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景观设计教案.pdf

    • 资源ID:88062527       资源大小:1.62M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景观设计教案.pdf

    德 化 陶 瓷 职 业 技 术 学 院教案德 化 陶 瓷 职 业 技 术 学 院教案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系部名称:设计艺术系课程名称:景观设计教学时数:80 学时授课班级:09 装潢主讲教师:系部名称:设计艺术系课程名称:景观设计教学时数:80 学时授课班级:09 装潢主讲教师:职称:助 教职称:助 教教研室审核意见:同意系主任审批意见:同意存档日期:年月日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案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案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景观设计授课班级09 装潢学生人数28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础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公选课()理论()实践、实验()80 学时课堂讲授 20 学时,练习 60 学时授课方式课程总学时学时分配教材名称考核方式学分考试()考查()5.0景观环境设计教学目的:通过由浅入深的学习,以及大量实例、案例的讲解。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思想概念,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及艺术素养的景观设计人才,满足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新世纪对“景观规划设计师”人才的需求,学习国外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元制教学概念,以国际谋生教育与中国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培养景观设计行业的抢手人才。教学要求:掌握环境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具体的设计方法,将传统经典的内容与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新的景观设计成果有机地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根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材重点: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难点:第十一章景观环境设计参考教材1 21 世纪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材 徐勇民 湖北长江出版社2景观设计吕在利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年 7 月主要参考书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赖靓楠2011 年秋季职称助教学科艺术学授课地点美术教学楼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1 2012 2012 学年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期 09 09 装潢装潢 专业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进度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进度主讲教师:赖靓楠班级:09装潢设计专业学生数:28学分:5 总学时:80周次周次教学内容、作业及考试等安排教学内容、作业及考试等安排第一章第一章景观环境设计概述景观环境设计概述第1周1、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2、景观环境设计的学科定位第二章第二章景观环境的基本认识景观环境的基本认识1、景观环境的认识方法第2周2、景观环境的功能构成3、景观环境与空间感受4、景观环境设计的美学原则5、历史景观环境的保护和改造6、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第三章第三章景观环境设计方案景观环境设计方案第3周1 1、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2、景观环境的规划与决策景观环境的规划与决策3、景观环境的设计程序景观环境的设计程序4、景观环境设计的表达方式景观环境设计的表达方式第四章第四章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第4周1 1、居住区景观环境形成的基本条件与构成要素居住区景观环境形成的基本条件与构成要素2、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特征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特征3、居住区景观环境是合计原则居住区景观环境是合计原则4、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5、居住区的开发与改造居住区的开发与改造第五章第五章广告与街道的景观环境设计广告与街道的景观环境设计第5周1 1、广场的类型及主要职能广场的类型及主要职能2 2、广场空间的构成要素与设计方法广场空间的构成要素与设计方法3 3、居住区休闲广场的基本特征居住区休闲广场的基本特征4 4、街道景观环境设计街道景观环境设计第6-7周课题实训课题实训教研室审批意见:同意系主任审批意见:同意填表日期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案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案授课题目第一章第一章 景观环境设计概述景观环境设计概述课时安排4 课时(1-4 节)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含义、作用和特点等有关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和设计程序的讲解、讨论,使学生对景观有更深的理解,有更深入的探讨。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重点: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及其趋势难点: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教 学 内 容方法及手段第一章第一章景观环境设计概述景观环境设计概述1、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2、景观环境设计的学科定位作业布置:1、课内,理论讲授,举例讨论,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某一实例制定一设计流程作业,1 学时。2、课外,根据讲授的知识进行实践练习,布置部分作业。1、设计课程纲举目张,条理清晰2、个案分析3、审美感受与理性分析并重4、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第 1-4 节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讲稿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讲稿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含义、作用和特点等有关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和设计程序的讲解、讨论,使学生对景观有更深的理解,有更深入的探讨。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二、教学重点及难点: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及其趋势难点: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三、教学手段: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五、作业五、作业1、课内,理论讲授,举例讨论,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某一实例制定一设计流程作业,1 学时。2、课外,根据讲授的知识进行实践练习,布置部分作业。六、参考资料六、参考资料1、21 世纪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材 徐勇民 湖北长江出版社2、景观设计吕在利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年 7 月七、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七、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在营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城市形象独具特色。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应是长期型的建设,而不是突击式的装璜。国内外大量城市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城市的统一性和建筑的协调性是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质。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形成和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环境则是这个总和的外在表现。本文所论及的仅仅指城市文化环境的硬体部分,即城市建设涉及的范畴。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美国建筑大师沙里文曾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说:“建筑是石头的书”。雨果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其实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仅是出于经济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高标准、高层次的课题。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从城市规划建设自身来看,20 世纪追求城市理想的诸多主义从以 1933 年的雅典宣言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到新城市主义、生态主义、多元化主义、女权主义等,虽说是各有侧重,但也确实揭示了现代城市发展中诸多重大问题。应该说,这些重大问题对于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99 年国际建协第 2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提出:“新世纪的城市将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者的融合”,并预言:“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和乡土建筑的现代化将殊途同归,而现代城市将更为讲求整体的环境艺术”。从城市文化研究的视野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对地域文化的寻求曾兴起一时。当时全国建筑创作有京派、海派、岭南派、西安唐风、武汉楚风等。此后随着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商业行为逐渐使地区特色消失,建筑创作也“天下大同”了。1999 年 6 月,国际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其主题报告提出了“21世纪要促进地区文化精神的复兴”的观点,并指出:“区域差异客观存在,对于不同地区和国家,建筑学必须探求适合于自身条件的蹊径,即所谓的殊途”。弗兰普顿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创造具有地域形式而不是产品形式的建筑”,即强调建筑形式更多地取决于所在地域的特点,而不是生产技术本身。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提倡城市文化研究应落实到区域,回归到区域,并在区域文化中实现整合。不应单纯地就城市论城市,而是要从更大区域范围来认识城市文化,把城市与其腹地及与它相关的城市,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把城市文化赖以存在的地域空间上升到应有的地位。毫无疑问,这些主张对于把握城市文化在空间发展上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十分有利的。1、城市文化的宏观取向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应该继承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都需要在自己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脱颖而出。当我们规划一座城市的文化环境建设时,首先要解决好这座城市文化的宏观取向,或者简称为文化定位问题。这是一个战略性的研究课题。城市文化的宏观取向,要符合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思想和规范,要体现所在地区的文化精神,要对本城市的性质、规模、布局结构及人口构成作深入地分析,从抽象走向具体,由分散走向整合,将其落实到城市文化环境的要素、特征上。一个比较好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管50年、100 年。我国学者在研究江南地区城市文化之后,将这个地区城市文化的宏观取向归纳为 3 个特征:即“亲水性”“文人性”和“统一变化、饶有特色”。这些特征反映在城市景观上,建筑、桥梁、园林、绿化、名胜古迹每每与水亲和,城市景观以水称胜,显现出阴柔秀美、富于灵气的性格;文人是江南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起着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而城市文化环境显得文质彬彬、诗意盎然。江南城市文化虽有以上两点共性,但并非千篇一律,其风格在统一中又千变万化,富有个性,饶有特色。如果我们把握了地域文化的宏观特征,也就接触了城市文化之本,就有可能在新的生活形态和新的技术水平下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营造出本城市特定的文化氛围。对自己城市的性质作深入缜密的研究是城市文化定位的关键。美国的威廉斯堡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0 世纪初,洛克菲勒买下威廉斯堡的土地。美国独立战争曾在这里打响第一枪,因而他想将该地的主题定为“革命发源地”。但历史学家认为,革命战争中英美冲突是短暂的,而旧大陆与新大陆的文化传承则是长远的。英国来开发殖民地,使旧大陆的文化进入新大陆,这对美国至关重要。历史学家建议突出这一文化的转化,将该地定位为“殖民时代的威廉斯堡”。这个定位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威廉斯堡确实实现了新、旧大陆文化的一脉相承,因而成为了知名的历史城市、欧美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交往和旅游热点。美国人花了5 年6 年的时间,请了名牌的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的教授来论证定位,然后才请规划师、建筑师来研究如何体现这一定位。有了明确的目标,再来研究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效果当然显著。2、城市文化环境的评价标准城市文化环境由于内容综合、涉及面广,而有着多种评价标准。在这里,笔者从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这个角度,介绍一个实例:美国城市文化在研究今后 50 年的环境与变化时,曾对世界 16 个城市进行了“城市适意度”的评比,共列出了23 个评价项目,并将其归纳为 3 类:(1)良好的自然条件及其利用,包括美丽的河流、湖泊、喷泉、大公园、林地树丛,富有魅力的景观、洁净的空气、适宜的气温等。(2)良好的人工环境建设,包括杰出的建筑物,清晰的城市平面,宽广的林荫大道(系统),美丽的广场(群),街道的艺术,喷泉群,富有魅力的景观等。(3)丰富的文化传统及设施,包括著名的博物馆,富有盛名的学府,重要的、可见的历史遗迹,众多的图书馆、剧院,美丽的音乐厅,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街道的艺术,可口的佳肴,大游乐场,多种参加游憩的机会,多样化的邻里等。上述评分标准并非非常完善和科学,但不无启发。首先,城市要满足多种多样的生活要求,包括要有美好的公共空间。其次,城市要保护、利用和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再次,城市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环境。从中也可看到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环境、城市建筑文化环境,每一个层次均具有广泛的内容,同时它们之间又具有多么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文化环境在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中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城市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标志性建筑、城市文化设施、街区、风景名胜和城市整体特征等 5 个要素。众所周知,标志性建筑(含城市雕塑)对于构成城市形象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罗丹曾说:“我们整个法国就包含在我们的大教堂中,如同整个希腊包含在帕提农神庙一样”。绝大多数标志性建筑都有着“三优”的共性:那就是优越的选点、优秀的设计和优美的环境,三者缺一不可。如纽约自由女神像,选点在纽约湾口,迎着从旧大陆到新大陆的航线方向;雕塑形象融圣母玛丽娅、法国大革命女战士与雕塑作者的慈母于一身;雕像挺立在海水环抱的绿岛上,环境空灵优美。难怪她被誉为美国的象征。有些名城采用大手笔,在一个区域、一座广场、一条轴线上布置若干标志性建筑,在形成建筑艺术高潮的同时也集中、典型地体现了城市文化特征。如巴黎从卢浮宫到德方斯大门的大轴线、华盛顿从国会山到阿林顿公墓的中心区、北京从永定门到景山的大轴线都是优秀的实例。文化设施是营造城市文化环境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欧洲,以大剧院为中心的文化广场比比皆是;在北美,更有近代的文化中心建筑组群,突出了文化设施在城市中的多元功能和优美形象。在规划布局时,一定要通过城市设计选好地段,与城市的干道、广场共同组成城市生活的热点。如纽约在西城的贫民窟区建起了林肯中心,随后在对面建起了公寓,沿街出现了商店餐馆,贫民窟不复存在,这个区成了“不夜城”。而华盛顿其在风景优美的波特马克河岸建起了肯尼迪中心,虽然建筑本身也是一位名家的成功之作,但由于它对岸就是阿林顿国家公墓,处于政治性较强的地区,市民只能来看演出,别无其它活动。北京宣言提出:“我们要用群体的观念、城市观念看建筑”。不论是传统的旧街区还是新建设的现代街区,都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景。现在许多城市开始认识到在旧城更新发展中,保护、保存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是多么重要的文化复兴活动。它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对于民风民俗的展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街区包括产业区、居住区、文教区和商业区,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着现代城市文明的风采。住宅建筑一般占城市建筑的 6070,不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建筑形象,对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沿海一些早期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现在为了城市大环境的协调,在恰当的地段建设了一些颇具西洋古典风格的建筑,倒也合情合理。但一些内陆城市流行的“欧陆风”,则是不伦不类的文化错位。西方人在追求自己文化的回归,而中国人也跟着归到人家老祖宗的门下,此风实不可长!风景名胜自古以来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我国许多城市都有命名“八景”“十景”的传统作法。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要保护、发掘、利用其风景名胜;对于新开发的城市,则需要从规划之日起,有意识地打造自己时代的风景名胜。现在一些城市通过新闻媒体评选城市胜景,这是好事。但评选之后还需要择优提高、扩大成果,把优中之优延续下去。这样通过日积月累,也就积累了我们时代的“八景”“十景”。保持和发扬城市的整体特色。自然特色是构成城市整体特征的本底,人为建设是构成城市整体特征的能动因素。两者的结合则体现了城市文化的水平和特色。古今中外许多名城都十分注重城市与山水的关系。但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西方人好占山头,好入大水,发挥极至;中国人则好依山傍水取其“宛自天成”,而且前后左右都要有所照应。如何把握城市的整体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城市性质定品位,城市规模定尺度,历史文化见文野,自然环境凝风格。4、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应是长效型的建设,而不是突击式的装潢。既要深谋远虑,又需日积月累,在正确的文化取向、文化定位的前提下,有明确的战略思想,有优秀的城市设计和实施方案,有切实的建设步骤,有特色的运作经营,可以做到“三、五年有一个小变化,十来年有一个大变化”,这个变化的标志往往是对上述几个要素之中某一点的突破。对于变化,如今人们的认识已由激进转为平和,那就是一座城市要有所变化,还应有所不变。“变得像纽约了”“变得不认识了”“世界大同”了,这决不是好现象。一个人不能六亲不认,不能失去记忆,一座城市也是如此。在这里,笔者想谈谈在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统一还是对比。统一是指事物的一致性,对比是指事物的差异性。在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创作上都广为运用这两种手法。其实,在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什么高低之分。“在对比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这本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法则。而最后衡量和评价艺术效果的标准则是“和谐”。“和谐为美”这是古往今来的一条基本美学原则。现代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就说:“形式含有系统间的和谐,是一种秩序的感受,也是一事物有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所在”。1978 年国际建协在墨西哥宣言中指出:“如今大多数建筑师每每只着眼于建筑的形式,拘泥于其狭隘的技术美学意义,越来越脱离真正的决策,这种现象值得注意。建筑学的发展要考虑到全面的社会、政治背景,只有这样,建筑师才能作为专业人员参与所有层次的决策”,国际建协在北京宣言中指出:“职业的自由并不能降低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20 世纪后期,一些“前卫”的流派各持己见的现象在建筑创作中也有反映:就是要打破和谐,就是要否定公认的原则,以“先锋”“前卫”为先进的标志。我国有些同行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对国外一些名作不求甚解,而对它们进行片面的颂扬。他们常常举出艾菲尔铁塔、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和华盛顿东馆、蓬皮杜文化中心作为建筑与环境不和谐而成功的佐证。艾菲尔铁塔难道只是因为采用了钢结构与环境形成强烈对比而成杰作?不然,因为它优美的曲线造型,罗马风的大拱,乃至拱券口的钢结构图案都在与巴黎的建筑传统文化对话。1999年新年世界三大男高音的演唱会在艾菲尔铁塔下举行,音乐会的台口就采用了艾菲尔铁塔的有细部花纹的拱门。这正说明艾菲尔铁塔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欧洲传统文化与工业化新技术的结晶。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在这座利用传统宫殿扩建而成的现代化博物馆的建筑空间中,仅仅是一个进入地下大厅的入口,也是地下大厅的玻璃屋顶。其尺度在这个大环境中仅是一个小品,其玻璃的透明质感并没有阻挡人们观赏卢浮宫的视线,应该说这是大统一中的小对比,无损总体环境的和谐。华盛顿的国家艺术馆东馆完全是一座全新的现代建筑。它在环境上的成功首先在于其遵守了总体规划的边界条件和高度控制。东馆、西馆一今一古,却有着一致的高度和水平轮廓线,并采用了出自同一石矿的灰色石材饰面。东馆主入口向西,与西馆的东门处在同一条轴线上。贝聿铭先生精心采用这些措施保证了东馆这组独具个性的建筑与环境达到高度的和谐。对蓬皮杜文化中心的建筑单体设计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巴黎旧城区的城市风貌上则不得不持否定的态度。1996 年,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团赴法进行学术交流,当法国接待官员介绍到巴黎城市如何注重统一谐调时,笔者曾以蓬皮杜文化中心向其请教。这位官员作了一个遗憾的表情并说:“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以前批准建造的。按照我们新的POS(城市规划规范)和 1994年制定的大巴黎总体规划,现在报批这个方案是通不过了”。由此可看出,不是外国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家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凡事还是以基本原理和实际效果来检验为好。其实,在 20 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在城市设计和建筑艺术上,基本原则的回归已成为世界主流。在 1999 年召开的第 2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的两个主题报告和所通过的北京宣言就是时代的强音。国内外大量城市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城市的统一性和建筑的谐调性是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质。“和谐为美”这是一条永恒的美学原理。回答人的补充 2010-09-05 14:21欧洲深厚的园林文化传统和现代工业文明蕴育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诞生,它的发展经历了各种风格形式和思想观念的演变。在全球化进程急速推进的今天,欧洲当代景观规划设计仍然以其对传统和地方性的尊重,对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对各种艺术观念与形式的借鉴而在当代世界景观舞台上独树一帜,引领潮流。1 1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萌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萌芽随着欧洲工业城市的出现和现代民主社会的形成,欧洲传统园林的使用对象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开始向现代景观空间转化。英国设计师莱普顿(H.Repton)被认为是欧洲传统园林设计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最早从理论角度思考规划设计工作,将 18 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对自然与非对称趣味的追求和自由浪漫的精神纳入符合现代人使用的理性功能秩序,他的设计注重空间关系和外部联系,对后来欧洲城市公园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英国从 18 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许多城市环境恶化,为改善城市卫生状况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政府划出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公园和注重环境的新居住区。1811 年伦敦摄政公园(Regents Park)被重新规划设计,设计师纳什(J.Nash)在原来皇家狩猎园址上通过自然式布局表达在城市中再现乡村景色的追求。1847 年在利物浦市建造的面积达 50hm 是当时最有影响的项目,设计师 J.Paxton 将住宅布置在公园周边,以环形车道紧凑布局,创造了城市中居住与自然结合的理想模式。此后,英国和欧洲其他各大城市也开始陆续建造为公众服务的公园。19 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些艺术家针对工业化带来的大量机械工业产品对传统手工艺造成的威胁,发起“工艺美术运动”(Artsand Crafts Movement),他们推崇自然主义,提倡简单朴实的艺术化手工产品,在他们影响下,许多景观设计师抛弃华而不实的维多利亚风格转而追求更简洁、浪漫、高雅的自然风格。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是西方艺术思潮的转折时期,发源于比利时、法国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进一步脱离古典主义风格,为现代主义风格做准备,一些建筑师的景观设计作品从自然界的贝壳、水漩涡、花草枝叶获得灵感,采用几何图案和富有动感的曲线划分庭园空间,组合色彩,装饰细部。如西班牙设计师高迪(A.Gaudi)于 1900 年设计的巴塞罗那居尔公园(ParcGuell)(图 2),以浓重的色彩、马赛克镶嵌的地面、墙面,将一切构筑物立体化,创造了一个光影波动的雕塑化景观世界。2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诞生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诞生“新艺术运动”引发了欧洲艺术的现代主义浪潮,到 1920 年代初,一些景观设计师开始在一些小规模的庭园中尝试新风格,通过直线、矩形和平坦地面强化透视效果,或直接将野兽派与立体主义绘画的图案、线型转换为景观构图元素。1925 年巴黎的现代工艺美术展览会(Exposition des ArtsDe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是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展览中由建筑师 G.Guevrekian 设计的“光与水的庭园”以三角形为母题,将混凝土、玻璃、光电技术应用于全新的几何构图中;家具设计师和书籍封面设计师P.E.Legrain设计的Tachard住宅庭园则把室内设计向室外延伸,将功能空间贴切地反映在平面图形的组合上;建筑师 R.MallettStevens 在庭园中放置了 4 棵混凝土做成的雕塑树,更新了人们关于庭园景观材料的观念。虽然本次展览会中的庭园只占展出内容的一小部分,但其与建筑“新精神”一致的设计理念,不规则的几何式与动态均衡的平面构图以及多样化的材料使用展示了景观设计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领域。随后,更多现代主义建筑师将新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环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于19291931年设计的Savoye别墅以底层架空和屋顶花园将建筑嵌入自然;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Aalto)在 1929 年设计的玛丽亚别墅将建筑布置在森林围绕的山丘顶部,并通过 L 形平面将室内外融为一体;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于1929 年设计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通过 2 个以矩形水池为中心的庭院形成室内外空间的流动、穿插与融合。英国现代景观设计奠基人唐纳德(C.Tunnard)则在理论上指出现代景观设计的 3 个方面:功能、移情、美学。1930 年代中期以后,二战爆发使欧洲许多有影响的艺术家、设计师前往美国德国的格罗皮乌斯(W.Gropius)和英国唐纳德等人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引入美国,在他们鼓励、引导下,哈佛景观设计专业学生 J.Rose,D.Kiley,G.Eckbo 等人发起“哈佛革命”(HarvardRevolution),宣告了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诞生。19301940 年代,在战争阴云笼罩下的欧洲,虽然有许多设计师离去,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仍在继续,尤其在一些没有受到战争破坏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设计师继续推广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主义,他们根据北欧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采取自然或有机形式,以简单、柔和的风格创造本土化的富有诗意的景观,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瑞典和丹麦。瑞典从 1930 年代起,在许多城市设立公园局,专门负责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公园局负责人O.Almquist和 H.Blom 以及优秀设计师 E.Glemme 等人在推广新公园思想与实践中,促使“斯德哥尔摩学派”(StockholmSchool)形成,它主张以强化的形式在城市公园中塑造地区性景观特征,既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也为地区保存了自然景观。丹麦有与瑞典相似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设计师G.N.Brandt 和C.T.Sorensen 等人提倡单纯的几何风格,并主张用生态原则进行设计,通过运用野生植物和花卉软化几何式的建筑和场地,获得柔和的景观形式。3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发展二战结束后,欧洲在一片瓦砾堆中开始重建,许多城市的新规划将公园绿地作为重要内容。英国在 1944 年大伦敦规划中开始实施早在1938 年议会通过的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环绕伦敦设置 8km宽的绿带。1946 年英国就通过新城方案(The New Town Act),开始建设新城以疏解大城市的膨胀。同年 F.Gibberd 规划了 Harlow 新城,他在规划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条件以构筑城市景观骨架。还有许多大城市如华沙、莫斯科等的重建计划都把限制城市工业、扩大绿地面积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联邦德国从1951 年起通过举办两年一届的园林展,改善城市环境,调整城市结构布局,促进城市重建与更新。以瑞典为代表的“斯德哥尔摩学派”进一步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许多城市将公园连成网络系统,为市民提供散步、运动、休息、游戏空间和聚会、游行、跳舞甚至宗教活动的场所。这个时期的欧洲景观设计师虽然没有像美国那样自称为“景观建筑师”(Landscape Architect),但其队伍也更加壮大和成熟。除了勒柯布西耶和阿尔托、门德尔松等现代主义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更多关注景观价值,结合自然环境进行创作之外,一些专职的景观设计师开始通过文章和作品推广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法国的J.Simond 创新设计要素,构想用点状地形加强空间围合感,用线状地形创造连绵空间;瑞士设计师 E.Cramer 在 1959 年庭园博览会设计的诗园(Poetic Garden)以三棱锥和圆锥台组合体将地形塑造得如同雕塑一般;丹麦的 C.T.Sorensen 于 1959 年和 1963 年相继出版了 庭园艺术和历史 和 庭园艺术的起源 两本书认为园林艺术应是自由、不受限制的,景观设计应该振奋人心,创造一个能被深入体验的场所,使人们从机器般的住宅和办公室中解放出来。从 19201950 年代,欧洲的现代主义景观虽然没有与现代主义建筑完全同步发展,但它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例如对空间的重视与追求,采用强烈、简洁的几何线条,形式与功能紧密结合,采用非传统材料和更新传统材料等等。4 4现代景观设计走向多元现代景观设计走向多元1960 年代,欧洲社会进入全盛发展期,许多国家的福利制度日趋完善,但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和文化价值危机感加重,经常举行各种游行、示威。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危机与动荡使景观设计进入反思期,一部分景观设计师开始反思以往沉迷于空间与平面形式的设计风格,主张把对社会发展的关注纳入到设计主题之中。他们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中强调对人的尊重,借助环境学、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创造真正符合人的多种需求的人性空间;在区域环境中提倡生态规划,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分析,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此外,艺术领域中各种流派如波普艺术、极简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等的兴起也为景观设计师提供更宽泛的设计语言素材,一些艺术家甚至直接参与环境创造和景观设计,将对自然的感觉、体验融入艺术作品中,表现自然力的伟大和自然本身的脆弱性,自然过程的复杂、丰富等。1970 年代以后,建筑界的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潮再次影响景观设计,设计师重新探索形式的意义,他们开始有意摆脱现代主义的简洁、纯粹,或从传统园林中寻回设计语言,或采取多义、复杂、隐喻的方式来发掘景观更深邃的内涵。例如 1970 年 C.Scarpa 在意大利威尼斯的 Brion-Vega 公墓环境设计中用一系列“事件”体现天主教信仰,以特定形态的水池、墙体、窗户、通道作为神性、生命、婚姻、死亡、超度等观念的象征。英国景观协会创始人G.Jellicoe于 1975 年完成人类景观(The Landscape of Man)一书,他在对世界园林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刻思考之后,提出景观设计是对历史及文化的反映,必须充分运用历史上各种有益的园林思想与语言。他于1982 年为 Sutton Place 改造的一座 16 世纪留下的庭园中,用一系列象征世界不同地域传统的苔园、秘园、伊甸园和溪流、瀑布、喷泉、洞穴、丛林、步道重写古典主义设计语言,表达景观作为历史、现在和将来的连续体的思想。1982 年屈米(B.Tschumi)在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竞赛中标方案中,直接把解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空间上,通过一系列由点、线、面叠加的构筑物、道路、场所创造了一个与传统公园截然不同的公共开放空间。同样致力于形式语言探索还有西班牙设计师,西班牙自1970 年代摆脱了弗朗哥独裁政权统治后,经济迅速发展,设计师爆发出了激情四溢的创造力。由于大部分景观设计项目由建筑师完成,他们强调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和景观作品的空间性和形式感,很少采用价格昂贵的材料,而追求在创意上一鸣惊人,如 A.Arrida 和 L.Fiol 设计的北站公园,让雕塑家 B.Pepper 用大地陶艺作品来解决地形的高差;J.A.Martini 等人设计的 Girona 市宪法广场用带棱角和切口的水泥墙体包围着一块三角形区域,表达被限制的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所产生的张力;R.Bofill 在 Valencia 设计的 Turia 庭园,把早已干涸了的 Turia 河床作为城市记忆的延伸,用绿色空间构筑起城市的统一体,其中贯穿主轴线上一座座飞越树冠的桥梁,富有超现实的意味。1970 年代末以来,由于欧洲许多城市和区域环境问题仍然严重,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与实践也在继续发展。德国设计师在联邦园林展和国际园林博览会中,除了关注公园本身的观赏环境,为游人创造舒适的休闲空间和活动场地外,进一步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例如 1977 年斯图加特园林展展园中保留了大片原始状态的原野草滩灌木丛;1979 年波恩园林展中面积达 160hm 的莱茵公园,利用缓坡地形、密林、大草坪、湖泊创造了一处生态河谷式的自然风景园;1981年卡塞尔园林展中留有 6hm 的自然保护地;1983 年慕尼黑国际园艺博览会中的西园,针对采石场荒地和交通要道,采用大土方开挖方式,创造了长 3.5km,高差达 25m 的谷地式风景园。5 5欧洲景观规划设计的当代特征欧洲景观规划设计的当代特征 19301940 年代以来,欧洲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在美国找到了开花结果的最佳土壤,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与理论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欧洲当代景观设计却逐渐显现出一种摆脱美国影响的力量,尤其是 1990 年代以来,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反感当代美国用金钱堆砌出来的所谓工业或后工业时代景观,认为用奢华材料做出来的优雅、简洁是冰冷僵硬、没有生气的,这些作品只为富人或大公司服务,很少关注普通大众的需要。他们转向自己园林文化传统中寻找现代景观设计的依据和固有特征,以抗衡美国的流行文化霸权。当然他们对待传统的态度是极其鲜明的,即继承其精神而非形式,除了为修复古迹而做的复古园林,绝对不会去做仿古作品。欧洲景观设计师经常在传统的环境中工作,面对的是几个甚至十几个世纪遗留下来的街道、广场、城墙、护堤、教堂、庄园,他们善于寻找到问题的关键,把传统的精髓提炼出来,并转化为崭新的设计语言,最后创造出别具一格、充满韵味的作品。因为传统在景观设计中的深层影响,当代欧洲景观正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虽然也出现了大量即时性、波普性的作品,但仍然有别于美国式的大胆、暴露,而多了一分含蓄、幽默。当然这里所指的传统是广泛的,它既指欧洲历史上漫长的民族融合、国家变迁中各种园林文化的创造、继承、传播所形成的大传统,也指各个地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习俗所蕴育的小传统。在全球化、欧洲一体化的今天,欧洲的文化传统又在进行新的大融合,景观设计也不例外,不仅设计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频繁,而且大量设计师正在跨地域工作,他们把自己的文化背景、个人风格融入当地,使其作品既有地域特征又有强烈的个性。回答人的补充 2010-09-05 14:335.1法国法国现代景观设计在 1980 年代曾因为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如拉维莱特公园、贝西(Bercy)公园等而出现一个高潮。1990 年代以后,仍不断有重要作品建成,如 1992 年建成的巴黎雪铁龙公园,在1983 年国际竞赛基础上,由Viguier 小组和 Berger 小组合作完成设计,公园不囿于一种风格,将法国几何图案式园林、英国自然园林、东方园林以及现代设计语言形式综合起来,创造一系列广场、台地、草坪、水渠、喷泉和众多主题庭园,很好地解决了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巴黎 Montparnasse 火车站的大西洋庭园位于火车站屋顶之上,采用生态种植以减轻荷载,同时创造各类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提供人们交往、休息;美籍设计师 K.Gustafson 设计的壳牌石油总部环境通过众多的小庭园和水生植物园给员工提供生态化视觉景观和休息空间,从高低不同的屋顶、台地倾泻而下的波浪状草地和高耸的片墙形式独特,让人联想起法国传统建筑的弧形屋顶和林立的烟囱;她设计的另一个作品 Terrasson-La-Villedieu 台地公园则有历史主义色彩,公园中森林、植物园、露天剧场、小径都具有象征意义,体现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沟通历程。当代法国设计师还擅长传统园林修复和历史环境的改造,Christian Drevet 和 Daniel Buren 于 1994 年所做的里昂Terreaux 广场改造,大胆地将原位于广场中心的巴多笛喷泉迁移到广场北面,既将喷泉雕塑的美丽正面显现出来,同时又将广场空间充分提供给人们使用;B.Huet 改造的巴黎香谢丽舍林荫道在保留 17 世纪勒诺特(Le Notre)的建造特征和 19 世纪豪斯曼风格基础上,通过铺地、树木布局和设施设计统一了整体风格和视觉秩序;L.Quoniam所做法国南部古罗马遗址加尔桥景观环境规划,则大刀阔斧地整理地域内的交通系统、游览路线、绿地和服务设施,既减少了大量游客对历史环境的干扰破坏,又将罗马输水道的壮丽景观从各个角度、各种距离呈现出来 5.2德国最能代表德国当代景观设计特征的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统一后,生态设计思想更加普及,不仅体现在园林展园中,还运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流域整治、旧城改造等方面。德国设计师面对战争留下的瓦砾堆,大工业萧条后留下的大片工业废弃地,以新的审美观和生态技术将历史重新诠释出来。P.Latz设计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将庞大的钢铁厂转变为一个以自然再生为基础的生态公园和工业纪念地,保留下来的鼓风炉、冶炼厂、煤矿、仓库

    注意事项

    本文(景观设计教案.pdf)为本站会员(文***)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