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西省六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pdf
-
资源ID:88066958
资源大小:4.81M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六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pdf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六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细胞的统一性和差异性B.细胞学说归纳了“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的观点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细胞间的代谢会相互影响D.显微观察透明材料的细胞时,若视野太亮应使用小光圈和平面镜2.某同学用洋葱同一片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制成甲、乙、丙三组临时装片,用 0.3g/mL的蔗糖溶液充分处理相同时间后,甲,乙、丙三组视野的20个细胞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数分别为15、18、16。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每组装片中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细胞液渗透压比蔗糖溶液大B.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初始细胞液渗透压比未发生质壁分离的小C.不同装片中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渗透压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减弱D.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细胞细胞液中的蔗糖含量存在差异3.玉米有10对染色体,下列关于玉米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裂间期发生DNA的复制和染色体的复制B.细胞中的纺锤体由中心体周围发出的纺锤丝构成C.分裂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上含2 条染色单体D.分裂末期的一个核内含有20个核DNA和 20条染色体4.下列关于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衰老的红细胞代谢速率降低,细胞核的体积增大B.衰老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是由基因控制的C.细胞毒性T 细胞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属于细胞凋亡D.人体细胞中产生的自由基可加速细胞的衰老和凋亡5.如图为真核生物细胞增殖过程中相关物质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相对值4-c,-id n!-ipI I Ijj 时期A.纵坐标可表示染色体数量变化B.图中cd、hi段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kl段表示受精作用,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D.III阶段存在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6.下列有关真核细胞内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亲代DNA通过半保留复制将一半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B.三个过程均需要酶的参与,且均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C.三个过程中可实现遗传信息传递的只有DNA复制、转录D.在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核中三个过程均可发生7.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菌易发生变异与其细胞中易发生基因重组密切相关B.基因重组在减数分裂I的前、中期均可能发生C.基因重组不能改变基因的“质”和“量”,但可产生新的基因型D.杂合紫花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白花豌豆属于基因重组的范畴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呼吸作用产生的C02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内环境是侵入体内的病毒增殖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肌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不需要经过内环境就能进入细胞D.正常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均保持相对稳定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的正常进行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B.刺激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C.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往往受大脑皮层的控制D.手指被针刺迅速缩回并产生痛觉均属于非条件反射10.对不同免疫缺陷的小鼠及正常小鼠感染某种病原体后体内病原体数量进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箱原体效量占噬细胞缺陷小时B或T细胞蚊将小鼠正常小鼠-一 r 感染后的时间A.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B.T细胞缺陷小鼠细胞免疫受损,但机体还有一定的免疫功能C.B细胞缺陷小鼠体液免疫严重受损,细胞免疫也无法进行D.巨噬细胞缺陷小鼠将无法实现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的清除1 1.学校秋季运动会的长跑项目中,运动员飒爽英姿,奋力拼搏。下列有关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第2页,共2 5页A.运动员心率加速、兴奋性增强与肾上腺素分泌减少有关B.运动员大量流汗,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运动员产热量增加时,血管舒张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D.比赛中大量流汗既不利于体温的维持,也不利于体内水盐的平衡1 2.如图所示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图中X、丫、询;Z表示相应的内分泌器官,表示相应的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z/:、T 一、/、,公,、竺;一一重;A.图中X代表下丘脑,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图中虚线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C.使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下丘脑并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可能引起小狗甲亢1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水稻种子能促进其萌发B.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可促进西瓜成熟C.根尖分生区细胞数目增加主要与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密切相关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可除去单子叶农田中双子叶杂草14.下列有关种群和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草原蝗虫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时,.其K值固定不变B.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C.某湖泊中繁殖力极强的某种鱼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D.酵母菌随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15.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决定其丰富度的高低B.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种间关系、年龄结构及空间结构均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两种生物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仅取决于生存空间需求的接近程度16.如图表示将鲫鱼引入某个湖泊后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数量/尾2 500 .*,2000-1 500 /1 000 /500-70 1 2 3 4 5 6 7 8 9 10 时间/年A.引入湖泊后,鲫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一直保持不变*B.为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前应保持鲫鱼的种群数量在全C.鲫鱼引入湖泊后,因环境阻力导致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5 年后,鲫鱼种群数量保持恒定不变,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17.某科研小组通过调查某弃耕农田在40年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得到下表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时间/年物种数植物类别15152540草本2928273032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931315674A.表中的数据是在植被T 三富的区域采1 用样方法调查得出的结果B.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C.第一年弃耕农田中只有草本植物,此时的群落不具有垂直结构D.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群落的物种组成将不得发生变化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次生演替的初级阶段,群落结构一定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定越来越高B.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若地衣被大面积破坏,则整个生态系统将会崩溃C.草原上老鹰和蛇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负反馈调-Hj-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或能量流动受阻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下降19.如图为某湖泊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泞也抗物 水4杭比(蜂恭,科除.ii港号)(升附.产匕等)第4页,共2 5页A.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该图中只缺少分解者B.鲤、鲤和小型杂食性鱼类同时处于第二、三营养级C.秀丽白虾和鲤之间仅存在捕食关系D.流向图中大型肉食性鱼类的能量与浮游动物的能量的去向完全相同20.如图为葡萄酒发酵实验装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发酵过程中,需关闭气阀aB.制作葡萄酒时,葡萄先冲洗后除去枝梗C.若继续用此装置制作葡萄醋,需将温度调整为1820D.d 管长而弯曲,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21.下列关于菌种的选育和扩大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于发酵工程中的菌种都是多种菌种B.生产柠檬酸需要筛选产酸量高的黑曲霉C.具有优良性状的菌种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而获得D.工业发酵罐的体积很大,因此需要在发酵之前对菌种扩大培养22.如图为某研究小组利用菊花叶片获得菊花幼苗的实验流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愈伤丛生芽u组织A.过程需要用酒精对菊花叶片进行长时间消毒B.为再分化,该过程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的比例较高C.过程将丛生芽转接到诱导生根培养基上形成幼苗D.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2 3.研究者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与肿瘤发生的生物学行为存在相似之处,并且胚胎与肿瘤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囊胚若不能正常孵化,胚胎就无法继续发育B.早期胚胎的发育历程为受精卵一桑甚胚一囊胚一原肠胚C.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桑甚胚时期致密的细胞团D.原肠胚中的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儿的胎盘和胎膜2 4.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25.26.A.切割运载体的限制酶可以与切割目的基因的限制酶不同B.目的基因必须整合到受体细胞的DNA中才能复制C.构建表达载体时需要在目的基因前加上启动子D.同源染色体的互换和基因工程的原理相同下列有关现代生物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胚胎分割技术产生同卵多胚的数量是不受限制的B.试管婴儿需要应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技术C.ADC能选择性杀伤癌细胞借助了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D.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CO2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之一,随着环境污染加剧,大气中的CO2浓度正在持续不断地增加。如图为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等条件下测得的CO2浓度对甲、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绿色植物要将吸收的CO2转化为有机物,必须依赖分布于叶绿体的 上的色素吸收的光能。若将乙植物幼苗置于密闭透光装置中,通 入 C 标记的HCO2并给予充足的光照,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分离、鉴定光合产物,检测到了多种带14c标记的化合物(C3、C5、C6等)。根据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推测被14C 标记的l4CO2在 暗 反 应 阶 段 中 的 转 移 途 径 为。(2)分析图示甲、乙两植物的曲线,在较高CO2浓度下,所以(填“甲”或“乙”)植物能制造更多的有机物,从而有利于其生长。(3)在图中c 点对应的CO2浓度下,甲、乙两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此时甲、乙两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CCh量的大小关系为 o 若适当降低光照强度,则图中b 点会向 移动。a吸收量物植甲0co,释;放量乙植物bdco2浓度27.a科研人员培育出新品种超甜玉米(染色体2n=2 0,雌雄同株),青棒阶段皮薄、汁多、质脆而甜,可像水果一样直接生吃,因此被称为“水果玉米”。现将水果玉米中纯合的黄粒玉米植株与纯合的紫粒玉米植株杂交,Fi植株上全为黄粒,对 R 自交后代F2所结籽粒的粒色进行统计,结果黄粒:紫粒:白粒为602:149:5 0,现将 F2的紫粒与白粒种子播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已知每植株结实率相同。回第6页,共25页答下列问题:(1)控制其粒色的为 对等位基因,F2黄粒植株中杂合子的概率为。(2)F2中黄粒的基因型有 种,若 F2中紫粒玉米植株全部自交,收获其种子,则白粒种子数所占比例为。(3)控制水果玉米粒色的基因遗传符合 定律,请以题干杂交实验中的植株为材料,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O2 8.最近爆发了大规模的新冠疫情,其中不少重症患者未接种新冠疫苗,说明接种疫苗能有效减轻感染症状。回答下列问题:(1)疫苗作为 进入人体,诱发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在此过程中,疫苗能刺激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两种分工不同的细胞,其中对机体具有长期保护效应的细胞是 o(2)在疫苗临床试验期间,研究人员会定期对临床试验志愿者进行抗体水平测定;如果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志愿者体内抗体水平不高,则需要进行疫苗补种,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大的抗体。产生抗体是 细胞的作用。但一些学者认为,机体内已存在的抗体会已知同种抗体的产生,如果两次接种疫苗的时间间隔较短,补种疫苗也不一定能提升抗体水平。为了验证这种说法的合理性,研究人员利用家兔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图:用于实验的家兔应满足 等条件,然后被 均等分成A、B 两组,其中 A 组 为 o实验开始时A 组与B 组家兔均被注射等量同种抗原,实验进行50天后,对 B 组家兔抽出部分血液同时补种,实验进行80天后,对 A 组进行补种,随后每天测定两组家兔体内相应的抗体浓度并记录结果。实验结果证明这些学者的说法是 的。2 9.放牧是对草地简单而有效的利用方式,但放牧中的家备通过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牧草以及粪便排泄影响着草地植被和土壤,不同强度的放牧对地下土壤与地上植被的影响不同。如图表示放牧强度对草原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草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遗体和排遗物经微生物的 作用,产生的(写出两类)等供生产者利用。(2)由图可知,与轻度放牧相比,中度放牧情况下地下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值 (填“增加”或“降低”)。重度放牧的情况下,草地中植物采取的策略是,这种策略具有的意义是。(3)放牧时,应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其目的是。=地.=地I3 0.小鼠淋巴细胞培养时,JLluL辂度 中盘 市应 放放避度培养液中活细胞和死亡细胞密度统计结果如图1,图2表示抗人体胃癌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回答下列问题:蹩合端后 融 选 择甲f鼠 一 细胞 合 培 养 k 专一抗十分泌抗胃癌单骨髓瘤f乙一丙扁IJ 丁 一克隆抗体(1)图1中培养B淋巴细胞的培养基中需添加一定量的,以防止培养过程中被杂菌污染。曲线b C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0(2)图2制备单克隆抗体前,需对小鼠注射,以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进行培养时,在培养基中添加血清的目的是 o(3)用化学试剂 诱导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乙到丙过程在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后筛选出 细胞。(4)丙到丁过程,应选择抗体检测呈 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大规模培养,最后从 中获取大量的抗胃癌单克隆抗体。第8页,共25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解:A、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细胞的统一性,但没有揭示动植物细胞的差异性,A 错误;B、细胞学说归纳了“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的观点,B 正确;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可见细胞间的代谢会相互影响,C 正确;D、显微观察透明材料的细胞时,若视野太亮应调暗视野,即使用小光圈和平面镜,D正确。故选:A1、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光学显微镜下通过调节光圈的大小和反光镜来调节视野的亮度。本题考查细胞学说、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学说的内容及意义;识记显微镜使用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答案】B【解析】解:A、每组装片中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细胞液渗透压可能大于或等于蔗糖溶液的渗透压,也可能小于蔗糖溶液的渗透压,由于失去一小部分水后,两者渗透压相等,在显微镜下观察不明显,A 错误:B、己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初始细胞液渗透压比未发生质壁分离的小,B 正确;C、不同装片中大多数细胞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导致细胞液渗透压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增强,C 错误;D、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细胞的细胞液中的渗透压存在差异,D 错误。故选:B1、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本题主要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答案】B【解析】解:A、玉米细胞为真核细胞,细胞分裂间期会发生核D N A的复制和染色体的复制,A正确;B、玉米为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细胞中的纺锤体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构成,B错误;C、分裂中期和前期,每条染色体上包含2条染色单体,C正确;D、分裂末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一个核内含有20个核D N A和2 0条染色体,D正确。故选:Bo有丝分裂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间期主要发生D N 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为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其中有丝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消失,染色体出现,形成纺锤体;中期: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核膜和核仁重新出现,纺锤体消失,染色体解旋为染色质。本题考查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答案】A【解析】解:A、衰老细胞代谢速率降低,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A错误;B、衰老的细胞通常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被吞噬细胞清除,是由基因控制的,B正确;C、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D、自由基学说是解释细胞衰老的机制之一,自由基能够攻击D N A和蛋白质,促使细胞衰老,D正确。故选:Ao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特征和机制、细胞凋亡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0页,共25页5.【答案】A【解析】解:A、图中没有斜线,因此纵坐标不可表示核DNA数量变化,而是表示染色体数量变化,A 正确;B、图中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hi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 错误;C、kl段表示受精作用,此时涉及精卵细胞的融合,因此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 错误;D、III阶段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而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D 错误。故选:A。分析曲线图:I 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曲线:II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曲线;in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曲线。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受精作用的过程及结果,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6.【答案】B【解析】解:A、DNA通过半保留复制,使子代DNA保留了亲代DNA全部的核遗传信息,A 错误;B、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均需要酶参与,且三种生理过程中均有碱基间氢键的形成及断裂,B 正确;C、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均实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C 错误;D、在分裂间期,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均可发生,但 DNA复制、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D 错误。故选:B。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复制转录翻译时间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主要在细胞核细胞质的核糖体模板DNA的两条链DNA的一条链mRNA原料4 种游离的脱氧核甘酸4 种游离的核糖核甘酸20种游离的氨基酸条件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酶(RNA聚合酶等)、ATP酶、ATP、tRNA产物2 个双链DNA一个单链RNA多肽链特点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边解旋边转录 个 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碱基配对A-T T-A C-G G-CA-U T-A C-G G-CA-U U-A C-G G-C遗传信息传递DNA 一 DNADNA-mRNAmRNA1蛋白质意义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7.【答案】C【解析】解:A、细菌易发生变异主要因为细菌繁殖速度快,易发生基因突变,细菌等原核生物和无性繁殖的真核生物都不能发生基因重组,A 错误;B、基因重组的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互换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所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后期均可能发生,B 错误;C、基因重组不能改变基因的“质”和“量”,但可产生新的基因型,C 正确;D、杂合紫花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白花豌豆是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而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D 错误。故选:Co基因重组: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第12页,共25页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意义,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8.【答案】D【解析】解:A、呼吸作用产生的C 0 2排出细胞后进入内环境,A错误;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B错误;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肌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内环境才能进入细胞,C错误;D、正常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均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D。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1)实质:化学组成以及渗透压、温度、p 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实例: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9.【答案】D【解析】解:A、发生反射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B、刺激传出神经,是传出神经兴奋也可使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B正确:C、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往往受大脑皮层的控制,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C正确;D、手指被针刺迅速收回,属于非条件反射,但是产生痛觉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D。1、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2、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每个反射都有各自的反射弧。反射活动一般过程如下: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引起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形式沿传入神经传至中枢,中枢对传入信息加以整合处理,而后发出信号沿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从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反射被分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生理性反射和病理性反射。本题考查反射弧和条件反射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io.【答案】c【解析】解:A、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A正确;B、T细胞缺陷小鼠虽无细胞免疫,但还有第一、二道防线及部分体液免疫,B正确:C、B细胞缺陷小鼠体液免疫严重受损,但是细胞免疫还可以发生,C错误;D、抗原抗体复合物由巨噬细胞吞噬来清除,D正确。故选:C分析题图可知,巨噬细胞缺陷小鼠,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降低,因此病毒数量快速增长;B细胞缺陷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可以发生,只是无体液免疫,T细胞缺陷小鼠的细胞免疫丧失和大部分体液免疫消失,只存在特异性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因此病原体数量增长小于吞噬细胞缺陷小鼠大于正常小鼠;正常小鼠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正常,病原体进入鼠体内后被免疫系统通过防卫功能逐渐清除。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学习时可借助概念图、模式图等工具完成对课本文字、图形信息的归纳总结,并进行理解识记,还要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11.【答案】B【解析】解:A、肾上腺素能调节细胞的代谢过程,使机体心率加速、兴奋性增强,因此运动员心率加速、兴奋性增强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有关,A错误;B、运动员大量流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正确;C、运动员产热量增加时,血管舒张增加散热,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C错误;D、大量流汗可以增加散热,有利于体温的维持,D错误。故选:B。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渗透压调节的中枢都是下丘脑,而且三者都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体温调节的主要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渗透压调节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三个主要的理化性质,识记人体水盐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第14页,共2 5页12.【答案】C【解析】解:A、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可知,图中X表示下丘脑,丫表示垂体,A正确;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虚线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B正确;C、使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阻断剂,可以阻断下丘脑对垂体的作用,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进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错误;D、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下丘脑并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可能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小狗甲亢,D正确。故选:Co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甲状腺分泌相应激素及其相关调控关系的模式图,其中X为下丘脑,丫为垂体,Z为甲状腺。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为甲状腺激素。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动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功能,掌握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3.【答案】A【解析】解:A、赤霉素能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水稻种子能促进种子萌发,A错误;B、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可促进果实成熟,B正确;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根尖分生区细胞数目增加主要与细胞分裂素有关,C正确;D、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也表现为两重性,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表现更敏感,因此,可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除去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D正确。故选:Ao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萋藉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1 4.【答案】D【解析】解:A、种群呈“S”型增长时,K值受到环境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A错误;B、种群并不都具有性别比例,如雌雄同体生物,B错误;C、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食物条件等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是“J”型,C错误;D、培养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逐渐增大,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正确。故选:D。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速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速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速率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的两个增长模型及K值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选项信息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作答。1 5.【答案】A【解析】解:A、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代表物种丰富度,因此物种数目的多少决定其丰富度的高低,A正确;B、光裸岩石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C、年龄结构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D、两种生物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它们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需求的接近程度,D错误。故选:A o1、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的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第16页,共25页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3、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和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4、两种生物之间食物或生存空间的重叠程度越高,则竞争越激烈。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16.【答案】C【解析】解:A、鲫鱼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相对稳定,其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A 错误;B、为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之后应保持鲫鱼的种群数量在年,以保证鲫鱼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B 错误;C、鲫鱼引入湖泊后,因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环境阻力导致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 正确;D、5 年后,鲫鱼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是恒定不变,D 错误。故选:C据图分析,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成S型,即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 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 值。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增长曲线,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曲线含义及变化特点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作答。17.【答案】B【解析】解: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植物丰富的区域进行调查,A 错误;B、该地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后期出现了多种乔木,物种丰富度增加,B 正确;C、第一年弃耕农田中只有草本植物,此时的群落也具有垂直结构,C 错误;D、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群落的物种组成知识相对稳定,并不是不再变化,D 错误。故选:B分析表格: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属于次生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T灌木阶段T森林阶段。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结构特性及意义,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能正确分析表格,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8.【答案】A【解析】解:A、在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有可能向着结构简单、功能退化的方向演替,因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一定增强,A 错误;B、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少,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若地衣被大面积破坏,则整个生态系统将会崩溃,B 正确;C、草原上老鹰和蛇之间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蛇的数量增多,老鹰数量随之增多,之后蛇的数量又会减少,二者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C 正确;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立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基础之上,如果生态系统的能量或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受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D 正确。故选:Ao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型,前者指生态系统在外界因素干扰下保持原状的能力,后者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9.【答案】B【解析】解:A、该图是食物网,里面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 错误;B、由图可知,鲤、鲤和小型杂食性鱼类同时处于第二、三营养级,B 正确;C、秀丽白虾和鲤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C 错误;D、浮游动物的能量的去向有呼吸散失的、流入下一营养级的、流入分解者的,大型肉食性鱼类处于最高营养级,没有天敌,其体内同化的能量只有呼吸散失的和流入分解者的,D 错误。故选:Bo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及食物链的写法是解题的关键。20.【答案】C【解析】解:A、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需要无氧的环境,所以要关闭气阀a,A 正确;B、制作葡萄酒时,葡萄先除去枝梗后冲洗,可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B 正确;C、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最适发酵温度为3035,C 错误;第18页,共2 5页D、d管是排气管,其长而弯曲是为了防止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D正确。故选:Co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l2O6+6H2O+6O2耳6co2+12丛0+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l2。6虫2co2+2C2H50H+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醋酸菌是一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本题考查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21.【答案】A【解析】解:A、用于发酵工程中的菌种大多是单一菌种,A错误;B、生产柠檬酸需要筛选产酸量高的黑曲霉,B正确;C、用于发酵的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C正确;D、工业发酵罐体积较大,必须接种足量的菌种才能保证其产量,需要的菌种数量较多,通常在发酵之前需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D正确。故选:Ao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的配置、灭菌、种子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生物分离工程)等方面.本题考查发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