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穷形尽相叹浮生——古诗中的人物形象.docx
-
资源ID:88068121
资源大小:45.4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穷形尽相叹浮生——古诗中的人物形象.docx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一节 穷形尽相叹浮生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中形象类别2.提升对古诗人物形象的赏析能力【学习过程】一.考点解说1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极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形象的特点: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视觉感受有:明暗 阔狭 虚实 动静 强弱 急缓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暗相衬,动静结合。听觉感受有:闹 静 美妙动听 不堪入耳等。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嗅觉感受有:香臭等。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味觉感受有:酸甜苦辣成等。如“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触觉感受有:寒冷 温暖 凉爽 燥热 疼痛舒适等。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感染性:对读者其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柔媚和谐、明丽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了,沙暖睡鸳鸯婉约感伤的美带给人淡淡的哀伤,雨霖铃;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2.诗歌形象的分类: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1)人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2)景象。(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 (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成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3)物象。(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客体)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指的是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最典型的是咏物抒情诗。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在欣赏这类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二.典例精析: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解读描写手段(叙事性强)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荤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荤确:山多大石。请结合全诗解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答: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被贬后不避坎坷、超脱旷达的形象。(2)借助诗中意象(抒情性强)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遮渐幽器、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分析关键词句(议论抒情处)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答: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4)学会知人论世(作者、注解)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提示】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沧洲”,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5)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1)概括形象特点:(2)分析形象的基木特征;(3)指出形象的意义(6)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做岸不、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壮志难酬、惊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三.强化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 酬孝峙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消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竹轩诗兴张鐵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烟:盘香的烟缕。(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6分)(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散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1)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第一节 穷形尽相叹浮生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强化训练1.(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答:(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2.(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答:(1)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且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答:(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太度,“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3.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答:(1)“复”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2)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