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关于《蒹葭》教案4篇.pdf

    • 资源ID:88062916       资源大小:946.21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蒹葭》教案4篇.pdf

    Only those who are constantly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will seize opportunities in time.(页眉可删)关于蒹葭教案关于蒹葭教案 4 4 篇篇蒹葭教案蒹葭教案 篇篇 1 1课题: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时教时:1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一、复习旧知识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 诗经 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 5 分钟)问题 1 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回答 1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 5_年(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6 世纪的诗歌作品。问题 2 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回答 2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问题 3 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回答 3 诗经共 305 篇,其中“风”共 15 国风 160 篇,“雅”分“大雅”31 篇、“小雅”74 篇,共 105 篇,“颂”分为“商颂”5 篇、“周颂”31 篇、“鲁颂”4 篇,共 40 篇。问题 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回答 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问题 5 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回答 5 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问题 6 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回答 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二、导入正课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2、给同学 5 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 3 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蒹葭教案蒹葭教案 篇篇 2 2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二、解题二、解题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诗经 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广、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句式回环往复,韵律和谐。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1.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蒹葭(jinji):芦苇。唏(x):干。坻(ch):水中的小洲或高地。佸(s):水边。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题目取自于句首。基本句式是四言。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四、探究。四、探究。1.诗经中的爱情都是真挚而热烈的,例如我们学过的关雎,这首诗又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提示:主人公是如何去追寻伊人的?写景多为抒情,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这种感情与景物描写相结合,景与情的结合,情景交融,把诗人的感情推向了极致。2.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几章是否可以调换次序?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3.讨论,主人公追寻的伊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跳出狭隘的追求爱情,走向广阔,可理解为对美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追求。所以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才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这种执着也是许多人共同的经历。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五、诗经的语言特点。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蒹葭全篇 3 章 12 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通过小组朗读体会。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苗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六、蒹葭与关雎对比鉴赏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这首诗和 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七、作业:背诵这首诗。七、作业:背诵这首诗。蒹葭教案蒹葭教案 篇篇 3 3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蒹葭 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学生分析学生分析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设计理念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课前准备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 VCD 碟片。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一)导语设计: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二)初读诗歌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二、品味赏析(一)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在 水边的阿蒂丽娜 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二)品味语言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三、激发激情(一)深层理解: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四、拓展延伸阅读徐学鹏的中国随想,并回答问题。中国随想徐学鹏这是一片开满鲜花的土地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蜜蜂一边飞着一边唱着春天的歌谣这是一片蓝蓝的大海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贝壳静静地躺在沙滩上心里却装着一片海啸这是一张古老而又年轻的脸我们是她开放着的微笑或许也有几滴泪水却淹没不了这微笑的美好这是一个永远的形象我们是她倾吐出的一缕缕阳光尽管也有布满阴云的日子但总会有一个早晨太阳将大地普照啊中国这就是我日日夜夜苦恋着的中国啊!问题:1.诗中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在语言上与蒹葭有哪些相似之处?3.请用恰当的情感和语气语调朗诵这首诗。板书设计写景思人蒹葭白露伊人情景交融教学后记教学后记这堂课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这堂课中,我还渗透了音乐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编辑短评:此教学设计多方面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如学习方式的转变,跨学科深透和延伸拓展学习等,同时也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如注重吟诵和品味、感悟等。这是一节可以参考的教学设计。但要注意更节制的地使用多媒体,让学生的精力更多地集中于文字上。蒹葭教案蒹葭教案 篇篇 4 4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 22 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学生对其特点一知半解。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给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一、一、课前预习任务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切忌太过概括。切忌太过概括。)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手法)。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手法等。)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3、理解诗经的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三、教学重难点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教学重点 1)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教学重点 1)3、理解诗经的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四、课时安排:四、课时安排:1 课时(45 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 分钟)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请同学讲讲。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看吧!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二)蒹葭教学过程1、读:整体感知(约 7 分钟)(1)齐声朗读:教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约 2 分钟)(2)教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学生听读(约 2 分钟)(3)学生赛读: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约 3 分钟)2、练:落实重点字词(约 5 分钟)A.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组词明确:第一组:苍苍,萋萋,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第二组:(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第三组:(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第四组:(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此处有小小的区别要明确第五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组词:洄,溯游3、品:品味诗歌内容及情感(约 20 分钟)第一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时间怎样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联想,体会诗歌意境)明确:A.深秋的早晨,晨雾氤氲,雪白的霜结在在蒹葭叶片上,慢慢地融化为晶莹的露珠。蒹葭随晨风中轻轻地摇摆,露珠轻轻地滑落,摔碎在丛草间,溅落一地的清脆。B.霜晞已:从秋霜到露水变化看出时间的变化。第二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问:展开想象“伊人”是谁?她是个怎样的那还?明确:“伊人”是男主人公心仪的女孩子,美丽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胧,看不真切。(2)问:(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变化说明了什么?明确:朦胧,漂浮不定,难以追寻。第三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问:此组诗歌讲述了什么故事?明确:男子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寻找“伊人”。道路漫长而崎岖,可见追寻“伊人”的路途十分艰难。(可引导学生想象男子怎样跋涉,怎样达到穿过艰难险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达上游)(2)问: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吗?明确:没有找到,从三个“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着一河之隔。若隐若现,如梦似幻。4、议:诗歌的结构特点及特色(15 分钟)(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歌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特色?明确:赋、比、兴及重章复唱手法的讲解(兴的手法在此诗中没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2)诗中表现了男主人公什么样的品格?(3)诗中“伊人”确实存在还是男子想象的?(4)展开想象和联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爱慕的女孩还可以指喻什么?5、练:(5 分钟也可课后作业)把诗歌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合理想象给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要求:感情基调,文字风格要与诗歌一致。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蒹葭》教案4篇.pdf)为本站会员(文***)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