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 》教学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pptx
-
资源ID:88072673
资源大小:2.97M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5课《无言之美 》教学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pptx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诗人呵!缄默罢;写不出来的,是绝对的美。冰心繁星(六十八)导入新课无言之美无言之美朱光潜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朱光潜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作者简介前置作业访谈活动流程:主持人向观众介绍访谈对象及其基本成就。主持人按照采访提纲向访谈对象提问。访谈对象回答主持人问题。结束语。开展访谈活动“走近大师第二期:美学大师朱光潜”。一、了解作者观点,梳理课文论述思路访谈活动流程:主持人向观众介绍访谈对象及其基本成就。主持人按照采访提纲向访谈对象提问。访谈对象回答主持人问题。结束语。1.开展访谈活动“走近大师第二期:美学大师朱光潜”。选两组同学在全班展示采访过程,师生评价。展示活动“走近大师第二期:美学大师叶圣陶走近大师第二期:美学大师叶圣陶”采访提纲采访提纲采访对象简介采访主题访谈开场白采访提问“走近大师第二期:美学大师叶圣陶走近大师第二期:美学大师叶圣陶”采访提纲采访提纲采访对象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采访主题文艺访谈开场白采访提问二、解读标题,泛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课文标题是无言之美,作者是在美学专业领域来谈这一观点的。“无言”的言,并不专指语言文字,而是包含一切艺术所用的“语言”,如绘画的线条、色彩,音乐的曲调、旋律等。“无言”也不是说不用语言来表现,而是注重含蓄,避免直露,以引发读者想象,体会更微妙、更深广的内容。“无言之美”,即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文章标题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在论证的基础上,文章的末尾对“无言之美”的含义进行了具体阐释。三、自读课文,理解文中核心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借助旁批和注释自读课文前借助旁批和注释自读课文前6 6段,默读并思考以下段,默读并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在第2段中,作者说要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无言的意蕴。其中的“美术”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文中注释解说。(2)在第3-6段中,作者主要论述了什么?理解文中核心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1)在第2段中,作者说要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无言的意蕴。其中的“美术”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文中注释解说。预设:课文开头通过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话题。接着,作者提出从美术观点探讨“无言”。课文中的“美术”不是日常生活所说的“画画”之义,而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专业概念,是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人的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美术”这一专业术语来自法国,朱光潜先生曾在法国留学,受法国美学思想影响较大。诗论就是他用西方美学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寻求中国古典诗歌规律的一部专著。理解文中核心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2)在第3-6段中,作者主要论述了什么?预设:在第3-6段,作者从言意关系人手探讨本文话题“无言”。首先阐述了通常意义上的言意关系:言是用以表达情感意绪的工具,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用言来传达的(即在通常意义上:言意)。接着,作者从一般意义上分析文学所力求的言意关系:文学作品在言、意上要尽善尽美,第一就是要“与自然逼真”,即言与意要相符,言与意要等量(即文学作品在理想上讲求:言=意。然后,作者提出“是否能够”“是否必要”两个问题:文学是否能够尽善尽美,“与自然逼真”?假使言足以“传情达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即提出问题:言意)。2.了解四种美术类型中的无言之美。阅读第7一12段,借助旁批,分别概括在绘画、文学、音乐、雕塑这四种美术类型中“无言之美”的含义。段落段落美术类型美术类型“无言之美无言之美”的含义的含义2.了解四种美术类型中的无言之美。阅读第7一12段,借助旁批,分别概括在绘画、文学、音乐、雕塑这四种美术类型中“无言之美”的含义。段落段落美术类型美术类型“无言之美无言之美”的含义的含义第第8段段绘画绘画图画不能如相片一样图画不能如相片一样“和和自然逼真自然逼真”第第9段段文学文学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第第10段段音乐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第第11、12段段雕塑雕塑含蓄不露含蓄不露四、借助旁批,梳理课文论述思路1.1.思考:山水画的意境的论述思路遵循思考:山水画的意境的论述思路遵循“是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样”,由现象到原因再,由现象到原因再到应用进行探究。本文的论述思路是什么?请自己梳理后和同桌讨论。到应用进行探究。本文的论述思路是什么?请自己梳理后和同桌讨论。预设:全文按照“话题导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可分为四个部分。(1)第1一2段为第一部分,话题导人,作者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孔子是从“教育方面”探讨“无言”,朱光潜则想从“美术观点”方面去探究“无言”的意蕴。(2)第3-6段为第二部分,提出问题。作者首先从言意关系人手探讨本文话题,阐述了通常意义上的言意关系。接着,作者分析文学所讲求的言意关系。然后,作者提出文学中“言意”的问题:文学是否能够尽善尽美,“与自然逼真”?假使言足以“传情达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3)第7一12段为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作者在第7段已经巧妙地把言意之间的关系,转换成了一个更容易判断的命题“美术作品需不需要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并作出了回答:“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接下来的第8一12段中,作者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四种美术作品为例,分析了在美术作品中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4)第13段为第四部分,得出结论。作者在第13段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也启发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者说出来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发现作者没说出来的部分,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2.全文结构图:第一部分(第1、2段)话题导人。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第二部分(第3-6段)提出问题。探讨“言”与“意”的关系,分析文学追求的言意关系。分析问题、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塑四种美术作品为例,分析了不同美术类型的“无言之美”。第三部分(第712段)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第四部分(第13段)第二课时读课文第7段,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预设:承上启下。PPT呈现第7段观点:一切美术作品以言尽量表现意,非唯不能,而且不必。二、揣摩作者所举实例,对比感受各种美术类型的“无言之美”1.学生细读第8,10、11、12段,结合补充素材,分别感受绘画、音乐、雕塑这三种美术类型的“无言之美”。(1)补充绘画素材。漓江照片与漓江的水墨画。提示:引导学生运用山水画的意境中“如何获得意境”的方法(长期观察,深刻认识,融入作者情感)进行对比鉴赏活动,对比照片与画作,从而深入理解文本“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的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预设:绘画的无言之美,“不和自然逼真”更美。2)补充音乐素材。播放一段“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干无声”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景象”,如琵琶行的琵琶曲落音。预设:音乐的无言之美,“无声胜有声”。3)补充雕塑素材。展示希腊著名雕塑家罗丹作品拉奥孔的图片,引导学生品味其“含蓄不露”的美感,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极刑之下可能的狰狞表情,并与作品的隐忍表达作对比,辅之以对希腊审美精神“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语)的解读,让学生理解“含蓄不露”的审美品位。理解“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预设:雕塑的无言之美,“含蓄不露”。2.细读第9段,体会文学作品“言不尽意”的“无言之美”。思考:(1)作者为什么把文学例证这一部分写得最详细?(2)比较中国的“言不尽意”“意在言外”和西方的“直抒胸臆”“工笔细描”两种不同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活动组织:四人一组,引导学生分组品读文学语言的两种不同的美,领悟其不同表达效果。自由选择角色,开展文学鉴赏活动:角色1朗读A文段;角色2朗读B文段;角色3和角色4自由比较、点评。预设:(1)文中以文学作为例证的部分是写得最详细的,尤其是诗歌这个文学体裁,这与朱光潜先生的研究领域有关系。朱光潜先生对文学素有研究,他写过很多有关古代文学的著作,如诗论X谈文学等。作者自己也曾说:“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2)比较感悟。对比文段(一)。A.微雨从东来,好风与时俱。陶渊明读山海经B.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在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你应该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郭沫若雷电颂)评价:前者笔力清淡,词气安和;后者是浓烈、豪放的战斗之歌。对比文段(二)。A.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B.每当我看见天穹中一条彩虹在闪耀,我的心儿就蹦蹦直跳。初生时是这样,长成人也这样,老了也该这样,否则,我不如死掉。孩子是成人的父亲,我祝愿我生命的旅程,都贯穿了自然的虔诚。华兹华斯我心雀跃评价:前者描写曲终人散后,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样极其省净明丽的自然景象给语下了回味的空间;后者直言从大自然中领悟永恒的生命,发现人生的真谛。对比文段(三)。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B.坐在山岩上,对着河水和沼泽冥想,或者缓缓地寻觅树林荫蔽的景色,走进那从没有脚步踏过的地方,和人的领域以为的万物共同生活,或者攀登绝路的、幽独奥秘的峰峦。和那荒野中无人圈养的禽兽一起,独自倚在悬崖上,看瀑布的飞溅这不算孤独;这不过是和自然的美丽展开会谈,这是打开她的富藏浏览。如果是在人群、喧嚣和杂闹中去听,去看,去感受,一心获取财富,成了一个疲倦的游民,茫然随世浮沉,没有人祝福我们,也没有谁可以祝福,到处是不可共患难的荣华的奴仆!人们尽在阿谀、追随、钻营和求告,虽然在知觉上和我们也是同族,如果我们死了,却不会稍做一下笑;这才是举目无亲;呵,这个,这才是抓独!评价:前者是意境苍茫道劲,粗笔勾勒,慷慨悲壮;后者夹叙夹议,工笔细描,激情感伤之情溢于言表。对比文段(四)。A.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B.想从前我们俩分手,默默无言地流泪,预感到多平的隔离,我们忍不住心碎;你的脸冰凉发白,你的吻更似冷冰,啊!那一刻正预兆了我今日的悲病!拜伦想从前我们俩分手评价:前者所指含蓄深远,恨“谁”?是负心的情人、家庭的阻隔、社会的偏见、远行的离人、出征的丈夫,还是自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美人”的所指非常宽泛,如诗经)中的美人指年轻美丽的女子,离骚中的芙人可指贤臣明君。对比文段(五)。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萌后檐,桃李罗堂前。设酸远人村,依依城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B.在这里,我看到两面如镜的平湖碧蓝碧蓝,湖面上,渔夫的风帆有时泛着烟熠白光。湖后边,是连绵起伏的山冈和阡陌纵横的稻田,远处,农家的茅舍星星点点,牛羊成群放牧在湿润的湖岸边,谷物干燥房轻烟袅袅,磨坊风车旋转;富庶和劳作的景象到处呈现。在这里,我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我学着在真实中寻找幸福,我以自由的心灵视法律为神祗,我绝不理睬愚昧的群氓的怨怒,我要以同情心回答羞涩的哀求,从不羡慕那恶霸,从不追慕蠢材的命运他们臭名昭著。普希金乡村预设:前者是自然朴素清淡、言不尽意;后者是内容丰富、感情真诚浓烈深挚。三、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对“无言之美”的认识理解培根在谈读书中告诫我们:“不可尽信书上所言”匆读任何作品的时候,脑子里都要想一下:作者这样说是否准确?是否有根据?只有这样清醒着读,读书时才不会被作者所左右,保持独立的判断。这就是批判性阅读。拓展阅读朱光潜的两种美,谈谈你对“无言之美”的认识。学生阅读后,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补充。四、作业布置无言之美是作者的第一篇美学论文,从观点到论述也许都有不完善的地方;文章发表近一个世纪了,学术在发展,或许有些认识已经过时了。请从“批判性阅读”的角度,再读无言之美,尝试质疑一下:你对哪些观点有疑问?你觉得哪些论述有漏洞?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论文,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你的质疑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