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榆林八年级(上)段考物理试卷(附答案详解).pdf
2021-2022学年陕西省榆林十二中八年级(上)段考物理试卷1.下列现象属于熔化的是()箸A.清晨枝叶上形成露珠太阳升起后浓雾渐散2.下面列举的语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从物理学角度来解读,也别有生趣,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A.”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此过程中铁棒的质量减小B.“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时的体积减小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后金石的密度不变D.“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流的过程中密度减小3.对一些常见物品长度的估测,其中与实际相符的是()A.圆珠笔的长度约15cm B.拇指甲的宽度约5csC.教室门框的高度约500/”巾 D.课桌的高度约5 00mm4.我国发射的“神舟”飞船返回舱的表面有一层叫做“烧 蚀 层”的物质,它可以在返回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烧蚀层能起这种作用,除了它的隔热性能好外,还由于()A.它的硬度大,高温下不会损坏B.它的表面非常光滑,能减少舱体与空气的摩擦C.它在熔化和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D.它能把热辐射到宇宙空间5.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赛龙舟、吃粽子也成为人们过节的重要习俗。小彤看见妈妈在家煮粽子时,锅中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继续煮。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改 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能更快的将粽子煮熟B.用“大火”可使水沸腾更剧烈,沸点升高,不应该改用“小火”C.水沸腾后,改 用“小火”水温升高较慢,锅中水不易被烧干D.水沸腾后,用“大火”或“小火”煮,水温都不变,用“小火”煮可节能6.下列测量记录结果错误的是()A.1 1 p H j 1 1 1 1 1 fi n 1 1 13 4 cm木块长度:1.4cm被测物体质量:28.4g:53.5c7.关于误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容易产生误差B.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就越小C.无论科学技术怎么发展,人们都无法避免误差的产生D.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使误差减小8.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下列情况中会出现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的是()A.游码没放在零刻度线,就调节横梁平衡测量物体的质量B.使用已被磨损的祛码C.按游码右端所对的刻度读数D.横梁没有平衡,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就进行测量9.水中游动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Is可跑40?;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lmin能飞5/on.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A.猎豹速度最大 B.旗鱼速度最大 C.褐海燕速度最大D.三者速度一样大第2页,共18页1 0 .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 m/s,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4 m/s,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1 0m/sB.5 m/sC.4.8 m/sD.2 m/s1 1 .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滴水的密度小于一桶水的密度 B.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密度大C.同一种物质,密度跟体积成反比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1 2 .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可知()252015105 10 15 20 25 v/cm3A.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B.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C.乙物质的密度为0.5 k g/川D.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4:11 3 .随着科技的发展,过 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 冰 在 空 气 中 迅 速 吸 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 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1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画“糖人”,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用小勾子将糖汁在玻璃上或刻画有戏曲人物、小动物等的造型模板上,待糖汁(填物态变化名称)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夏天,柏油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由 此 可 以 判 断 柏 油 是。(选 填“晶体”或“非晶体”),平邑一月份的平均气温 是“一 5.3”,读作。1 5 .现有由同种材料制成的A、8 两个金属球,其中有一个是实心的,它们的质量分别1 6 0 g、6 0 g,体积分别为2 0 c m 3、1 2 c m 3,实心球是,它的密度是 g/cm31 6 .采用高压锅做饭,是利用了锅内水上方的气压_ _ _ _ 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1 0 0,从而使煮饭比较省时间。(本题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 7.一个质量为0.5 k g 的玻璃瓶,盛满水时称得质量是1.5 k g,则这玻璃瓶的容积是m 3.它最多能装 kg的酒精(酒精的密度p 酒替=0.8 x 1。3 卜 9/机3)。1 8.Mg的水凝固成冰,其质量_ _ _ 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体积(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9.两个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球,它们的体积之比为2:3,则 它 们 的 密 度 之 比 为,质 量 之 比 为。20.小明在火车站坐火车时,感觉自己坐的火车开始向北行驶,他看看站台,发现原来是对面的火车在向南行驶,而自己坐的火车并没有开动。“小明感觉自己坐的火车开始向北行驶”是以 为参照物,“自己坐的火车并没有开动”是以为参照物。21.学校运动会百米赛跑项目中,小迪起跑后2s末速度为6 m/s,终点冲刺时速度达到9.8 m/s,在冲刺阶段小迪超越了小杰同学,领先到达终点,最终以12.50s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并打破学校纪录.在超越小杰的过程中,以小杰为参照物小迪是的,小迪比赛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m/s.22.如图是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2,6 S 10 12 时间;min乙(1)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由 乙 图 知 晶 体 熔 化 时 的 特 点 为 继 续 加 热 温 度 ,该物质的熔点为(3)在第6min时 该 物 质 处 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4)实验完毕后,小组同学将试管中的物质换成了水,然后继续使用相同器材加热,想要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当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之后,试管中的水(选填 能”或“不能”)沸腾,这是因为。23.小明测量一个塑料块(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 处,发现指针静止10080604020-三1=-三-三一-三一-=|=三=一二|=三|=-|=第4页,共18页时如图甲所示,应 将 平 衡 螺 母 向(选 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塑料块的质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盘中所加祛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所测塑料块的质量为 g。(3)因塑料块的密度小于水,小明在塑料块下方悬挂了一铁块,按照图丙所示的顺序,测出了塑料块的体积,则塑料块的密度是 k g/m(4)分析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明在测体积时的操作顺序会引起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_ _ _ _ _ _(选填“偏大”或“偏小”)24.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8、C 三个位置时显示的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贝(1)该实验的原理是:;(2)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测量仪器,如果甲小车到达C 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 使 所 测 量 的 速 度 偏;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并且底部用金属片挡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 _ _ _ _(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3)小车在AB段 运 动 的 路 程 是 d m,在 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以c是m/s;在 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以0是 m/s,通过分析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 动 到 底 端 的 过 程 中(选 填“是”或 者“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测量仪器,如果让小车过了 4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以0偏。(填“大”或“小”)(5)如果某同学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选填“正确”或“不正确”)。25.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某人驾驶汽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7 2 k m/i,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减速的反应时间为0.5 s,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行驶距离为40?。则:(1)从开始减速到汽车停止的刹车距离为多少?(2)若他一边打电话,一边以相同的速度开车,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行驶距离为46m,假设刹车距离与(1)相同,那么这一次他打电话的反应时间为多少?(3)通过以上计算,你对司机有什么建议?发现情况 开始刹车时 车辆停止时一 反 应 过 程-制动过程26.一个铜球质量是89g,体积是30cm3,(j)=8.9 g/cm3),求:(1)判断该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计算说明);(2)若为空心,则空心部分体积为多少;(3)将其空心部分铸满某种液体后,球的总质量为105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第6页,共18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解:人 清晨枝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现象的;故A错误。8、浓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浓雾散去是因为小水珠变成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8错误。C、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变成了水是熔化现象;故C正确。、铁丝网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错误。故选:Co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的判断。分析物态变化时,首先要分析生成物的状态,然后再分析是由什么状态的物质形成的,从而判断出是什么物态变化。2.【答案】D【解析】解:A、铁棒在磨成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铁去掉了,因而铁棒中所含铁比原来减少了,所以其质量减小。故本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8、根据生活经验可判断蜡烛燃烧时的体积减小。故本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镂后金石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它的密度不变。故本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水流的过程中,水的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其密度不会改变,故本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质量和密度的本质。质量和密度都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质量不随物质的位置、状态、温度、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对于同一种物质,在确定的温度和状态下,密度是不变的,与它的体积、质量、位置等无关。判断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改变关键抓住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发生变化,如果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其质量就不会改变;在确定的温度和状态下,判断一个物体的密度是否改变关键是抓住“这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如 果“这种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其密度就不会改变。3.【答案】A【解析】解:人 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 8 c m圆珠笔的长度略小于此数值,在15C7M左右。故A符合实际;B、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在2 c a左右,拇指指甲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2 c s左右。故8不符合实际;C、老师的身高在170cm左右,教室门框的高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00cM=2000?mn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a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00nwn左右。故。不符合实际。故选:Ao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nz;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vn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机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4.【答案】C【解析】解:“烧蚀层”的物质在遇到高温时会发生熔化和汽化现象,在熔化和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以保证飞船温度不至于太高;故选C.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熔化和汽化都是需要吸热的.掌 握“固态-液态-气态 三态之间变化名称,以及吸热和放热情况,并能应用于生活中,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的物态变化.5.【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沸腾的特点和沸点知识,难度较易。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与用火的大小无关。【解答】4、改 用“小火”不能改变水的沸点,不符合题意;8、改 用“大火”不能改变水的沸点,不符合题意;C、水沸腾后,无 论 用“小火”还 是“大火”,水的温度都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水沸腾后,用“大火”或“小火”煮,水温都不变,用“小火”煮可节能,符合题意。故选。6.【答案】A第 8 页,共 18页【解析】解:由图知:A、刻度尺上l c 之间有1 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 m =l r m n,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物体左侧与3.0c m 对齐,右侧与4.4c n i 对齐,估读为4.40c 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 =4.40c m 3.0cm=1.40c m。此选项错误;B、在量筒上,l Oc n?之间有5 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2 c m 3,即量筒的分度值为2 06 3,液面最凹处与44c m 3相平,所以液体的体积为44c m 3=44m l。此选项正确;C、在天平的标尺上,1 g 之间有5 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是0.2 g,即天平的分度值为0.2 g;被测物体的质量为m=2 0g+5 g +3.4g =2 8.4g。此选项正确;D、温度计上1 0之间有1 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6 0”在“5 0”的上方,液柱最高处在两者之间,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为5 3.5.此选项正确。故选:A o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 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 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所对刻线相平;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首先要明确标尺的分度值,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祛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对刻度之和;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7.【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解:A、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容易产生错误,而不是产生误差,故 A错误;8、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就会越小,故 B正确;C、误差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无论科学技术怎么发展,人们都无法避免误差的产生,故 C正确;。、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使误差减小,故。正确。故选:A。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减小误差。此题考查学生对误差及其减小误差方法这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训练学生正确认识误差,以及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途径等一系列知识点。8.【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解:A、游码没放在左端的零刻度线,说明在测量之前就已经使右边有了一定的示数,而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它,当读数时,再加上游码先前的示数,必然偏大,故A不符合题意;8、磨损的祛码会使其质量变小,就必须多添加或多移动游码的位置,从而使最终的读数变大,故8不符合题意;C、按游码右端所对的刻度读数会使游码对应的值偏大,造成测量的最后结果偏大,故C不符合题意。、横梁没有平衡,指针偏向右侧,说明一开始右侧的质量就偏大,而这一部分质量是不能通过祛码和游码读取出来的,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符合题意。故选:D o(1)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的偏向直接反映了哪一侧的质量会偏大,因此对最终的测量结果会造成影响;(2)磨损的跌码质量会变小,但读数时我们仍会按标注的质量读取,因此也会影响测量结果;(3)游码相当于加在天平右侧的小祛码,如果没测量之前,游码就已经有了示数,也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天平是精密的测量仪器,在调节、使用以及日常保养中,都有一些特定的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全面了解。9【答案】C【解析】解:旗鱼的速度%=1 08km/h=1 0 8 x -m/s=30m/s;3.6猎豹的速度“2 =母=3?=4(h n/s;褐海燕的速度内=?=8 3 3 m/s;C3 60S比较可知,褐海燕速度最大。故选:C o根据u =:求出猎豹、褐海燕和旗鱼的运动速度,将速度单位换算统一,进行比较。此题考查的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物体速度的换算。1 0.【答案】c第10页,共18页【解析】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h =青=言,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0=走=白,v2 2V2物体全程时间t =t i +12,全程平均速度v -=一 =J=玛 里=吆3江=4.8 a/s。t t i+t z 再+荻%+外 6 m/s+4m/s故选:C o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X 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 2,则总时间为t =t i +t2,用公式U=3 十算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用公式U=(去计算。1 1 .【答案】。【解析】解:A、一滴水和一桶水是同一状态下的同一物质,其密度相同,故 A错误;B、固体的密度不一定都大于液体的密度,如:固态软木的密度比一般液体的密度小,液态水银的密度比一般固体的密度大,故 2错误;C、对于同一种物质,在确定的温度和状态下,密度是不变的,即物质的密度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不能理解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故 C错误;。、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故。正确。故选:D 密度是重要的物理量,代表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其密度相同,不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其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此题考查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明确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以及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时的质量,便可选出答案。1 2 .【答案】D【解析】解:4、图象的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由图象可知,当甲和乙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大,A错误:以由图象可知,当甲和乙的体积相同时,甲的质量大,故 B错误;C、体积为1 0。徵3 的乙物质的质量为5 g,则乙物质的密度p,二 工 二 二0.5 g/cm3=0.5 x 1 03kg/m3,故 C 错误;D、体积为l O c n?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 0 g,则甲物质的密度:。用=言=,=2 glew?=2 x 1 03kg/m3,则p*:p=2 g/cm3:0.5 g/cm3=4:1,故。正确。故选:D o(1)图象的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由图象可知,当甲和乙的质量相同时,甲、乙的体积大小关系:(2)由图可知,当甲和乙的体积相同时,甲、乙的质量大小关系;(3)由图可知,体积为10cm3的乙物质的质量为5 g,利用密度公式求乙物质的密度;(4)由图可知,体积为lOcn?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0g,可求甲物质的密度,进而求出甲乙的密度之比。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利用好物体的徵-/图象,从中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13.【答案】升华 凝华 熔化【解析】解: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过程中,干冰进入云层,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小冰晶渐大后下落,遇到暖气流吸收热量,熔化为液态,形成降雨。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固态二氧化碳即干冰变为气体,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由于升华要吸收热量,所以致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从而使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粒,此过程中,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而小冰粒遇到暖空气时,遇热变为雨点,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因此属于熔化现象,可根据上面的分析准确进行填空。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的判断。分析物态变化时,首先要分析生成物的状态,然后再分析是由什么状态的物质形成的,从而判断出是什么物态变化。对干冰这种特殊物质所形成的物态变化要记住。14.【答案】凝 固 非 晶 体 零 下 5.3摄氏度或负5.3摄氏度【解析】解:将糖汁淋在玻璃上或刻画有戏曲人物、小动物等的造型模板上,糖汁放出热量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这样就做好了栩栩如生的“糖人”;夏天,柏油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说明柏油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5.3”,读作:零下5.3摄氏度或负5.3摄氏度。故答案为:凝固;非晶体;零下5.3摄氏度或负5.3摄氏度。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该过程是吸热的;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称为凝固,该过程是放热的;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具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5.3”读作零下5.3摄氏度或负5.3摄氏度。该题考查物态变化、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温度的读法,要记住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属于识记内容。15.【答案】A8第12页,共18页【解析】解:A的密度P 4 =,=建=8g/cm3,B的密度PB=源=翟*=5 g/cm3,PA PB,所以实心球是4,制作这个球的材料密度是8 g/c z n 3。故答案为:A;8。先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各自的密度,再进行比较,密度大的为实心,密度小的为空心。本题考查密度的计算,关键是利用密度来判断物体是实心还是空心,这也是鉴别物质的一种方法。1 6.【答案】高于 高于【解析】解: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随着表面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降低。高压锅内的气压大于一标准大气压,所以锅内沸点高于1 0 0,很容易把食物煮烂。故答案为:高于;高于。要解答此题需掌握液体沸点与气压间关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本题考查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是一道基础题,较简单。1 7 .【答案】1 x 1 0-3 ;0 8【解析】解:(1)玻璃瓶的质量巾1 =0.5 kg,装满水的总质量爪2 =1 5 k g,瓶中水的质量:m 水=如 一四=L5 kg 0.5 kg 1 kg,水的体积(玻璃瓶的容积):%=%=IX 温削3=1 X 1 0-3-;装满酒精的体积:V酒精=丫容=1 x I L 3 m 3;酒精的质量:租 酒精=P酒*容=0.8 x x 1 x 1 0 =0.8kg。故答案为:1 x1 0-3;0 8。(1)已知玻璃瓶的质量,装满水时玻璃瓶的质量,可求水的质量,由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求出水的体积(玻璃瓶的容积)。(2)求出了玻璃瓶的容积(盛满酒精的体积),知道酒精的密度,利用密度公式求出玻璃瓶所能装酒精的质量。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变形应用,瓶子容积实际上就等于瓶中水的体积,求酒精质量的关键是求出瓶子的容积。1 8.【答案】不变;变大【解析】解:1 四 的水凝固成冰后,状态改变了,因为质量不随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其质量不变,还 是1 kg;水凝固成冰后密度变小,由/=当可知,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p故答案为:不变;变大.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体积等于质量与密度的比值.正确理解质量的不变性、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密度公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 9 .【答案】1:1 2:3【解析】解:因为是同种材料的实心球,所以密度之比是1:1;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所以质量之比是2:3。故答案为:1:1;2:3 根据密度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可得出密度之比;对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知道密度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能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2 0 .【答案】对面向南行驶的火车站台【解析】解:小明以对面向南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对面向南行驶的火车是静止的,他与对面向南行驶的火车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所以感觉自己坐的火车开始向北行驶;小明以站台为参照物,他与站台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所以,自己坐的火车并没有开动”。故答案为:对面向南行驶的火车;站台。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此类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出解释,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2 1 .【答案】前进;8【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就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此题关键是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2)已知路程和时间,利用V =:计算小迪同学百米比赛时的平均速度即可。【解答】第14页,共18页(1)小迪在超越小杰的过程中,小迪与小杰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故以小杰为参照物小迪是运动的;(2)小迪百米比赛时的平均速度:=:=黑=8 m/s。故答案为:前进;8。2 2.【答案】(1)晶体。(2)不变;6 0 o (3)固液共存(4)不能;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解析】解:(1)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6 0 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2)由题中图乙可知,该物质熔化图像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6 0 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为6 0。(3)由图乙可知,在第6 m i n时,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4)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图中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虽然继续加热,因试管内外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故答案为:(1)晶体。(2)不变;6 0。(3)固液共存(4)不能;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本题考查水浴法的应用和晶体的熔化特点,从图像中获取有用信息是解题关键。23.【答案】零 刻 度 线 右1 8.4 0.9 2 x 1 03偏小【解析】解:(1)天平在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调平衡时,首先将天平放在水面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由图乙可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边,则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横梁平衡;(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塑料块的质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祛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读数,由图乙可知,塑料块的质量m =1 5 g+3.4 g=1 8.4 g;由图丙可知,塑料块的体积,=6 0 m L-4 0 m L=20 m L=20 c m3;则塑料块的密度p=益 尊=0.9 2 g/cm3=0.9 2 x 1 03kg/m3;(4)由图丙可知,小明在测体积时的操作顺序会使塑料块沾水而导致所测的体积值偏大,由p=可知,计算出来的密度值会偏小。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右;(2)1 8.4;(3)0.9 2 X 1 03;偏小。(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如果指针没有指在分度盘的中间红线处,则要通过调节平衡螺母来使天平平衡,如果向左偏,则需要向右调节平衡螺母:(2)天平读数时,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祛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读数;(3)根据图丙读出塑料块的体积,利用p=/计 算出塑料块的密度;(4)由图丙可知,小明在测体积时的操作顺序会引起所测的体积值偏大,根据密度公式可知,计算出来的密度值会偏小。本题考查了天平的正确使用和读数、量筒的使用、实验误差的分析以及密度的计算,尤其注意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的测量。24.【答案】v =1小 时 间 4.0 0 0.5 0.3 不 是 大 不 正 确【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要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所以本实验的原理是:v =p(2)如果小车过了 C点才停止计时,会使所测时间偏大,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测量的速度会偏小;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是为让小车运动速度不会过快,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就可以在不同位置停下来,便于测量时间;(3)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3”,小车在A B 段 运 动 的 路 程=4.00d m;在 8 c 段运动的路程:SBC=5.00d m =0.5m,运动的时间:t p c =I s,在 B C 段运动的平均速度如c =衿=与上=0.5m/s;3c 1s在 AC段运动的路程:sx c=9.00d m,运动的时间:t 4c =3s,在 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言=等=0.3n i/s;由于为C 勿C,所以可以知道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如果过了 A才开始计时,会导致计时落后,所测时间偏小,则计算出来的速度会偏大;(5)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的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 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 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8 C 段的时间,所以他的做法不正确。故答案为:(1)U =:;(2)小;时间;(3)4.00:0.5:0.3;不是;(4)大;(5)不正确。(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要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得出;(2)如果小车过了 C点才停止计时,会使所测时间偏大,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测量的速度会偏小;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是为让小车运动速度不会过快,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就可以在不同位置停下来,便于测量时间;(3)由图甲可以直接读出A B 段的路程;由图读出B C、AC段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 用 可 以 计 算 出 8 C、AC段的平均速度;通过比较两个速度的大小关系,可以知道小车的运动情况;(4)如果过了 A才开始计时,会导致计时落后,所测时间偏小,则计算出来的速度会偏大;第 16页,共 18页(5)若让小车从8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所测的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 到 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 C 段的时间与A 3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8 C 段的时间,本题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注意考查实验原理、实验误差的分析、刻度尺的读数以及速度的计算。25.【答案】解:(1)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减速的反应时间:=0.5 s,某人驾驶汽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72km/h=20m/s;由v=:可知,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减速的反应距离:Si=vtx=20mls x 0.5s=10m;从开始减速到汽车停止的刹车距离:$刹=s-=40m-10m=30m;(2)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行驶距离:s=4 6 m,刹车距离:s捌=30m;这一次他打电话的反应距离:s2=s-s刹=46m-30m=16m;由v 可知,这一次他打电话的反应时间:t2=0.8s;(3)严禁酒后驾驶。答:(1)从开始减速到汽车停止的刹车距离为30俄;(2)这一次他打电话的反应时间为0.8s;(3)严禁酒后驾驶。【解析】(1)某人驾驶汽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72krn/i,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减速的反应时间为0.5 s,利用=:可以计算出制动过程通过的距离;用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行驶距离减去反应过程通过的距离就是制动过程通过的距离。(2)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行驶距离减去制动距离就是反应距离,利用可以计算出这一次他打电话的反应时间;(3)严禁酒后驾驶。本题考查速度、路程等的计算,理清题意,并能准确的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是解决该题的关键,知道司机有反应时间,汽车有制动时间,可很好的防止车祸的发生,再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26.【答案】解:(1)由p=可得,89g铜的体积:V铜=三 10 cm3,铜 P 铜 S.9g/cm3因了犯 曝,所以,铜球是空心的;(2)空心部分的体积:曝=嗫-V铜=30cm3-10cm3=20cm3;(3)在空心部分装满某种液体后,液体的质量:tn液=105g -8 9 g =1 6 g,液体的体积:V =V =2 0 c m3,液体的密度:2液=产=盛 篇=0.8 g/c zn 3。液答:(1)该球是空心的;(2)空心部分体积为2 0 c m 3;(3)这种液体的密度为0.8 g/c m 3。【解析】(1)已知铜球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求出铜球中铜的体积,然后与所给球的体积相比较,若两者相等则该球是实心的,否则是空心的;(2)用球的体积减去铜的体积即为空心部分体积;(2)用总质量减去空心铜球的质量即为注入液体的质量,因为空心部分注满液体,贝蛇=嘎心,然后利用密度公式p =/即可求出液体的密度。此题考查的是空心混合物的密度计算。需要注意的是空心部分的体积就等于空心部分所装液体的体积,这是此题的突破点。第18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