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谏太宗十思疏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本课目录第一部分导入新课第二部分深入探究第三部分巩固提升第四部分课后作业第二课时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导入新课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导入新课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导入新课一口气看懂魏征导入新课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凡百:所有的。元首:指帝王;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景:大,重大。成语:高山景行 殷:深,深切的。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翻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繁:多。克:能够。终:坚持到底。【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始和结尾,形容办事认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原意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盖:语气副词,大概。岂:难道1.疏通第二段字词深入探究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夫:发语词,不译。殷忧:深深忧虑。下:指臣民既:已经。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则:连词,表顺承,就。纵情:古,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以:表顺承。傲物:看不起别人。一体:整体。行路:路人。翻译: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能结为一家;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路人。深入探究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虽:即使。董:督察 以:介词,用。振:同“震”,威吓。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后苟:苟且。苟免:苟且免于刑罚。怀:怀念,感激。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恭:恭顺。惟:只是。覆:颠覆;使倾覆。宜:应该。慎:警惕。奔车朽索:奔车(以)朽索其: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忽:轻视,怠慢。翻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只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深入探究2.赏析下面语句,分析其作用。(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明确:这几句指出了历代帝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以“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对比,暗示居安思危之重要,以“岂乎”的反问,紧承上文所述历史事实进行反诘,引出对“取之易”而“守之难”的分析,使论述更深入一层。深入探究(2)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明确:这几句话运用对比论证。将“殷忧”和“得志”两种情况下君主的态度和造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前后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在对比中见优劣。深入探究(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明确:“貌恭而不心服”强调民心的重要性。如果失掉民心,即使“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也无济于事。承接上文进一步阐释了“竭诚以待下”对君主的重要性。深入探究(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确:“载舟覆舟”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引用古圣先哲的至理名言,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良苦。深入探究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第二段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对比论证对比论证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深入探究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君:统治。诚:如果。可欲:贪图的东西。则:就,思:想到。戒:克制。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一类的事情。高危:君位高而险。谦冲:谦虚。牧:养。满溢:容器中水满则溢出,这里比喻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江海下百川: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比喻有肚量,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广开言路。4.疏通第三段字词深入探究翻译: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某建筑物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而险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会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却能够容纳众多河流)深入探究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敬:慎。虑:担心。壅蔽:耳目被堵塞蒙蔽。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黜恶:排斥、斥退奸恶小人。谬赏:不恰当的奖赏。深入探究喜爱田猎取乐就想到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小人,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深入探究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弘兹九德:光大,这,这个,九种品德。尚书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意思是:宽宏大量而又严肃恭谨,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态度谦虚而又庄重严肃,具有才干而又办事认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直率旷达而又注重小节,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坚强勇敢而又合符道义。能在行为中表现出这九种品德,就会吉祥顺利啊!深入探究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简:选拔。善:好的意见。智者:聪明的人。播:传扬、传布。惠:恩惠。信者:诚信的人。深入探究翻译: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中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用尽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泛施布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深入探究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争驰:竞相奔驰,这里指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事:烦扰的事情。豫游:出游、游乐。松、乔之寿: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垂拱:垂衣拱手,指不用亲自处理政务。化:教化。劳、苦:使动用法,使.劳,使.苦。下司:臣下管理。役:役使、劳损。亏无为之大道:亏,损坏、减损,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深入探究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就没有烦扰的事情,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违背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深入探究5.“十思”大致说了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明确:(1)说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深入探究(2)观点:“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深入探究(3)好处: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能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就不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深入探究6.十思是有针对性的,莫谓谏臣空议论(1)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2)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3)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4)魏徵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5)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深入探究(6)魏徵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7)魏徵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8)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9)魏徵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10)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深入探究7.进谏结果答魏徵手诏(节选)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亦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深入探究意思是:魏公的进谏直言,使我知道了我的过错。我应该把你的奏疏放在书案旁,作为像柔丝与韧革一样的警示勉励之物时刻提醒自己,这样,他日必定会有收获,等到过些年月,国家不是就会更加繁荣富庶,不仅仅自我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因为有你的扶持)就像鱼儿有水一样,所以现在治理国事非常畅快。我现在才回复您的良策,是因为我没有保留而无所隐瞒。此后,我将使怀虚若谷,恭敬地听取你德言,合乎仁德的言语教令。深入探究第三段3.听从善言(择善而从之)1.弘扬九德(弘兹九德)2.选拔任用人才(简能而任之)智者尽其谋除十思外,还要文武并用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垂拱而治深入探究1.史料补充(1)贞观元年,唐太宗曾打算造一处宫殿,材料都准备好了,但想到秦始皇的教训,就没有造。据史书记载,贞观一代,“风俗俭朴,衣无锦绣”,皇后亲自养蚕,大臣居宅卑陋。唐太宗后期造了一些宫殿,这固然是一种奢侈的表现,但是还应当看到,这些宫殿的质量是相当差的,并非画栋雕梁,金壁辉煌。即以他晚年营造的、耗资最大的玉华宫而言,“惟所居殿复以瓦,余皆茨”。巩固提升(2)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千古明训。唐太宗有一次去蒲州巡视,该州刺史赵元楷原是隋代的佞臣,入唐以后,仍不改旧度。“课父老黄纱单衣,迎褐路左,盛饰廨(xi)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道情况后,就把他叫去批评了一顿。赵又羞又怕,“数日不食而卒”。隋炀帝行乐巩固提升(3)贞观前期,唐太宗把臣下提的意见,“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有一次他对大臣们说:“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因势利导,及时向他提出:“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后来唐太宗有所松懈,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魏征都一一给他指出来,而他总是表示接受,表示要改过。比如他看了十渐不克终疏后,对魏征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并把此疏写在屏风上,以便朝夕见之,还叫史官写到史书上去。巩固提升(4)由于疾恶太深,唐太宗产生了另一个偏向,他“闻人之善或未全信,闻人之恶以为必然”,这就助长了坏人攻击好人的气焰。如权万纪与李仁发两人,都以告讦(ji)受到他的宠信。魏征曾当堂揭露权、李“以讦为直,以谗为忠”,“挟恩依势,逞其奸谋”。并批评唐太宗“纵未能举善以厉俗,奈何昵奸以自损乎”巩固提升2.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明确:(1)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更为可贵的是,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极尽忠诚。他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充满对太宗自悟的期待;“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而他的“十思”之见更是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这怎能不令太宗动容?巩固提升(2)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巩固提升(3)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伯乐还需要千里马,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巩固提升不计前嫌任用魏征巩固提升3.中心主旨明确: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巩固提升4.写作特点(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巩固提升(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思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巩固提升(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收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巩固提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段。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