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人教版生物必修2全册教案-全册.pdf

    • 资源ID:88143028       资源大小:18.42M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生物必修2全册教案-全册.pdf

    人教版生物必修2 全册教案-全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课时安排讲课2课时第一课时 一 教学程序导言赢 学 习 了 遗 传 物 质 DNA及其基本单位一基因,知道它的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它的表达使亲代和子代相似。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过程中有没有一定的传递规律呢?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L 了解孟德尔简历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2(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设疑:什么是杂交法?丽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1)同种生物;(2)同一性状;(3)不同表现类型。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O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3诟 有 耳 垂 和 无 耳 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壁包: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有 二 制 相 对 性 状 的 遗 传 试 验学生阅读教材P4 5。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 后 杂 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 交 后 的 第 一 代(简称子一代,用F表示)总是高茎的。1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T?学生回答:(略)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 宠 让 子 一 代 高 茎 豌 豆 自 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方耳簟: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4教师讲述: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 0 6 4 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 7 8 7株是高茎,27 7 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 :l o 请问学们注意这个比例。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襄方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 :1,具有规律性。第二课时 一 教学程序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羸 知道了什么是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及性状分离。那么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都接近3 :l o 如何将这些在试验中得出的结果用一套理论来解释呢?5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二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送回: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 航回答:基因。孚星活动:阅读教材P4 教师讲述:在孟德尔当时的年代,生物学还没有建立基因概念,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改称为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如高茎用大写字母D表示,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如矮茎用小写字母d表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提 问:DD或dd产生的配子是么福豆哪种分裂方式产生的?学生回答:D或d,通过减数分裂教师讲述:由于基因D对d的什显性作用,所以6F(D d)只表现出高茎性状,而矮茎性状表现不出1来。提问:F (D d)自交时,可产生哪几种配子?_ 1学生回答:D 和d 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教师讲述:由于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 便可产生三种基因组合:D D、D d、d d,且它2们的数量比为1:2:1。由于D 对d 的显性作用,F的性状表现有两种类型,高茎和矮茎,且数量比2为3:l o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 6,思考什么是纯合子?什么是杂交子?它们在遗传中各有什么特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述: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纯合子,可稳定遗传(真实遗传)。而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四 巩固训练(投影显示)*某水稻的基因型为A a,让它连续自交,(从理论上讲F的基因型纯合体占总数的()2A.1/2 B.1/4 C.3/4 D.1分析:P:A a _ F :1/4 A A;2/4 A a;l/4aa,中只 杂 种 子 一 代 隐 性 一 合 子 高茎 短茎有l/2A a 自交产生l/2X l/2A a,其余全部为纯合体。答案:C(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法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了另一个试验一一测交试验。测交就是让F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1定F的基因组成。1学生活动:上黑板写出测交的遗传图解。提问:如何由测交来判断F的基因组成?1孝军回答:测交后代如果出现两种基因组合,即F 为杂_ 1合子,若后代只有一种基因组合,即F 为纯合子。1教师讲述:孟德尔所做的测交试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明了 F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发生了1分离,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到了不同的配子中。本世纪初,遗传学家通过大量的试验,才证实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成对的基因正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从而从本质上解释了性状分离现象。(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学生活动:看多媒体课件一-减数分裂过程。教师讲述:先掌握等位基因的概念。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8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那么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学生活动:集体归纳。务 屣 建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七总结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掌握孟德尔分离定律中子代的基因组合及性状分离比,以及用来验证分离现象的测交试验,掌握分离定律的实质,理解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等概念。第二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导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急尔发现并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只研究了一对9PX0A占&给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但任何生物都不是只有一种性状,而是具有许多种性状,如豌豆在茎的高度上有高茎和矮茎;在种子的颜色上有黄色和绿色;在种子的形状上有圆粒和皱粒;在花的颜色上有红色和白色等等。那么,当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同时考虑时,它们又遵循怎样的遗传规律呢?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总结出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 9。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1)孟德尔以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进行实验的?(2)F代的表现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1(3)F代的表现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为什2么出现了两种新的性状?_ _ _ _ _ _ _ _ _ _*(4)分析每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薄离定律?配子 G)、新/*Y yF jKf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自由回答,教 照 聚-忙于评判谁对谁错,出示挂图“黄雀,一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试验”,对实-100结果进行指导分析:(1)相对性状指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不能把黄与圆、绿与皱看作相对性状。(2)F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1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3)F代有四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2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前后代比较发现,出现了亲代不曾有的新性状一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这又恰恰是两亲本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类型。这四种表现型比为9 :3 :3 :L恰是(3 :1)2的展开,表明不同性状的组合是自由的、随机的。那么,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 1 0。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1)孟德尔研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一对还是两对洞源染色林上?(2)亲崔永梅饭簧爸面猫而察石酸赖两纯种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推出F代的基因型是什么?1(3)F代在产生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如何分配到配子111中?产生几种配子类型?(4)F 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各是什么?数量比为多少?2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并争先恐后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教师强调:黄 色 圆 粒 和 绿 色 皱 粒,蜘 蜥 瞅 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这阚 簧 鲤 直 邀 春 两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用Y表示黄色,y 表示绿色;R 表示圆粒,r 表示皱粒。因此,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YYR R 和y y r r。板图显示:它们的配子分别是YR 和y r,所以弋的基因型为Yy R r,Y对y 显性,R 对r 显性,所以F j 代全部片黄色圆粒。(2)F 代产生配子时,Y与;、R 与r 要分离,孟德尔认为1与此同时,不同对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也就是Y可以与R 或r 组合,y 也可以与R 或r 组合。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动态中理解等位基因的分离和不同对基因之间的组合是彼此独立的、互不干扰的。所以F 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即YR、Yr、y R、1y r,并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1 :1 :1 :1。(3)受精作用时,由于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结合方式有1 6 种,其中基因型有9 种,表现型有4 种。-存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对试验的解释,通过学习应该掌握子二代出现新性状是由于遗传过程中不同对基因之间发生了组合。应该对子二代中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的规律进行理解记忆,以便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直接运用。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导言烹猴尔用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其 F 代只有1一种表现型,F 代出现四种2表现型,比 例 为 9:3:3:lo孟德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作了解释,要确定这种解释:,该怎么办?学生回答:用测交法。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提问:什么叫测交?季星回答:是用F 代与亲本的_ 1隐性类型杂交。目的是测定F 的基因型。113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仿照分离定律的测交验证模式,写出测交及其结果的遗传图解。教师指导:这是根据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相符,则说明理论是正确的,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不相符,则说明这种理论推导是错误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学 生 活 动:阅读教材德尔用F作了测1交实验,实验结果完全符预想。证实了他理论推导的正确性。PIO O 孟合 他 的设疑:用F(YyRr)作母本和父本测交的试验结_ 1果怎样呢?学生争先恐后推演,教师出示投影,比较测交结果,师生结论是:两种情况是相同的,这 说 明F在1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教师介绍:豌豆体细胞有7对同源染色体,控制颜色的基因(Y与y)位 于 第1对染色体上,控制形状的基因(R与r)位于第7对染色体上。学生活动:观看减数分裂多媒体课件。巩固在减数分裂 通 币 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14组合,从而理解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动态关系,即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邈:如果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不能百国组合?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出示投影,显示如图:壁:在此图中哪些基因能自由组合?哪些不能自由组蓊为什么?学生回答:YR与 D或 d 能自由组合,y r 与 D或 d 能自由组合,Y 不能与R或 r 组合,y 不能与R或 r 组合。因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要分离,等位基因也要分离,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自由组合。蜉: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有哪些区别和联 系 丽教师出示投影表格,由学生讨论完成。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项目 规 分 离 定 律 自 由 组 合 定 律15律研究的相对性状一对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一对等位基因两 对(或两对以数量及在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上)等位基因分别染色体上的位置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遗传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联系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的每对等位基因都要按分离定律发生(六:)孟德尔获7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发生自由组合)。导成功的原因通过前面两个定律的学习,可知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正确地选用了试验材料。2.由单因素(即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因素(即两对或两16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科学成果的取得,不仅需要有坚韧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还需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研究方法。五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应理解在生物遗传的过程中,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及不同基因类型的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造成基因的重新组合,从而使后代的性状也发生重组,出现了新的类型,这种变异的原因就是基因重组。实践上,我们可以让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所控制的优良性状重组,以培养优良品种,也可以对家系中两种遗传病同时发病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能推断出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它们出现的概率,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 二 章 基 因 和 染 色 体 的 关 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三.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引言: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有性生殖细胞的产生,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以前学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哪三种?(要求学生答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一.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学习阅读教材,要求学生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勾书,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强调: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讲述: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2.精子的形成过程讲述:精子在精巢中形成。18(示精子形成过程挂图或多媒体银幕显示精子形成过程的静止图像。)在精巢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了精原细胞。根据有丝分裂的特征,可知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一个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答出:相同。)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要求学生答出:间期。)复制的结果,染 色 体 由 生 用(板画),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不是图上画的这个样子。复制完成后,细胞开始进行第一次分裂,此时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指图说明,使学生弄清楚图上谁和谁是同源染色体,还可以利用指头作比喻,如果一个手指表示一个染色体的话,两只手合在一起,则两个大拇指,两个食指等相应的手指都分别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19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教师指图问)图中四分体有几个?(学生应答出:两个。)强调: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一个四分体,因此,同源染色体的数量就是四分体的数量。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答:四个。)人呢?(答:2 3个。)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 N 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教师提问)此图中,四分体时期画了几对染色体(学生答:2对。),几条染色体?(答:4条。)几条染色单体?(答:8条。)几个D N A分子:(答:820个。)那么联会时呢?(学生答:仍是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个染色单体,8个D N A分子)教师特别强调:不要片面看图,妄作结论,就认为是联会时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象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在图上,初级精母细胞有几条染色体?(答:4条。),而次级精母细胞呢?指图中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答:2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什么?(答:同源染色体分开,),在次级精母细胞中还有没有同源染色体?(答:没有。)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也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这是将来要学的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21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在纺缠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把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学生回答: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次级母细胞相同,比初级精母细胞减少一半。)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大体与有丝分裂相似,但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银幕显示两个细胞,请学生仔细观察染色体,找出两细胞的染色体特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同一细胞中,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开了,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在此基础上,银幕显示一组细胞,请学生判断谁是有丝分裂,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22(答:B是有丝分裂,A、C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一一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随讲授内容完成板书。)(三)总结现在,我们再重复看一遍精子的形成过程(多媒体银幕以动画形式再重复整个过程)。强调以下三点:1.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3.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根据挂图,来讲述精子的形成过程。(请一位学生讲述,教师根据其讲述情况,精彩处给予表扬,不足处给予补充,错误处给予纠正。)(四)布置作业23教材P 2 2 基础题T 4第三节伴性遗传三、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引言:提问:生物界普遍具有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设问: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将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为什么生物有一些性状在遗传时会对雌雄后代的影响不同?比如,人类中的色盲病,往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物遗传的第三个问题: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性别决定讲述: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各种生物一般都有一定数目的成对的染色体。雌雄性别实际上是生物的一对差别明显的性状,受染色体的控制。在银幕上显示“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课件。提问:人的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在学生回答后补充一句:有 23对同源染色体。24(图中男女不同的一对染色体在不停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问:男女个体染色体组成中有什么区别?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讲述:第 23对染色体在男女间存在着差异,女性是X X,同型的,男性是XY,异型的,Y 染色体很短小。由于这对不同的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的关系,所以把它叫做性染色体,而其它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叫做常染色体。因此,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应是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这时可让学生动笔在书中图63、图64下写出人的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种类和数目的组成情况。(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讲述: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这种性染色体类型叫做XY型。XY型性别决定在生物界中较为普遍,除了人以外,还有果蝇、马、牛、羊等很多高等动物以及大麻、色麻等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那么,性染色体是怎样来决定性别的呢?用计算机动态模拟“XY型性别决定的示意图”课件。同时教师应作一定的讲述: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早)的性染色体是XX,只能产生一种雌配子,含X 染色体;雄性个体(8)的性染色体是XY,能产生两种数目相同的雄配子,一种含X 染色体,一种含25Y 染色体。当含X 染色体的雄配子和含X 染色体的雌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含XX,它就发育成雌性;当含Y 染色体的雄配子和含X 染色体的雌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含XY,它就发育成雄性个体。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先相互讨论,再回答。问 1:一位不讲理的丈夫要他的妻子包生儿子,这事实上办得到吗?问2: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小结:受精的卵细胞将来发育成什么性别,取决于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的组成,由含X 的精子与含X 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雌性个体(人类是女性);由含Y 的精子与含X 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雄性个体(人类是男性)。后代的性别主要取决于雄配子的类型和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总之,后代是雌性还是雄性比例是L lo性染色体还有一种主要类型是ZW型,比如,鸟类,与 XY型性别决定刚好相反。雌性的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雄性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过渡: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携带着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由于性染色体的组成在雌雄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就与性别相联系,所以,生物有26些性状对雌雄后代的影响就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二)伴性遗传讲述:以色盲为例进行学习。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因此,患者就不适合当司机,因为,交通信号是红灯和绿灯,无法判断是停车还是通行。全色盲极个别,在病人的眼里世界上任何物体只有明和暗的区别,根本看不到其它任何颜色,病人看彩电就象看黑白电视一样。银幕显示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自我检查。设问:色盲基因是隐性的,它与它的等位基因都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这是为什么?在银幕上显示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指出:由于Y染色体很短小,因此,在X染色体上位于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Y染色体就没有,比如,色盲基因b和它的等位基因B就只存在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27 I一卡同源区段二二U X和丫同源区段X非同源区毁讲述: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填写有关色觉的女性男性的基因型(五种),然后说出六种婚配方式。“xbxb XBXh XHXF父 、一XbY I 2 3一.,-,.-1 一一 一+一.一 :一 炉丫 4 5 6讲述:在六种婚配方式中,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子女全是色盲,男性正常与女性纯合体色觉正常者婚配,子女色觉均正常。另外四种婚配方式,情况较复杂,需要很好地分析。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四种婚配的遗传图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亲代的基因型,学生接着写亲代产生的配子和后代的基因型。)师生共同检查四位同学写出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图解,共同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28讲述:如果第1例中的女儿作了母亲,她的丈夫是色觉正常的男子,这就是第2例了。提问:第1例中的色盲男子与第2例子代中的色盲男孩是什么关系?(回答:外祖父与外孙的关系)又问: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是谁遗传的?(答案:外祖父)用彩色笔勾画出 的传递方向。并指出,外祖父的色盲基因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了外孙。这是色盲遗传的一个特点,即隔代遗传。一般地说,色盲这种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孙。(要求学生在书中P 1 8 6上勾画出。)进一步问:在 第2例中,后代患病的可能性多大?儿子患病的可能性多大(答案:1/4、1/2)。继续分析第3例,提问:母亲色盲会有正常的儿子吗?(答案:不会有正常的儿子。因为,儿子中的X是母亲给的,母亲的基因型是。)分析第4例提问:女儿是色盲,可以肯定她的亲代哪一方一定是色盲?(答案:父亲一定是色盲。)又问:儿子是色盲,色盲基因是父亲给的?还是母亲给的?(答案:是母亲给的。)在学生回答了以上问题后,指出:色盲性状决不会由父亲传给儿子,父亲是把Y染色体传给了儿子,而色29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父亲的色盲基因只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这是色盲遗传的又一特点。再问:以上几种婚配的后代中,色盲患者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为什么?(答案:色盲是由隐性基因b控制的,B与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只要X染色体上有b基因,就表现出色盲;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必须两个X染色体上都有b基因,即隐性纯合体才表现出色盲,基因型的个体虽携带有b基因,但表现出色觉正常,所以男色盲多于女色盲。(要求学生在书中P 186上勾画出。)指出:男色盲多于女色盲这是色盲遗传的又一特点。讲述:根据我国社会普查资料得知,我国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色盲发病率仅为0.5%,实际情况,也是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色盲患者。色盲遗传与性别有关,是因为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要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而男性与女性在性染色体上的组成又是不同的,因此,色盲遗传就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特殊的遗传现象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概念,要求学生在书中P182上勾画出。)指出:色盲遗传病实际上是伴X隐性遗传病。指着图中第4例讲,如果近亲结婚,后代的发病率达到5 0%。30讲述:近亲结婚,遗传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增高。比如,我国湖南大庸市偏远地带有三个“傻子村”,其中的汪家小村,全村共500人,有250人智能偏低,其中呆痴58人。一般说来,在一个群体中,各种遗传病的患者尽管数量不多,但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较多。近亲结婚者,往往有些基因是相同的,子代中隐性纯合体出现的可能性增加,所以发病率比一般群体高很多。所以,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和质量,应坚决杜绝近亲结婚。可向学生打趣地说:在婚姻问题上,千万不能亲上加亲。(三)总结、扩展绝大多数生物的性别是由受精时遗传物质的组成来决定的,最常见的是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根据生物的雌雄个体间性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性染色体又主要分为XY型和ZW型两类。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异型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即X型、Y型的雄配子,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X,同型的,只能产生一种X型的雌配子,在受精机会相等时,子代的性别比为L 1。由于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性染色体在雌雄个体间又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行为必然与性别相联系。以人的色盲遗传为例,学习了伴X隐性31遗传。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是有区别的。伴 X 隐性遗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是隔代遗传,一般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外孙。第二、往往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第三、父亲决不传给儿子。在伴性遗传中还有伴X显性遗传和伴Y染色体遗传,比如,人类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有伴X显性遗传,蹊趾及其它的轻微畸形是伴Y染色体遗传,它们各有不同的遗传特点。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 一 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七、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学程序其宜:生活中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些话语:“龙生龙,凤生瓦丁老鼠生来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谁知道这讲述的是自然界的一种什么现象呢?还有:“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又说明什么呢?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回答:说明生物界的遗传变异现象教师提示:在第一册教材的绪论中我们曾讲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方面的知识。提问:再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32学生联系实际回答:(略)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必须明确:(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2)生物遗传的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产生新的性状,以至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通过例题对该知识进行理解:例 从地层里挖出来的千年古莲种子,种在泥塘仍能萌发,生叶开花,但花色与现代莲稍有不同,说明生物具有()A.适应性 B.多样性 C.变 异 性D.遗传性和变异性答案:D一、D N 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鳏:同学们是否知道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的载体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给予肯定并讲述:现代细胞学和遗传学已研究得知,遗传物质是D N A和R N A,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本节课就此问题与同学们探讨一下:(一)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多媒体课件银幕显示:哺乳动物产生子代的染色体变33Wo并展示下列并提问:厢画减数分裂一匾 字 而H UU 雌 四 减数分裂:廊细胞3)|陵精卵州)|醺 分 型|子 代 如)|(1)亲代与子代之间要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必须经过哪些过程?(2)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变化的,其特点如何?从细胞水平上看:牛栽额介nn受箱作用“22(3)染色体的化小成分主量有哪些厂从分子本平上看:Chro._=DNA+Prot五学生活动:观察、思考、淋依并回答(略)教师鼓励并点拨(细胞水平):亲代与子代是以生殖细胞 作 为“桥梁”,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研究,人们了解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故人们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有重要作用。染色体为什么在遗传上起作用呢?通过对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分析(分子水平):得知它主要是由D N 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D N 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细胞里的D N 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 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还有什么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学生联系前面知识回答:线粒体、叶绿体。34那么,科学家是如何证明D N A 是遗传物质呢?-他们的做法是:设法把D N A 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 N A 的作用,下面介绍两个经典实验。(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 页,了解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R 型和S 型。教师投影显示格里菲思的如下实验:(1)活的无毒性的R 型细菌照老鼠f健康(2)活的有毒性的S 型细菌典老鼠一死亡(3)灭活的S 型细菌与老鼠一健康(4)活的R 型+死的S 型与老鼠一死亡师生从投影的四组实验褊讨论看出: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定含有一种促使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的活性物质,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在1 9 4 4 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做了如下实验:把S 型细菌的组成物质全部分离,并分别与R 型细菌混合培养,得到如下结果:35S型用细菌i J J I I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DNA水解物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1-I-I r v x FR R R R R S R ,学生通过上图对比,得知是S型细菌的DNA使得R型转化成S型细菌,并能传递给后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_ 4了解T2噬菌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教师显示T2噬菌体挂图并强调:T噬,2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设疑:(1 蒋家为什么把噬菌体作为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材料?36学生活 动:阅读教材P页并回答,由 于T噬菌体只有4 2D N丽重白届两种化学物质组成,而D N A是由C、H、0、N、P五种元素组成,蛋白质是由C、H、0、N,有的含有P和S元素组成的。所以科学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教师投影显示如下表格:学生讨引亲代噬菌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f e,是遗传3 2 p标记D N A有3 2 P标记D N AD N A有3 2 P标记3 5 s标记蛋白质士总结得任无3 5 s标记蛋白质:结论:D N A夕外壳蛋白质无3 5 s标记 子具有连续t物质。再设疑:遗传物质是否只有D N A一种呢?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可知:除了D N A外还有R N A,如烟草花叶病毒,它不含D N A,只含有蛋白质和R N A,在这两种成分中,科学家研究证明R N A是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 N A,所以说D N 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五总结37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征明D N 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 型细菌中的DN A 是转化因子并能够使后代具有连续性一说明是遗传物质。(二)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 A 两种成分是DN A 进入细菌体内并产生出与亲代噬菌体性状相同的子代噬菌体一说明DN A 是遗传物质。最后指出遗传物质除了DN A 外还有R N A,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 A,所以说DN 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导言箭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 A 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那么DN A 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应需双仓的寤海镀菽。.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一、DN A 分子的结构教师讲述:芥绍DN 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 9 5 3 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 A 分38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为了掌握DN A 分子结构的全部知识,必须先掌握DN A分子的化学组成。1.DN A 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誓 阚:阅 读 教 材 P 1,DN A 分子的化学组成部分并讨论DN A 分子化学组成的部分知识。教师出示DN A 分子化学结构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a.DN A 分子为什么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从元素组成和分子量上考虑分析)?b.组成DN A 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c.构成DN A 分子的基本单位有几种?分别是什么?d.DN A 分子是由几条脱氧核昔酸长链组成的?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综述:DN A 芬字戛二新嵩芬字花吝扬二官的显天箪位是脱氧核昔酸,总共有四种,分别叫腺嗯吟脱氧核昔酸(A),鸟喋吟脱氧核昔酸(G)、胞喀咤脱氧核昔酸(0、胸腺喀咤脱氧核甘酸(T);每种脱氧核甘酸都是由三部分组成:即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D NA39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昔酸长链组成的。D NA分子不仅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还具有其特殊的空间结构。2.D NA分子的空间结构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 D NA_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生物必修2全册教案-全册.pdf)为本站会员(文***)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