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望天门山》教案.pdf
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课课题题学学科科时时间间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语文语文课课型型主备人主备人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阅读阅读年年级级执教人执教人六年六年学习学习目标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学习学习重点重点学习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难点难点预习预习多媒体课件。准备准备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环节环节学案学案导案导案情境导入情境导入确立目标确立目标(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预习质疑预习质疑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学生交流 1。初读先感知.2.朗读晓诗韵 3.研读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意 4.研读悟诗情 5.品读拓诗境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做到声音响亮,读音准确,语速适当,读出诗的合作交流合作交流节奏。2、我能联系课文中注释,借助工具书,或体验快乐体验快乐请教老师同学,看着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出来。3、我想和学习小组的伙伴交流一下诗句的意思。教师范读,学生评议。精读点拨精读点拨(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 13 年,25 岁的李白第一次离深化理解深化理解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 望天门山。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在诵读这首诗时,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看到的美景:雄伟的()山,()达标测评达标测评总结提升总结提升的长江水,乘风破浪的(),啊!真是气势浩荡,奇险壮观呀!假如我是诗人李白,我会这样吟诵望天门山3、背诵:这么美的诗我要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亦”这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弄懂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诗情,读出诗韵,领悟诗境。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制作有关西湖的风光课件、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启发激兴一、启发激兴引入新诗引入新诗1.激兴引新。同学们,王老师来自美丽的土家山城湖北长阳,那里有著名的百岛湖。我们省城武汉,也有很多湖泊,如珞珈山旁的东湖,咱们校园边上的沙湖,这些湖呀,我想同学们都游览过多次了。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道学习一首古诗,从这首诗中带领同学们畅游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西湖,你们愿意吗?2.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要求学生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指示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天气变化、地点、事件),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记住“初”、“睛”的字形,不写错别字。板书作者:“宋苏轼”。3.介绍作者。通过课件,要求学生记住要点: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又名苏东坡,号“东坡居士”,享年六十六岁,因与他的父亲苏洵及弟弟苏辙,都是很有名气的文学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曾两次在杭州做官,写下了许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篇,今天学习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诗人任杭州通判官,在一次游览西湖时所写下的。二、理解诗意二、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感悟诗情1.课件切入课文。眼前西湖的确很美,可在诗人苏轼的笔下的西湖,也丝毫不比看到的图片差,更是美得独特。美景看不够,好诗读不够,那就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教师范读,配乐诵读,学习生字。重点指导“亦”字的写法,解释字意。3.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通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情,提醒并纠正某些字词的读音。4.检验朗读效果。点读、齐读,边读边看书下的注释,了解诗意,师生互评。重点让学生了解读诗停顿技巧。5.理解诗意,想象诗境。教师提问:诗人是如何用区区二十八个字来展现西湖之美的?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的美景,题目中说初晴后雨,那么,哪句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教师讲解首句,学生互动体会“潋滟”的意思。(水)“水光潋滟”也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阳光照耀着西湖水面的画面。“晴方好”这个“方”字我们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出示课件)你觉得在这一应该选第几种呢?也就是说西湖美得刚刚好,美得恰到好处。教师举一反三,导引学生领悟第二句,提示雨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样的呢?品味“空濛”一词。从同音字入手,让学生比较“濛”与“朦”“曚”“矇”等形声字的区别,想象雨中西湖之景,联想生活中见过山色空濛的景象。6.点拨过渡。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诗人这样写西湖,还嫌不够传神,于是,诗人又不禁想起来一个人,她是谁呢?要求学生从诗文中找一找。7.课件介绍西子。补充:美女都可以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其中“沉鱼”特指的是西施的美貌。8.启发提问。西施的确很美,在这里,诗人仅仅是在赞美西施美吗?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一是西湖和西子都很美,自然美,天生美;二是西湖和西子都有一个西字,音韵和谐;三是它们当初同属越地。)联想要有内在关系,不能乱想。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来比喻、形容、赞扬西湖的美?9.由生成资源归纳。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典型的写景诗,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眼中之景,是实写;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心中想象之景,是虚写。这样晴雨结合、人景结合、虚实结合,也可以说是“总相宜”。西湖如西子,因为这首诗,从此西湖又叫“西子湖”,并一直沿用至今。苏轼的一生对西湖情有独钟,他曾经把自己办公的地方取名为“雨齐堂”就是由此诗而来。10.阶段小结。一千多年前,诗人笔下的西湖是如此美丽,而现在的西湖更加漂亮。眼下,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去西子湖畔去走一走,看一看,但是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记住,等到有机会逛西湖的时候,品味这首诗便会觉得更亲切,更熟悉。请同学们赶快和同伴比赛背一背吧。(同桌比赛背诵)三、拓展延伸三、拓展延伸语文实践语文实践1.补充积累。饮湖上初晴后雨原作第一首,课件出示:“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师范读,生齐读。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的千古绝唱,同学们肯定积累了很多像这样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谁来背诵一首呢?2.拓展运用。这首诗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人物来形容景物,这叫以人喻景。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方法,赞美下东湖、沙湖的美景。例句:欲把东湖比,。欲把沙湖比,。3.结语、作业(略)。四、板书设计四、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宋苏轼潋潋晴雨皆美晴雨皆美滟滟淡浓俱佳淡浓俱佳空空 濛濛西西 湖湖西西 子子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古诗三首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第 1 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 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1.干什么望:看;2.地点天门山:长江上;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李白。(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四)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板书:天门 楚江)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讲解断的意思。指导书写“断”(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4.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1.继续读诗,指名读第二句。2.想象画面: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3.交流画面,读悟结合。这一句主要写什么?(长江水)什么样的水?借水又衬托什么?(天门山)什么样的山?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4.小结:古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副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5.齐读一、二两句。(三)学习三、四两句品味“出”的灵巧。1.出示三、四两句,自由诵读。2.圈画景物,交流并板书:青山 孤帆 红日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4.辩一辩:“出”字用得对吗?(1)小组讨论:天门山会动吗?不动的话应该是“立”的,应该是“两岸青山相对立,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却用“出”对吗?(2)交流,联系生活经验,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看到原本静立的事物会“出”?(3)想象“日边来”: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5.出示李白资料,你感受到什么?读出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四、小结写法,诵读积累四、小结写法,诵读积累1回顾全诗,小结学法:读读准,读通;看插图,注释;想词意,句意;说诗意,作者情感。2.创设情境,诵读古诗。3.总结:刚才我们细细品味,大胆想象就欣赏到了李白的作品,我们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本课的第 2、3 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请大家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吧。五、书写生字,默写古诗。五、书写生字,默写古诗。“断、楚、至、孤、帆”。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36岁,担任杭州通判。一天他 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为西湖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又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学习这首诗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入手,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这样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都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这对于感悟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课外的拓展有很大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对古诗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掌握,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入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情,读出诗的韵味,进行诗意的理解与体会,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把描写西湖的相关古诗整合起来,通过相同信息的互补,加强学生对事情的感悟,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诗句情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通过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西湖之美,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诗句。难点:体会诗句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苏轼、杭州西湖的资料,教师制作西湖风光图片、诗句意境图等多媒体课件、音乐。【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点】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2.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在此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学法,学会学习。3.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随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高涨,在感受美育的同时,自信心和表现欲均得到很好的提高!【教学策略】1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把握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孩子们引入诗景的金钥匙。”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我在引导学生多读原文解决疑难问题时,采用多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自由读、齐读、默读、小组分解色读、找伙件读、表演读等有目的进行,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一节课书声朗朗。但读的训练不要在一个平面上,做到每读必有要求,每读必有收获,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里进行自主探索,把读与语言感知、情感感悟、积累语言有机结合一起。把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得到展现,充分落实了主体地位。2.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本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上课一开始,我先与学生一起回忆了上节课学过的望天门山,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营造上古诗课堂的初步氛围。接着我激情导入新课:“同学们,滚滚的长江水已经渐渐地离我们远去,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是一泓含情的西湖水。”教师即时呈现出一张西湖的配乐图片,并给予较长时间的欣赏,再进行下面环节的教学。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课题,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一定会背不少古诗吧,你愿意背诗给大家听吗?从古到今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动情,把祖国壮丽秀美山河描摩于笔端。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一首古诗 望天门山吗?出示图:天门山的诗配乐画面 1、浩瀚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诗人李白写下豪情万丈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这首诗中的山美在何处?(有气势的高山)这首诗中的水美在何处?(奔流不息的水)小结:祖国的这一处山水是雄伟壮阔的,多么啊!今天,我们将会去领略祖国另一番山山水水!(设计意图:展示课内积累,又已知的知识导入新课,一则在检测学生背诗情况,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一则想让孩子们温故而知新。借助赞美天门山的雄伟,引出西湖的另一番景象,为突显西湖的柔美做铺垫,这一刚一有柔的组合,更好的体现祖国山河多姿的迷人风采。)二、揭示题目,介绍作者及写诗背景1、介绍西湖及诗人的写作背景。(播放西湖的风光图片并作介绍。)西湖位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杭州市内,闻名中外!那美丽的湖光山色,秀丽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文人默客!相传,在距今900多年前,北宋大诗人苏轼游历到此,顿时被西湖的迷人风光吸引住了,于是他便约了几位好友到西湖边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丽风光,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篇,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那就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把这首诗的题目写一写吧!(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看看这诗的名字,真让人舒服。就好像我们感受这音乐一样,来让我们把这样的感受送到诗中来。读出了音乐的委婉,指3名同学读。(音乐朗读)2、释题:再读读题目,你从题目中知道什么?(请生自由说)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媚,(师板书:晴)后来却下起雨(诗板书:雨)。诗人在湖边一边饮酒,一边观赏西湖的湖光山色,多么令人陶醉啊!让我们一起来陶醉地再读读课题!(齐读)(老师范读整体感悟)(设计意图:讲读诗句之前让学生对西湖的景色及诗人的写作背景有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品读诗句时展开想象。)三、读出韵律,熟读诗句现在让我们一起畅游西湖,请同学们自己练读这首诗,看谁能把这首诗读的既准确又流畅。1、汇报检测生僻难读的字:这首诗中有几个较为难读的字,同学们都读准了吗?谁来试试读一读。图片出示:潋滟 浓妆 艳抹(指名读 齐读)2、汇报读并评价相信你们把这些词放到诗句中,会读得更好!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A生读。评价:你读得真准。B生读。评价:你读的真流畅,还有点诗人的气质呢?C生读。评价:越读越响,越读越棒,!D齐读:现在,让我们发挥集体力量,一起读这首诗!(生齐读诗)(2)读出节奏,熟读成诵古人读诗,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可有趣了!出示节奏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出示节奏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出示节奏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A.分别出示三种节奏:由教师领着学生读B.一起出示三种节奏:由学生挑自己喜欢的一节汇报读(2名)。怎么样?有趣吧!古人学习古诗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遍一遍的吟诵,最后不知不觉就把诗给背下来了。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读,你也能把诗背一下吗?自己在座位上试试看。(指2名背)大家瞧瞧,真能背了,给他最热列的掌声吧!(全班齐背)评价:咱们的同学中真是藏龙卧虎啊!(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先把书背下来,再想其意义,这是一种很好的诵读古文的方法。用各种形式的读,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趣味的朗读中,先把诗背下来,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诗意的理解与体会。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四、引导展开想象 学生自我构建 体会诗的意境美古人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信你看看,读着读着,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的画面。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请用你最美的语言把你的所想的表达出来。咱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汇报:从“水光潋滟晴方好”我看到了西湖晴天的画面。(1)从诗中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晴天的西湖呢?(从“晴”字中看到的。)板书:晴指导朗读:你的眼睛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来。那你认为这一句该怎样读呢?(生:读出晴天的感觉)请你读一读。(2名学生)评价:老师感受到你们把“晴”字突显出来了,这可是一个朗读技巧哦。(全班齐读)(2)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晴天呢?(水光潋滟)理解“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波光闪动的样子)小结:能结合注释学习古诗,这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你真是个细心又会学习的孩子!指导朗读:是啊,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波光鳞鳞,波光艳丽。把你的这份感受放进文字里,读读吧!(读2遍)评价:你把这“水光潋滟”读的多美啊!这些同学能根据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朗读,就能读出诗的意境来,多好啊!愿意读的站起来读吧!(生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实践,总结出朗读的技巧,读出诗的意境来!)(3)过渡:同学们,晴天时诗人只写了西湖的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学生各抒己见)(4)播放西湖明媚图片和潺潺流水的音乐。让我们欣赏一下阳光明媚中的西湖是不是有你想象中如此美丽。解说:西湖的晴天景色宜人,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看到这么美丽的西湖,你难道不想用一句话夸赞夸赞西湖吗?(A生:西湖真美啊!B生:西湖真迷人啊!C生:西湖真漂亮啊!)小结:然而诗人却只用了一个字来赞美它。那就是(好)(教师板书:好)不仅是“好”,而且是“方好”。你知道这方好是好的怎么样呢?(正好)小结:这个字在文中没有注释,你却能够联系语境进行理解,真不错。(5)引导想象,指导朗读:假如你就是西湖水中的那一条小鱼,看到那水光闪动,波光粼粼的西湖,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假如你就是那湖岸上那随风摆动的柳条,看到那翠绿的山峰,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着假如你就是那湖岸上的一朵盛开的鲜花,沐浴着明媚的阳光,看到那水波荡漾,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着假如你就是那游船上观赏西湖风光的游人,看到那碧山绿水,画一般的景象,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着西湖的晴天真美啊!让我们一起读读吧!(齐读)小结:苏轼的这个“好”字展现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山色、青山绿水、柳绿花红、道出了西湖无限风光的赞美。看着看着,我们陶醉了,诗人也陶醉了。板书“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入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情,读出诗的韵味。以读促思,以读悟情。)2、品读“山色空蒙雨亦奇”不知道什么时候,天突然下起了朦朦细雨,西湖那明媚的风光消失了!课文那一句,描写了西湖雨天的景色呢?(山色空蒙雨亦奇。)(1)从诗中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雨天的西湖呢?(从“雨”字中看到的。)(2)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晴天呢?(山色空蒙)理解“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雨雾迷茫的样子)小结:你也能结合注释理解,真好!(3)展开想象一阵雨撒落到人间。这细细的雨滴洒在湖面上,滴落在青山之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想(学生各抒己见)(生:西湖的山在雨中朦朦胧胧的,看不清了)指导朗读:说得真好。你能把这种朦胧的感觉读一读吗?(生读)够朦胧了吗?谁还能读得更朦胧一些?(生读)(4)播放西湖雨天优美的图片和细小的雨声。解说:听听,西湖下起雨来了,那雨细细的,像烟雾一样,朦朦胧胧。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想说什么呢?(西湖的雨天真美啊!)(5)用诗中的一个词,那就是:奇。板书:奇理解:这里的奇指什么意思?(奇妙、神奇、奇特)小结:西湖的雨天山色朦胧,雨中的景致也很特别。这里的“亦”指“也”。你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西湖雨天的美,夸夸西湖雨天的奇吗?(指名读)(6)引读:因为有了雨,让西湖的柳树更加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因为有了雨,让西湖好像被一层面纱遮住了她那害羞的脸因为有了雨,让西湖的小桥更加秀美因为有了雨,让西湖肥沃的土地上,扬起一片泥土的芳香因为有了雨,让西湖的船更加神秘,雨给她戴上了一层飘扬的头罩看着看着,我们陶醉了,诗人也陶醉了!(齐读)多美啊!小结过渡:你还从哪些诗句看出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呢?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因为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西施:大家指导是谁吗?(学生按注释回答)(出示西施图)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施呢?(因为他们都很美)小结: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他们都很美。那到底: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西施一样非常漂亮。西湖之美美在何处?(晴天雨天都很美)(2)引导想象:西湖的美仅仅只美在晴天或者雨天吗?她还会美在什么时候那?汇报:西湖的美还会美在早上:在那黎明的曙光照射下,西湖像睡美人。西湖的美还会美在中午:烈日当空,那些景物反射出光芒。(设计意图:诗的意境给学生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就会让学生浮想联翩,就会在感情朗读中感动不已,就会酒不醉人,人自醉。)(3)图片展示:西湖四季及早晨、夜晚图西湖的美,美在晴天,那水光潋滟,山清水秀,令人心旷神怡。西湖的美,美在雨天,那朦胧的山色,若有若无,令人陶醉。西湖的美,美在春天:柳枝吹动,碧浪翻飞,鸟语花香,意境动人。西湖的美,美在夏天:初夏荷花盛开,香风四起,水静风来,犹如进入清凉世界。小结:(边出示图,边叙述)西湖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早晨、夜晚,雨天、晴天都那样的美。指导朗读: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他醉了此时,我站在西湖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我醉了此时,你站在西湖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你也醉了此时,我们站在西湖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我们都醉了因为苏轼的这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使西湖享有西子湖的美喻,也正是这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西湖的神韵,就让我们一起把这美丽的神韵读出来吧!能背诵的可不看投影(全体齐声配乐读)(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五、扩展延伸(1)读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你感受到西湖之美美在何处?(柔美)(2)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为“西湖”之绝唱,但它仅仅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写景的古诗。请看:(大屏幕出示;播放音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水如蓝。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在这典雅而精美,深邃而隽永,浩瀚而辽阔经典诗文大世界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吧!(设计意图:把描写西湖的相关古诗整合起来,通过相同信息的互补,加强学生对事情的感悟,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通过背诵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山 晴 好醉 美水 雨 奇(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着意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美”雨“醉”更能挖掘文章中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对文章把握的更清晰,对主体思想理解得更透彻。)【教后反思】古诗教学很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因为内容的简短,被误以为简单而不能深入;二是因为意思的晦涩,讲解的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两个问题,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课外,我安排了练笔,让学生改写古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我觉得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1、于简单中尝试成功,是在初读的环节中,提出学生容易达到的要求“不读错字,不字掉,不添字”以期打开读的面,实现初读对内容的感知,同时,也因为大多数学生达到了要求,使他们开课就有了跃跃欲试的勇气和信心。2、于比较中提升欲望,是通过老师的范读与学生的初读形成反差,促使他们比较,并在跃跃欲试激情中强化学习的兴趣。3、于情趣中渗透方法,是指理解古诗的方法,比如,关注注释、调动积累、联系情境、大胆想象等,还有古诗的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不是通过枯燥的讲解,灌输的学生的,而是在充满了情趣和启发的诵读中完成的。4、于反复中突出引领,是针对诗意的理解设计的一个说话练习,同样是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要求却分了三个层次: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教师的引领,在关键之处绽放出美丽的火花。通过这样一唱三叹的反复,是为了清晰地展开语文课堂的活动,落实语文表达的训练,又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意。5、于变化中优化结构,是指作者的介绍放在了课堂的尾声,目的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是为最后的拓展巧设铺垫。另外,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指导背诵时应充分结合板书,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