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汇总7篇.pdf
If you want to live an ordinary life,you will encounter ordinary setback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大班科学教案汇总大班科学教案汇总 7 7 篇篇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篇篇 1 1一、设计思路:一、设计思路:“磁铁的奥秘”截取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同样的两块磁铁,有时一碰就会相互吸住,有时怎么都吸不住”的现象,孩子觉得很奇怪,因此安排了此类具有递进性的幼儿探索活动。希望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二、活动目标:二、活动目标:1、在做做玩玩活动中,初步了解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2、乐意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实验的乐趣。三、活动准备:三、活动准备:1、磁铁每人两块(其中一块的两端分别贴上红色和蓝色)2、红色标志、蓝色标志、3、小鸡、虫子图片四、活动过程:(一)创设“小鸡吃虫”的情景,吸引幼儿兴趣。1、教师演示小鸡吃虫(揭秘磁铁)2、设疑:小鸡为什么吃不到这条虫子?(二)玩一玩彩色磁铁,初步了解磁铁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1、每人找个朋友合作玩玩磁铁,能发现什么秘密?2、小结:相同颜色的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不同颜色的磁铁会吸住。(三)找一找磁铁的两极1、幼儿利用彩色磁铁,找出另一块磁铁的两极,分别贴上红色标记、蓝色标记。2、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磁铁的两极?3、小结:当两个磁铁互相靠近,相同的磁极会相互排斥推开,不同的磁极会互相吸引黏住。(四)游戏磁铁娃娃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篇篇 2 2活动目标活动目标1:喜欢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主动的发现食品包装袋上的各种标志。2:能观察各种食品包装袋上的图文标志,理解不同的标志代表不同的含义。3:知道食品包装袋上应具备这些标志的食品才是安全的,有自我保护的意识。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食品袋上的标志,并理解不同标志的含义。难点:知道食品包装袋上应具备哪几种标志的食品才是安全的,并在表格中找出各类标志。活动准备活动准备1、收集各类带有不同图文标志的食品包装袋布置成超市。2、用白纸遮住底部文字注解的各种食品标志图片。3、大小表格、小小质检员挂牌、铅笔、两个不同颜色的大塑料篮和六个小篮子。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游戏引入,发现标志。一、游戏引入,发现标志。1、以幼儿购物引入活动,提出问题。问:“你选的是什么食品,你为什么选它?原来很多小朋友只是通过包装袋的漂亮、感觉这种零食很好吃来选择食品的,其实食品包装袋上有很多的秘密各种标志,它们分别代表食品是安全的、绿色的、没有过期的?小朋友们,你能把它找出来吗?”2、幼儿通过观察,找出包装袋上有的各类标志。二、主动探索,理解标志。二、主动探索,理解标志。1、老师将幼儿找出来的主要标志以图片的形式贴于黑板上。(1)质量安全(2)食品的身份证(3)食品安全食用期(4)绿色食品2、请幼儿猜猜每个标志分别所代表的意思。问:“这些包装袋上的秘密被我们找出来了,那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你能告诉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3、教师归纳、总结标志的正确含义。三、加深理解,讨论危害。三、加深理解,讨论危害。问:“小朋友们,原来食品包装袋上有那么多的标志,有了这些标志就说明食品是安全的、合格的;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些标志,吃了什么标志都没有的那种不合格的食品,会发生怎样的后果呢?四、扮演角色,检查标志。四、扮演角色,检查标志。1、老师出示大范例,讲清填表的细则。2、幼儿扮演小小卫生质检员,到超市检查食品袋上的标志,并将合格、不合格的食品分类放。3、请幼儿拿着表格分享讲述自己检查的结果,将不合格的食品进行销毁,结束本次活动。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我觉得本次活动的亮点就是充分的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以孩子的主动观察、探索为主。以及教师的退位。在活动中,从最初幼儿找出各种标志,通过观察猜想它们的含义到在表格中检查标志,分类找出食品,处处体现出教师在活动中的退位,使幼儿成为了本次活动的主体。充分的体现了孩子的主动观察和主动探索。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篇篇 3 3设计思路:设计思路:“排序”活动从小班穿珠子开始,幼儿已经有了初步地感知,和初浅经验地积累。进入到中班,幼儿开始能用各种感官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因此,探索事物的多种排序方法符合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与需要。结合近期丰收的季节的主题,各种各样的蔬菜丰收了,我设计了本次数活动,旨在让幼儿在帮小兔摆放整理蔬菜的过程中理解 ABB、AAB 的排序模式,并能在操作中大胆探索有规律的排序。活动目标:活动目标:1、在帮小兔整理蔬菜的过程中,积累有规律地排列物体的经验。2、能够大胆口述排序的规律。活动准备:活动准备:1、ppt 课件。2、小兔的蔬菜柜背景图。3、幼儿操作材料若干。活动过程:一、说蔬菜:1、丰收的季节到了,小兔的菜园里,各种各样的蔬菜都丰收了。猜猜,小兔都收到了哪些蔬菜?2、小兔今年收到了萝卜和青菜。二、看蔬菜:1、看看小兔的蔬菜都一样吗?(课件出示白萝卜和红萝卜;长萝卜和圆萝卜;大青菜和小青菜。)2、漫长的冬天来了,蔬菜仍在外面可不好吃,小兔打算把蔬菜放进它的蔬菜柜。3、看看小兔是怎么整理这些蔬菜的。(出示课件两颗圆萝卜一颗长萝卜)4、小结:小兔是按照形状 2 个 1 个的整理蔬菜的。5、看看第二个抽屉里,小兔是怎么摆放蔬菜的。(出示课件一颗大青菜两颗小青菜)6、小结:小兔是按照大小1 个 2 个的整理蔬菜的,又漂亮,又整齐。三、理蔬菜:1、还有这么多蔬菜,小兔想请小朋友来帮忙,把蔬菜放的又漂亮又整齐,要把抽屉放满。2、介绍起始标志,从起始标志开始排。3、幼儿自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4、整理好蔬菜的幼儿将抽屉贴到大的蔬菜柜中。5、说说你是怎么排的。四、活动延伸:1、将材料投放到区角,让幼儿自行探索其他排序规律。2、将排序迁移到幼儿生活中,如,小超市的蔬菜水果等,也请幼儿将其有规律的摆放整齐。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篇篇 4 4活动目标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乐于猜想的习惯。3.对实验结果用语言进行表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活动准备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幼儿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2.材料准备:装有水的水盆,空矿泉水瓶,锥子,吸管,纸片,平口的玻璃杯,氢气球,画有表格的记录单,报纸,真空吸盘。活动过程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装满水的瓶娃娃,它想和大班小朋友玩个游戏,如果把它的瓶盖打开,放到装满水的水盆里,猜猜瓶娃娃肚子里的水会怎样?并在记录单上写上结果。2.探索活动。(1)幼儿分组实验操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_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水流出来的方法,师引导幼儿,空气宝宝可以帮助你们的。(2)出示材料,吸管和锥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让水流出来的方法。师引导幼儿小结:当空气宝宝进到瓶子里,水就会被空气宝宝挤出来,空气宝宝,力量很大。(3)师:看,老师这还有一杯满满的水,把瓶子倒过来用一张纸盖住杯口,水会流出来吗?请幼儿猜猜,并做记录。(4)幼儿分组试试,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力量。师引导幼儿小结: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水流不出来了。(5)师:老师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游戏,把报纸放到杯子里,然后把杯子放到水中,想想有什么办法不让报纸湿了。(6)幼儿分组探索,讨论尝试,交流结果。(7)师小结:当杯子口垂直于水面放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宝宝在杯子里面水就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3.分享交流。空气宝宝的力量真大,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第一个实验水流出来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水挤出来的,第二个实验水没流出来也是因为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第三个探索,孩子们发现由于空气宝宝占满了杯子,水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活动延伸活动延伸出示真空吸盘,让幼儿讨论它为什么会吸到光滑的墙面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篇篇 5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声音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喜欢故意大声尖叫。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的习惯。让幼儿能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活动目标:活动目标:一、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二、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的习惯。三、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活动准备:活动准备:1、小鼓、小铃、盘子、碗、小勺子、各种瓶子、空的盒子、米、豆子等若干。2、录有声音的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寻找声音一、寻找声音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教师请四名幼儿事先藏起来,分别对大家说一句话,请大家猜猜是谁在说话。教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幼儿感知,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提问:你是用什么发出声音的?(引导通过各种方法:摸、发声看让幼儿认识身体的发声器官喉。并且知道人是通过喉的震动发出声音的。)2、让幼儿自由探索,通过碰、打、敲等方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知道物品发出声音是由多样物品碰撞发出来的。3、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多样物品碰撞后产生震动发出声音。情境表演: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啊?”将红米放在鼓面上,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红米在跳动。提问:小朋友们,大米是个舞蹈家,她是怎样在舞台上跳舞的?(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棍敲击鼓面使得鼓面震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实验 3:让锣、拨、钢琴、鼓等乐器发出声音后马上阻止震动,发现震动消失声音也消失了。使幼儿知道声音是通过震动产生的。二、制造声音1、让幼儿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3、让幼儿通过进一步自由探索,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三、分辨声音三、分辨声音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教育幼儿在活动中轻轻地说话,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的习惯。四、四、使用声音教师和幼儿一起用自制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使用声音教师和幼儿一起用自制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上音乐表演。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篇篇 6 6活动目标活动目标1、探索发现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的翻滚现象的秘密。2、学习用表格记录自己猜测、验证的结果。3、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活动准备活动准备蛋宝宝、纸老鼠、钢珠、玻璃球、棉花、纸团、弹簧等材料若干;斜坡、记录表等。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探索纸老鼠翻跟头的秘密。1、玩不同重量的纸老鼠,发现纸老鼠翻跟头的秘密。这里有许多纸老鼠,其中有一些纸老鼠有一个特别的本领,请你们玩一玩,看谁第一个发现?纸老鼠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幼儿讨论)2、探究纸老鼠会翻跟头的奥秘。提问:这些纸老鼠为什么会翻跟头?小结:原来是肚子里的东西会帮他翻跟头。你会翻跟头吗?一起翻翻看。3、按能与不能翻跟头,给纸老鼠分类。二、猜测、验证并记录。1、猜一猜哪些材料能够帮助蛋宝宝翻跟头,并记录自己的猜测结果。看,纸老鼠的好朋友蛋宝宝也来了。哎,他不会翻跟头,可着急了,你能帮他吗?幼儿讨论。小结:小朋友想到给蛋宝宝肚子里放东西帮他翻跟头。猜一猜,哪些玩具能够帮助蛋宝宝翻跟头,请你记录下来。2、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并记录。看,这里有纸团、棉花、弹簧、钢珠。动动小脑筋,哪些玩具能够帮助蛋宝宝翻跟头,你去试一试。3、相互交流自己的探索、记录结果。讨论:刚才你在蛋宝宝里放的什么材料,他会翻跟头吗?幼儿讲解演示自己的探索、记录结果。讨论:为什么只有圆溜溜的钢珠能帮蛋宝宝翻跟头?老师小结。三、迁移已有的经验,制作会翻跟头的小胶囊。1、利用材料制作一个会翻跟头的小胶囊。别看小胶囊长长的,他也能翻跟头呢,不信你试试!2、在不同的材料(自制微型斜坡)上,玩一玩会翻跟头的小胶囊。四、结束部分。带上你的会翻跟头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玩一玩。整理操作材料,结束活动。活动延伸讨论:是不是蛋宝宝肚子里的铁珠越重,蛋宝宝就会翻得越快呢?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篇篇 7 7活动目标:活动目标:1.能仔细观察,感知各种物体在空中都会自由下落。2.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物体的下落速度跟重量、形状与掉落方向有关,学会做记录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3.对物体下落的现象产生兴趣及探索欲望。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每组相同的普通纸两张,大小相同的黑卡纸一张,橡皮泥一盒,积木一块,石头一块,剪刀一把,笔一支,记录表一张。活动过程:活动过程:1.教师引导幼儿探索物体都有下落现象。(1)教师引导:教师手里拿着一块积木,提问如果松开手会怎么样,教师操作,并用多种方式抛、扔。提问,所有东西都会这样吗?(2)幼儿试验:请小朋友运用多种材料试一试,看看和刚才的猜想是不是一样。(3)幼儿分享结果,教师总结。2.比较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1)提问:刚才你们都扔了那些东西?它们落下来的速度一样吗?哪些快哪些慢?(2)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教师引导要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3)幼儿再次操作,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4)教师将结果贴在黑板上展示,请幼儿回答发现了什么,幼儿猜想为什么有些速度快有些慢。3.探究物体下落速度与什么有关。(1)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操作,比较普通的纸和黑卡纸的下落速度不同,请幼儿回答发现了什么,验证速度与重量有关。(2)幼儿操作,不增减东西,怎样使两张相同的普通纸掉落的速度不同,再交流讨论。验证速度与形状和下落方向有关。活动延伸:将材料投放到区角内,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对生活中的落体运用现象进行新的设计,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活动反思:1、第一个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体验物体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时候关于如何抛和最终结果这两个指令不明确。这个环节只作为初步感知,不应该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2、第二个环节比较时,应让幼儿在五中材料中随意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五种比较则很难有明确结果,也浪费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引导幼儿应该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但是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都这么做,有的根本没有两两比较就凭感觉写结果,幼儿较乱,应该让幼儿上来分享他是怎么比较的,也可以让幼儿将下落的过程画下来。3、材料选择:用纸来做实验每次都受空气阻力会导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状不固定。应选用重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来比较,这样更加能控制变量,要先从幼儿最易认同的经验来探究。材料投放的时候应随着环节的递进一步步投放,不应所有的都放好。4、科学活动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怎样探究,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5、第三环节应该让幼儿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挑战幼儿原有经验。小百科:物体,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切有形体的物质,一般分有气态、液态和固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