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及答案.pdf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惠州三调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 成1415题。幽 居 初 夏 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绛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释 陆游,号放翁,著名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晚年幽居山阴时。薛(tud)龙:竹笋的异名。木笔:又名辛夷花。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 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巧妙地从山光水色中引出“幽居”。B.首句概言“湖山胜处”,颔联写湖,是近处宽处静景;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远处细处动态。C.诗中写放翁心中郁结与柳宗元 小石潭记中 写“以其境过清”时的心境相似。D.本诗前三联写景,尾联结情,景情相衬,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5.全诗是怎样体现“幽居初夏”之“幽”的?(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14.(3分)*B.【“颔联是近处静景”“颈联是远处动态”判断失误。】15.(6分)【答:家居在湖山处,乡间小路横斜,槐柳成荫,居处静幽;鹭鸟时时往下飞至水面,处处能听到蛙鸣,用动态反衬幽静;故交难觅,无人共赏共谈,写出人事幽远。每 答 对1处 得2分。】揭阳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1415题登九峰楼寄张祜杜牧百感衷来不自由,碧山终日思无尽,睫在眼前长不见,谁人得似张公子,角声孤起夕阳楼。芳草何年恨即休。道非身外更何求?千首诗轻万户侯!【注】据 云溪友议载,长 庆 年 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歌寄赠张祜。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B.颔联把无形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即本诗的诗眼。D.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寓对张祜的赞赏。15.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景、事)兴情,有所寄寓。杜 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答:14C(“思无尽”“恨即休”即本诗的诗眼,错误。诗歌的诗眼应是“百感衷来不自由”。)(3分)15善于借景抒情。“角声孤起”渲染出岑寂凄厉的氛围,更烘托出诗人独游时黯然神伤的心境。芳草连天,明写草之繁盛,实写愁绪多而难解,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3分)善于婉讽,充满理趣。以目不见睫这种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道非身外”即称颂张祜诗艺之高,又委婉规劝朋友不必过于看重他人评论等身外之物,以此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富有哲理,寄意深远。(3分)珠海市学业质量监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 15题。杂诗十二首其五陶渊明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注:骞翩:展翅高飞。壑舟:出 自 庄子大宗师,此处喻自然运转变化。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回忆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B、诗的三四句描绘诗人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C.第五至八句写随时光流逝,壮志减退,满心忧虑,与起笔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D、全篇诗意层层翻转,由过去写到眼前,再由眼前写到过去,抒发感慨,逐步深入。15、”陶渊明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忱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14、【参考答案】D【解析】D项是对诗歌全篇的理解,全诗明显分为三个层次,厂4句为第一层次,回忆过去;510句为第二层次,由回忆过渡到眼前,由“昔我”渐到“今我”;11-16句为第三层次,由前面的回忆与比较引出对未来对生命的感慨。D项”再由眼前写到过去”错误。15、【参考答案】这种生命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主要体现为少年快乐与当下岁月流逝,联想古人珍惜光阴进而引发韶光易逝的悲凉感慨;少年志在四海与当下前途迷茫,进而引发壮志末酬的忧虑;身体日渐衰微、一天不如一天,进而引发对命运无常的忧虑。(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做简要分析,每 点2分。诗句内容和分析各1分)六校联盟第三次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 成14 15题。八声甘州 陪庾幕诸公游灵岩吴文英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鞍双鸳响,廊叶秋声。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注】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名娃:西施。残霸:吴王夫差。酸风:刺骨的寒风。时靴双鸳响:相传吴王筑响廊,西施穿着木屐绕廊而行,发出响声。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从空间入笔,描绘天空辽阔浩渺之景;从时间着笔,感慨不知何时青天坠落的长星幻化出灵岩山。B.“腻水染花腥”,写宫女的脂粉流入河水,使夹岸的花沾染了腥味。“腻水”语出杜牧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C.吴王沉醉酒色,范蠡清醒身退,二者形成对比,隐含了对时政的讽喻,也表达了词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D.词人登临灵岩山,凭吊吴宫古迹。上片侧重对古迹的描写,下片转入对古事的评论,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慨。15.前人评论此词“上片写景虚以衬实,下片抒情悲而能壮”,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案略广州综合测试(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14-15题。九日范仲淹欲赋前贤九日诗,可怜宋玉情无限,绿鬓爱随风景变,登高回处狂多少,茱萸相斗一枝枝。争似陶潜醉不知。黄华能与岁寒期。笑杀襄阳拍手儿。注 本诗为作者被贬邓州时所作。争似:怎似。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 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 街 争 唱 白铜鞋”,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1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重阳登高,触景生情,想到了前贤在此时节写的诗篇,不由得诗兴大发。B.本 诗 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运用了茱萸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同。C.诗人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D.本诗最后两句借用了“襄阳拍手儿”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1 5.“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1 4.【分析鉴赏】(3分)C (诗人未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也未表明自己愿意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1 5.【鉴赏评价 (6夕 )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这两句的意思是,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微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共6分天河区综合测试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 成1 4 1 5题。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容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注 孤令:孤零。金渠:茶碾,金属所制。1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C.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D.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1 5.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6分)1 4 .C (“在松林喝茶”“松林的风声”理解错,“汤响松风”是比喻手法,指煮茶的沸腾声如风过松林)1 5 .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每 点3分,其中分析2分,指出感情1分)【附译文 几只凤凰在凤茶饼上团团飞舞。只恨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气持久。饮茶亦能使人醉,但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入佳境。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佛山质检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1 4 T 5题。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五亩渐成终老计,岂惟见惯沙鸥熟?长与东风约今日,身在淮南尽处村。九重新扫旧巢痕。已觉来多钓石温。暗香先返玉梅魂。【注】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九重,指朝廷。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1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 琵琶行中写的话阳的环境特点相似。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 扫1日巢痕”点 明 他 作“终老计”的原因。C.尾 联 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1 5.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1 4.B o【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A.苏轼笔下的黄州“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乱山环抱,江水侵门,淮南尽处道出了偏僻低湿荒远,白居易“住近溢江地低湿”,“地僻无音乐”,“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两者环境有相似之处。B.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C.”与东风约今日”既呼应标题“复出东门”,点明寻春之意,也有希望能再回到朝廷,重新被起用,犹如能得东风,梅花二度开放之意。D.对“婉转含蓄、情意温厚”的理解,如“渐成终老计”好像终老黄州是自己的打算,不是受到排挤陷害;新 扫1日巢痕”把新政的一些做法,说成朝廷有新的作为,非常含蓄;“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写出自己在被罢斥后希望还能再回朝廷,表达婉转。1 5.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1分),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1分),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1分)。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1分)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1分)。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1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乱山环绕我的住所,江水侵袭我的屋门,长久以来我居住在淮南尽头荒远的小村。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鉴赏参考】苏轼在元丰四年(1 0 8 1年),作 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 丰 五 年(1 0 8 2年),作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 0 8 3年),仍用前两首诗的韵。1 0 8 0年,苏轼初到黄州,住定惠院,后迁临皋亭,后又筑雪堂。首 联 的“淮南尽处村”,即指他在黄州的住处。“乱山环合”、“水侵门”、“淮南尽处”,写出了苏轼住处的环境特点:乱山环抱,江水侵门,荒远偏僻。苏轼在临皋亭筑南堂住家,又写下了 南堂五首,其 中 南堂之四:“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哇五亩蔬。”颔 联 中 的“五 亩“可能指临皋的“五亩蔬”。说自己在南堂住家,有田里的五亩蔬,可以逐渐为终老作打算了。为什么想在黄州终老呢?因为朝廷已经不用他了。“九重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陆 游 在 施司谏注东坡诗序中解释这一句说:“昔祖宗以三馆(按:弘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养士,储将相才。及元丰官制行(按:王安石改革官制),罢三馆。而东坡盖尝直史馆,然自谪为散官,削去史馆之职久矣,至是史馆亦废,故 云 新扫旧巢痕”。颈 联 承“终老计”说,“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轼说要终老黄州,不只是跟江边的沙鸥混熟了,还觉得来的次数多了,他钓鱼所坐之石也觉温暖了。这首诗说与鸥鸟已熟,钓石已温,含有甘心退隐,忘掉其他想法的意思。他虽说要终老黄州,但还忘不了朝廷,所以尾联又说:“长与东凤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神宗有起用他的意思,故称“与东风约今日”。到了正月里,梅花的香魂先返回去,于是,梅花再度开放。即他希望自己能再回朝廷,宋神宗能再用他。诗 题“复出东门”有寻春的意思,即希望梅花再开,他能再起用。这首诗情意温厚,用思雅正。苏轼被贬黄州,可是诗中只说自己习惯亍这种隐居生活,没有一点责怪的意味,显得温柔敦厚。又 说“渐成终老计”,如同这是他自己的打算,不说被朝臣排挤陷害,只 说“九重新扫旧巢痕”,朝廷有新的作为,也很含蓄。他希望能够归朝奉职,这种希望在诗题里只说“复出东门”,含有寻春的意思,这个春天,即“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比喻自己在罢斥后能再回朝。广东省2 0 1 9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 成1 4 T 5题。平山堂王安石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墟落耕桑公恺悌,杯觞谈笑客风流。不知睨首登临处,壮观当年有此不?【注】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时所建。恺悌:和乐平易。1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山堂建造在形如虬龙的山岗上,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色一览无余。B.欧阳修为政期间的和乐平易之风,在他的名作 醉翁亭记中也有表达。C.尾联通过“帆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眼光和魄力。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1 5.诗人如何表现平山堂的“壮观”?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6分)1 4 .【分析鉴赏】(3分)D (本诗主要表达对平山堂壮观景象的赞叹,以及对欧阳修的敬佩之情,并没有表达归隐之情)1 5 .【鉴赏评价】(6分)立赢高堂上可以看到淮岑上的太阳对着朱栏冉冉升起,江岫上的云烟与平山堂的碧瓦一起升腾浮动,写出平山堂的视野开阔。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碧瓦动态之美,突出平山堂景观的壮丽。通过朱栏、白云、碧瓦等景物色彩的组合,描绘平山堂景象的绚丽。(每 点2分,共6分)茂名综合测试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长安遇冯著韦应物客从东方来,衣上满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阚场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注释】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满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冥冥:悄然。场艇: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1 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B.能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满陵雨水的情景。C.3页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D.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鬓发又生出不少,意在勉励冯著还处盛年,大有可为。1 5 .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 4.A 1 5.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以“花正开”寓意生活美好,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情(理解、同情、体贴)。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之情(对朋友情深意长)。【解析】【1 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错误,这首诗有叙事与抒情,但没有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故选A。【1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句含意。读懂全诗,精读颈联,首先要了解颈联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注释和主旨,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花正开”、“燕新乳”分析其蕴藏的含意。“冥冥花正开,阚阚燕新乳。”该联的字面意思是: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花正开”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42则(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两题。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注 盲(必。)然:深远的样子。1.“桃花流水育然去”是写景,而“别有天地非人间”则集中体现了全诗的主题思想。请你对这两句的作用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简要评述。答:(-)1.前句:抒写自然之美,进一步刻画闲适心情,为后句蓄势。后句:强烈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淡泊功名利禄、对现实不满的感情。2.本诗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杰作,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答:2.全诗不加修饰,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却能于通俗中见含蓄,平淡中蕴深味。(二)仔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子夜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1 .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 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答,(-)1.“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就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o2 .诗 句“总是玉关情”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玉关情”指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答:2 .承上启下。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思念)。3 .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答:3.“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月夜杜甫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1.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答:(三)1.湿 寒2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2.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像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洗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的内容是什么?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什么精神?答:(四)1.前两句描写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2.试就诗中描写战争的手法加以简要分析。答:2.诗人描写战争不是正面铺叙,而是通过烘托手法进行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让读者自己想像战争场面。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部队只从侧面带出。诗中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答:(五)1.不违反。前 写“不曾愁”为 下 文 的“悔”作铺垫,欲抑先扬。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答:2.先写 少女“不曾愁”,打扮好上楼观景,后 看 见“杨柳色”而“悔”。美好时间是很难长久留住的,“杨柳”与离别有关,少妇看见杨柳想起自己与丈夫离别。(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注 秋词共二首,此诗是第一首,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的作品。排云:冲天。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答:(六)1.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答:2.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答,(七)1.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声衬静)。2.诗 中 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2.闲适恬静。(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久 注 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1 .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答:(A)1.天色已晚。下起细雨。(扣“晚钟鸣上苑”或 诗 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答:2.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歙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东坡评此诗云:“熟味之,此诗有奇趣。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而 唐风定一书则认为:欲 删(尾)两句者,难与言诗矣。”你 认 为 渔翁最后两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试结合全诗意境作简要分析。答:(九)持否定或肯定立意均可,只要能够联系意境,言之成理即可。如:诗贵意,意贵曲不贵直,贵幽不贵显,前四句意境幽奇,人物、环境、行为令人遐想,着最后两句,使诗意直白显露,不妥。从“宿”到“汲”“燃”再 到“看”,是一系列完整的动作,西岩、清湘、白云,是一片和谐的山水,人与境相谐,境和情相融,意境完满,故后两句删去不妥。(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滁洲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试析“自”“横”二字的妙处。答:(+)1.“自”是自由自在,“横”是描船的横陈之态,用“自横”两字描舟,意象(或画面)极具动态感,透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趣。2.这首诗用一系列自然景物构成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2.表达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意思对即可)(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滁洲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情感 体现情感的字是(H )1.喜爱怜2.后两句舄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意象意境感情2.春潮雨野渡舟自横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准确地传达出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1.首 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和“对”字衬出离人怎样的神情?答:(+-)1.离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面对着丰盛的筵席出神。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答:2.“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精于炼字,巧用衬托。(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 .秋风无形,何 以 用“见”,谈谈你的理解。答:(十三)1.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意思对即可)2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圻。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答:2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对应了“意万重”,又 紧 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味到作者的浓浓的乡思。(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 注 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十四)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久 注 分:情份。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1 .请分别用一个词归纳前四句、后四句所表达的作者心情。前四句:;后四句:o(十五)1.前四句:“悲”或“悲伤”;后四句:“喜”或“欣慰”。2 .这首诗是怎样抒情的?写一段8 0 字左右的赏析文字。2.从情感抒发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要点:以景抒情,情景交融;悲喜交集,以悲衬喜。(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江楼感旧(唐)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 .一、三两句“同来”“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答:(十六)L 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2 .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答:2 .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 .“地白”的意思是 o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 最相近。(十七)1.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呈现白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2 .三、四两句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2 .对月怀远、别离思聚的感情。3 .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答:3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 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4 .第 四 句 中“落”也有写成“在”的,你认为用哪一个词更好?请说明理由。答:4 .此为开放性答案。“落”字较好。它给人以动感,化无形为有形,仿佛那段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使“秋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在”字较好,明明自己在怀人,偏 偏 说“秋思在谁家”,用“在”使秋思拟人化,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两种答案,言之有理皆可)(十八)读下面的一首诗,按要求回答。望蓟门(唐)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 燕台:原为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方、北方、西方边防地带。1.“客心惊”意指诗人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请说说前四句从哪几个方面扣住“心惊”来写边塞景象的?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十八)1.前四句从边塞的形势和气氛来写诗人心灵受到的震撼。首先,以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的喧嚣之声,表现军营中号令严肃的气氛;其次,以连绵千里的积雪反映出的耀眼寒光,表现边塞的苦寒难耐;最后,以朦胧曙色中醒目高悬、猎猎飘扬的旗帜,暗写出汉将营中肃穆的景象(或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这样写就突出了边塞的条件十分艰苦,戍边将士的责任十分重大。2.七、八两句用“投笔”和“请长缨”两个典故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2.七、八两句诗人用“投笔”和“请长缨”的典故表明自己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建立奇功的志向。(十九)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 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久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注 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无忌:战国时期魏公子信陵君的名字。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 府 诗 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作简要分析。答:(十九)要点: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 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诗人不 把“无忌”作专名看,取 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学生答此题,不必求全。上述各点可任选,意思对即可。鼓励有创意的赏析。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2.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两题。宿甘露僧舍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注 甘露僧舍,即甘露寺,在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北临长江。1.诗家评说,诗 中“放入”二字最显气魄。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答:(-0)1.同意。它使通常的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成了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出豪士的胸襟和气概,使整首诗的格调都显得警拔高迈了。意思符合即可。若不同意此说,则要言之有据。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简评。(不少 于50字)答:2.可评点之处较多。如:虚写。前两句,弥漫山巅的云气,竟然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沉雄悲壮的松涛,就在床下轰响,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怵然惊惧。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读者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再如:夸张。后两句,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波气势,索性打开窗扉,放长江于室内,以荡涤心胸。这里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又如: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都是感受到的、观看到的景,但景中充溢着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二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兰溪山水的什么特点?答:(-)1.写出了兰溪山水清澈澄明的特点。在秀朗的月色辉映下,水波平色清,山明丽动人,空气凉爽清新。2.这首诗从头到尾似乎没有描写“人”,你感觉到人的存在吗?为什么?答:2.景中有人,景中寓情。从文字表面看,全诗未出现一个“人”字,但我们处处感受到人的存在:一 个“看”字,分明道出景中之人,“凉月”之“凉”实则是写人对景物特征的感受;月下的山水之美、雨后的凉爽清新,这些景物描写中都透露着欣赏者的喜爱之情。标 题“棹歌”即船歌,我们不难想像泛舟兰溪,春水盈盈,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浅滩的情景,以及从心底漾出的欢乐之情。(二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 人 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 人 认 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 张 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答:(-)1.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不 能 将“梨花淡白”改 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两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二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1 .本诗为作者晚年寓居金陵钟山所作,从诗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答:(二三)1.扣 住“恬淡、萧散”之意作答即可。(如宁静、淡远等)2 .有人认为本诗写景开阔宏大而意境却空明幽淡,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解。答:2 .抓住景物特点作分析,指出其特点,联系作者的心境说出诗的意境即可。(二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南宋人李壁评此诗时说:“古乐府 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 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答,(二四)王安石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反用前人之意。这首古乐府诗不过就梅花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则以“凌寒”一句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 咏 的 是“有我之境”,不是纯客观的描写。(二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 注,臣看千山急雨来。注 钩疏箔:把帘子挂起。1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答:(二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