乙:让我们乘上历史的快车,穿越时空隧道,去古代的中国寻找科学的足迹,智慧的灵光。(课件展示中国古代文明并介绍)主持人甲:我们中国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华儿女勤劳、勇敢,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发明去创造,为子孙后代造福。(第二小队挑战第一小队,课件展示中国现代文明并介绍)主持人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件件科技进步的大事,振奋着我们的精神,鼓舞着我们的斗志,在先辈面前,我们的豪情壮志喷薄而出。少先队员们,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主持人乙现场采访学生2、3人。)主持人甲:同学们,科学是不分国界的,好的科学发明不仅能造福一个国家,而且能造福全世界。(第三小队介绍外国的科学家)辅导员总结:同学们,从你们的争论中,我感到你们长大了,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啊,我们不能停留在四大发明上沾沾自喜,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好的发明创造可以造福人类,可是坏的发明创造却会危害人类。所以,我们要批判伪科学,善用科学,要用科学为人类造福。同学们,你们说是吗?主持人乙:刚才我们漫步古今,纵横中外,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根据现在科技发展的速度,你能推算出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吗?主持人甲:我可推算不出来。主持人乙:你推算不出来没关系,我们班有两位同学能推算出来。大家想不想听?(相声未来世界)说完学生鼓掌。主持人甲:讲得真精彩,我希望未来早日到来,我也能戴上一块电视表。第四小队发言:主持人,他们讲得精彩,我们小队也不差,请我小队的盛杨为大家讲解。大家欢迎。主持人乙:队员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我们组装模型?主持人甲:同学们,让我们比一比,谁装得快,谁装得好,谁又操作得好?预备,开始。(全班分小队进行航模车模的组装。)组装过程中,可以对参加活动的来宾随机采访。主持人甲:在活动中,我们玩出了童年的多彩和快乐,玩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与兴致。主持人乙:在科学中,我们学会了善观察、勤思索、多动手、勇创新。齐: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让我们插上科学的翅膀展翅翱翔,迎接新世纪的曙光。中队辅导员讲话:同学们,你们的活动展示了我校车模、航模的特色,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成果,认识了那么多科学巨人,还亲自动手制作了直升机模型,动口、动脑、又动手,你们真棒!今后,我们将多举行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科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争做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新时代的主人。中队长:全体起立,立正。呼号“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全体学生:时刻准备着。中队长:退旗,敬礼。(放退旗曲)(3)中队“我们爱科学“主题活动到此结束。设计方案 篇2主题:秋天的大树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欣赏秋天大树的美。2、指导幼儿学习用手掌印画,表现秋天美丽的树叶。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美感创作的精神。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课前请家长配合带领幼儿去花园观察秋天大树的色彩变化。2、(物质准备)红、黄、橘黄、绿颜料,秋景图,绘有大树枝干的大张画纸、抹布。活动过程:一、组织幼儿谈话,说说秋天的大树出示秋景图:秋天到了,天气变凉,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公园里的小树叶变成什么样子?都有什么颜色?(认识红色、橘黄色、黄色、绿色)二、出示老师制作的范画,引出这是手掌印画,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师:大树上的小树叶到了秋天就会离开妈妈像什么一样飘下来?(蝴蝶) 怎么飞的?(幼儿学一学)飞到哪里睡觉去,但树妈妈会想念它们,让我们的小手做小树叶一起把大树妈妈打扮漂亮起来吧!三、讲解手指印画的方法,重点讲解两手都要抹上颜色,才能使“树叶”丰满。1、老师示范一遍2、让幼儿练习:请幼儿把手伸出来轻轻的放在颜料上蘸一下,然后在枝干上印一下,最后再用抹布擦干净四、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和同伴要协调印画,并保持画面整洁。五、将作品粘贴在墙上,进行欣赏、评价。1、交流:你觉得哪片树叶漂亮?它是什么颜色的?2、分享快乐:用肢体动作扮演小树叶一起随音乐跳舞。3、活动结束!设计方案 篇3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1苯沂究翁狻谆八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2弊远量挝摹崾疽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3比隙辽字、生词。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1毖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2本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各自然段精读设计: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试背课文。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四、自我评价,调节补救评价题:1笨雌匆簦写词语;2北纫槐龋再组词;3毙唇义词;4毖生打比方(如: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洁白的挂天空);5备据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学生评价后,根据自己薄弱环节作补偿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4活动目标初步学唱歌曲,知道ABA的结构类型,并学习用"跳跃地"和"连贯地"两种方式来表现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与朋友结伴表演的快乐;能创编跳跃、连贯的动作帮助理解和表现歌词的内容;活动准备幼儿已有郊游的生活经验;CD音乐郊游。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1复习歌曲小红花。指导语:(教师弹凑歌曲前凑)这是什么歌曲?在最后一句我们应怎么唱?(前面跳跃,后面连贯)用跳跃、连贯的声音唱小红花。2教师引导幼儿回忆郊游时的美好前景。提问:你们郊游过吗?去了哪里?玩了些什么?3教师范唱歌曲,引导幼儿讲述歌词内容。提问:歌曲里小朋友郊游时快乐吗?他们是怎么郊游的?看见了什么?4幼儿学唱歌曲二、教师再次范唱歌曲,启发幼儿发现ABA的结构提问:你们发现歌曲里有相同的地方吗?三、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进一步理解熟悉歌词。提问:这首歌里唱到白云怎样?阳光怎样?青山、绿水怎么样?四、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发现并运用不同方式演唱歌曲。提问:你们发现中间部分和前后重复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你们唱什么歌的时候也运用了这两种方式?五、教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到"地方郊游",带领幼儿完整学唱12一遍。六、鼓励幼儿听音乐结伴边表演边歌唱设计方案 篇5一、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大树“穿新衣”了,让懂得有关保护树木的粗浅知识,理解树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以及树木对人们带来的好处及人们对树木的利用。让孩子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爱绿化,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二、 活动时间20xx年11月7日星期五三、 活动地点江高公园四、 活动对象大班级全体五、 活动具体安排1) 级组长讲解这次活动的意义以及活动的具体安排。级组长:“今天,我们来到江高公园给大树穿上漂亮的“新衣”。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给大树穿“新衣”吗?(请小朋友回答)小朋友都说得很好,除了不让虫蛀以外还有其他作用的,譬如,晚上,司机在马路上开车的时候,当灯光照到马路两旁的白色树干上时,司机就能判断路旁的交通情况,以免发生交通意外。树除了能绿化环境以外,你知道还有什么作用吗?(请小朋友回答)小朋友都回答得很好,2) 亲子游戏游戏一:珍惜水源活动目标:1、 让大家懂得生活用水的来源及水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节约用水。2、 能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爱惜洁净水,并身边的人也节约用水。活动准备:小水桶八个,大水桶四个游戏玩法:1、 分成四队,站在起跑线后,也分成四队,站在指定的位置。2、 交代要求,送水的过程中,水不能荡溢出来。3、 把水送到家长手里,由把水送到终点。游戏二:大家来种树活动目标:1、 通过游戏使大家懂得树是人类的好朋友,它能减少噪声,净化环境。2、 大家要爱护树木,自觉保护我们的环境。活动准备:障碍物八个,小树八棵,装有沙子的盆四个。游戏玩法:1、 分成四队,站在起跑线后,也分成四队,站在指定的位置。2、 讲述玩法:绕过障碍物把树送给家长,由送到终点并进行“种植”。3、 活动结束。3) 活动:大树“穿新衣”了,与以及全体开始进行涂树。4) 活动结束,各班收拾工具,清理现场的卫生。5) 各班回去组织进行小结工作。六、 活动评价经过这次活动,不但让孩子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还影响到孩子身边的人(),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长在城镇郊区里,教育的氛围不是很浓家庭的个人素质教养不算高。因此,孩子们虽然在学校受到教育,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这样的社区互动教育使大家都好好地上了环境课,也受到广大的称赞。设计方案 篇61. 创设实验环境,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借此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课件等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针对一些抽象概念、规律的剖析,可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因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展示当时当地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形态、发生的现象和过程,有利于学生全面、整体地认识客观世界,建立表象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实验环境,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参考网。2. 创新演示实验和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论是基本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导出,还是重点、难点的突破,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上表演和讲解,主要作用只是作为提高感性认识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上以视听为主,缺乏动手练习和主动探索的机会,因而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如果我们能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思维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所设计实验的不同目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创新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就不同了。2.1 对学生易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概念或规律,要设计对比性实验,采用“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分析、论证,形成概念,导出规律。例如,初中生对“二力的平衡”条件往往存在片面的认识。为了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的结论,可按下面程序设计对比性实验:教师先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上的墨水瓶等静止状态实例出发,提出“什么是二力平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二力平衡现象中寻找二力平衡条件,进而做“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静止时两边砝码的重量,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会平衡?”学生的回答开始往往不全面,甚至轻率地作出如下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去纠正它,而应该引导他们再仔细观察,并设计下面两个对比性实验:实验一,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前面实验中的小车)进行实验;实验二,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小车)上,但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否定了原先片面的论断,接着他们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在第二个实验中,物体转到两个力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时,它才保持静止状态。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静止的物体用手扭转一个角度,使两个力又不同在同一直线上,一松手,物体又发生转动,失去平衡,直到两个力的作用线在同一线上时,物体又处于静止状态。参考网。学生通过这几个实验的对比分析。自己“发现”了规律,高兴地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从而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参考网。这样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发现”,成为知识的“发现者”。2.2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要通过设计多个趣味性、启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实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用“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教学方法,运用“实验分析结论再实验再分析再结论”。不断深化的程序和做法逐步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最终形成概念。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要做好如下四个逐步引深的实验:首先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观察覆杯厚纸片的演示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大气压存在,讲课时先让学生思考:放手后,厚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教师演示这个实验,当学生看到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接着教师提出:“这时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力的作用?为什么它不会掉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他们很自然地会悟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能对厚纸片产生压强。接着增加一个“漏斗橡皮薄膜”的演示实验,将漏斗口用橡皮薄膜扎好,然后用抽气筒将漏斗内空气抽掉,引导学生观察到橡皮膜下凹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橡皮膜下凹不变。这个实验表明了各个方向都存在着大气压强。进而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大气压和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很大(让两个学生现场演示)。教师再进一步进行托里拆利实验,目的是测出大气压数值。上述四个实验和分析一环扣一环,把教学内容逐步引深。3. 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补充一些课内外的实验活动,增加手脑并用机会为了加深学生对物理内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着眼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可有目的地增加一些学生实验。例如,用阿基米德定律测铁密度,学生总以为测密度必须用天平量筒才能测出,而用阿基米德定律测密度既不需要天平,也不需要量筒,只需一个弹簧称即可。增加这个学生实验,可使学生把密度知识和浮力知识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学生既对浮力这一知识难点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又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相当一部分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积极地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原理,设计和讨论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仪器,还应检验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特别是对学生实验方案中涉及安全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尽可能地提供学生的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他们使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不仅学习了物理知识,而且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发展。5. 结束语总之,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实验、多动脑思考、多分析讨论,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增加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1、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活动情景,引入概念。出示例1的一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乘积都是1.通过观察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师: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就做倒数。让学生读一读:倒数。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二、 探究讨论,深入理解。让学生说说对到数意义的理解。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判断下面的句子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叙述?因为34431,所以四分之三是倒数,三分之四也是倒数。三、运用概念,探讨方法。出示例2,找一找那两个数互为倒数?汇报找的结果,并说一说怎样找到的?1,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2,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快?(第二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得到。)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归纳找倒数的方法。分子、分母交换位置例:3553 35的倒数是53(2)找倒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分子、分母交换位置例:616 6的倒数是16.四、出示特例,深入理解看一看。例2中的那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1,0)提问: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小组讨论、汇报。1、关于1的倒数。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也可以这样推导:1 111,1的倒数是1.2、关于0的倒数。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也可以这样推导:00110,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五、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2、练习六第3题。用多媒体或投影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3、同桌进行互说倒数活动(练习六第2题)。六、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什么叫倒数?怎样找到一个数的倒数?设计方案 篇8单元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单元重点: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单元难点:理解圆周率;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1认识圆(1)圆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复习。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3、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i.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二、认识圆的特征。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2、动手折一折。(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3、认识直径和半径。rd(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4、讨论:(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d=2r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三、学习画圆。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四、巩固练习。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2、判断,并说为什么。(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3)直径是半径的2倍。()(4)圆的半径都相等。()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五、布置作业。书P60第1-4题。第25页 共25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