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卷)-带解析和答案.pdf
2018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3 分)关于信息与能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水能是可再生能源,可循环利用,因此不需要节约水资源B.焚烧秸秆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能源,因此要大力禁烧秸秆,加强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开发C.北斗卫星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从而提供导航和通信服务D.核电站一旦发生泄露,将产生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分析】(I)地球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据此进行分析;(2)秸秆燃烧会浪费能源,污染环境即会产生烟雾、二氧化碳;(3)卫星通信实际上是微波通信的一种,是利用卫星做微波通信的中继站;(4)核电站主要利用核裂变的可控链式反应来发电的,虽然核能发电有很多优点,但是核废料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解答】解:A、水能是可再生能源,可循环利用,地球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节约水资源,故 A 错误;B、秸秆燃烧会浪费能源,污染环境,因此要大力禁烧秸秆,加强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故 B 正确;C、卫星导航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故 C 正确;D、核电站发生泄漏时产生的核辐射会对人和生物造成伤害,核废料有放射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规范,故 D 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卫星通信、能源分类、核能利用、能源利用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熟练掌握各项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3 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下列有关声音的认识正确 的 是()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 的“高声”是指音调高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C.风吹树枝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分析】(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解答】解:A、诗 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 的“不敢高声语”意思是不敢大声说话,所 以“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O m/s,故B错误;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发出声音,这是由树叶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故C正确;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C o【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中国的古诗词也含有很丰富的物理知识,所以学习物理是一个很综合性的知识。3.(3分)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分析】(1)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附着在内表面;(2)“白气”不是气,是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3)酒精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低;(4)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放热;液化的方法由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过程放热。【解答】解:A、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内表面,故A正确;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能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故 c 正确;D、空调制冷时,液态制冷剂在车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气态制冷剂又由压缩机压入车外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即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故 D 正确。故 选:Bo【点评】本题考查液化现象,凝固点,以及空调的制冷,是一道综合题。4.(3 分)关于生活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凸透镜成实像时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成虚像时对光线有发散作用B.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平面镜距离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小C.眼睛近视了看不清书本上的字,应该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眼镜,可以起到放大作用D.因为光的折射,我们观察到日出的时刻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3)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方,戴凹透镜进行矫正;(4)由光发生折射时的光线偏折情况和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解答。【解答】解:A、不管凸透镜成实像还是成虚像,凸透镜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故 A 错误;B、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像等大,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远近无关;因此,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平面镜距离越远,所成的虚像也不会变小,故 B 错误;C、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凸度增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应该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加以矫正(使光线延迟会聚,像成在视网膜上),而不是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眼镜,故 C 错误;D、地球表面上有大气层,且大气层并不是均匀的,阳光射入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由于光的折射,人们能够提前观察到日出,即观察到日出的时刻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故 D 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涉及到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光的折射现象等,是一道光学综合题。5.(3 分)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速度越大越难以停下来,说明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B.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甲队获胜,说明甲队拉乙队的力大于乙队拉甲队的力C.推门时手离门轴越远越省力,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D.汽车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但房子总处于静止状态【分析】(1)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叫做惯性。惯性代表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2)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解答】解:A、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大小无关,故汽车速度越大越难以停下来,不能说明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故 A错误;B、甲拉乙的力等于乙拉甲的力,两队为相互作用,故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甲方胜了乙方,是因为甲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乙的最大静摩擦力,故 B错误;C、推门时离门轴越近,用力越大,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 C正确: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所以汽车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房子同样如此。故 D错误。故选:C o【点评】本题考查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的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惯性等知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总体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6.(3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下列关于物质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A.我们常说摩擦生热,那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B.组成物质的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C.热胀冷缩的常识告诉我们,物体温度升高时,体积一定变大D.在绕地球飞行的神舟飞船内,物体的质量消失了,所以天平不能使用了【分析】(1)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2)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3)水在温度低于4 时,会热缩冷涨;(4)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解答】解:A、摩擦生热,克服摩擦做功,是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故 A正确;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故 B错误;C、水在温度低于4 时,物体温度升高时,体积会变小,故 C错误;D、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位置无关,质量不会消失,故 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改变内能的方法、原子核的组成、水的特点、质量的属性等知识,属于基础题。7.(3分)水上救援往往需要打捞沉没的货物,我们将该情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物理过程,假设物体浸没在水深h=0.5 m 的容器底部(非密合),现利用弹簧测力计将物体从水中匀速提出,当物体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3 N,当物体全部离开水面后,弹簧测力计示数为5N,已知水的密度p水=1.0X l()3 k g/m 3.取 g=1 0N/k g。则()A.物体在水面下上升的过程中所受浮力逐渐减小B.物体在容器底部时,受到的浮力为2 NC.物体在容器底部时,水对其底部的压强为5 Xl()4 p aD.物体的密度为1.2 5 Xd k g/i/【分析】(1)根据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分析解答;(2)利用二次称重法求出物体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时受到的浮力,则物体在容器底部时,受到的浮力为其2倍;(3)已知物体在容器底部时水的深度和密度,利用p=p木 g h 计算压强;(4)根据F 浮=p g V 桂求出物体在容器底部时排开水的体积,然后利用G=mg和 p=计算其密度。【解答】解:A、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物体在水面下上升的过程中,水的密度不变,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所以所受浮力大小不变。故 A错误;B、由题可知,物体的重力G=5N,当物体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 示=3 N,则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F 浮=6 -F 示=5 N -3 N=2 N,故物体在容器底部时,受到的浮力为F%=2 F 浮=2 X 2 N=4 N;故 B错误;C、物体在容器底部时,水对其底部的压强为:p=p水 g h =l Xl()3 k g/m 3 x i O N/k g XO.5 m=5 X 1 03P a.故 C 错误;P犷D、根据F 浮 =p g V 排 可得,物体的体积:丫=丫 棒=总 =-3-空-=4 X 1 0P 型 IxlO3 kg/m3xlON/kg一 4m3,G则物体的密度为P=营=g g=-_ 4竺-=1.2 5 X 1 03k g/m3.故 D正确。r V V V9 4 x 1 0 47 n3 x l 0 N g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浮力、密度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和液体压强公式的应用,是一道力学综合题,题目难度适中,关键是相关原理和公式的灵活运用。8.(3 分)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电。下列有关安全用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家庭电路的开关,接在零线或火线上都可以B.放风筝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C.空气开关跳闸后,应立即合上D.使用试电笔时,不接触笔尾金属体,会发生触电事故【分析】(1)控制电灯的开关应安装在火线与灯之间:(2)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3)空气开关跳闸,原因是电路有短路或功率多大,应先检修,检查没有问题后再使空气开关复位;(4)测电笔的正确使用方法,手一定接触笔尾金属体,一定不要接触笔尖金属体。【解答】解:A、电灯的开关接在了零线上时,即使断开,电灯或其他用电器仍带电,易发生触电事故,故 A错误;B、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有可能会发生触电事故,所以应远离高压电线,故 B正确;C、因为电路有短路或用电器总功率过大,空气开关才跳闸,所以应先检修,检查没有问题后再使空气开关复位,故 c 错误;D、如果手不接触笔尾金属体,无论笔尖金属体接触火线还是零线,颊管都不发光;故 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电能表有关知识、安全用电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平时学习时多了解、多积累,加强安全意识,不能违反。9.(3 分)电磁炮是利用电磁技术制成的一种新型武器,具有速度快、命中率高等特点。其原理是利用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下列叙述中与此原理相同的是()A.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工作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B.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方向C.电动机接通电源正常工作D.工厂使用大型电磁铁完成物品运输任务【分析】(1)发电机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2)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3)电动机是利用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工作的;(4)电磁铁利用的是电流的磁效应。【解答】解:A、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工作利用的是电磁感应现象,故 A 错误;B、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能使小磁针偏转方向,这是电流的磁效应,故 B错误;C、电动机接通电源正常工作时,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故 C 正确;D、工厂使用大型电磁铁利用的是电流的磁效应,故 D 错误。故选:Co【点评】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人类根据这一原理制造了电动机,而电动机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注意与其它电器元件的区分。10.(3 分)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3V 且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 C,滑动变阻器R2阻值范围为0 4 Q.闭合开关S,在滑片从左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功率为1.44WB.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功率为2WC.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功率为2.25WD.电压表示数从0V 增大到2.4V【分析】由电路图可知,R i与 R2串联,电压表测R i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1)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路中的电流,根 据 P=P R 表示出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然后分析表达式得出滑动变阻器消耗最大功率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并求出其大小;(2)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零时,电路为R i的简单电路,电压表测电源两端的电压;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R i两端的电压最小,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 i两端的电压,然后得出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R i与 R2串联,电压表测R i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1)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电路中的电流:1=_ _R1+R2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91 7 ,u2 u2 u22,编注+4 R 所以,当R2=RI=1。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最大,则 P2大=4=铛 备=2.25W,故 AB错误、C 正确;(2)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零时,电路为R i的简单电路,电压表测电源两P 2 -1卡2 ()卡2 =-J-=2-T=2-2-=R1+R 2(R R+21/?2+/?2 R-2RR2 f+412R2育2 R2U2端的电压,示数为3 V,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R i两端的电压最小,此时电路中的电流:,U 3V.1=Ri+R,/=1 0+4 0 =S 6 A 1 2大电压表的最小示数:U i=r R i=0.6 A X m=0.6 V,所以,在滑片从左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从3 V减小到0.6 V,故D错误。故选:C o【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正确的判断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最大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是关键。二、非选择题部分包括19小题,共90分1 1.(3分)装甲车通常用履带而不用车轮,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来 减 小(选 填“增大”或“减小)压强;飞机通过机翼来获得向上的升力。是因为流体压强随流速的减小而增一(填“增大”成“减小。);水库的大坝呈上窄下宽的形状,是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大而 增大(选 填“增大”或“减小)【分析】(1)减小压强的方法: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2)伯努利原理告诉我们: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却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3)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解答】解:装甲车通常用履带而不用车轮,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可知,飞机通过机翼来获得向上的升力,是因为流体压强随流速的减小而增大;水库的大坝呈上窄下宽的形状,是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故答案为:减小;增大;增大。【点评】此题考查压强的相关知识,平时学习物理知识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多解释,提高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1 2.(3分)我国高铁总路程居世界第一,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暑假小红和父母外出旅游,她们乘坐的高铁动车正以30 0 k m/h的速度向南行驶,旁边平行铁轨一列普通列车以120km/h的速度也向南行驶,小红发现自己超过普通列车用的时间为8 s,以普通列车为参照物,小红向 南(选 填“南”或“北”)行驶,以小红为参照物。普通列车向 北(选 填“南”或“北”)行驶,普通列车的长度为400 m。【分析】(1)比较高铁和普通列车的速度大小,然后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解答;(2)求出高铁与普通列车的速度之差,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普通列车的长度。【解答】解:(1)由题知,高铁和普通列车都向南运动,且高铁的速度大于普通列车的速度,所以,以普通列车为参照物,小红向南运动;以小红为参照物,普通列车向北行驶。(2)高铁和普通列车的相对速度:v=300km/h-120km/h=180km/h=50m/s,根据v=*可得,普通列车的长度为:s=vt=50m/sX 8s=400m。故答案为:南;北;400。【点评】此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两车的相对速度。1 3.(4 分)工人利用斜面和滑轮将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斜面高1 m,长 2 m,物体重500N,平行于斜画的拉力200N,所用时间10s。在此过程中,物体动能 不 变(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叽重力势能 增 大(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拉 力 的 功 率 为 80 W,把物体直接提高到斜面顶端做的功为有用功,则这个装置的机【分析】(1)影响动能的因素为:质量、速度。(2)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质量、高度。(3)运用公式 W=F s,求出总功,再运用P=与,可求功率。(4)运用公式亚=611,求出有用功,再运用机械效率的公式,可求出山【解答】解:(1)将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则物体的动能不变。(2)物体沿斜面升高,质量不变,高度变大,所以其重力势能增大。(3)图中滑轮是动滑轮,则绳端通过的距离为:s=2L=2X 2m=4m;拉力做功为:w e=F s=2 0 0 N X 4 m=8 0 0 J;拉力的功率为:P=?=80W;(4)此过程的有用功为:W f l=G h=5 0 0 N X lm=5 0 0 J;W这个装置的机械效率为:n=*=|x l0 0%=6 2.5%;总 J故答案为:不变;增大;8 0;6 2.5%o【点评】明确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因素,熟练运用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可解答此题。1 4.(3 分)有一台电动机,额定电压3 V,额定电流1 A,电动机线圈电阻0.5 0.这台电动机正常工作I m i n,消 耗 的 电 能 为 1 8 0 J.产 生 的 热 量 为 3 0 J,输 出 的 机 械 能 为 1 5 0J o【分析】已知电动机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通电时间,根据W=U I t 求出消耗的电能;己知线圈的电阻和通过的电流以及通电时间,根据Q=p R t 求出在I m i n内电流产生的热量;消耗的电能减去产生的热量即为电动机获得的机械能。【解答】解:这台电动机正常工作1 m i n=6 0 s,电动机消耗的电能:W=U I t=3 V X 1 A X 6 0 s=I 8 0 J,产生的电热:Q=1 R t=(1 A)2X 0.5 nX 6 0 s=3 0 J,输出的机械能:Wj llM=W-Q=1 8 0 J-3 0 J=1 5 0 J o故答案为:1 8 0;3 0;1 5 0。【点评】本题考查了电动机产生热量、电功、输出机械能的计算,关键是知道只有在纯电阻电路中电能才完全转化成内能。1 5.(5 分)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 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转置如图甲所示,固 体 a的熔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象如图丙所示,图丁(1)固 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不变(选 填“升 高”、“降低”或“不 变”)。内能 增加(选 填“增 加”、“减少”或“不 变”)。此 时a处于 固液共存 状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2)固 体b熔化过程中温度 升高(选 填“升 高”、“降低”或“不 变”);(3)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图丁所示,温 度 计 的 读 数 为18 C。【分 析】(1)(2)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这个特点进行分析。(3)温 度 计 的 分 度 值 为I C,注意液柱是在零刻度线的上方还是下方,然后读出此温度计的示数。【解 答】解:(1)由图乙知,物 质a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 态;(2)由图丙知,固 体b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故b为非晶体;(3)温 度 计 的 分 度 值 为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上方,因 此 该 温 度 计 的 示 数 是18。故答案为:(1)不 变;增 加;固液共存;(2)升高;(3)18 o【点 评】此题通过图象分析,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在分析时特别注意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16.(5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了蜡烛、凸透镜、光 屏,并调节它们中心在一高度上。_1_LLXUL 田甲 不乙(1)如图甲,当他将蜡烛、光屏位置固定后,左右移动透镜,发现透镜在两个位置时,屏上都能得到倒立的像,则镜在位置相比在位置时,所 上 得 到 的 像*h(选 填“较大”或“较小(2)当他将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固定后,发现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在屏上都不能得到像(光具座足够长),为了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他应将凸透镜 远离(选 填“靠近”或“远离”)光屏移动一些。经过调整,在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发现若将凸透镜用纸遮住一半,屏上将得到 完整(选 填“完整”或“一半”)的像;若将蜡烛稍微上移,屏上的像将 下移(选 填“上移”或“下移”)。(3)如图乙,他 把“上”形状的遮光板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则屏上观察到的形状是C 。A.上 B.C.丁D.下【分析】(1)凸透镜成像时,光屏上能呈现的像都是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2)从实际角度考虑物距、焦距关系,蜡烛和光屏的距离关系等即可得出原因;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变,像变暗;将蜡烛稍微上移,光屏上的像会下移,将透镜上移可以使像回到原来位置;(3)凸透镜成像时,像与物上下、左右均倒(是互换的)。【解答】解:(1)光屏上能接到像,像是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当凸透镜在处时,物距小,像距大,成的是放大的像,成像原理和投影机原理一样;当凸透镜在处时,物距大,像距小,成的是缩小的像,故与镜在位置相比在位置时,所上得到的像较小;(2)在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当他将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固定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蜡烛,光屏上都得不到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都大于焦距。现在光屏上不成像,则意味着光屏与凸透镜间距离小于焦距,要想在光屏上得到像,应该使光屏与透镜距离大于焦距,所以透镜应远离光屏;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上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完整但变暗;若将蜡烛稍微上移,屏上的像将下移;(3)凸透镜成像时,成的实像,与原物体相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故选C。故答案为:(1)较小;(2)远离;完整;下移;(3)C【点评】(1)凸透镜成像是三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这两个知识点在凸透镜成像习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要熟练掌握。(2)凸透镜成实像时,无论遮住凸透镜的上部、下部、中间,都不能改变像的大小,但是像变暗,凸透镜遮住的越多,像越暗。17.(4 分)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用甲A阻乙(1)实验研究用到的物理方法是 控 制 变 量 法。(2)王利在实验中发现要保持木块匀速运动很困难,改用如图乙所示装置,在用力将木板向左拉出的过程中,弹 簧 测 力 计 B(选填“A”或 B)的示数反映了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3)实验部分数据如下表,要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压力的关系,应选用第组和第组数据:比较第组和第组数据,可以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所受拉力的大 小 无 关。实验序号木块质量m(g)接触面粗糙程度 弹簧测力计的FA示 数(N)弹簧测力计的FB示 数(N)200较粗糙2.000.40200粗糙2.000.70300较粗糙2.000.60200较粗糙2.400.40【分析】(1)(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根据图中现象得出结论。(2)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解答】解:(1)实验研究用到的物理方法是控制变量法。(2)分析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因图中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测力计拉力与木板对其的摩擦力为平衡力,大小相等,故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反映了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3)实验部分数据如下表,要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压力的关系,要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故应选用第组和第组数据;比较第组和第组数据,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而拉力不同但测力计示数相同,即滑动摩擦力大小相同,故可以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所受拉力的大小无关。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法;(2)B;(3);无关。【点评】本题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考查实验原理及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体现了对过程和方法的考查。1 8.(6分)现有两节新的干电池、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在利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R i阻值的实验中:图甲 图乙 图丙(1)请你按图甲所示的电路图,以笔画划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电路连接完整。(2)实验前为了保护电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B端(选 填 A”或 B );(3)闭合开关,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发现电流表始终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其原因可 能 是B (填符号)A.滑 动 变 阻 器 断 路B.R i断路 C.R i短路(4)排除故障后,当电压表示数为2.7 V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则通过R i的电流大 小 为0 3 A 。它 的 阻 值 是9(5)本实验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 为 了 减 小 误 差。【分析】(1)滑动变阻器连接时“一上一下”选择接线柱;(2)为保护电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阻值最大处;(3)根据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判断故障;(4)正确读数利用欧姆定律求值;(5)实验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解答】解:(1)滑动变阻器下面的接线柱已经选择,上面选择哪一个都行,如下图;(2)实验前,为保护电路,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阻值最大处,结合实物图可知,滑片应滑到B 端;(3)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发现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有地方发生断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阻R i断路;故 B 正确。(4)电流表量程为00.6A,指针指在0.3A,故电流为0.3A,则定值电阻的阻值:氏=苧=急=9。;(5)木实验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故答案为:(1)如上图所示;(2)B;(3)B:(4)0.3A;9;(5)减小误差。【点评】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是初中物理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学生要熟练掌握。19.(6 分)研究表明:大多数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热敏电阻的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根据电阻的这一特性人们制作出了电子温度计,如图甲是某测温电路。已知电源电压为6V 且但持不变,Ro为定值电阻,R i为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R(1)当环境温度是4 0 时。电流表示数为0.2 A,求此时Ri消耗的电功率;(2)Ro的电阻值(3)电流表量程为0-0.3 A,该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多少?【分析】(1)由图甲知,两电阻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由图象可知环境温度是4 0 时Ri连入电路的阻值,由串联电路特点和P=I2R计算Ri消耗的电功率;(2)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计算Ro的电阻值;(3)由题意知,温度越高,热敏电阻的阻值越小,电路中电流越大,由电流表量程,根据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计算热敏电阻的最小值,由图象可知该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Ro与R1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由图乙可知,当环境温度是4 0 时R)连入电路的阻值为2 5 C,由串联电路特点可知,I=h =k)=0.2 A,所以此时R1消耗的电功率:P 1=I12R1=(0.2 A)2X2 5 H=1 W;(2)由欧姆定律可得,当环境温度是4 0 时电路的总电阻:GR=7U =6=V 3 0,Cn n,所以Ro的电阻值:Ro=R-Ri=3 0 O -2 5 Q=5 C;(3)由题知,热敏电阻的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电流表示数达到最大值时所测温度最高,电流表量程为0-0.3 A,由欧姆定律可得,当电流表示数最大为0.3 A时,电路的总电阻最小:p_ U _ 6 1/R 及 小=两=2 0 0,最.大热敏电阻能连入电路的最小值:R1 最 小=R 最 小-Ro=2 O Q -5 0=1 5。,由图乙知该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为9 0。答:(1)当环境温度是4 0 时,Ri 消耗的电功率为1 W;(2)Ro 的电阻值为5 Q;(3)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9 0。【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以及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能从图象中找到有用信息。2 0.(6分)一辆质量2 t 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额定功率8 0 k W 从静止开始运动,经 1 5 s运动2 0 0 m 恰好达到最大速度,接着匀速运动2 5 s 关闭发动机,滑 行 1 0 0 m 停下。其 v -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汽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恰为车重的0.2 倍,求:(1)整个过程中发动机做的功;(2)汽车的最大速度v 最 大(3)全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v。【分析】根据P=学求出发动机做的功:(2)根据f=0.2 G求出汽车受到的阻力,因为匀速运动,所以牵引力等于阻力,根据P=子=华=F v 求出汽车的最大速度;(3)根据v=求出匀速运动的路程,然后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整个过程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t=1 5 s+2 5 s=4 0 s,由 p=半可得,整个过程中发动机做的功:W=P t=8 0 X 1 03W X 4 0S=3.2 X 1 06J;(2)汽车的重力:G=m g=2 0 0 0 k g X 1 0 N/k g=2 X 1 04N,由题意和图象可知,15-4 0 s汽车的速度最大且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题意可得,汽车匀速运动时的牵引力:F=f=0.2G =0.2X2X104N=4000N,由.P=WE =Fs=Fv-可j*Z得B,汽、上方车 的1Vt 取日上大速、*向度:v 最 大=P户=804000000INV =22 m,/s;(3)由 v=可得,匀速运动的路程:S2=v a At2=20m/sX25s=500m,由图象可知,滑 行 100m用的时间t3=10s,则全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v=言=若窝=2惜*胪口 6m/s。答:(1)整个过程中发动机做的功为3.2X1()6J;(2)汽车的最大速度为20m/s;(3)全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16m/s。【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功率、重力、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是解决此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