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pdf
七年级语文 2021 版教案模板 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质疑)二、整体感知: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3、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三、拎出线索: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 180 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给“我”买山海经)2、轻声朗读课文 1929 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3、学生反馈预设: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a、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b、一个文盲,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c、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总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B、“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出示幻灯a、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b、如果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c、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生反馈)d、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书,而且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我对他产生的新的敬意。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出示幻灯a、齐读,为什么说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b、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生自由畅说)c、到底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呢?(善良、纯朴、关心孩子)d、朗读指导e、师小结:正是这种善良、纯朴的优秀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长妈妈成了“我”最怀念的人。五、情感升华出示幻灯:“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1、指导朗读2、此时你还听到了鲁迅怎样的心里话,请用自己的语言为课文换一种结尾。(生练笔)3、小结: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而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六、布置作业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1、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发材料)教师读狗猫鼠的片断。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 40 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3、认真研读阿长与山海经里面的其他故事。七年级语文 2021 版教案模板 2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味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关键语句,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过程与方法: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南极地图图片及南极风光图,引入探险故事,导入课题。二、简单认识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主要成就在于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同精灵的斗争等。三、初步感知全文1、读一读,写一写2、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注意点明时间、人物、地点、事件。3、理清故事情节奔向南极点带信返程一个个牺牲(充满希望)(沮丧)(悲壮)四、细读研讨1、你认为“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充分开展讨论,各抒己见。)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3、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又为何“伟大”?这是否矛盾?根据以上认识,谈谈你是的理解。用“悲在_,而_伟大”的句式表述。悲在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4、找出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斯科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高尚。5、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五、拓展延伸联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或事对你有什么启示?1、成功的英雄2、失败的英雄3、小结: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里根真正的英雄六、布置作业1、学习本文后,联系自己学习中、生活中的情况,回忆一个事件,用文字的形式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慨,体现真情实感和思想深度,字数不限。2、阅读推荐书目:鲁宾逊漂流记笛福英老人与海海明威美七年级语文 2021 版教案模板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态度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道德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教学重点、难点:加强诗歌朗读训练,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计划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二、学海拾贝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三、学海导航(一)读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二)品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三)诵、背1.设问: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3.试读评价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的一个领读。4.设问: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5.背诵全诗。第二课时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顾上节课的诗歌阅读方法。二、导入未选择的路新课。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1.教师引导学生“读”。2.“品”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教师引导,点拨,归纳。3.“背”、“诵”七年级语文 2021 版教案模板 4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教学难点: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 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 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伫(zh)孱(cn)嵬(wi)懊丧(o)执着(zhu)矜持(jn)猥(wi)琐(1)伫立:长久地站立。(2)生灵:生命。(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4)矜持:拘谨,拘束。(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7)楚楚:较弱柔美。(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二)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 年 2 月 21 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 年发表作品鬼城 二月杏。1992 年创刊美文。1993 年创作废都。1997 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 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 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 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三)背景介绍1976 年,为期十年的_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 _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三、整体感悟1、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课文是按这个顺序叙述的吗?谁能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叙述?2、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看看,你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4、“学贵有疑”,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这是你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和小桃树密切相关,那我们先来弄明白这是一棵怎样的桃树?从这个问题入手,再来逐步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四、合作探究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答:课文中作者 6 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更是“血气方刚,常要以济于下的人物”(贾平凹夜籁)。这个梦自然是绿色的,因为绿色象征希望和生机,简言之便是“奋斗”,并且“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便是作者的梦。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疲软,再不胆怯”(贾平凹游了一回龙门),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的梦是顽强的,恰如作者的性格。2、文中说:“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答: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五、总结全文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小桃树是坚强的,在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是吗?梦想不管多么深邃在内心,不管多么遥远在将来,只要有一朵花苞,就有开放的时候。板书设计一棵小桃树贾平凹“纤纤”“黄黄的”“瘦瘦的”“单薄”弱小者“努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顽强同命运抗争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七年级语文 2021 版教案模板 5【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教学设想】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 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设想要点如下: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 14 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教师讲述要点: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 449 年才彻底击败柔然。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二、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2、第 3 段第 1 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 2、3 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3、第 4 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4、第 5 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5、第 6 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 1 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 2 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 3 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6、第 7 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三、诵读练习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段意如下: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 1、2 段合并)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6、歌者赞辞。记诵要领如下: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 13 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 1、2 段及第 4、5 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 3 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四、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发言的句式:我认为木兰是一个()的()。如:一个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一个勇敢坚强的巾帼英雄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少女五、探究主题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六、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3、关于“互文”的解释:“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交流句式:我发现()是()句。七、作业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