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辛弃疾生平事迹简单的.docx

    • 资源ID:88256953       资源大小:23.1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辛弃疾生平事迹简单的.docx

    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辛弃疾生平事迹简单的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剧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根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宏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终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诞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与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与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见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详细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接受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仔细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忱洋溢,大方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终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情,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亮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宽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根底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殊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宏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剧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斗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亮而又详细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酷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准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穿,有状况、有分析、有措施、有猜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依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当娴熟地把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宠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犹如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大方激扬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抱负。(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剧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根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思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挖苦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抱负与现实的剧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根底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到达了无事、无意不行入词的地步。 他诞生时北方久已沦落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始终盼望有时机“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经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苦痛,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前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抵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拢了二千人,参与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当掌书记。当金人内部冲突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攻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英勇和坚决,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今开头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勇敢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忱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闻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赞扬,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情愿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能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当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明显与辛弃疾的抱负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精彩,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苦痛。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精彩的才能,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忱,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预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真,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开除,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局部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艳羡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经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舒适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抱负所感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生气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见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其次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扬大方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最终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忱,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旧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荣。这不仅由于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剧烈,而且由于他在主动担当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行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经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鼓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大方热忱,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照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跑。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天地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画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满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着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今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闻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惋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如同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裂的悲伤,对壮志成空的悲伤;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伤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伤,写他的苦痛和眼泪,我们仍旧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漂浮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展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忱洋溢,大方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出名。但局部作品也流露出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心情。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明世。其稼轩词还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冠两宋。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词一直被人称为英雄之词。这些词主要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他时常回忆起少年十突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的英雄事迹。如鹧鸪天上片道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辛词还表现了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中通过看吴钩宝剑,拍遍栏杆的典型动作,生动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辛弃疾这类英雄之词,大都使气岑才而作,情感谢昂悲壮,风格沉郁雄放。此外,辛弃疾也有写一些乡村景物和田园情趣的词: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词也不乏风格婉约,又寓意深曲的作品。如青玉案.元夕,上片铺叙元宵夜的欢快场面,下片转写一位幽居自处,不同凡响的女子: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际上表现词人自怜幽独的情怀。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仰慕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23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从1181年到1207年,他根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终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依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头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闻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进行了中国哲学史上闻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黄昏,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观察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晴的夕阳,纵谈国是,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其次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受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掩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爱护单位。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开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举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弃疾生平全部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洁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舒适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 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像”(贺新郎邑中园亭)。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1205年秋,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 曲折生涯 1.初到南方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勇敢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忱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闻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赞扬,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情愿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响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能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当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明显与辛弃疾的抱负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精彩,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苦痛。 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精彩的才能,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忱,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为难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进展。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预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真,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开除,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局部时间都在乡闲居。 2.隐居生活 辛弃疾一向很艳羡笑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经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舒适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抱负所感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生气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见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其次年,他晋见宋宁宗,大方激扬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慨对自己报国无门的绝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最终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8岁。 看了“辛弃疾生平事迹 ”的人还看了: 1.名人创业励志故事5个 2.辛弃疾的故事6个 3.武夷山武夷宫导游词范文3篇 4.中考作文经典素材3篇 5.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

    注意事项

    本文(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辛弃疾生平事迹简单的.docx)为本站会员(碎****木)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