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文言文真题挖空训练(全国甲乙卷+新1卷2卷).pdf
01全国甲卷(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齐 助 楚 攻 秦,取(攻 占、攻 取)曲 沃。其 后 秦 欲 伐 齐,齐、楚 之(主谓 间 助 词,取 独)交 善(交 好、友 好),惠 王 患(担 心)之,谓 张 仪 曰:“吾 欲 伐 齐,齐、楚 方(正 当、正 在)欢(交 好、友 好),子 为(替、给)寡 人 虑 之,奈 何(怎 么 办)?”张 仪 曰:“王 其(还 是,表 委 婉 商 量 语 气)为 臣 约 车(准 备 车 马)并(和)币(金 钱),臣 请 试 之。”张 仪 南(n作状,到 南 方)见 楚 王,曰:“今 齐 王 之 罪 其(恐 怕、大 概,表 示 推 测、估计)于 敝 邑(古 代 对 本 国 的 谦 称,犹 言 偏 僻 的 地 方)之 王 甚 厚 现在对秦王 来 说 齐 王 的 罪 恶 是 最 严 重 的 ,敝 邑 欲 伐 之,而 大 国(尊 称,指 楚 国)与 之 欢。大 王 苟(如 果)能 闭 关 绝(断 绝 邦 交)齐,臣 请 使(让)秦王献 商 于 之 地,方(方 圆)六 百 里。若 此(如 果 这 样),则 是 北(n作 状,在 北 面)弱(使 动,使 削 弱)齐,M.(n作v,施 加 恩 惠)于 秦f状语后 置 句,在 西 面 对 秦 国 施 加 恩 惠 ,而(并 且,表 递 进)私(动 词,私人占有)商 于 之 地 以 为(作 为)利 也,则 此 一 计 而 三 利 俱 至。”楚 王 大 说(通“悦”),宣 言(指 特 意 宣 扬 某 种 言 论,使 人 周 知)之 于(介 词,在)朝 廷 曰:“不毅(也 作“不 谷”,古 代 诸 侯 自 称 之 谦 辞)得 商 于 之 田,方 六 百 里。”群臣闻 见 者 毕(全、都)贺,陈 轸 后(最 后、后 来)见,独(唯 独)不 贺。楚 王 日:“不 毂 不 须 一 兵 不 伤 一 人 而 得 商 于 之 地 六 百 里 寡 人 自 以 为 智矣诸士 大 夫 皆 贺 子 独 不 贺 何 也”f我 不 派 遣 一 个 士 兵,不 伤 亡 一 名 将 士,就得到商 于 六 百 里 土 地,我 自 认 为 这 是 非 常 明 智 的,朝 中 百 官 都 向 我 道 贺,只有 你 一 个 人 不 道 贺,这 是 为 什 么?陈 轸 对 日:“臣 见 商 于 之 地 不 可 得,而(表 转 折,反 而)患(祸 患)必 至 也。”王 曰:“何 也(为 什 么)?”对 曰:“夫 秦 所 以(的 原 因)重(重 视)王 者,以(因 为)王 有 齐 也。今地未可 得 而(却,表 转 折)齐 先 绝,是 楚 孤(宾 语 前 置,使 楚 国 孤 立)也,秦 又 何(怎 么 会)重(重 视)孤 国?且(况 且,何 况)先 绝 齐,后 责(索取)地,必 受 欺 于 张 仪。是 西 生 秦 患,北 绝 齐 交,则 两 国 兵 必 至 矣。”楚王 不 听,曰:“吾 事 善 矣!子 其 弭(停 止)口 无 言,以 待 吾 事。”我的计划 已 经 妥 当 了,你 就 闭 口 不 要 多 说,就 等 待 看 我(得 到 割 地)吧 楚王使(派 遣)人 绝 齐。张 仪 反(返 回),秦 使 人 使(出 使)齐,齐、秦之交阴 合(暗 中 合 盟)。楚 因(于 是)使 一 将 军 受 地 于 秦。张 仪 知 楚 绝 齐 也,乃 出 见 使 者 曰:“从 某 至 某,广 从(纵 横)六 里。”使 者 反 报 楚 王,楚王大怒,欲 兴 师(发 动 军 队)伐 秦。陈 轸 曰:“伐 秦,非 计 也。王 不 如 因 而(趁机)赂 之 一 名 都(大 点 的 城 池),与 之 伐 齐,是 我 亡 于 秦 而 取 偿 于 齐 也 损失 在 秦 国 手 里 的 再 从 齐 国 补 偿 回 来 。楚 王 不 听,遂 举 兵 伐 秦。秦 与 齐 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因此)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过分,过于)听于张仪。(节 选 自 战国策秦策二)【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 下 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和诸侯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陷入几乎亡国的惨境,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日:“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 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毂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毂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 轸 对 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 选 自 战国策秦策二)1 0.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 角 的 项 是()A.不毅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参考答案】B【解析 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排 除 A、D。“子”是 第 二 人 称,指“你,是“不贺”的 主 语,因 此“子”前 应 断 开,由 此 排 除 C。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 确 一 项 是()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 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 赤壁赋“泣孤舟之婺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 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参考答案】A【解析】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婺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语文匠注,很多人选了 C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 中 的 意 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 国 群 臣 祝 贺 将 得 商 于 之 地 六 百 里,陈 轸 不 以 为 然,认 为 秦 看 重 楚 是因 为 楚 有 齐 为 后 援,若 先 绝 齐 后 索 地,一 定 受 骗,齐 秦 两 国 都 将 攻 打 楚国。D.张 仪 返 回,秦 王 随 即 派 人 与 齐 联 合,拒 不 给 楚 国 六 百 里 地,楚 王 大 怒,起 兵 伐 秦,秦 齐 合 力 大 败 楚 兵。楚 国 失 败 是 因 为 没 有 听 从 陈 轸 而 误 信 张仪。【参 考 答 案】B【解 析】“还 能 得 到 秦 国 的 恩 惠”说 法 错 误。原 文 中“西 德 于 秦”的 意 思 是“对秦 国 施 有 恩 惠”,而 不 是“得 到 秦 国 的 恩 惠”。13.把 文 中 画 横 线 的 句 子 翻 译 成 现 代 汉 语。(1)楚 王 不 听,日:“吾 事 善 矣!子 其 弭 口 无 言,以 待 吾 事。”【参 考 翻 译】楚 王 不 听 从,说:“我 的 计 划 已 经 妥 当 了,你 就 闭 口 不 要 多说,就 等 待 看 我(得 到 割 地)吧。(“善”,形 容 词,妥 当,好;其,副词,表 命 令 语 气,还 是;“弭 口”,住 口)(2)张 仪 知 楚 绝 齐 也,乃 出 见 使 者 日:“从 某 至 某,广 从 六 里。”【参 考 翻 译】张 仪 在 证 实 楚 齐 确 实 断 交 以 后,才 出 来 接 见 楚 国 的 索 土 使臣 说:“是 这 里 到 那 里,纵 横 总 共 是 六 里 土 地。”(“绝”,动 词,断 绝;乃”,副 词,才;“广 从”,纵 横)022022年 高 考 语 文 文 言 文 阅 读 真 题 挖 空 训 练全国乙卷(适用地区: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圣 人 之(主 谓 间 助 词,取 独)于(对,对 于)天 下 百 姓 也,其(大 概,表 估 计)犹 赤 子(刚 生 的 婴 儿)乎!饥 者 则 食(n作v,拿 食 物 给 人 吃)之,寒 者 则 衣(n作v,拿 衣 服 给 人 穿)之,将 之 养 之(将 养:侍 奉 赡 养),育 之 长 之(培 育 成 长),唯 恐 其 不 至 于 大 也。魏 武 侯 浮(漂 流)西 河 而 下,中 流(泛 指 河 流 的 中 游),顾 谓(回 头)吴 起 日:美 哉 乎 河 山 之 固(险 固)也,此 魏 国 之 宝 也。”吴 起 对 曰:在德(指 施 行 德 政)不 在 险。昔 三 苗 氏(部 族 名 称,苗 人 之 始)左洞庭而(表 并 列)右 彭 蠡(彭 蠡 湖,鄱 阳 湖 古 称),德 义 不 修(宾 语 前 置,“不修 德 义”,不 讲 仁 义 道 德),而 禹 灭(使 灭 亡)之。夏 桀 之 居,左 河、济(黄 河、济 水)而 右 太 华,伊 阙(山 名)在 其 南,羊 肠(羊 肠 阪,地名)在 其 北,修 政 不 仁,而 汤 放(放 逐)之。由 此 观 之,在 德 不 在 险。若 君 不 修 德,船 中 之 人 尽(都)敌 国 也。”武 侯 曰:“善”。武 王 克(攻克,打 败)殷,召 太 公 而(表 顺 承)问 曰:“将 奈 其 士 众 何(奈 何:拿 怎么 办;士 众:士 人 和 百 姓)?”太 公 对 日:“臣 闻 爱 其 人 者,兼(连 同)屋上 之 鸟;憎 其 人 者,恶(厌 恶)其 余 胥(墙 壁)。咸(全、都)刈(害I,这 指 杀 死)厥(其,他 的、他 们 的)敌,靡(没 有)使(让)有 余,何如(怎 么 样)?王 日:“不 可。”太 公 出,邵 公 入,王 曰:“为 之 奈 何(怎么 处 理 这 事)?”邵 公 对 曰:“有 罪 者 杀 之,无 罪 者 活(使 活 下)之,何如?王 曰:“不 可。”邵 公 出,周 公 入,王 曰:“为 之 奈 何?”周 公 曰 使 各 居其 宅 田(n作v,耕 种)其 田 无 变 旧 新 惟 仁 是 亲(只 亲 近 那 些 有 道 德 的 人)百 姓 有 过 在 予(我)一 人 武 王 日 广 大 乎 平 天 下 矣(主 谓 倒 置,平定天下的 胸 怀 多 么 宽 广)凡 所 以(的 原 因)贵(认 为 贵,尊 重)士君子者以(因 为)其 仁 而 有 德 也 景 公 游 于 寿 宫,睹 长 年(a d j作n,老 人)负薪(背 着 柴 火)而 有 饥 色,公 悲(悲 悯)之,喟 然(叹 气 的 样 子)叹 日:“令吏 养(蟾 养)之。”晏 子 曰:“臣 闻 之,乐 贤 而 哀 不 肖(不 幸),守国之本也。今 君 爱(怜 惜)老 而 恩 无 不 逮(达 到),治 国 之 本 也。”公 笑,有喜色。晏 子 曰:圣 王 见 贤 以(而,表 顺 承)乐 贤,见 不 肖 以 哀 不 肖。今请求 老 弱 之 不 养,鳏 寡 之 不 室 者,论(评 定、判 定)而 供 秩(供 养、安 置)焉。”景 公 曰:“诺。”于 是 老 弱 有 养,鳏 寡 有 室。晋 平 公 春 筑 台,叔 向 日:“不 可。古 者 圣 王 贵 德 而 务 施(犹 言 乐 善 好施),缓 刑 辟(刑 法,刑 律)而 趋 民 时(犹农时)o今 春 筑 台,是夺民时 也。岂 所 以(用 来 的)定 命 安 存,而 称 为 人 君 于 后 世 哉?”平 公 曰:“善。”乃 罢 台 役。(节 选 自 说 苑 贵 德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言 文,完 成 下 面 小 题。圣 人 之 于 天 下 百 姓 也,其 犹 赤 子 乎!饥 者 则 食 之,寒 者 则 衣 之,将之养 之,育 之 长 之,唯 恐 其 不 至 于 大 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 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日:“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日:“将奈其士众何?”太 公 对 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 选 自 说苑贵德)【注】说苑又 名 新苑,是汉代刘向所编纂的小说集。作品原有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朝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1 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确 的 一 项 是()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参考答案】D【解析】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使各居其宅”的意思是“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语义完整,所以其后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B 两项。“士君子”是一个词语,意思是“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以 排 除 C 项。故 选 D这一题在网络上多有讹误。因 为 CD选项中“武王日”前面的断句号被误删去了,所以,很多错误答案都选了 B。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 确 一 项 是()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参考答案】A【解析】“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名词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两者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 确 的 一 项 是()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 向 反 对 晋 平 公 在 春 天 筑 台,认 为 那 样 做 会 耽 误 农 时,如 果 只 顾 自 己安 身 立 命,就 不 会 被 后 世 称 为 人 君。平 公 于 是 停 止 了 筑 台 的 劳 役。【参 考 答 案】D【解 析】“如 果 只 顾 自 己 安 身 立 命,就 不 会 被 后 世 称 为 人 君”错 误,曲解文意,文 中“岂 所 以 定 命 安 存,而 称 为 人 君 于 后 世 哉”意 思 是“怎 么 能 靠 这 些来 安 身 存 命,而 被 后 代 尊 称 为 国 君 呢”,这 是 说 不 能 靠 建 造 游 观 之 台 这 些方 式 来 安 身 存 命。1 3.把 文 中 画 横 线 的 句 子 翻 译 成 现 代 汉 语。(1)武 王 克 殷,召 太 公 而 问 曰:“将 奈 其 士 众 何?【参 考 翻 译】武 王 打 败 了 商 朝,召 见 姜 太 公,问 他:“该 拿 那 些 商 朝 的 士人 和 百 姓 怎 么 办?”(“克”,打 败;“召”,召 见;“奈 何”,把 怎么办)(2)今 请 求 老 弱 之 不 养,鳏 寡 之 不 室 者,论 而 供 秩 焉。【参 考 翻 译】现 在 我 请 求 找 来 老 弱 而 没 有 人 养 活、丧 妻 丧 夫 却 没 有 房 屋的 人,评 定 之 后 安 置 他 们。(“请 求”,请 求 找 来;“鳏 寡”,丧 妻 丧 夫;“论”,评 定;“供 秩”,供 给 生 活 物 品,可 意 译 为“安置;焉,代 词,他 们)2022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挖空训练新 高 考 全 国I卷秦 将 伐 魏,魏 王 闻 之,夜(n作 状,在 夜 里,连 夜)见 孟 尝 君,告之曰:“秦 且(将 要)攻 魏,子 为(替、给)寡 人 谋,奈 何(怎 么 办)?”孟 尝 君 曰:“有 诸 侯 之(结 构 助 词,的)救,则 国 可 存 也。”王 曰:“寡人愿(希 望)子 之 行 也!”重(重 视、郑 重)为 之 约 车 百 乘(指 兵 车 一 百 辆)。孟 尝 君 之(去、到)赵,谓 赵 王 曰:“文 愿 借 兵 以(表 目 的,来)救 魏!”赵 王 日:“寡 人 不 能。”孟 尝 君 曰:“夫 敢(冒 昧,斗 胆)借 兵 者,以(表因 果,是 为 了)忠(效 忠)王 也。王 曰:“可 得 闻 乎?”孟 尝 君 曰:“夫赵之 兵(军 队、兵 力)非 能 强 于(比)魏 之 兵,魏 之 兵 非 能 弱 于 赵 也。然而 赵 之 地 不 岁(每 年,一 年 一 年)危 而 民 不 岁 死,而 魏 之 地 岁 危 而 民 岁死 者,何(为 什 么)也?以(因 为)其 西 为 赵 蔽(作 为 赵 国 的 屏 障)也,今 赵 不 救 魏 魏 献 盟(歌 血 为 盟)于 秦 是(这、这 样)赵 与 强 秦 为 界 也 地亦 且(将、将要)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孟尝君)又 北(n 作状,向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 岁 不 熟(收成不好)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表 目 的,来)助魏,且奈何?”田 文 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 魏 王 出 国 门(国都的城门,也指边境)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献上好的计策)于(向)王(状语后置句),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 天 下 之(主谓间助词,取独)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旧:“燕不救魏,魏 王 折 节(屈节)割地,以(把)国之半与秦,秦必 去(撤兵)鱼。秦已去魏,魏 王 悉(作 V,倾其全部)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 因(凭借、依靠)赵之众,以(用)四国攻燕,王且何利(n 作 v,得到好处)?利(n,好处)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 道 里(道路与乡里)近 而 输(这里指粮草的供给)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 王 大 说(悦)曰:“君得燕、赵 之 兵 甚 众 且(而且)亟(快)矣,”秦王大恐,割 地 请 讲(讲和、求和)于魏。因(于是)归(归还)燕、赵之兵,而(并且)封田文。(节 选 自 战国策魏策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 1014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 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 王 许 诺,为 起 兵 十 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 文 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日:“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 选 自 战国策魏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确 的 一 项 是(3 分)()A.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参考答案及解析】C“魏献盟于秦”意思是魏国将与秦国结盟,应断在“秦”之后;“所以”,用来的办法,固定词组,表因果,不能断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3 分)()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参考答案及解析】C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是“受蒙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3 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参考答案及解析】A“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与原文意思不符,应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参考翻译】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得分点:“岁不熟”、“且”的意思)(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参考翻译】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得分点:“折节”、“以、“去”的意思)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 分)【参考答案】对赵国:晓之以厉害,为赵王讲清存魏对赵国的好处,也说明了魏国如果投降秦国将给赵国带来的危害;对燕国:请求发兵不得,便晓之以厉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屈节割地求和于秦,转头向燕,对燕国极为不利。【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盂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盂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为赵国作了遮蔽。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欹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盂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主救救魏国。”燕王说:“我 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盂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盂尝君说:“题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 陷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叉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禹,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自己会跋涉几千里寒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盂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生在 理 o042022年全国新高考2卷 东观汉记吴汉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辿)持 节(拿看旄节,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徇(巡 红)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 质 厚(质朴敦厚老实)少 文(缺少文采)造 次(懂忙、仓促)不能以 辞 语 自 达(用言语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 再 三(多次)召见其后 勤 勤(勤苦、努力不倦)不离公门上亦以(因为)其南阳人 渐 亲(亲近)之 上 既(已经、之后)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n作状,在夜里)语曰:吾 欲 北(n作状,向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 数(多次)与 语(与交O,其人 勇 鹫(亦作“勇挚”,指勇猛强悍)有智谋,诸 将 鲜(少)熊及(比得上)置。”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 遂(王 至)斩幽 州 牧(古代地方官名)苗曾,上以 禹 为(认为)知 人(了解、识人)o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 躬(童 宜)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 至(V,退后)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敌 县),皆 平(壬 星)之。吴汉伐蜀,分 营 于(龙)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 衔 枚(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引(跳)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带兵驻守)成都,公孙 述 将(茎 至)延 岑 遗(留下的)奇 兵 出(出.现)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 堕(坠 逝)水,缘(顺着、沿着、攀 着)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坚定、专注)于 事(使 至)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 安 然(平安无事、安定安恬)后退舍。兵有不利,军 营 不 完(定 备),汉 常 独 缮(修 缱)繁(原指矫正弓弩的器具,这 里 n作 v,矫正弓弩)其弓戟,阅其兵马,激 扬(鼓励、激励)吏士。上 时(时而、有时)令人视吴公 何 为(“为何”,宾语前置,做什么),还 言 方(正 在)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 人 意(还算能振奋心意,比喻大致令人满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曾经)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责备,谴责)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为什么)多买田宅乎!”遂尽以(把,省略“之”)分与昆弟(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外 家(女与出嫁后,称其娘家为外家)o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尊贵显要),然(然 直)但(只、RA)治(整治、修治)宅,不 起(建造,建 立)巷(胡同,里弄)第(封建社会官僚贵族的大宅子)。夫人先死,薄 葬(葬具及丧礼简单、节 俭)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 笃(通 重),车 驾(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亦用为天子的代称)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 赦(不宽免罪罚)而已。“病薨,奏 谥(s h i,授与,加封:尤指死后追曰:“有 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日忠侯。(节 选 自 东观汉记卷十)【参考译文】吴汉,字子颜,南阳郡宛县人。韩鸿做使者,(光武帝)让他拿着旌节,巡视河北地界。有人对韩鸿说:“吴子颜,是位奇异之人,可和他商议大事。”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文采,仓促间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光武帝已经攻下了邯郸,诛杀了王朗,召见邓禹同宿,夜里跟他交谈说:“我想要向北派遣攻打幽州的骑兵,各位将领谁能够胜任?”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光武帝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牧苗曾。光武帝于是认为邓禹能了解人。吴汉与苏茂、周建交战,亲自披上铠甲拿着戟,命令诸将说:“听到鼓声全部大呼前进,后退的斩。”于是击鼓进军,贼兵打败。向北进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的敌军,全部平定了他们。吴汉攻打蜀地,在水南水分开扎营,北营作战不利,于是让士兵衔枚前往汇合水南营,大败公孙述。吴汉带兵驻守成都,公孙述率领延岑留下的奇兵出现在吴汉军队后面,袭击并大败了吴汉,吴汉坠落水中,拽着马尾巴才得出上来。吴汉性格忠诚醇厚,做事忠实,自从当初跟随光武帝征战以来,常常陪伴在光武帝左右,光武帝没有安睡,吴汉就侧立一旁屏息侍奉,光武帝睡得踏实了他才后退去休息。交战出现不利,军营武器不完备,吴汉常常独自修缮矫正弓弩,检阅那些兵马,激励将士。光武帝有时派人看吴公在做什么,派出的人回来说正在准备作战进攻的装备。刘秀于是叹息说:“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封吴汉为广平侯。吴汉曾经有一次出征,妻子儿女们在后方购置田产。吴汉回来后,就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 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于是尽数分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吴汉爵位奉赐尊贵显要,然而只修宅院,不起巷第。他的夫人先去世,只是简单下葬,修了一座小坟,没有盖祠堂,他就像这样恭敬节俭。病重,皇帝亲自看视,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吴汉回答说:“为臣愚昧而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陛下千万不要动辄大赦天下。”逝世后,有关部门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