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微考点专项讲练: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图.pdf
-
资源ID:88143000
资源大小:3.19M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备战2023年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微考点专项讲练: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图.pdf
高频考点545 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图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图【拓 展 提 升】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晋陕大峡谷是指黄河中游从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中下游的桃花峪的河段。谷内地质条件复杂,多断裂、节理,谷底岩层岩性软硬相间,形成了壶口瀑布等独特地貌景观。陕西宜川县位于黄河沿岸、晋陕峡谷段。针对峡谷悬崖造林难题,当地采用了“石坑客土”的方式,即砌垒石坑、回 填 客 土(来自周围或他处的土)、栽植大苗、深栽深埋、引水浇灌,完成了石坑造林3.5万亩,壶口瀑布周围林木覆盖率达到8 0%宜川地处黄河传统农耕文化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历史遗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旅游开发长期以壶口瀑布观光为主,产品单一,宣传滞后,景区建设中还存在生态破坏问题。目前该地正在创建壶口瀑布(1)晋陕峡谷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请说明河流结冰(类似冰川)在峡谷形成中的作用。(2)有研究表明,壶口瀑布最初位置在龙门瀑布,请说明壶口瀑布的形成过程。(3)从宜川造林模式推断晋陕峡谷的自然环境特征。(4)简述推动宜川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答案】(1)谷内断裂、节理发育,渗透到断裂、节理等岩石缝隙中的水因结冰膨胀,会加速岩石破碎,而昼夜温度变化会引起岩石表层和缝隙中的水反复消融冻结,加剧岩层的脱落破碎;冰体流动过程中会对谷底和谷坡产生侵蚀作用,使谷底变宽、变深:冰体流动对谷坡的挤压冲撞作用,使谷底拓宽。(2)由于河床断裂、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河床上切出一处陡坎,形成落差:落差出现,流水的冲刷和侵蚀能力进一步加剧,上层较硬的岩层被侵蚀掉,进入下层较软的岩层,下蚀作用更强,落差更大,形成了瀑布;之后流水不断对下层较松软的岩石不断掏蚀,造成上层岩石悬空,受重力作用,加之自身的裂隙,上层岩石就会松动脱落,造成瀑布后退,这样周而复始,使得壶口瀑布从龙门瀑布后退到现在的位置。(3)采用砌垒石坑、回填客土方式,说明该地地势陡峭,坡度大;土层浅薄、贫瘠;采用栽植大苗、深栽深埋方式,说明风力较大;引水浇灌说明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4)做好旅游规划,促进旅游协调发展;继续造林绿化,加强生态保护;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达度: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加强市场宣传,提高知名度;优化壶口瀑布景区建设,推出壶口文化游品牌。【分析】(1)结合材料分析,晋陕峡谷内地质条件复杂,多断裂、节理,渗透到断裂、节理等岩石缝隙中的水因结冰膨胀,会加速岩石破碎;该地昼夜温差大,造成岩石表面和缝隙中的水反复冻融,加剧/岩石破碎;冰体流动过程中会产生类似冰川的侵蚀作用,其中对谷底的侵蚀作用会使谷底变深,对两侧谷坡的挤压、冲撞、侵蚀作用会使谷底拓宽。(2)由材料可知,晋陕峡谷谷内地质条件复杂,多断裂、节理,谷底岩层岩性软硬相间,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河床上切出一处陡坎,形成落差:落差出现,流水的冲刷和侵蚀能力进一步加剧,上层较硬的岩层被侵蚀掉,进入下层较软的岩层,下蚀作用更强,落差更大,形成了瀑布;瀑布形成之后流水不断对下层较松软的岩层掏蚀,导致上层岩层悬空,在重力作用下,加上岩层自身的裂隙,上层岩石松动脱落,造成瀑布向上游后退,这个过程不断进行,使得壶口瀑布从龙门瀑布向上游后退到现在的位置。如图:砾 岩堆 积 物(3)根据材料采用“砌垒石坑、回填客土”的方式,可知该地地势陡峭,坡度大:土层浅薄,土壤贫瘠:采用“栽植大苗、深栽深埋 的方式,可知该地多大风天气;树苗需“引水浇灌”,可知该地降水少,气候较干旱,土壤含水率低。(4)推动宜川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可以从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首先要做好旅游规划,促进旅游业和当时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次需要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和旅游相融合,优化壶口瀑布景区建设,推出壶口文化游品牌,加强市场宣传,提高知名度;再次,需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达度,提高当地的旅游接待能力;此外,还需要积雪造林绿化,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山是皖南山区的最高山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m,处于我国最大丰水带内。在黄山154kmz景区内,花岗岩体占107km)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河流有36源和36峡谷。黄山花岗岩地貌的各种类型的形状和分布都有迹可循,且与演化过程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黄山花岗岩地貌的演化过程,图(a)为几千万年前的黄山地貌(第一阶段);黄山花岗岩体在第三纪后期出露地表,呈穹形山体,四周被围岩山地包围;图(b)为几百万年前的黄山地貌(第二阶段):上 新 世(距今500万 250万年)呈穹形山体顶部和缓起伏,周边有明显切割并出现花岗岩山峰:图(c)为今日的黄山地貌(第三阶段):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开始古夷平面被分割,产生峡谷和高峰。(1)指出地质作用对第i 阶段黄山花岗岩穹状山体形成的影响。(2)简述三个阶段花岗岩山峰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的变化。(3)分析穹状山体周边花岗岩山峰发育的过程。(4)未来黄山独特的地貌将逐渐被外力侵蚀夷平,推断其是否有“回春”(花岗岩山峰地貌重新出现)的可能,并说明原因。【答案】(1)地壳运动导致黄山原有沉积岩层断层发育;伴随断层的运动,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花岗岩块体隆升,风化作用对上覆岩层的剥蚀加剧,花岗岩穹状山体出露。(2)花岗岩山峰由穹状山体四周向中心发展;山峰相对高差增大;由缓丘向高山峡谷发育。(3)穹状山体的出现使得黄山形成了放射状水系;放射状水系对穹状山体进行溯源侵蚀,边缘出现起伏和缓的花岗岩山峰:在河流侵蚀作用下,花岗岩山峰落差增大,穹状山体被切制,花岗岩山峰向中心发展。(4)若地壳快速抬升,致使新的花岗岩穹状山体出露地面,在河流溯源侵蚀作用下将再次出现原有地貌特征;若地壳保持稳定或下沉,则难以再次形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岩浆活动侵入岩层形成花岗岩;结合材料信息,先有沉积岩的沉积,后有岩浆从地下深处向上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经地壳运动抬升使黄山原有沉积岩层发生断裂,利于断层发育;伴随岩体的错位运动,花岗岩块体隆起上升,外力风化作用使上覆岩层不断的被剥蚀,使花岗岩穹状山体出露。(2)读图可知,花岗岩山峰由穹形山体四周向中心集聚发展;山峰变高,落差变大;在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下,平缓的丘陵向峡谷和高峰演变。(3)由材料信息“黄山是皖南山区的最高山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m,处于我国最大丰水带内。在黄 山 154km2景区内,花岗岩体占107km2,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河流有36源和36峡谷”可知,穹状山体的出现,导致地形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流由中心向四周;放射状的流水对穹状山体不断地进行侵蚀,使花岗岩山峰边缘地带起伏和缓;在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下,花岗岩山体落差增大,穹状山体被切割,花岗岩山峰向中心发展。(4)结合前面的分析并推测可知,如果地壳快速抬升,新的花岗岩穹状山体会现次出露并凸出于地表,河流的溯源侵蚀不断地作用于花岗岩山体,使其再次出现原有地貌特征;如果地壳保持稳定或下沉,则不会再次形成现有的地貌。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雅鲁藏布江流域是青藏高原南部风积地貌典型分布区,河流宽谷地区沙丘地貌广泛分布,而峡谷地区几乎无风积地貌发育。2019年 11月,我国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科研人员从雅鲁藏布江河谷选择了 14个典型的新月形沙丘(采样点位置见下图,自西向东依次命名为D1 D 14,沙丘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进行采样研究。雅鲁藏布江沙丘主要分布在5 个河流宽谷段。沉积物粒度组成反映了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的百分含量,表示意不同宽谷段沙丘的粒度组成。区域粒级级配/%黏土一中粉砂031pm粗粉砂31-63pm极细砂63125pm细砂125250|jm中砂250 500|am粗砂500-2000pm3.81+1.100.83+0.698.16+6.7440.79+13.8039.70+10.776.71+10.22马马泉泉河河段段拉孜段1 2.2 5+3.3 81.5 8+0.5 11 0.9 5+5.453 9.6 8 4.8 33 2.3 1 8.2 03.2 2 3.0 6日喀则段6.3 3 2.8 11.6 1 1.0 48.3 7 6.423 8.8 8+7.0 63 8.1 6 7.8 36.6 7+7.0 6山南段5.5 41.431.0 6 0.5 17.8 43.9 04 1.8 1 7.403 9.3 9+7.0 54.3 5 4.1 1米林段7.8 9 1.8 52.8 41.5 71 1.9 7 5.9 63 6.0 0 8.7 33 3.3 8 7.3 47.9 2 8.7 5(1)分析雅鲁藏布江峡谷地区几乎无风积地貌发育的原因。(2)阐述雅鲁藏布江河流宽谷地区沙丘地貌形成过程。(3)专家指出影响雅鲁藏布江河谷沙丘粒度组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而不是流水作用,请说明理由。【答案】(I)雅鲁藏布江峡谷地区狭管效应显著,风力强劲(风速加强);河 岸(河漫滩)沉积物少,沙源供应不足,因此几乎无风积地貌发育。(2)冬春季节(河流枯水期),河流沉积物在宽谷地区的河岸和河漫滩出露,经风力吹蚀和搬运作用,受地形等因素阻挡在河流宽谷地区堆积形成沙丘。(3)雅鲁藏布江沿江河岸或河漫滩的沉积物是附近沙丘的主要沙源。由于河流的分选作用,自上中游至下游河岸或河漫滩沉积物平均粒径呈减小趋势,而整个河谷沙丘平均粒径未出现逐渐减小趋势,因此流水作用不是影响河谷沙丘粒度组成的主要原因。在风力作用下,强劲的起沙风速会将近地表沉积物细颗粒组分吹走,留下较粗颗粒组分,导致沙丘粒度整体以细砂和中砂组分为主,因此风力作用是影响河谷沙丘粒度组成的主要原因。【分析】(1)风积地貌的发育,首先要有充足的风沙来源,雅鲁藏布江峡谷地区,河道狭窄,水流速度快,河床、河滩沉积物少,沙源供应不足;其次,风积地貌发育,往 往 有 一 个风速变弱的过程,雅鲁藏布江峡谷地区,由于狭管效应显著,风力搬运作用强劲,风沙也不易沉积,所以几乎无风积地貌发育。(2)沙丘形成于堆积作用。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响,狭管效应显著,风力强劲,经风力吹蚀和搬运作用,在宽谷地带风力减弱或受地形的阻挡,在江岸地区或附近山坡上堆积形成沙丘。(3)由上题可知,雅鲁藏布江沿江河岸或河漫滩的沉积物是附近沙丘的主要沙源。通常情况下,河流在搬运过程中发生沉积时,颗粒大、比重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即自上中游至下游河岸或河漫滩沉积物平均粒径呈减小趋势,具有明显的分选性。而表中信息显示,整个河谷从上游地区至下游地区,沙丘的粒度组成情况相差不大,沙丘平均粒径未出现逐渐减小趋势,因此流水作用不是影响河谷沙丘粒度组成的主要原因。而风力作用下,强劲的起沙风速会将河床、河滩沉积物中细颗粒物质吹走,留下较粗的砂、砾物质,导致沙丘粒度整体以细砂和中砂组分为主,因此,风力作用是影响河谷沙丘粒度组成的主要原因。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美国西部峡谷研学团队从怀特沃特出发,沿甘尼森河支流东溪溯溪而上,见河谷较深而两壁陡峭,两壁上分布有大块砾石。行至分水岭时,发现山脊有明显的娅口,山势浑圆。越过娅口继续西行沿西溪而下,见河谷宽阔,河道蜿蜒。研学团队查阅资料得知,该区域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水系重组,甘尼森河曾一度为科罗拉多河的二级支流。研学团队将在东溪沿岸崖壁上采集的砾石送至实验室分析,结果表明海拔较低的砾石的成分与甘尼森河上游基岩相同;海拔较高的砾石成分与科罗拉多河上游基岩相同。东溪和西溪目前水量有限。下图示意东溪与西溪周边水系。河流流向(1)东溪一西溪所在的谷地曾经有大河流经,试(2)地壳隆升是河流改道的重要驱动力,试比较西溪和东溪流域的地壳隆升速率,并说明理由。(3)分析该区域水系重组的过程。【答案】(1)河岸分布大块砾石,为较大水流搬运、堆积的物质;分水岭发育明显坡口,是废弃河谷遗迹;河谷宽阔,由较大径流冲刷形成。(2)东溪流域隆升速率较快。东溪两岸陡峭,下切较强,说明抬升速率较快;东溪河道顺直,西溪河道弯曲,反映出东溪落差较大。(3)科罗拉多河曾经在东溪一西溪河谷西流;随着东溪附近地壳隆升,科罗拉多河向北改道,甘尼森河夺取东溪一西溪段水道西流,通过多洛雷斯河注入科罗拉多河,成为二级支流;随着地壳进一步隆升,甘尼森河受阻北流,直接注入科罗拉多河,东溪、西溪两条流向相反的溪流形成。【分析】(1)根据材料“两壁上分布有大块砾石”可知,现在的东溪为小河,难以搬运大块砾石。根据材料“发现山脊有明显的城口,山势浑圆”可知,分水岭有流水长期侵蚀形成的宽阔河谷的遗迹。根据材料“越过娅口继续西行沿西溪而下,见河谷宽阔”可知,现在的西溪也为小河,难以侵蚀形成宽谷。综合以上信息,可推测出该区域曾经有大河流经。(2)一般情况下,地壳隆升速率越快,地势越陡峭,河流下切越强;快速隆升导致河流下切,不易发生侧向摆动。读图可知,东溪河道较为顺直,西溪河道弯曲,可推测东溪流域隆升速率较快。(3)根据东溪崖壁“海拔较低的砾石的成分与甘尼森河上游基岩相同;海拔较高的砾石成分与科罗拉多河上游基岩相同”分析,随着此处地壳抬升,早期形成的砾石应被抬升至高处,位置较低的砾石是后期形成的,可以判断早期科罗拉多河从此经过,后期甘尼森河从此经过。结合“甘尼森河曾一度为科罗拉多河的二级支流 以及东、西溪分水岭坡口宽阔,早期东、西溪所在河谷贯通,推测早期科罗拉多河沿着东、西溪所在河谷向西流,随着地壳隆升,科罗拉多河向北改道,甘尼森河沿东、西溪河道西流,通过多洛雷斯河注入科罗拉多河,此时甘尼森河是科罗拉多河二级支流。最后由于地壳进一步隆升,东、西溪阻断,东溪倒流注入甘尼森河,向北汇入科罗拉多河。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高山峡谷地貌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体从该县境内穿过。墨脱公路从 20世纪60年代开始选线规划,直到2013年才建成并全线通车。墨脱公路的贯通,让喜马拉雅山脉不再成为阻隔,有利于促进我国藏南地区的发展。图 1 为墨脱县及周边地形图,图 2 为墨脱县城卫星图。山峡谷地貌的成因。(2)指出墨脱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克服的主要自然障碍。(3)分析墨脱县城建在雅鲁藏布江边缓坡上的原因。【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挤压抬升;河流落差大,流水下切侵蚀。(2)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地形崎岖);板块交界处,地质复杂(多地质灾害);降水集中、多暴雨。(3)地势高,距河较远,避开洪水威胁(必答);地形较平坦,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靠近江边,水源充足,方便取水。【分析】(1)墨脱地处板块交界,板块的碰撞挤压,隆起高大山脉;河流落差大,区域降水量大,流水下切侵蚀,形成高山峡谷地貌。(2)墨脱县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质条件复杂,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且降水量大,多暴雨,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位于缓坡之上,地势较高,离河较远,减少洪水的威胁;坡度平缓,地势平坦,有利于城市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靠近河边,水源充足,生活和工农业取水便利。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猫跳河流域多峡谷息流,喀斯特地貌发育。20世纪50年代,该流城几乎没有现代工业。1958-1981年,该流城进行以发电为主,结合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的梯级开发(下图),促进流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下表示意该流域6 个水电站的坝高和年发电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镇市大力开发铝土资源,发 展“氧化铝一电解铝一铝制品加工”产业。1988年,H 湖及其周边地区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90年代,H、B两湖成为贵阳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她。水电站IIIIIIIVVVI坝 高(米)52.548.743.839.526.560年发电量(亿度)0.690.800.821.623.831.43(1)水电站II位于猫跳河中、下游分界处。推断深切峡谷在猫跳河的主要分布河段(上中游或下游),并说明判断理由。(2)猫跳河流域水库建设淹没众多耕地,但1990年流域内耕地却比1960年增加约10%。分析水库建设后该流域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3)说明猫跳河流域梯级开发对清镇市产业结构的影响。(4)简析猫跳河流域梯级开发导致其注入乌江的年径流量减少的原因。【答案】(1)下游。理由:坝高相近时,下游水库的淹没面积远小于上中游。(2)该流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缺乏。水库为农业灌溉用水提供保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水库建设带动高耗能工业发展,使流域内人口迅速增加,耕地需求加大。(新增耕地面积大于库区淹没耕地面积。)(3)流域梯级开发后,水源保障、电能丰富,促进炼铝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第二产业比重升高并成为支柱产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人口的增长,加之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带动旅游业、商业等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升高。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丧失主导地位。(4)水库蓄水,农业用水增多,使流域蒸发量变大;往贵阳跨流域调水。【分析】(1)深切峡谷一般形成于河流上游,流水向下侵蚀强烈,河流切入基岩,河谷横陪面呈“V”形,两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流、瀑布。但是,猫跳河流城进行了梯级开发,水电站H上游部分水面宽阔,下游部分水面较窄,坝高相近时,下游水库的淹没面积远小于上中游,会造成下游的流水侵蚀更强烈,形成深切峡谷。(2)猫跳河流城进行了梯级开发,综合利用方式有灌溉、供水、发电等。该流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缺乏,猫跳河流域水库建设,可以为该流域农业灌溉用水提供保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水库建设发电量大,可以带动高耗能工业发展,使流域内人口迅速增加,促进流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加大。(3)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流域梯级开发后,水源保障、电能丰富,可以发展“氧化铝一电解铝一铝制品加工 等高耗能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升高并成为支柱产业;流域经济发展带动人口增长,加上H湖及其周边地区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带动当地旅游业等商业性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升高: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降低,丧失主导地位。(4)猫跳河流域梯级开发,建水库修大坝,拦截大量径流;水库建设后该流域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用水增多;流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多;90年代,H、B两湖成为贵阳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需要往贵阳跨流域调水。因此,最终导致其注入乌江的年径流量减少。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安集海大峡谷位于天山北麓地质断裂带。两岸坡度大,植被稀疏,下层是红层,上面覆盖着砂砾质冲积物。流经安集海大峡谷的安集海河发源于天山山脉,在天山北坡冲出峡谷,形成以伞形向北张开的规模宏大的冲积扇。山谷谷口的冲积扇互相联结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成为天山地区村落与耕地集中的地方。下图分别示意安集海大峡谷和河谷冲积扇地貌景观。说明安集海大峡谷的形成原因。(2)简述天山北坡形成规模宏大冲积扇的原因。(3)冲积扇形成的冲积平原成为天山地区村落与耕地集中分布的地方。就此做出合理解释。【答案】(1)安集海大峡谷位于天山北麓,地壳运动使天山隆起抬升,河流不断下切侵蚀,形成了安集海大峡谷。(2)安集海河发源于天山山脉,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沿途植被稀疏,砂砾质冲积物丰厚,每年夏季河流流量大,冲刷力强,挟带大量泥沙,冲向峡谷谷口;因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规模宏大的冲积扇。(3)天山地区水资源较为短缺,耕地与村落主要集中在地下水资源充足的地区;冲积扇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大量冰雪融水汇集于此井下渗,地下水储量较大,为当地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利于农耕,成为天山地区村落与耕地集中分布的地方。【分析】(1)根据材料,安集海大峡谷位于天山北麓地质断裂带。安集海大峡谷位于天山北麓,地壳运动使天山隆起抬升,同时形成断裂带,断裂带处岩石较为破碎,河流沿着断裂带不断下切侵蚀,形成了安集海大峡谷。(2)根据材料,安集海河发源于天山山脉,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夏季冰雪消融量大,山地降水较多,河流流量大;根据材料,安集海河流经安集海大峡谷,安集海大峡谷两岸坡度大,植被稀疏,下层是红层,上面覆盖着砂砾质冲积物。每年夏季时,河流流量大,冲刷力强,挟带了大量的峡谷中的砂砾质冲积物,冲向峡谷谷口;因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携带的物质大量沉积,形成规模宏大的冲积扇。(3)根据所学知识,干旱地区的耕地和村落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天山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较为短缺,耕地与村落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充足的地区;冲积扇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大量冰雪融水汇集于此并下渗,地下水储量较大,且埋藏较浅,甚至有地下水出露为泉,为当地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农耕,成为天山地区村落与耕地集中分布的地方。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锡崖沟村地处太行腹地陵川县东南边睡,位于黄土高原和中州平原的断裂层上(断裂形成于宽谷之后),坐落在落差1000多米的红色砂岩深谷中一个比较大的平地上,下面还是峡谷,被称为“叠谷奇村(左图)。上世纪60年代,当地民众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 一条长7.5千米的 之 字形挂壁公路。挂壁公路(右图)是在峭壁上开凿而出的奇险公路,多贴壁而凿,相隔十余米旁开一侧窗,锡崖挂壁公路成为世界奇观。左图中用口画出挂壁公路的位置,并说明理由。(2)推测红色砂岩叠谷地貌的形成过程。(3)说明挂壁公路旁开侧窗且侧窗之间保留侧壁的主要目的。【答案】(1)公路位于峡谷左侧峭壁;左侧岩层相对稳定。(2)地质史上经过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形成红色砂岩;后地壳长期抬升,久经外力侵蚀,形成宽谷;后宽谷谷底发生断裂,断裂处易受外力侵蚀形成峡谷。(3)旁开侧窗,有利于通风采光;保留侧壁起支撑作用,防止山体崩塌;方便施工,降低施工难度。【分析】(1)“挂壁公路是在峭壁上开凿而出的奇险公路,多贴壁而凿”,据景观图可知,公路位于峡谷左侧峭壁;左侧峭壁岩层倾斜方向不易产生滑坡,岩层相对稳定。画图如下(2)据“断裂形成于宽谷之后”及左图分析,红色砂岩叠谷地貌形成过程应该是:地质史上经过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红色砂岩;红色砂岩形成后地壳长期抬升,红色砂岩久经外力侵蚀,形成宽谷;据“断裂形成于宽谷之后”分析,宽谷谷底发生断裂,断裂处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形成峡谷。(3)挂壁公路旁开侧窗且侧窗之间保留侧壁主要目的是:旁开侧窗,挂壁公路有利于通风采光,保持公路能见度、空气流通;侧窗之间保留的侧壁起支撑作用,可以防止山体崩塌;旁开侧窗且侧窗之间保留侧壁,方便施工,降低施工难度。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距今2230万 年 530万年之前,东欧大部分地区为广阔的海洋,通过黑海与古地中海相连,沉积了巨厚的碳酸盐岩层。之后,由于板块挤压,直布罗陀海峡关闭,古地中海萎缩,东欧被喀尔巴阡山脉分制为东、西两个海盆,水位持续下降。随着直布罗陀海峡的岩山被蚀通,大西洋海水又急速灌入古地中海,但东、西盆地却未恢复为海洋,此后一直是陆地环境。随着板块运动的加剧,现代多瑙河切穿喀尔巴阡山脉,实现了东、西盆地水系的贯通并注入黑海。多瑙河在喀尔巴阡山脉段发育有著名的铁门峡谷,谷壁高耸、成为该地地质历史演变的见证。下图示意该区域的地质历史演变及铁门峡谷景观。陡峭,且有溶蚀地貌发育西海盆(1)东欧被喀尔巴阡山脉分割为东、西两个海盆,水位持续下降裸露的海盆有河流发育。推测该时期海盆内的河流水系特征。(2)现代多瑙河切穿喀尔巴阡山脉,简述多瑙河实现贯通的自然条件。(3)说明铁门峡谷成为该地地质历史演变见证的依据。【答案】(1)流程短;支流少;流域面积小;呈向心状发育。(2)地壳抬升加剧,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变快:东海盆地势低于西海盆;巨厚的碳酸盐岩层易被流水溶蚀。(3)相对高差较大,切割出露的地层多,地质演变时间长;谷壁陡峭,见证地壳抬升与流水下切过程;广布易受流水溶蚀的碳酸盐岩,可见证古海洋沉积环境。【分析】(1)河流水系特征包括流向、流程长短、支流多少、流域范围、河道状况、水系形状等。根据材料“东欧被尔巴阡山脉分割为东、西两个海盆,水位持续下降裸露的海盆有河流发育“,此时的河流发育在退化裸露的海盆,整体呈向心状汇入海盆,两个海盆面积较小,河流流程短,支流少,流域面积小。(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抬升,地壳抬升加剧,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变快;东海盆地势低于西海盆以及巨厚的碳酸盐岩层易被流水溶蚀。现代多瑙河溯源侵蚀,袭夺了喀尔巴阡山脉西侧的水系,现代多瑙河切穿喀尔巴阡山脉,实现了东、西盆地水系的贯通并注入黑海。(3)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相对高差较大,可以反映出下切侵蚀的过程,铁门河谷切穿的地层出露多,说明地质演变时间长;谷壁高耸、陡峭,见证地壳抬升与流水下切过程;碳酸盐岩可以反映出曾经是海洋环境的特点。广布易受流水溶蚀的碳酸盐岩,可见证古海洋沉积环境。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绝大部分被古地中海所覆盖,随着地壳不断运动,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陆地,古长江自东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约 1.4亿年前,长江中游巫山山脉形成,古长江在其西侧流入四川盆地,在其东侧流入江汉盆地。后来,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距今300万年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巫山两侧河流溯源侵蚀进一步加剧,东侧河流成功袭夺(分水岭两侧,侵蚀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河流上游河段的现象)西侧,古长江东流而去,形成长江三峡雏形。第四纪,巫山山脉继续抬升,长江三峡峡谷(如下图)最终形成。1050115横断皿咻7?分分30(1)指出古长江自东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的自然条件。(2)从地貌、气候、水系特征等方面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隆起对古长江的影响。(3)推测长江三峡峡谷未来变宽的必要条件。【答案】(1)地势东高西低;古地中海范围大,靠海近;水量条件能满足流程需要。(2)地形隆起使古长江落差加大,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增强,峡谷地貌发育;隆起地形阻挡大洋水汽,形成地形雨,增加降水量;改变了区域东高西低的地形地势特征,使古长江流向发生改变,逐渐自西向东流。(3)地质条件稳定,峡谷地貌基本格局不变;长江水量稳定,流水侧蚀作用保持或增强。【分析】(1)河流自高处向低处流,古长江自东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的自然条件可从地势、流量等方面来分析。材料信息表明,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绝大部分被古地中海所覆盖,随着地壳不断运动,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陆地,古长江流域地势曾东高西低,因此自东向西流入古地中海;古地中海范围大,占长江流域西临古地中海,河流由东向西注入海洋;古长江流域临近海洋,气候湿润,古长江的流量较大,能够注入到海洋。(2)材料信息表明,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巫山两侧河流溯源侵蚀进一步加剧,说明地形隆起使占长江落差加大,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增强,容易发育峡谷地貌;材料信息表明,东侧河流成功袭夺西侧,古长江东流而去,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原有的东高西低的地形地势特征,使古长江流向发生改变,逐渐自西向东流;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隆起地形促进了季风的形成,同时抬升来自海洋的水汽,形成地形雨,增加降水量,从而使得长江流量增加。(3)峡谷以下蚀作用为主,侧蚀作用增强可使河谷变宽。由材料“第四纪,巫山山脉继续抬升,长江三峡峡谷最终形成“可知长江三峡峡谷形成与地壳不稳定有关,因此可以推断长江三峡峡谷未来变宽的必要条件是地质条件稳定,巫山不再抬升,峡谷地貌基本格局不变;同时,长江水量稳定,流水侧蚀作用保持或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