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册(5篇).docx
-
资源ID:88042387
资源大小:21.58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册(5篇).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篇一 1.能在详细的情境中,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进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提高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受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把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治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法】 积极参加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索,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加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力量。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学校让我们班推举一位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做图书治理员,教师已经选好了,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是第三组的。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他可能是哪几位同学?假如要找到这位同学,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导入新课。 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中引入数学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根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例如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看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 (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设计意图:通过详细的实例引导学生熟悉第几列第几行的推断方法,经受应用数学学问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电影院和电影票的图片。出示题目:举诞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用电影票来确定位置,电影票一般都写着“几排几号”,“排”表示行,“号”表示列。比方“3排7号”用数对表示是(7,3)。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识的情景动身,选择学生感举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例2。 (1)熟悉方格图。 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看图。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数对表示图中各场馆的位置。 提问1:我用了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吗? 【大门在示意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数对(3,0)来表示】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熊猫馆(3,5)大象馆(1,4)猴山(2,2)海洋馆(6,4)】 (3)依据数对标位置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设计意图:通过详细的事例熟悉和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不但会用数对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位置,还会描述坐标图上的物体的位置。】 三、稳固运用 1.小嬉戏:看谁反响最快。 教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要在3秒内起立。 2.做一做。(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是表示第几行。 五、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 横排叫做行从前到后 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列,行) 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把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依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把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应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假如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应沟通 240÷3×2=160(厘米) 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厘米。 240:=3:2 3=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其次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厘米,建立比例240:=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3:2的? (2)依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的值。 (3)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爱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稳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0.4:=1.2:2=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沟通。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其次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参加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答复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看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当说比拟简洁,比分别是25:200和30:250。 (四)、共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投影机。 学生预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稳固 标出以下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快速将实际的详细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假如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按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争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殊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争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答复。 4.学生依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学问,鼓舞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阅历和学问为学生供应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独立思索、合作沟通等方式,将用生活阅历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进展数学思索,培育空间观念。(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转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转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看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觉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转变,上移时行也就是其次个数据发生转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学问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检验沟通,最终,教师再展现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洁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相互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连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连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学问,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学问,从学生熟识的座位挨次动身,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育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展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洁的计算。 3、进一步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力量。 二、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三、教学预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看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答复后,让学生详细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拟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熟悉千米。 教师出例如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消失路牌标志)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学问阅历,他们会想到四周的路标。】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出:在计量比拟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教师收集到的学校四周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都喜爱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一样,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量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认真观看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放到课前进展)。然后告知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的“做一做”。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注:假如条件不允许,此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5、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2页的例5。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相互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学生答复,使学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6、练一练。 6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 )米=7千米 9000米=( )千米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平均使用力气,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千米的熟悉上,长度单位间的变换由于学生根本上属于“教师不讲就会”的状态,所以教师花费的教学时间相对就少一些。】 三、稳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2题。 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肯定的熟悉。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展反应。 第2题,目的是帮忙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教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假如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也许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动身,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四、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大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 )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 )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 )千米。马拉松长跑竞赛全程大约( )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忙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设计意图: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讨论性学习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制造了环境。】 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根底上初步把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推理、概括的力量。 3、把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育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二、 教学重点: 把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把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2、竖式的书写格式。 四、教具预备: 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备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2假如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留意什么。 3、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1)理解图意。 (2)说一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3)想一想:我们能用前几节课学过的方法来算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1)解决学生甲提出的问题:42除以2等于多少。 (2)明确42÷2表示什么意思。 (3)提问:乘法口诀表中有“二()四十二”的口诀吗?你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算出它的结果吗? (4)想一想:写竖式要分几步来写? (5)试一试,写出竖式。 (6)沟通笔算方法。 (7)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1根;从竖式上看,得数是21。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 、 (1)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除法算式题,请两名同学板演。 (2)教师巡察,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集体订正,请同学表达计算过程。 2、看病门诊。 (1)观看、研讨计算中消失的错误。 (2)改正错误之处。 (3)提出改良方法。 3、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 、 (1)看清题中数据。 (2)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4)回忆做题过程,总结计算方法。 (四)思维训练 你能尝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主题图中的其次额问题吗?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