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pdf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敖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 教学目标: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 察的兴趣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教学过程:一、引入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1.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第1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3.学生讨论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 虑的五个方面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五、板书设计:六、课后反思: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 步骤第2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和主要内容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 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 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 种子,纸巾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计划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师简要记录学生发 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大家发言,补充 完善。二、配备实验装置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三、猜测实验结果第3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让学生猜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发 生变化可能要多长时间,几天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即时发现变化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五、板书设计:六、课后反思: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三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 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 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准备: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教学过程:第4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引入: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二、探究内容:1.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1)汇集各组数据。(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 不同说明什么问题。(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 明什么问题。(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3.扩展与思考。(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第5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三、全课总结。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四、课后拓展。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教学反思:篇二: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 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 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 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第6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 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什么样的 土地容易被侵蚀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 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 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 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 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 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第7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 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 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 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 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 别的。)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 别了。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 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 内容。)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 测第8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 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三、阅读 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 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四、布置实 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 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第9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 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 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 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 子呢?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 小组的实验信息。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 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 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第10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3、汇集全班同学的 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 行辨析。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 空气。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 长。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笆,12-14C能正 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C,最髙为35Co二是水分。一 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三是充足的氧气。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 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 录影响第11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植物生长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 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教 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 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 机板书。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 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第12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釆用图 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 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 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 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 的图片(书8面):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 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 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4、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第13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 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 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 验,并注意控制条件。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 导。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第14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 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 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 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 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 境里。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 环境的?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 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 的例子吗?5、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第15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 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 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 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 等)。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 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 这方面的知识。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 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妹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 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一一奸虫一一瓢虫一一 小鸟;第16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 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 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 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 验说几条食物链。三、水田的食物网: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 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 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 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 少种食物。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 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 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第17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 影响?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 形成一个生态群落。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 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 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教 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 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 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第18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 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 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二、设计生态瓶: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 究其中的关系。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 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 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 吗?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 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4、给每 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三、制作生态瓶:1、说明制 作步骤:(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 子也就在这时候放)。(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第19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篇三: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表格)篇四:凤凰教育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1.3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2.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2.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2.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1.4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1.5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1.6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1.7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 式。1.8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20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 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 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 的探索。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 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 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 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 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第1课、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第21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杆、粉笔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第22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二、自主学习1、这是谁的影子?(1)(2)(3)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汇报。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1)(2)(3)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汇报。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2)(3)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小组交流。汇报。第23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三、巩固应用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第2课、太阳钟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2、尝试做一个沙漏。(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 带来好处第24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日恳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学生准备:制作日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 么回事呢?、学习新课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1)太阳钟又叫日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2)认识地平日唇、赤道日畧。(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2、看手掌日恳(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暮,注意要面向正南方。(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暑,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第25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做太阳钟(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 影子旁标上时间。三、总结应用1、小结课文。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 的太阳钟。第3课昼夜的交替一、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动画片断、演示实验二、知识目标1、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中心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地球自转的周期第26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2、昼夜交替的成因一.产生昼夜的原因,.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一.白天中日影的变化3、计时工具日的定义一.古代计时工具,.现代计时工具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祖冲之一行,郭守敬第4课、看月亮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第27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2、能够克服恐惧感。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教学过程:第28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导入新课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 观察怎样?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二、学习新课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3、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1)(2)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第29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 种情况。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三、总结应用(1)(2)小结课文。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第5课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 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 录蒲公英的变化;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 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 动第30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教学准备: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 明显的纸盒。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晩时花朵才会绽放,发 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 和植物的生活呢?第31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 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思考:这些植物在 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2、学生讨论并交流。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4、学生讨论并交流。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 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 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 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 细内容)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8、学生讨论并交流。第32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 不能举例说明。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3、多媒体展示:獐、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篇五: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种子发芽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教学过程:第33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引入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学生讨论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 虑的五个方面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 面加一说明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第34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后记:种子发芽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 步骤和主要内容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 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 过程和时间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 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 内容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计划第35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 计划大家发言,补充完善二、配备实验装置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三、猜测实验结果让学生猜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发 生变化可能要多长时间,几天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即时发现变化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后记: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第36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 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 现象。教学准备: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二、探究内容:1.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1)汇集各组数据。(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第37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 不同说明什么问题。(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 明什么问题。(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3.扩展与思考。(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2、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教学重难点:第38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通过实验,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教学材料用具:蚯蚓、解剖盘、培养皿、玻璃板、纸板或书、湿布、棉签。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你是在什么环境中采集到蚯蚓的?釆集来的 蚯蚓主要分布在容器中的什么地方?这与光线有关系吗?根据 你的经验和初步判断,提出的问题是。二、作出假设针对你的问题,作出假设。你作出这个假设的依据是。三、制定计划(一)实验装置的设计:在解剖盘内铺上湿布,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另一侧盖上纸板或书,在盘内形成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思考:为什么要在解剖盘内铺上湿布?(二)将蚯蚓放入实验装置,静置2分钟。提示:想想看:下列放置蚯蚓的方法中,哪种最科学?第39页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2分钟后,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蚯蚓,统计3次。环境明亮阴暗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共计(四)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经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是:明亮处条,黑暗处条。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你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与你们的假设一 致吗?讨论与思考1.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2.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四、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教学反思: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