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韩非子》练习(含答案).pdf
-
资源ID:88101743
资源大小:4.32M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韩非子》练习(含答案).pdf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韩非子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口:“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日:“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目:“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目:“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日 和氏之璧”。夫珠玉,入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 注;宣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渔土危于然除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入主徘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外独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价。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燔 诗 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学矣。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入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选 自 韩非子和氏,有删改)注近习:国君身边的人。卖重:买卖权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B.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C.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D.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 是()A.“虽至死亡”与“虽父之不慈子”(墨子谦爱)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B.“厉王使玉人相之”和“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含义不同。C.“封君太众”和“今之众人”(师说)中的“众”的含义不同。D.“二子之言也已当矣”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讲完“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后,接着将论宝与“法术之士 向帝王进献“法术”的相似之处对应起来,将故事揭示的道理升华。B.作者认为人主对于法律的态度并不像和氏之璧那般急切,而下面的大臣和游说之民讨厌以法治国,习惯势力造成法术之道不行。C.吴起与商鞅两人都遭到酷刑,而当今的法术之士没有像吴起、商鞅那样甘冒危险阐明自己主张的,这是当今没有霸主的原因。D.作者善于把丰富的内涵在直观的形式中显现,如写大臣士民有如“玉人”,他们本来是鉴定璞玉的专家,却成为宝玉价值的否定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2)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历山之农者侵畔咒舜往耕焉,期年,则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垢,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球,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口:“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日:圣人之德化乎!”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目:“尧为天子。”“口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就,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试卷第2 页,共 14页无不陷也。或 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日: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韩非子.难一)【注释】历山:地名,据传舜曾在此耕地。畔,地界。硼:田边水沟。河滨:相传舜在此捕鱼。诋,水中高地,渔人立脚的地方。长:年长者。苦痛,粗劣而不坚固。藉,履行,操作。中程:符合法令规定。5.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词语是()A.且夫 B.是故 C.虽然 D.然则6.对第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法令朝令夕改,十天后,国家就会陷入无可挽救的境地中,哪里还要等待来年?B.法令一旦下达,将很快发挥作用,十天后,国家的问题就能得到纠正,何苦等待一年?C.法令在短时间内不断改变,十天后,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急中,怎么需要等待一年?D.法令早晨发出,过错到晚上就能纠正;反之,亦然。十天后国家就能统一,谁还要等一年?7.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8.本文第段主要借他人之口批驳了孔子对舜的评价。试结合文本,评析韩非子的批驳艺术。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若计,则毋以其败穷之。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日:“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丰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昔者弥子瑕有宠千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用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苏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夫龙冬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入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矣。(选自韩非 说难,有删节)注释:系縻:抵触、摩擦。刖:砍掉脚的刑罚。婴:通“接”,触犯、碰。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硬的一项是()A.彼自多其力 多:称赞B.暮而果大。其财 亡:失,指被窃C.人回往夜告弥子 间:间接地D.则g 矣 几:差不多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智再计以耳半啖君B.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忘其口味以啖寡人C.因问于群臣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D.武公怒而戮?夫龙之为虫也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得令文意的一项是()试卷第4 页,共 14页A.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凡是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B.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由这条途径得到的,是君主亲近不疑而又能畅所欲言C.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这两个人的话都恰当,而跟君主关系亲厚的臣子却被杀,跟宋国富人关系不好的邻居被怀疑,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困难D.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1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得令文意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手法来探讨游说君主的困难。B.郑国大夫关其思明知武公嫁女于胡君是麻痹敌人,但仍直言敢谏,最终被武公杀掉。C.作者通过弥子瑕的事例,进一步说明游说之士不可不了解君主的爱憎,然后再进说。D.在文章结尾,作者指出进说者要小心不去触动君主的逆鳞,就有游说成功的可能性。1 3.请将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乌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多日有巢氏。民食果旅蚌蛤,腥臊恶臭受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鲸、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稣、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乃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尧多王天下也,析粢之食,藜麓之羹;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雷,?为 民 先;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多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选 自 韩 非 子 五蠹)【注 工 作:出现。朝粢:泛指粗糙的粮食。藜蕾:泛指野菜。藜:野菜。1:豆叶。监门:看门的人,指看门的奴仆。雷:锹,掘土的工具。士橐:指做官和依附权势。橐:通“托”,依托,投靠。戾:暴虐。1 4.以下加点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号之曰有巢氏 尧之王天下也B.必为汤、武笑矣 论薄厚为之政C.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身执耒击以为民先D.腥臊恶臭地伤害腹胃 称俗加行也1 5.以下句子理解磔检当的一项是()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因此圣人不期望效法古代,也不效法固定不变的老规矩。B.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虽然看门奴仆服侍供养着,也不会在这方面吃亏了。C.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这不是疏远亲骨肉,而喜欢过路人,而是因为多和少实际上是不同的。D.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大家争相做官或投靠有权有势的人,不做地位低下的人,因为做官的权势重。1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观点。17.以下内容放在文章第一段末是否合适?请阐述理由。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口:“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日:“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试卷第6页,共14页罢兵而去。原人闻目:“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目:“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口:“攻原得卫者,信也。”文公问箕郑日:“救饿奈何?”对日:“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塞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目:“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于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日:“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日:“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目:“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李悝警其两和日:“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不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日:“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 自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改动)【注】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1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B.日/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C.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D.日/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1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成语“击鼓鸣金”即源于此。B.曾子名点,字皙,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参与编制了 论语,撰 写 大学 孝经等作品。C.“关市”指关下所设的市,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此处指掌管边境集市的官吏。D.“金”并非指金子,古代金属、钱币都称作 金”,此处指战国时期青铜制成的钱币。20.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国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国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曾子守信杀猪,通过身教来影响妻儿,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蒙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21.把文中画横线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2)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僻统,则所用之异也。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日:吾欲伐吴,可乎?”对日:“可矣。吾赏厚平信,罚严而吟。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目:“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心之罪。“人之涂其体,茗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吴起为魏武侯西河冬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日:”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彼也。及有件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日:”有能徙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田宅。“人争趋之。于是玫亭,一朝而拔之。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目:“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试卷第8 页,共 14页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娃,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日:“为其有所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这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予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韩昭侯使人藏萼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日:“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樗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桓去匹吴至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木.有予也。(节 选 自 韩非子内储说上)2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罚严而必 必:坚决B.比降北之罪 北:北方C.装濡衣而走火者 被:能“披”,穿着D.韩昭侯使人藏弊裤 弊:旧的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赏厚画信 某所,顶母立于兹B.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 故乡人号之“驼”C.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 得双石毛潭上D.以人之善战射也 但以刘日薄西山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B.吾闻明主之爱/-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C.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D.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2 5.下列对文中相差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d n),古代计量单位,1石约等于1担(即1 0斗),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B.菽(s h u),为豆类的总称,“赤菽”即“赤小豆”。菽为“五谷之一”,五谷:通常指稷、粟、米、秫、菽。C.“服丧而毁”,为亲人守丧哀痛过度而操作身体。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严格按照亲疏远近来制定,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缄麻,即“五服”。D.“式”,同“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西。“为之式”意为“凭轼向它(蛙)致敬2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着重写一个“试”字。先试,由于赏罚不明,谁也不去救火;再试,赏罚分明了,人们全力以赴去救火。越王从而看到了胜利的希望。B.李悝想要人们善于射箭,让人们射箭来决断诉讼,中靶子就胜诉,不中的就败诉。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急忙练习射箭。等到和秦国人打仗,使秦军大败。C.韩昭侯收藏破旧裤子,侍从批评他不仁,连破旧的裤子也不舍不得赏赐给身边的人,昭侯说了理由为自己开脱。此例与前面的那些事例形成对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D.选段运用举例论证,“奖赏优厚而守信用“,民众就会“唯命是听例如用吴起奖励搬车辕的人、宋都有人因服丧悲伤过度而亡等事例来论证。2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2 8 .文言文阅读第一段、第二段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许谁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圭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口:“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目:“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 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目:“攻原得卫者,信也。”文公问箕郑日:“救饿奈何?”对目:“信。”公曰:“安信?”目:“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试卷第1 0页,共1 4页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口:“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目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日:“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目:“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日:“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 自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注: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2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B.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日/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C.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D.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日/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3 0.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 是()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击金”则退。成语“击鼓鸣金”即源于此。B.“再”指第二次,“再三”就是两三次,在此指好几次。C.“关市”本是“关”与“市”的合称,但后来的“关市”也指关下所设的市,这是一种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的市场,文中指后者。D.“金”并非指金子,古代金属都称作 金”,战国时期“金”指的是青铜。31.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国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国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群臣左右谏日:“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郑文贞公 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日:“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 乙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日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日:“趋驾烦且之乘,使骆子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骆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以烦且之良而骆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韩非子)试卷第12页,共14页 注释 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赠道号为“文贞”。上,指唐太宗李世民。第,住宅。中:指宫廷。来谒:禀告。婴,即晏婴,又称晏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烦且,良马名。骋子韩枢:骆子,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韩枢,善于驾车的人。3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非亡者之本 寻向所有(3)传骑又至 至若春和景明34.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齐 景 公 游 少 海 传 骑 从 中 来 谒 曰 婴 疾 甚 且 死 恐 公 后 之 景 公 遽起 传 骑 又 至35.根据上面两则故事,以下叙述错误的项是A.魏征生病后,唐太宗派使臣送药频繁,并派专员随报病情。B.魏征死后,他的妻子拒绝了隆重的陪葬仪式,简化了葬礼。C.两次飞骑传报晏婴病危,齐景公有点六神无主,手忙脚乱。D.晏婴病情严重,景公即使有良马烦且,善驾韩枢也来不及。36.翻译划线句子(1)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2)趋驾烦且之乘,使骆子韩枢御之。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泯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今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西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氏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事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号?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日: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表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咂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故日: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干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孽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英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贲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选 自 韩非子 有度注:氓:通 泯 灭,尽。3 7.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群臣官吏皆为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务:从事,致力B.故事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审:明白,知道C.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中:合乎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过:超过(某个范围或限度)3 8.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他植者则不然。B.属数虽多,非收以尊君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亡国之廷无人串置杯靠则胶D.大臣务相尊,加不务尊君故舍汝顶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3 9.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度”意指治理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灭亡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结党营私的风气。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试卷第14页,共14页参考答案1.D2.D3.C4.(1)我伤心的是本来是块宝玉却被称作石头,本来是正直的人却被叫作骗子,这就是我伤心的原因啊。(2)裁减不急需的多余的职官,用(省下来的费用)供养精锐干练的将士。5.D6.B7.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孔子评价的批驳;论证上,为后文议论尧舜不能同时获誉、舜之德化措施效率过低等提供充足论据。8.采用“二难推理”,指出尧舜二人不能同时获圣人之誉的逻辑,因此孔子对舜评价中存在矛盾。以“自相矛盾”的寓言进行类比论证,生动形象地进一步说明孔子对舜的评价立足不稳。分析舜躬亲德化百姓的方式太过“无术”,不能真正完全一改天下风气,称不上“圣人”。把矛头指向儒家学说,治理天下不倡导人君就易而就难,是不能治理国家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抓住孔子评价中的矛盾,推翻其观点;采用多种论证方法,生动形象而说理透彻;论证层次清晰,从批驳孔子评价舜的话语,到批驳儒家学说的不够实际,层层深入,鞭辟入里,令人信服。参考译文:历山的农夫相互侵占田界,舜到那儿去耕地,满一年,田界划分合理。黄河边的渔夫争夺水中可以立脚的高地,舜到那儿去打鱼,满一年渔夫都推让年长的人。东方制造陶器的人所作陶器粗劣又不坚固,舜到那儿去做陶器,满一年而那里的陶器都很坚固。孔子感叹说:“耕田、打渔以及作陶器,都不是舜管理的事,而舜亲自去干这些苦活,这是为了纠正败坏的风气。舜确实是真正的仁爱,竟然身体力行处于劳苦之中而能使老百姓都顺从他。所以说:圣贤人的道德能感化人啊!”有人问儒生说:“当这个时候,尧在什么地方?”儒生说:“尧在做天子。”“既然这样,那么孔子又为什么认为尧是圣人呢?圣人在君位上明察一切,会使天下没有坏风气。如果种田的、打鱼的没有争执,陶器也不粗劣,舜又何必用道德去感化他们呢?舜去纠正败坏的风气,那么就是尧有过失。认为舜是贤能的,就会否定尧的明察;认为尧是圣明的,就答案第1 页,共 10页会否定舜的德化:不可能两者共存。楚国人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硬,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又夸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没有不能刺穿的。有人说:拿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怎样呢?那人不能回答。不可刺穿的盾和没有什么不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并存。现在尧和舜不可以同时称颂,就象没有什么不能刺穿的矛和不可刺穿的盾不能同时存在的道理一样。而且舜去纠正坏风气,一年纠正一个过错,三年纠正三个过错。舜这样的人为数有限,寿命也有尽头,而天下的过错没完没了,以贤人有限的生命去对付没完没了的过错,所能纠正的过错也就很少了。制定赏罚规定使天下必须遵行,下令说:符合法令规定的人受赏,不合法令规定的诛戮。法令早晨下达,过错到傍晚就能改变,法令傍晚下达,过错到第二天早晨就能改变,十天时间全国就可以纠正完毕,为什么要等到一年呢?舜尚且不用这个道理说服尧让天下人顺从自己,却去亲自操劳,不是显得很没有统治的办法吗?况且那种用自身受苦然后感化民众的做法,就是尧、舜也会感到困难。居于权势位置去纠正臣民的做法,平庸的君主也容易做到,要想治理天下,放弃平庸的君主容易成功的方法,遵行尧舜都难以实行的办法,和这样的人一起来治理国政是不可能的。”9.C10.B11.C12.B1 3.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但是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参考译文:凡是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凡是进说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说对象自夸之事而掩盖他所自耻之事。君主自夸力量强大时,就不要用他为难的事去压抑他;君主自以为决断勇敢时,就不要用他的过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败绩去困窘他。进说的主旨没有什么违逆,言辞没有什么抵触,这之后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这条途径得到的,是君主亲近不疑而又能畅所欲言。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于是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什么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答案第2页,共10页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明智,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这两人的话都恰当,但是重者被杀,轻者遭怀疑;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困难。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了。1 4.C1 5.A1 6.时 代 不 同,情况就不同,因此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要适应新出现的情况。(意对即可)(原文: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1 7 .示例:合适。(4点选3点)第一段主要提出圣人不期望效法古代,也不按固定不变的老规矩办事,应研究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并据以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也可以引用原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守株待兔 这个故事说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态度的可笑,从而也说明人认识事物、处理事物不可拘泥于古法,应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自己的行动方针.这则故事删去后,并不影响这段话的完整性,因为论点、论据都已说清。但它除了可以讽刺那些看不清环境变化而拘泥旧说和墨守陈规的人以外,还可以用来讽刺那些只知坐等时机,不肯极积努力的一流人物。使得文章针对性更强,论点更具说服力。而且,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在议论文中,运用这样的比喻论证可以增强说服力。不合适。第一段主要提出圣人不期望效法古代,也不按固定不变的老规矩办事,应研究当前答 案第3页,共1 0页的社会实际情况,并据以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也可以引用原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说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态度的可笑,从而也说明人认识事物、处理事物不可拘泥于古法,应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自己的行动方针。这则故事删去后,并不影响这段话的完整性,因为论点、论据都已说清,没必要再加故事重复论证。18.C19.B20.D21.(1)我跟士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离去,这是失去我的信用啊。(2)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我)看情况返回后给你杀猪。”(3)能使手不皴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鸣金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