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知识点汇总.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知识点汇总 对物理一些相近易混淆的学问,要能记住和说出他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分,突出要素,抓住关键。而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学问点汇总,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学问点汇总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 透镜:由透亮材料磨制而成,两个折射面都是球面,或一面是球面另一面是平面的透亮体。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更。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试验:试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心。 若在试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缘由有:蜡烛在焦点以内;烛焰在焦点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试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详细见下表: 3、对规律的进一步相识: 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视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视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一般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视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非常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八年级上册物理公式汇总 1.须要记住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初二物理上册学问点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一节蓄电池的电压:2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平安电流:不高于30mA平安电压:不高于36V(不是等于留意陷阱) 2.初二物理上册学问点密度、比热容、热值它们是物质的特性,同一种物质这三个物理量的值一般不变更。 3.平面镜成的等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留意作图时应为虚线。 3.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 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5.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火山爆发,地震,风爆,海啸等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放射等也能产生次声。考试中一般以危害形式出现。 6. 光在同一种匀称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7. 光发生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总是稍大些。看水中的物,看到的是变浅的虚像。 真实物体应在上方些。 8.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9. 初二物理上册学问点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a 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b 2倍焦距处,等大倒立的实像 c 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倒立放大的实像 d 在1倍 焦距之内 ,正立放大的虚像 初二物理上册学问点规律:1倍焦距辨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虚像总是正立的,实像总是倒立的。 10.滑动摩擦大小与压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11.压强是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12.输送电压时,要采纳高压输送电。缘由是:可以削减电能在输送线路上的损失。 13.电动机的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 14.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话筒,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15.光纤是传输光的介质。 16.磁感应线是从磁体的N极发出,最终回到S极。内部则相反。 17.铭牌中有电压,电功率时,先计算出R,(R= )另外,初二物理上册学问点假如题目中有“正常工作 ”就隐含着条件。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问点汇总 【质量与密度】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对质量的感性相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变更,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试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托盘天平的运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详细如下: “看”:视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调”:调整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整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复原平衡。 “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留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方法:A、干脆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别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同种材料,同种物质,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态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变更而变更,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甲>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运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平台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纳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纳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原理:=m/V 方法: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得出液体的密度=(m1-m2)/V 9、密度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简单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V算出它的质量。 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简单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算出它的体积。 推断空心实心: 例如:体积是5×10-3m3的铁球,测得其质量是25kg,试推断此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铁=7.8×103kg/m3)分析:利用密度推断物体空、实心状况有下列几种方法: (1)用公式物体=m/V求物体的平均密度,若物体=物质为实心,物体<物质为空心。 (2)用公式V物质=m/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体积,若V物质=V实际为实心,V物质 (3)用公式m物质=V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质量,若m物质=m实际为实心,m物质>m实际为空心。 这三种方法用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推断出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但假如题目要求的是空心部分的体积,则用其次种方法更简便些。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学问点汇总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