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pdf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 1 1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计算地球质量;(2)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2)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质量的计算、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计算天体的质量1.基本知识(1)地球质量的计算依据: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结论:只要知道 g、R 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2)太阳质量的计算依据:质量为 m 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结论:只要知道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 T 和半径 r,就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2.思考判断(1)地球表面的物体,重力就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2)绕行星匀速转动的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3)利用地球绕太阳转动,可求地球的质量.()3.探究交流若已知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 T 和半径 r,由此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吗?能否求出月球的质量呢?【提示】能求出地球的质量.利用为中心天体的质量.做圆周运动的月球的质量 m 在等式中已消掉,所以根据月球的周期 T、公转半径 r,无法计算月球的质量.二、发现未知天体1.基本知识(1)海王星的发现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新”行星的轨道.1846 年 9 月 23 日,德国的加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2)其他天体的发现近 100 年来,人们在海王星的轨道之外又发现了冥王星、阋神星等几个较大的天体.2.思考判断(1)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表明了万有引力理论在太阳系内的正确性.()(2)科学家在观测双星系统时,同样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3.探究交流航天员翟志刚走出“神舟七号”飞船进行舱外活动时,要分析其运动状态,牛顿定律还适用吗?【提示】适用.牛顿将牛顿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综合,成功分析了天体运动问题.牛顿定律对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以及天体的运动都是适用的.三、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问题导思】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是什么?2.有了天体的质量,求密度还需什么物理量?3.求天体质量常有哪些方法?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其他天体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等于它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利用此关系建立方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2.计算天体的质量下面以地球质量的计算为例,介绍几种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T,半径为 r,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 r 和月球运行的线速度 v,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3)若已知月球运行的线速度 v 和运行周期 T,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4)若已知地球的半径 R 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g,根据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得解得地球质量为3.计算天体的密度若天体的半径为 R,则天体的密度 误区警示1.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地球,也适用于其他任何星体.注意方法的拓展应用.明确计算出的是中心天体的质量.2.要注意 R、r 的区分.R 指中心天体的半径,r 指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以地球为例,若绕近地轨道运行,则有 R=r.例:要计算地球的质量,除已知的一些常数外还需知道某些数据,现给出下列各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有哪些?()A.已知地球半径 RB.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r 和线速度 vC.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v 和周期 TD.已知地球公转的周期 T及运转半径 r【答案】ABC归纳总结:求解天体质量的技巧天体的质量计算是依据物体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列出有关方程求解的,因此解题时首先应明确其轨道半径,再根据其他已知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四、分析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问题导思】1.常用来描述天体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些?2.分析天体运动的主要思路是什么?3.描述天体的运动问题,有哪些主要的公式?1.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一般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看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都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所以研究天体时可建立基本关系式:2.四个重要结论设质量为 m 的天体绕另一质量为 M 的中心天体做半径为 r 的匀速圆周运动以上结论可总结为“越远越慢,越远越小”.误区警示1.由以上分析可知,卫星的 an、v、T 与行星或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被环绕的天体的质量 M 和轨道半径 r 决定.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时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地球的公转周期是 365 天,自转一周是 24 小时,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 9.8 m/s2.例:)据报道,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了一颗距地球 40 光年的“超级地球”,名为“55 Cancri e”,该行星绕母星(中心天体)运行的周期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 480(1),母星的体积约为太阳的 60 倍.假设母星与太阳密度相同,“55 Cancrie”与地球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55 Cancri e”与地球的()【答案】B归纳总结:解决天体运动的关键点解决该类问题要紧扣两点:一是紧扣一个物理模型:就是将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二是紧扣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即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还要记住一个结论:在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四个物理量中,只有周期的值随着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增大,其余的三个都随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减小五、双星问题的分析方法例:天文学家将相距较近、仅在彼此的引力作用下运行的两颗恒星称为双星.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很普遍.利用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运动特征可推算出它们的总质量.已知某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均为 T,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为 r,试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总质量.(引力常量为 G)归纳总结:双星系统的特点1.双星绕它们共同的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2.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自需要的向心力;3.双星系统中每颗星的角速度相等;4.两星的轨道半径之和等于两星间的距离.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 2 2一、基本情况分析:一个班共有学生 25 人,由于上学期才接手这个班,对他们的情况还不是太了解,只能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难教难学,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二、指导思想: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教学内容安排: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 6-10 章,主要包括力,力与运动,机械,压强,浮力,以及粒子和宇宙现象的基本知识。四、教改措施: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初步认识力,直待如何测量力,以及滑动摩擦力和重力概念,杠杆平衡条件等。B、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深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的应用。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d,认识压强,理解气体液体压强及计算,认识浮力和升力,知道分子运动理论和宇宙知识。e、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f、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2、过程和方法: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E、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F、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D、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E、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F、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六、具体措施: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C、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A、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B、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C、尽可能让学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七、课时计划:第六章:力和机械 6 课时第七章:运动和力 6 课时第八章:神奇的压强 6 课时第九章:浮力与升力 5 课时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 6 课时半期检测 6-8 章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 3 3宇宙航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求法.2.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教学难点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2.卫星的变轨问题.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宇宙航行1.基本知识(1)牛顿的“卫星设想”如图所示,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2)原理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3)宇宙速度(4)梦想成真1957 年 10 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 年 7 月,美国“阿波罗 11 号”登上月球;2003 年 10 月 15 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2.思考判断(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 10 km/s.()(2)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 7.9 km/s.()(3)要发射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 16.7 km/s.()探究交流我国于 2011 年 10 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提示】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 11.2 km/s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问题导思】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2.如何计算第一宇宙速度?3.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发射速度有什么联系?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7.9 km/s.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设地球的质量为 M,卫星的质量为 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 r,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 v: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广由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体决定,可以说任何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应以式中 G 为万有引力常量,M 为中心星球的质量,g 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 为中心星球的半径.误区警示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运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 v 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 t 物体以速率 v 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 R,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方法总结:天体环绕速度的计算方法对于任何天体,计算其环绕速度时,都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天体的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计算.1.如果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可直接列式计算.2.如果不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的具体大小,但知道该天体与地球的质量、半径关系,可分别列出天体与地球环绕速度的表达式,用比例法进行计算.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问题导思】1.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常认为是什么运动?2.如何求 v、T、a 与 r 的关系?3.卫星的线速度与卫星的发射速度相同吗?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通常认为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的线速度 v、角速度、周期 T 与轨道半径 r 的关系与推导如下:由上表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高度越高,其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误区警示1.在处理卫星的 v、T 与半径 r 的关系问题时,常用公式“gR2=GM”来替换出地球的质量 M 会使问题解决起来更方便.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得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但卫星最后稳定在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上时的速度越小.例:如图所示为在同一轨道平面上的几颗人造地球卫星 A、B、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 v=,可知三颗卫星的线速度 vAB.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三颗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 FAFBFCC.三颗卫星的向心加速度 aAaBaCD.三颗卫星运行的角速度 AB【答案】C四、卫星轨道与同步卫星【问题导思】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有什么特点?2.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圆心一定是地心吗?3.地球同步卫星有哪些特点?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人造卫星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1)椭圆轨道:地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圆轨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由于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卫星的轨道圆心必然是地心,即卫星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总之,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与赤道平面成任意角度,但轨道平面一定过地心.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时,称为赤道轨道;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时,即通过极点,称为极地轨道,如图所示.2.地球同步卫星(1)定义: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卫星,又叫静止卫星.(2)六个“一定”.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 h.同步卫星的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上,即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同步卫星的高度固定不变.特别提醒由于卫星在轨道上运动时,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全部提供给了向心力,产生了向心加速度,因此卫星及卫星上的任何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例:已知某行星的半径为 R,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的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为T,该行星上发射的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为 v,求同步卫星距行星表面高度为多少.规律总结: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物体的比较1.近地卫星是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的卫星,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是在赤道平面内,定点在某一特定高度的卫星,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是地球的一部分,它不是地球的卫星,充当向心力的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之差.2.近地卫星与同步卫星的共同点是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与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共同点是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当比较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往往借助同步卫星这一纽带,这样会使问题迎刃而解.五、卫星、飞船的变轨问题例:如图所示,某次发射同步卫星的过程如下: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再次点火进入椭圆形的过渡轨道 2,最后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 3.轨道 1、2相切于 Q 点,2、3 相切于 P 点,则当卫星分别在 1、2、3 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在轨道 3 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 1 上的速率B.卫星在轨道 3 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 1 上的角速度C.卫星在轨道 1 上经过 Q 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 2 上经过 Q 点时的加速度D.卫星在轨道 2 上经过 P 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 3 上经过 P 点时的加速度【答案】D规律总结:卫星变轨问题的处理技巧1.当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由此可见轨道半径 r 越大,线速度 v 越小.当由于某原因速度 v 突然改变时,若速度 v 突然减小,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轨迹为椭圆;若速度 v 突然增大,则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轨迹变为椭圆,此时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分析其运动.2.卫星到达椭圆轨道与圆轨道的切点时,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相同,所以加速度也相同.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 4 4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下列空格: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二、观察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 出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力学 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另一个是_.阅读课本第二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情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力才做功.课堂达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只要有力作 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5)受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三、阅读课本“功的计算”部分的内 容,然后填写下列空白.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在物理学中,把_叫做功.功=_ _.公式表示为:_.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_()F-_-_()S-_-_()在国际单 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 _,距离的单位是_,功的单位是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 做_,简称_,符号是_,且1J=_Nm【典型例题】质量为 100kg 的物体,在拉力 F=200N 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了10m,则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五、拓展提升1.已知物体受 10N 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匀速前进了 5m,拉力对物体做功_J.2.用 100N 的拉力将重 500N 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运速移动了 5m,拉力做功_J,重力做功为_J.3.马拉着质量为 2000kg 的车在平路上前 进,马的水平拉力是 500N,做了2105J 的功,则马拉车前进了_m.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着重 1500N 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10m,已知受到的阻力为 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5.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做了功的是()A 用力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 B 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匀速移动C 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 D 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运速移动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 5kg,用 10N 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进了 10m,则拉力做的功是_J,若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 10m,则需要的拉力是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J.7.起重机将重 3103N 的楼板以 1m/s 的速度举到 10m 高的三层楼后,又将楼板水平移动了 3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A 6103J B 9103J C 3104J D 3.9104J8.某同学用 50N 的力将重 10N 的足球踢出去 15m 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A 750J B 150J C 没有做功 D 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确定9.两辆车的重力分别是 100N 和 500N,用 200N 的力都使它们前进了 15m,则()A 拉大车做的功多 B 拉小车做的功多C 拉力对两车 做的功一样多 D 无法比较10.如图所示三种情况下,物体在力 F 的作用下都沿接触面匀速移动了 S 的距离,则功的计算公式 W=FS()A 只适于甲 B 只适于乙 C 只适于甲和丙 D 甲、乙、丙都适用11.质量为 100kg 的物体,在拉力 F 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 5m,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 0.05 倍,求拉力 F 做的功.(g=10N/kg)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 5 5教学设计理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德育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正确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投影牛顿第一定律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环节五:难点突破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二程序安排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确定教学目标导入课题提供感性材料分析推理形成定律反馈强化巩固应用小结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