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广东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pdf

    • 资源ID:88137916       资源大小:6.33M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广东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pdf

    2023广东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A 组简单情境1.生物防治(2022湖南隆回二中4月模拟考,11)研究发现4-乙烯基苯甲醛(4VA)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性别的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且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蝗虫锥形感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是4VA的特异性受体。当敲除OR35受体后,蝗虫对4VA的响应行为和吸引力丧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4VA属于化学信息B.4VA和OR35受体的发现将改变防治蝗虫的对策C.灭蝗减灾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D.彻底捕杀蝗虫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答 案D 4-乙烯基苯甲醛(4VA)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4VA和OR35受体(4VA的特异性受体)的发现将改变防治蝗虫的对策,既维持了一定数量的蝗虫,又达到可持续控制的目的.将环境保护与害虫控制有机结合起来,B正确;灭蝗减灾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正确;彻底捕杀蝗虫会使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不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D错误。知识归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4)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并不一定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第1页 共3 2页2.磷循环(2 0 2 2 湖南百校联考,1 2)磷循环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某人工生态系统磷循环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牧草和中草药t 植物磷-(动物磷畜产品凋落物磷A.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含磷化合物,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B.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植物磷、动物磷和早期凋落物磷中的某些含磷化合物相同D.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故该生态系统不需要人工施加磷肥答 案 C 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磷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A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由居图可知,磷以有机物形式通过牧草、中草药和畜产品输出,土壤中的磷不足以维持该生态系统中磷的消耗,故该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施加磷肥,D错误。复杂情境3.渔业捕捞(2 0 2 2 长沙三校模拟联考,1 6)(不定项)如图为某海域渔获物(渔业捕捞的生物)的平均营养级和捕捞产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一 平 均 营 养 级-一捕捞产量7U3二)蛔世誉隼注:平均营养级指渔获物所处的营养级平均值第 2页 共 32页A.海洋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B.生物个体拥有的能量与所处营养级呈负相关C.该海域高营养级的优势种可能逐渐被低营养级取代D.如果适当减少渔业捕捞,将有利于增加高营养级鱼类的数量答 案C D营养级与生物的体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营养级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大,A错误;食物链越长,在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少,但生物个体拥有的能量与此没有必然关系,B错误;由图可知.随年份的变化,该海域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在逐渐下降,而捕捞产量呈上升趋势,说明低营养级的生物比例上升,故可推测该海域高营养级的优势种可能逐渐被低营养级取代,C正确;如果适当减少捕捞,则会有更多的能量流向高营养级,有利于增加高营养级鱼类的数量,D正确。4.能量金字塔(2022长沙二模,12)图甲表示某季度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P为生产者,Q i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图乙是将图甲中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a、ai、az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eu e?表示呼吸消耗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乙A.假设种群Qi、Q2个体数为NI、N2,平均每个个体所含有的能量为WI、2厕N|XW N2XW2B.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用图乙中的字母可表示为a、b、c、d、eC.图乙P中的c表示的是流入Q i的能量D.若图乙Q i中的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d则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第3页 共3 2页答 案 B Qi为初级消费者,Q?为次级消费者根据图甲能量金字塔可知,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于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所以N|XW|N2XW?,A正确:由图乙可知,b+c+d+e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 错误:图乙P 中的c 表示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流入Qi的能量,C 正确:图乙Q.中山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表示呼吸消耗量表示流入Q2的能量,若 b,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则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正确。复杂陌生情境5.周期性补水与生态修复(2022湖南长沙一中月考九,20)红树植物健康生长需要适宜的淹水环境和盐度。随着底泥的淤升,某地湿地红树林生境陆化严重,红树植物长势变差。(1)某地湿地红树林优势种为秋茄,平均树高约7 米,林下有零星分布的桐花树。该湿地所有生物构成一个 o 秋茄与桐花树高低错落,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 结构,有利于(2)通过周期性补水模拟秋茄林的淹水生态环境,在研究区域的秋茄林内设置3个补水组样方和3个对照组样方,对照组的处理是 o 处理相应时间后,采用取样,测量底泥的理化性质如表所示:含水率/%盐度/%对照组平均值40.20+4.101.890.37补水组平均值42.463.202.120.45补水对秋茄林具有修复作用,推测该区红树植物秋茄长势变差的主要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 4 页 共 3 2 页研究秋茄林补水修复的意义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答 案(1)(生物)群 落 垂 直 提 高 利 用 阳 光 等 环 境 资 源 的 能 力(2)无周期性补水(不补水)取样器随着底泥的淤升,秋茄林发生淹水的次数减少,导致底泥中含水量与无机盐含量较低,进而导致秋茄长势变 差 为 陆 化(退化)红树林的生态修复提供了依据与修复的措施解析植物之间高低错落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周朗性补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组的处理是进行周期性补水,对照组的处理是无周期性补水或不补水。处理相同的时间后,用取样器取样,测量底泥的理化性质。据表可知,在没有补水的条件下,底泥的含水量和盐度降低,所以该区红树植物秋茄长势变差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底泥的淤升,秋茄林发生淹水的次数减少,导致底泥中含水量与无机盐含量较低,进而导致秋茄长势变差。(3)研究秋茄林补水修复可为陆化(退化)红树林的生态修复提供依据与修复的措施。6.碳汇造林与碳循环(2022长沙雅礼中学月考七,20)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CO?浓度的过程。碳汇造林是实现 碳中和 的重要举措。请回答以下问题:碳;匚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 抵消 全球的碳排放,实 现 碳 中 和 ,这体现出碳循环具有的特点。森林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另外一部分用于o(2)若管理不善发生森林火灾,森林也可能成为一种碳排放源。在热带一亚热带广泛种植的校树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易受林火干扰。科研人员以校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强度的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反映各组分在光合作用中固碳能力的差异)的影响.结果如下:第 5 页 共 3 2 页 乔 木 灌 木 口草本1,8(642乔木碳密度U I巾1 1 未火烧林 轻度林火中度林火重度林火灌木和草本碳密度420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 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o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 和增加 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由图分析可知,林火干扰减少了植被总的碳密度,其中重度林火造成的乔木碳密度(填 大 于 等 于 或 小 于 )灌木碳密度;轻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影响差异不显著,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但是林火干扰能提高草本植物的碳密度,其主要原因是答 案(1)全 球 性 自 身 的 生 长、发 育 和 繁 殖 等 生 命 活 动(2)冰川融化、海 平 面 上 升 碳 排 放(或C02释放量)碳存储(或C02吸收量)大于一定的自我调节灾后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解析 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 抵消 全球的碳排放,体现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热能+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全球变暖主要是由大气中C0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的,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存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C02转变为有机物)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结合图示可知.重度林火造成的乔木碳密度大于灌木碳密度。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轻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影响差异不显著。林火干扰后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因此林火干扰能提高草本植物的碳密度。第6页 共3 2页B组简单情境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联系与区别(2022北京东城一模,11)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黑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相依相伴进行C.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需要通过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过程的传递形式为CO2答 案D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其中过程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过程。过程表示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能量的过程。过程表示物质、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流动过程。在碳循环中,过程可表示各种生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图中黑色箭头单向流动,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循环往复,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A、B、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过程),D错误。2.(2022北京海淀一模,11)研究人员对雪松湖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进行了统计,由结果发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相当于该湖区入射光能的0.1%左右,食草动物同化的能量约占生产者的13.3%,而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只约占食草动物的22.3%,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第7页 共3 2页B.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C.次级消费者呼吸消耗和粪便排出等原因导致其同化量仅占食草动物的22.3%D.物质是上述能量流动过程的载体,能量流动又驱动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答 案C生产者一般为自养生物,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一些自养原核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A正确;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次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属于自身同化量,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二者均不是能量传递效率低的原因,食草动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其遗体残骸等难以被次级消费者利用,造成了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仅占食草动物的22.3%,C错误;物质是能量流动过程的载体,能量流动又驱动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D正确。3.生物富集(2022北京西城一模,U)多氯联苯(PCB)是人工合成、不易被降解的有机物,有强致畸性,青岛近海海域及生物体内PCB的含量如下表。叙述错误的是()采样点海域PCB平均含量(ng/g)肌肉组织PCB平均含量(ng/g)鱼类软体类虾类16.58116.497.590.8210.76547.3386.7121.439.16524.9138.3154.7A.PCB在生物体内积累造成生物富集现象B.根据结果推测鱼类可能处于较高营养级C.PCB扩散到远海水域体现污染具有全球性D.PCB污染说明生态系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第8页 共3 2页答 案D多氯联苯(PCB)是人工合成、不易被降解的有机物,有强致畸性,因此会在生物体内积累造成生物富集现象,A正确;有毒、难降解的物质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难降解的物质浓度越大,由表可知,鱼肌肉组织PCB平均含量最多,推测鱼类可能处于较高营养级,B正确;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PCB从近海海域扩散到远海水域体现了污染具有全球性,C正确;PCB不易被降解,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但不能说明生态系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陌生情境4.海洋细菌B利用化学信息抵御纤毛虫的捕食(2022北京海淀一模,17)海洋细菌B可裂解DMSP(海水中的一种含硫有机物)产生生物毒性物质丙烯酸,用以抵御纤毛虫(一种单细胞动物)等捕食者,研究人员对此开展研究。(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划分,纤毛虫属于 O(2)研究发现海洋细菌B的菌体表面存在一种可裂解DMSP的酶DL0研究人员将野生型B菌株和敲除DL基因的缺陷型b菌株进行荧光标记,然后分别与纤毛虫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纤毛虫细胞内的食物泡形成情况,结果如图1、图2。-oni组:i)菌株、e v组:i)菌株、(一=X)组:B菌株、无DMSP。口组:B菌株、有DMSP00004.3.ZL71U-OIX)赵连引用E无 DMSP有 DMSP四组m组30 40 50 60 70时间(h)80第9页 共3 2页无 DMSP 有 DMSP注:白线表示10|JLm图2野生型B菌株缺陷型h菌株据图1可知,纤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呈现 形增长,据图1中I IV组实验结果推测,有DMSP时,野生型B菌体存活率 缺陷型b菌株。在I IV组实验中,n组纤毛虫种群的K值更小。综合分析上述信息,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A.纤毛虫可获得的食物资源减少B.野生型B菌株合成酶DLC.丙烯酸抑制纤毛虫取食B菌株D.酶DL裂解DMSP产生丙烯酸野生型B菌株含有控制酶DL合成的基因-t-上述现象。图2中支持所作解释的证据是(3)已知不含酶DL的海洋细菌A也是纤毛虫的食物,为继续探究细菌B抵御纤毛虫捕食的机制,科研人员将野生型细菌B、缺陷型细菌b分别与细菌A按一定比例混合,再与纤毛虫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培养液中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如图3。(设细菌B数量为s i细菌b 数量为52)据图推测。野生型细菌B细菌A数 量 细菌A数 量在含有DMSP时,可以通过改变纤毛虫的 来降低被捕食概率。第1 0页 共3 2页时间 Oh 72 h 72 hDMSP 无 有(4)综上所述,从群落或生态系统中任选一个层次,阐明化学信息的调节作用。答 案 消 费 者(2)S 高 于 B D C A与野生型B菌株共同培养时,有DMSP条件下纤毛虫体内带荧光标记的食物泡少于无DMSP;与缺陷型b菌株共同培养时无此差异(3)捕食偏好(4)群落层次:化学信息能够调节海洋细菌A和B的比例关系,进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层次:化学信息的动态调节,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解 析(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划分,纤毛虫属于消费者。(2)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会以 J 形曲线增长,而长时间的理想条件在自然界难以存在,结合题图1可知,纤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呈现 S 形增长;有DMSP时(I I、IV组),n组纤毛虫密度显著低于IV组,说明野生型B菌株被纤毛虫捕食的可能性较低、存活率较高。综合分析题目信息可知,n组纤毛虫(有DMSP、野生型B菌株)K值最小的原因为野生型B菌株含有控制酶DL合成的基因-野生型B菌株合成酶D L-酶DL裂解DMSP产生丙烯酸一丙烯酸抑制纤毛虫取食B菌株-纤毛虫可获得的食物资源减少。图2中有2个变量(菌株类型、有无DMSP),检测指标为荧光标记的食物泡形成情况,所以可表述为纤毛虫与野生型B菌株共同培养时,有DMSP时其体内带荧光标记的食物泡少于无DMSP时;与缺陷型b菌株共同培养时无此差异。图3显示:0 h时,Si、S2无明显差异,在无DMSP环境中培养72 h后,Si、S2均减小(说明纤毛虫更喜欢捕食细菌B和b),在有DMSP环境中培养72 h后,S i增大、S2减小(说明纤毛虫更喜欢捕食细菌A和b),即在含有DMSP时,野生型细菌B可以通过改变纤毛虫的捕食偏好(捕食对象)来降低被捕食概率。(4)群落层次:化学信息能够调节海洋细菌A和B的第1 1页 共3 2页比例关系,进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层次:化学信息的动态调节,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复杂情境5.生物入侵对碳循环的影响(2022北京西城一模,16)为研究外来植物的引入对本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展开了相关实验。Q)研究人员构建多个实验生态系统。系统中添加的外来植物、当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和食草动物构成了.所有实验系统外均用透光的网膜隔离,目的是 o (填选项前字母)a.保证生产者光合作用所需光能b.防止系统内外动物迁出、迁入c.阻止实验系统内的热能散失(2)请在图中补充文字、箭头及相应的生理过程,完善实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当地植物和外来植物食草植物土壤微生物研究人员测定不同实验系统(弓I入的外来植物比例不同)的部分指标如图所示。250-200-150-100-50-0.0 0.2 0.4 0.6 0.8 1.0引入外来植物的比例第1 2页 共3 2页0.0 0.2 0.4 0.6 0.8 1.0引入外来植物的比例注:比叶面积=总植物叶面积/总植物干重结果显示,随外来植物所占比例升高,.随着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的引入,输入生态系统的 增加,沿 流动,进而影响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4)近期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即通过某种方式抵消生态系统产生的C O 2,实现C O 2 零 排 放。根据实验结果及所学知识,辩证分析引入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对碳中和的影响。答 案(1)生 物 群 落a、b(3)平均比叶面积、食草动物生物量、细 菌 生 物 量 增 加 总 能 量 食 物 链(网)(4)结果显示,实验周期内C O 2固定量增加,有利于碳中和,但引入外来植物,可能造成生物入侵,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利于碳中和。解 析(1)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为生物群落;用透光的网膜隔离实验系统,一方面保证生产者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系统内外动物迁出、第13页 共32页迁入(控制变量、防止干扰)。(2)碳(C)循环的主要路径为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将环境中的C 0 2转变 为 含C有机物,有机物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可以将自身的含C有机物转变为C 02释放到环境中;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分解成无机物(C 0 2等),回归到非生物环境。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将C 0 2释放到环境中,图见答案。(3)图中结果显示,随外来植物所占比例升高,平均比叶面积、食草动物生物量、细菌生物量均增加。随着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的引入,生产者数量增多,光合作用增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进而影响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4)本题需从利和弊两个角度作答。利:引入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可以提高C 0 2固定量;弊:引入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导致当地生物数量骤减或灭绝,生物多样性降低,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 识 拓 展 碳 循 环碳循环是指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交换,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运动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体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物。有机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部分有机物经呼吸作用被消耗,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C组简单情境1 .中国传统文化描述情境(2 0 2 2泰州泰兴中学4月,1 3)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C.”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天、飞鸟”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D.去其螟腌,及其蠡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第14页 共32页答 案 C 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A正确;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等杂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可与农作物竞争阳光等自然资源,因此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B 正确: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天、飞鸟 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年龄结构,C错误;去其螟媵,及其蠡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2.诗句分析(2 0 2 2 南京三模,1 0)结合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对下列描述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A.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 包含了群落中的种间关系B.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 包含的食物链有3 个营养级C.水光激涌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只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可体现莺与燕之间传递了行为信息答 案 A 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 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其中种间关系体现的是竞争关系,A正确;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 包含的食物链有4 个营养级,即 生产者一蝉一螳螂t黄 雀 ,B错误;水光激涌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C错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没有体现莺与燕之间传递了信息,D错误。3.硫循环过程图(2 0 2 2 苏北七市三模,1 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硫循环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硫循环是指硫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流动B.过程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过程中硫元素主要以含S 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植树造林可吸收大气中S O 2,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 案 B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钙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A正确:题图中过程是大气中的S O 2 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该过程可通过S O 2-S()r-S O 厂-植物体吸收,从而进入生物群落,B错误;过程发生在食物链上,硫元素主要以含S 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正确:植树造林可吸收大气中的S C K 防止酸雨出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复杂情境4.近海食物网的季节性变化(2 0 2 2 江苏新高考基地4月联考,1 1)科研人员为研究江苏近海食物网的季节性变化,采用测量生物不同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3C,I 5N的含量、按公式计算等方法,获得部分生物的平均营养级,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第 1 5 页 共 32页蛎M鱼鱼蟹牡银黄带梭鳞小三密12 3 4营养级A.I3C和l5N在生物群落中分别以C02和含N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图中所有生物不能组成生物群落,但可组成完整食物网C夏季三梭蟹的营养级为2.5,说明它同时占有第二、第三营养级D.不同季节小黄鱼的营养级差异较大.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改变有关答案D生物群落中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因此LC和UN在生物群落中分别以含C有机物和含N有机物的形式流动,A错误;题图中纵轴上的生物缺少生产者和分解者,因此题图中所有生物不能组成生物群落.也不能组成完整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需含生产者),B错误;本研究中某种生物的平均营养级是以该生物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的含量为依据的,经统计计算获得的夏季三梭蟹的营养级为2.5,不能说明它占二、三两个营养级,C错误;由于某种生物在不同季节生态系统中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随气候、光照等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小黄鱼的食物来源可能会随季节发生改变,进而使统计结果中不同季节小黄鱼的营养级的差异较大.D正确。5.碳达峰、碳中和(2022江西临川一中月考一,24)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循环是指CO?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B.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C.群落中的碳元素只有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重返无机环境D.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小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答案B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A错误;群落中的碳元素可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或化石燃料的燃烧返回无机环境C错误:初生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生产者固定的CO?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量,D错误。6.花生单作、花生与婆婆纳邻作的对比研究(2022苏北七市三模,20)花生是我国常见的经济作物,在苗期常因虫害而减产。婆婆纳作为早春蜜源植物.花期较长,对花生苗虫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科研人员进行了花生单作、花生与婆婆纳邻作的对比研究(实验田面积均为100 mx 100 m)。图1表示花生种植区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图2是特定时间种植区3种害虫数量的调查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第16页共32页口对照区口实验区5月30日 6月8日调杳日期图 2 图 1中,食场蝇和瓢虫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两 者 之 间 的 种 间 关 系 是;花蓟马同化的能量 去 向 有、和未利用。(2)在花生种植区利用昆虫的趋黄性,采用黄色黏虫板(20 cmx25 cm)进行诱捕.调查有关害虫的数量,这属于生态系统的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放置黄色黏虫板时,应采用 法确定放置位点。(3)图 2 结果表明,婆婆纳与花生邻作对 的控制作用最明显。与 5 月 30日相比,6月 8 日花生蛇数量显著降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4)为进一步研究婆婆纳邻作对花生苗虫害控制作用的机制,科研人员统计了对照区花生、实验区花生和实验区婆婆纳植株上食蛎蝇和瓢虫的数量,结果如图3。食蛎蝇和瓢虫更多地分布在婆婆纳植株上。一方面婆婆纳为食物蝇、瓢 虫.另 一 方 面 食蛆蝇、瓢 虫 为 婆 婆 纳 婆 婆 纳 邻 作 对 花 生 苗 虫 害 控 制 作 用 的 机 制 是口对照区花生 口实验区花生 口实验区婆婆纳40-2.0JZI瓢虫1.0o图 3第 1 7 页 共 3 2 页答案 次级消费者(或消费者)(种间)竞争 呼吸消耗 流向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 信息传递 五 点 取 样(3)稻 管 蓟 马 食 物 减 少,花生财迁飞到其他区域(答出其中一点即可)(4)提供食物和栖 息 场 所 传 粉 和 捕 食 害 虫(或传粉)婆婆纳可以有效吸引花生苗害虫的天敌解 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图1,图1表示花生种植区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其中食蛎蝇和瓢虫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且都属于次级消费者,由于两者有共同的资源需求,因此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花蓟马处于第二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去向有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利用。(2)在花生种植区利用昆虫的趋黄性,采用黄色黏虫板(2 0 cm x 2 5 cm)进行诱捕,调查有关害虫的数量,这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放置黄色黏虫板时,应采用五点取样法确定放置位点。(3)分 析 图2结果,实验区与对照区相比,婆婆纳与花生邻作组对稻管蓟马数量的控制作用最明显。与5月3 0日相比,6月8日花生蛆数量显著降低,而稻管蓟马和花蓟马数量增多,由此推测可能是因为花生蜥的竞争能力较稻管蓟马和花蓟马的弱,所获得的食物减少,从而导致花生蚣迁飞到其他区域等。(4)分析图3,可发现食蜥蝇和瓢虫更多地分布在婆婆纳植株上,而实验区花生上分布相对较少。这可能与婆婆纳更能吸引食蛇蝇、瓢虫并为它们提供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另一方面根据题干信息 婆婆纳作为早春蜜源植物,花期较长”推测食物蝇、瓢虫可为婆婆纳传粉和捕食害虫。结合上述分析,推断婆婆纳邻作对花生苗虫害控制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婆婆纳可以有效吸引花生苗害虫的天敌(食蛎蝇、瓢虫),从而避免害虫对花生苗的危害。D组简单情境1.内生真菌与牧草(2 0 2 2济宁二模,1 2)内生真菌生长在植物叶和茎的细胞间.感染植物并无症状。牧草为内生真菌提供光合产物和无机盐:内生真菌能提高牧草对干旱胁迫的抗性促进牧草的分篥生长,同时产生一系列生物碱使昆虫拒食牧草.并能引起家畜中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生真菌与牧草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B.诱导牧草感染内生真菌可使人获得更多能量C.内生真菌的存在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内生真菌产生的生物碱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答 案B牧草为内生真菌提供光合产物和无机盐:内生真菌能提高牧草对干旱胁迫的抗性,促进牧草的分蕖生长,促使昆虫拒食牧草等,由此可知内生真菌与牧草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A正确。诱导牧草感染内生真菌.内生真菌产生的一系列生物碱能引起家畜中毒,使人获得更少的能量,B错误。内生真菌属于消费第18页 共32页者,消费者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内生真菌产生的一系列生物碱使昆虫拒食牧草,由此可知内生真菌产生的生物碱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正确。2.蚯蚓(2022德州二模10)蚯蚓是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主要的动物类群,研究发现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诱导植物产生对病原体的抗性,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调查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土壤中蚯蚓数量的增多不会改变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蚯蚓能改变土壤的结构从而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D.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影响植物细胞内相关抗逆基因的表达答 案B由于蚯蚓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调查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一般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蚯蚓作为分解者可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为植物提供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利于植物的生长,另外题干还说明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诱导植物产生对病原体的抗性,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这两方面都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会增多,B错误;蚯蚓能改变土壤的结构,疏松土壤,导致土壤中氧气含量增多.从而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C正确;推测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作用于植物细胞的相关受体上,进而影响植物细胞内相关抗逆基因的表达,D正确。知识归纳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蚯蚓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复杂情境3.置位点(2022淄博二模,19)(不定项)生态系统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称为置位点,在置位点的范围内,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输入太高时发生正偏离,反之发生负偏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第1 9页 共3 2页A.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B.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结果影响和调节系统的输入C.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负偏离时,可通过正反馈回到置位点D.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偏离越大,反馈、的能力越弱答 案C D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物质作为基础、能量作为动力、信息作为调节的信号共同作用,据此可推测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A正确;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结果反过来对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和影响的过程,B正确: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负偏离时.可通过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作用回到置位点,C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启我调节能力越强,偏离越小,反馈、的能力越弱,D错误。知识归纳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4.载畜压力指数变化(2022德州二模.19)(不定项)素 有“中华水塔 之称的三江源是中国生态环境安全和水源涵养的关键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该地区实施了大幅度减畜工作。如图为三江源地区实施减畜工程前后载畜压力指数(草地现实载畜量与草地理论载畜量的比值)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2 0页 共3 2页A.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使草场退化,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减畜工程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C.修复退化的草场可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D.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答 案 A B D 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超过了草场的最大承载量.因而使草场退化,这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A 正确;减畜工程有利于草地恢复生长,使草地产草量提高,同时也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B 正确:种植植物应考虑当地的环境,本地区环境条件特殊,不能直接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C 错误;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由于草场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D 正确。复杂陌生情境5.食物矩阵表和能量流动示意图(2022潍坊二模,24)某研究机构定量分析了一个以团头鲂为养殖对象的池塘生态系统彳导到了食物矩阵表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表中数据表示捕食概率,图中数据是3 个月内该池塘中的各种能量值(单位是t/km2)o食物捕食者235610.70820.01230.460.02340.380.7360.74第21页 共32页560.0 9 40.0 7 40.0 1 570.0 5 80.1 6 10.2 0 680.0 0 80.0 2 8().0 3 30.2 2 30.0 3 7注:1.饲 料2.模 足 类3.枝角类4.浮游植物5.团 头 鲂6.轮 虫7.底泥沉积物8.水体碎屑其中2、3、6为浮游动物(1)据表分析,浮游动物2在人工池塘中属于第 营养级;浮游动物在该池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进行解释:.(2)流 经 该 生 态 系 统 的 总 能 量 是:第 三 营 养 级 到 第 四 营 养 级 的 能 量传递效率是(保留小数点后1位)。(3)构建池塘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生态工程原理,如根据自生原理要选择多种适宜淡水池塘的品种,混养时需要考虑这些品种的(答出两条),通过合理设计使池塘物种间进行自组织;构建人工系统要尽量提高物种多样性的原因是 O8答 案(1)二、三、四一方面通过摄食将浮游植物、底泥和碎屑等中的能量部分同化到自己体内,另一方面由于被团头鲂捕食又能将能量传递到团头鲂体内(2)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有机物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广东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pdf)为本站会员(文***)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