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四十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pdf
四十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9分)夏州胡常侍罗隐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注】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十六国时夏王赫连勃勃于此筑城,后 称“夏州”。胡常侍:姓名不详,晚唐人,当时担任节度使在此驻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借典故起兴,写城楼巍峨、武器装备精良,突出了唐军的强大实力。B.颔联写景,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境相近。C.颈联写胡常侍以身许国、披肝沥胆,而无意求田间舍,为子孙谋取钱财。D.“仍闻”句写唐末风雨飘摇的现实,“深喜”句是对胡常侍的赞美和期待。答案:B。“与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境相近”错误。【解析】B项,“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句意为:鸿雁远飞,消失在辽远的天际,战马闲来,牧放在塞上的草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句意为: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该句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意境,而罗诗的颔联渲染的是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豪情,二者并不相近。(2)本诗气象宏阔、笔力雄健。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这一特点。(6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先通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再根据诗歌的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分析其“气象宏阔、笔力雄健”的特点。从诗歌内容角度看,本诗从典故出发,描写了边塞“征鸿过尽”“云阔”“战马闲来”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美景图;从情感主旨角度看,本诗是罗隐写给胡常侍的一首诗,通过“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表达了对胡常侍英勇戍边、为国尽忠、不谋私利的赞美和钦佩之情,讴歌了戍边将士忠贞报国的高贵品格。止 匕 外,本诗用词豪迈,表现了诗人自身积极乐观的爱国热忱。答案:选用了雄浑壮阔的边塞意象;讴歌了戍边将士忠贞报国的高贵品格;激荡着诗人积极乐观的爱国热忱。(每 点 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可酌情给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9分)雁门道中书所见(节选)金 元好问金城留旬淡,兀兀醉歌舞。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稽吐。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曳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单衣者谁子?贩汆就南府。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注】1 2 4 1 年,诗人北游金城县(今山西应县),归途经过雁门,目睹蒙古政权下百姓苦难,遂有此作。营幕,这里指军队。捶楚,指杖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在金城停留了十天,看到了城外百姓和城内官府苦乐不均的现象。B.百姓点亮火把,星夜劳作,却还是因为延误了官府的工期而遭受杖刑。C.面对百姓苦难,诗人生发了一种无力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无奈之感。D.“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两句,用景物描写烘托了百姓谋生的艰难。答案:B。【解析】B项,句意理解错误。“调度”意思是征调赋税,“急星火”意思是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参 见 陈情表。“逋负”意思是拖欠赋税。(2)诗人描写了百姓哪些方面的“惨”?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6分)答:【解析】“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一句引出下文中有关百姓生活惨淡的景象;“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穆吐”写去年夏秋间遭了旱灾,七月黍儿在吐穗,暗示了今年百姓将会无粮可收;“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写蒙古军一来,只一夜工夫,庄稼园竟然全踏为平地,点明百姓除了受天灾影响还有兵祸之乱;”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写官府征调壮丁急如星火,追索欠租严刑拷打百姓,写出了官府苛捐杂税的压迫使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答案:天灾无食之惨。“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稳吐”,写百姓去年遭遇天灾,预示今年无食。兵祸破家之惨。“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写百姓遭遇兵祸,庄稼荡为平土。赋逼税催之惨。“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写百姓遭遇征调,无力交税受到刑罚。(每 点2分,如有别的答案,合理亦可)3.(2 0 2 2 衡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9分)次韵孔宪蓬莱阁赵扑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遥思坐上游观远,逾觉胸中度量开。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注】这首诗是诗人赵扑为友人孔御史(宪,御史的省称)写的一首观潮的诗所做的和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蓬莱阁地势和建构之高,可以见出观潮视野的广阔。这一句采用倒装句法,有一种顿宕错落的艺术美。B.次句直抒胸臆,读之有一种水阁凌空、海风悠长的痛快淋漓之感,浩然之气油然而生,“哉”字加重了语气。C.颈 联 从“游观远”到“度量开”,将诗人观潮所见的阔大宏远景象过渡到心胸的开机包含了对故人的思念。D.尾联中一个“忆”字,写出了作者回忆从前所见观潮之景,由“遥思”对 方 而“忆”及自己,感情萦绕回环。答案:C。【解析】C项,“诗人观潮所见”不正确。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象。(2)近代陈衍在 宋诗精华录中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较“杜 老 之 吴 楚 东 南 一联,尚未知鹿死谁手”。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颔联好在哪里。(6分)套口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分析能力。颔联描绘了海水的壮阔雄浑,而且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说晨昏浮动之间,两潮涌现,足以见得大海的气势豪迈,波澜壮阔。构思巧妙,浑然天成。分析时结合诗句具体意思,分析得出其中妙处。答案:颔联感情豪迈,气势雄浑,具有一种豪壮之美;颔联写潮水,先说大海总汇江河百川之水,将天地包容在它的怀抱里,写出了大海的广阔和气派;第四句并没有正面描写潮水的气势,只写了晨昏两次起潮,令读者可以想见潮水之势大。(每点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9分)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鞋”,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注】飞较(k b n g):纵马疾驰。鞍,马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从浓密的柳树旁边纵马疾驰,露水拂落,衣衫湿润,行人心里感到沉重压抑。B.宿鹭孤影轻动,词人猜想它应是梦见常以为食的鱼虾,想象合理,生动有趣。C.词人上片写景,下片由景及人,摄取的沿途的几个镜头动静相生、形神俱到。D.本词语言风格简朴淡雅清丽,环境清新秀洁,人物风韵悠然,富有诗情画意。答案:A。“行人心里感到沉重压抑”错。【解析】A 项,由上片“飞鞍”及下片描景写人可推知,“重”是征衣因露水而湿重,并非行人心情沉重。(2)简要赏析“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两句的妙处。(6 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解析】本题考查结尾句的妙处,这两句又在前边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意蕴: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来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纯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答案:场景描绘逼真。词人选取浣纱女笑背行人归去、稚子啼哭两个极具乡村生活特色的镜头进行描绘,场景十分逼真。人物描写传神。“笑背行人”这一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一位纯朴友善、略带几分羞涩的山村妇女形象。情感表达含蓄。词人通过以声衬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极富生活气息的乡村夜景图,含蓄地表达了对清幽环境的喜爱、对淳朴民风的赞赏。(6分。每 点 2分,妙 处 1 分,分 析 1 分,言之成理即可)5.(2 0 2 2 黑龙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9分)乌江项王庙严遂成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 不独为灵均。【注】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招魂:楚辞中 有 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灵均:屈原字灵均。(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B.颔联借用“赦 汉 和 亡 秦 ,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D.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答案:C。“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表述错误。【解析】C项,颈联只写了项羽不重视人才的一面,只写了失,也并不全面。(2)同样是凭吊项羽,下面这首 夏日绝句与 乌江项王庙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解析】从“功罪千秋问鬼神”“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可见,诗人对项羽功业的赞美之意,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同样,是赞美之意;但“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中,也包含了对项羽爱恨交织,他虽然建立起伟大的功业,却也在楚汉之争中决策错误,导致功业未竟,但作者仍旧愿意为他招魂,足见作者对他的怀念、推崇;而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是对南宋朝廷渡江后偏安一隅的讽刺。答案: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严诗中还包含有对项羽功业未竟的惋惜,李诗中还包含着对苟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教师专用司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9分)送人过卫州杨巨源忆昔征南府内游,君家东阁最淹留。纵横联句长侵晓,次第看花直到秋。论旧举杯先下泪,伤离临水更登楼。相思前路几回首,满眼青山过卫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追溯过往,当年与友人在征南幕府共事,也曾在友人家经常逗留,足见两人相知之深。B.颔联转写别后重逢的场景,纵意联诗通宵达旦,尽情赏花直到秋来,极言今日相聚之欢。C.别筵上情难自抑,未饮下泪;行舟已远,犹复登楼远眺;颈联描摹送别之景,如在目前。D.无论叙事还是描写,诗中语言朴实无华,不刻意雕琢,但诗意醇厚,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答案:B。“极言今日相聚之欢”错。【解析】B项,颔联回忆过去交往内容:作诗联句经常是通宵达旦,从开春起连续赏花,直到秋天花都开尽了。如此朝夕相处,是非常亲密的。为下文的离别做铺垫,昔日的欢愉正反衬今日离别的伤痛。(2)这首诗借古抒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摇曳之致”意为抒情含蓄曲折,考生可从内容和抒情手法角度赏析。尾 联”相思前路几回首,满眼青山过卫州”,设想友人离京后的情景,意为:在开赴边地的路上,不知有多少次回头张望,思念朋友啊,又不止是思念朋友。看不见朝廷了,只有满眼太行,无比凄凉。此句属于从对方起笔生情的虚写手法,想象朋友频频回望,恰是对朋友的牵挂和惦念;自己不能一路相送,想象“满眼青山”陪伴朋友前行,委婉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和祝福。答案:尾联纯用虚写,不写自己,而从对方着笔,想象友人途中频频回望,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不直言劝慰,而是想象友人此去,一路青山做伴,来表达对友人的祝福。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9分)赠张旭(节选)李顽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注】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终生坎坷,穷愁潦倒。太湖精:张旭生长于吴县,故时人称 其 为“太湖精”。相传他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创作状态近于疯狂。丹经:道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两句是全诗的总纲,诗人以酒破题,足见酒在张旭一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B.“皓首”句,写出了张旭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和竭尽终生献身于书法的痴狂。C.“太湖精”这一称呼体现出友人之间的融洽无间,也含有对张旭出神入化书法的赞美。D.“瞪目”二句从多角度详细描述了张旭酒后的状态,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以致自己不知道醉与醒。答案:选D。“多角度详细”“自己不知道醉与醒”错误。【解析】D项,“多角度详细”表述错误;“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原因分析不当;“自己不知道醉与醒”理解错误,应是张旭的那种状态,让别人不知道他是醉还是醒。(2)张旭身上“豁达无所营”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第51 0句简要分析。(6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特点,解答时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诗句分析。答案:居住环境的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的屋舍,庭院和内堂里都长满了野草,虽一片荒芜,但不以为意。在一问一答中概述身世:诗人明知友人住处荒凉颓败而故意发问,友人的回答看似解嘲,实则隐含身世,表现出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借日常行为表现:一手拿着蟹螯,一手拿着道书,行为之放诞无忌,正表现了人物心胸淡泊、及时行乐,对于富贵名利的无所谋求。(每 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题胡逸老致虚庵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赢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注】胡逸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详,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房。箴(y i ng):竹箱。灵台:指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叙议结合,褒贬分明,在对比中凸显了胡逸老不同凡俗的淳厚家风和高雅品格。B.正如蚌胎滋养出明月珠一样,有诗书家教和扶贫济困的德行,友人家必定俊才辈出。C.于友人处盘桓,闲看山卧听水,山水之妙不仅悦人耳目,更能荡涤心灵,澡雪精神。D.名 为“题胡逸老致虚庵”,诗句却无一处写庵,通篇着墨于表现和赞美庵主人的精神生活。答案:D。“诗句却无一处写庵,通篇着墨于表现和赞美庵主人的精神生活”错。【解析】D项,颈联写的就是致虚庵的环境和庵居的见闻感受,且 开 头“藏书万卷”也点出了致虚庵作为书房的功用;另外,本诗赞美庵主人的同时也有抒写自己情志的意味。(2)诗歌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解析】“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是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写的是致虚庵的环境和庵居的见闻感受。致虚庵山环水绕,环境清幽,在这里可以观山听水。此句写景叙事,写山水之景,叙观山听水之事,景中含情,即事抒情,生活在这里感到悠闲从容,胸襟自然就洒脱澄明。在结构方面,需要考虑颈联与诗题、前后句子的关联。颈联正面写致虚庵,题目是“题胡逸老致虚庵”,点扣题目。首联写胡逸老不同凡俗的淳厚家风和高雅品格。颔联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诗歌前两句没直接写庵,颈联才写庵,写庵环境清幽,写在庵内观山听水,实际上还是为了衬托人物,表明人物的闲雅从容,澄明洒脱。颈联观山听水,尾联说“观山观水皆得妙”,直接抒情议论,表明观山观水的妙趣,同时表明外物不能污染内心,山水可以涤荡内心,颈联为尾联直接抒情议论做铺垫。答案:情感表达:颈联描述了致虚庵山环水绕的清幽环境和观山听水的生活情状,景中含情,即事抒情,间接表现了人物心境的闲雅从容,胸襟的澄明洒脱。结构安排:颈联从前面的直写其人转入写庵(衬人),点扣题目,并为尾联直接抒情议论做铺垫。(每 点 3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