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心得体会(9篇).docx
读中庸心得体会(9篇)读中庸心得体会1 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的心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安静安静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假如心情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掌握,则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心情能够用和原则来自制,则是最接近道的。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需敬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给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进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需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到达“中庸”的境地。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到达中庸的境地,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展主观心性的养成,以到达“至诚”的境地。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坚韧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系统地阅读过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熟悉,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熟悉,即使在科技如此兴旺的今日,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由于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由于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由于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读中庸心得体会2 初读中庸,才知中庸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原来状态。它与大学不同,大学阐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在我看来,大学讲的是详细的大方面的外在的道理,而中庸则是讲求自身的中和,重在自身的修养,好像与外界无关,实则蕴含丰富的人生道理! 第一次上课教师便讲了天人合一和宇宙全息论。实在高深,我实在是听不太懂。单纯的阐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我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局部假如消失了不平衡,那么宇宙整体也会消失问题。这正如人的身体一样。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就在于中医讲求的是平衡,而西医讲求的是就病开药,依据病人的病开什么药。我自小生病都是吃的西药,一堆一堆的药片,加上不知道多少的副作用,不少的药在我身上已经不起作用了,由于身体里已经有耐药性,而消失这种状况的时候我就会喝中药。中医看病讲究通过整体来看,比方说感冒,西医就直接开感冒药杀死病菌,而中医不然,推断出是身体中有热,则开些清热的药来,所以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还有个现象,就是有的人一辈子病病怏怏的,不过还是长寿;有的人一辈子健安康康的,结果突然一下子得绝症病死了。这是为什么?病病怏怏的人虽然外表上看起来是不安康,看起来不长寿,但是他们维持了自身的平衡,这也就是长寿的秘诀;而看起来安康的人,体内则不肯定平衡,虽然不表达,但是一有表现则为大病。这就是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其实读中庸时首先留意的是“中”、“庸”二字。原先认为,此二字意思为平凡。后来经过学习最终明白,中,就是不偏不倚;庸,不是无能,而是寻常。寻常也就是很少转变。这就是胜利之人大多人到中年的缘由。年轻人轻狂,处事激进,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时时思变,这都是由于“不庸”引起的。而中年老年人憧憬平淡的生活,甘于平凡,稳中取胜。“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而但凡青壮年取得胜利的人,大多有庸者之风范,较同龄人稳重。比方教师教学,假如班内有特别调皮的学生,教师假如严峻地批判一般会使学生更加变本加厉,起不到正面的效果,这便是不“中”,而这个教师假如心平气和的讲道理并时常的鼓舞这名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师生一起解决的话,就会令学生感到受重视而努力学习起来,这便是“中庸之道”。 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要说这不偏不倚,我觉得法官最应当做到这不偏不倚了。中庸就是让人们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品德,法官的判决是否公正打算了人们的命运或生活死。而反过来想,人们的命运不更加由自己打算吗?假如人人都“中庸”那么世界岂不是特别的平衡了?可是世界就是维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有动有静,动中有静。万物都有其自己的位置,生生不息。 另外读中庸还有一个领悟就是“忍”。 忍”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精神境地,是为了做大事才忍小节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需要忍让,相互忍让,则事情就能和平解决。在我身边就发生过不少由于互不忍让而使小事演化成大事,最终给双方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同学同事之间相处也是这个道理,不激进,不冲动,遇事先动脑后动口,凡事“慢半拍”,这样给自己一点时间,想清晰应当怎么做,而不至因自己一时的血气方刚造成不行挽回的后果。另外,争名夺利也不行过于激进。何必计较的一时得失,有道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教师在课上讲的吴清源不就是这样吗?把棋盘当做人生来下棋,从全局来考虑问题,不计较得失,不在乎输赢,只为了“中”。就是这样高尚的超出常人的品德,才造就了他在棋坛上的长盛不衰啊!在家时也常看吴清源的围棋,多少名家、主持拿他的棋局给观众讲解,我都觉得他们讲得当然好,但是离吴清源大师的领悟还差的远。虽然吴清源大师已经谈出棋坛,但是后来者无一人能够到达大师的境地,这就是中庸带给吴清源的胜利。 不过,“忍”并不代表任人摆布,是在忍的过程中找到明智的解决的方法。其实追求一种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失去另一种东西。追求忍,你失去的是面子,他人可能会说你的软弱,但是“忍”并不是没有原则,趋炎附势,并不是我们不抵抗和没有抵抗的力气,而是要在忍中等待时机,才能明智的取得更多更大的好处。其实做人处事都要讲原则,在不违反个人的本性和道德标准的范围内,要忍得恰到好处。 查阅相关资料后发觉,有些人对中庸有些误区,那就是他们觉得中庸就是不思进取。这是错的。中庸是乐观的,是乐观的哲学,它告知我们,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要乐观地对待问题,持一颗轻松的心去面对,不绝望,不无望,不失去抱负和信念。 在阅读资料的时候发觉了这么个例子,觉得不错。共享下:有个渔夫一天打鱼回家,路上碰见了一个精明的商人,那个商人看着这么多鱼肯定很赚钱,于是他就去问“渔夫,你的鱼打得真多,打了多长时间?”渔夫答到,“2个小时”。商人就说“那么为什么不多打点?”渔夫说“我回家跟老婆睡午觉,然后跟小孩玩”然后商人说:“可是你打多点,你就可以赚多点”“然后呢”渔夫说。“那么你就可以开一个公司,然后让它上市”商人答复。渔夫怀疑了问“那我可以得到什么?”商人说:“你可以得到许多的钱啊!” 渔夫更怀疑了问,“那有什么用?然后我可以干什么?”商人就说“你可以跟你老婆睡午觉,跟你孩子玩” 渔夫说“那我现在就是拉?” 商人无话可说。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许多。其实中庸就是一个克制这个贪字,而做到知足常乐的精神境地。这个渔夫就充分到达了这个境地,知足常乐!其实我在生活中也有这种体会。比方挤公交车,学校车站有许多人等车,有一回我站在其次排等车,结果上车时挤啊挤,最终全部人都上去了,唯独我没有上去车,那么悲观的看法是,气死我了,就我没上去。而乐观的看法则是,没关系,等下一辆车,还不是那么挤。再比方,在公共汽车上站着的人心里想,假如我有个座位多好啊。而坐着的人想,假如座位不那么拥挤多好啊。这就是贪念!中庸的想法是,假如你站着,你就该想,还有许多人没位置站呢;假如你坐着,你就应当想,许多人都没有位置坐呢!这样你才会欢乐,这才是中庸提倡的不贪,知足! 初步了解中庸后,才知道以前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浮浅。读过中庸之后,明白了很多道理,并重新端详了自己做人处事的陋俗,重新修正了我做人的方向。中庸使我受益匪浅。中庸中的才智值得人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探究,不管时间的进展,或时代再怎么推移,中庸的才智是不行能被淘汰的。 读中庸心得体会3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有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表达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反中庸。君子之所以能到达中庸的境地,是由于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由于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简单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奇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立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寻常,然而越寻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行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非常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意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慢慢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劳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劳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仆人,活出自我,到达“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地。 读中庸心得体会4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宏大才智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由于字难认,相反字很简单,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许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简单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根本概念,表达“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如同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书中说“性”“道”不行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惊”“隐显”“慎独”等方面培育自身的品德,把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到达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别,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需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管今后会遭受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缘由,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可是,要到达“至诚”的境地又谈何简单呀!特殊是我们今日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到达“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许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苦痛的。而中庸就可以克制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读中庸心得体会5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叙述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根据这些道德标准和原则,调整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颇,无过无不及。“但凡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的做事原则对于指导我们的。言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进展已呈日新月异之势。教材在不断更新,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增加一些与科技进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育思想也在不断更新,科技创新的新世纪要求培育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素养的建立者和接班人,教师必需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变以前的“满堂灌”为现在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视野在信息化时代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成年人不会的事情他们能驾轻就熟。几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预备”的重要性,无论言行只要事前预备充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受国家培育多年的教育工,要想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唯有“预备”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的下一代。 教师的“预备”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预备,二是行动的预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成绩的好坏通过一两次考试便能分出凹凸,但教育质量的优劣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融入社会后他(她)能否创新就是检验的标准。教师教出一个分数较高的学生比拟简单,但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却相对困难。怎样培育学生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熟悉,教师的职责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问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学问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思想熟悉,行动的预备才有目标和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首要的工作。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外部的教育动向,重视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怎样表达;更新学问储藏更是教师工作的重心。教师与学生是一桶水与一碗水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学问不仅要广泛,而且要有深度。农村学校存在既超编又缺人的突出冲突主要缘由是教师的学问面太窄,影响了学校的进展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谈到深度,我们的教师又常会遇到这样的为难事,假如学生询问下一个学段或者是科技前沿的相关学问,我们往往会以“我讲了你也听不懂”加以搪塞,这样的答复对学生的损害有多深我们思索过吗? 为了学校的进展,为了少年儿童的安康成长,为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游刃有余,我们必需制定终身学习规划,像久旱逢甘雨一样坚持学习;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讨论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讨论学生成长的.环境,而且要讨论学生的心理,对一班学生根据不怜悯况进展分类,并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状况进展因材施教。 中庸的思想给了我启迪,同时也给了我力气。亡羊补牢从现在开头进展学问储藏将成为我工作中的又一追求。 读中庸心得体会6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一般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的主题特别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无论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着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符合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一般通、平寻常常。平凡才能长期,一般才是宏大,这是宇宙间的根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孤独,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平平安安就是福,高处没有道只有险,高处不胜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准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知我们“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这两句话是宋儒程颢、程颐说的,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长期。老狡猾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平安、幸福。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中才能到达和,和是宇宙万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总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没有生气。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时时保和就能到达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复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吗?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也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中庸才是世界的原来面目,才是世界的永久不变的平衡态。 读中庸心得体会7 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举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竭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我的语文是弱项,对文章的理解力较弱,所以,我始终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书籍。但没想到,这次硬着头皮看的这本?中庸,却让我对文言文中的学问有了一个全新的熟悉。 中庸?里讲了不少有道理的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段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预备就可以胜利,没有预备就要失败。说话前有预备,就不会理亏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规划先有定夺,就不会有发生懊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打算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读完这短短小小的几句话,我有了极大的触动。原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绸缪、作好预备,这样才可能获得胜利,假如没有预备,那么面临着困难险阻胜利的几率会特别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学生在考试前确定会有复习的过程,温故而知新;运发动每天都必需训练,为了竞赛出成绩的那一刻;军人不打无预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戏剧家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早点去预备吧!早点预备肯定是对的,由于只有预备好了的人,才能有士气面对任何可能消失的困难,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千年前布满才智的古人,用他们那简朴的语言告知了我们人生的真谛。这些国学经典作品真是特别值得好好阅读,细细品尝。 读中庸心得体会8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绚烂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新年伊始我院组织了对传统文化论语的学习,现在又组织学习了大学中庸,通过这两次学习,使我不仅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自身的指导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提醒了大学的宗旨。看完这局部,使我懂得学习和工作都要有宁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平稳,去思索自己所讨论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这对于在法院工作的我来说特别重要,在开庭之前要仔细阅读每一本案卷,做好开庭前的预备工作,在庭审中抓住庭审过程的争议焦点,围绕争议焦点调查和审理案件,但是实践中,一般当事人大都缺乏出庭阅历和技巧,在庭审时提不出观点,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焦点,而是实行平铺直叙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方法。这就需要法官有宁静和平的心智,神思平稳,思虑周详问题,以公平宽容的心态留意观看当事人的心绪,体察当事人的心态,揣摩当事人的心理,以便准时精确地“对症下药”,找准妥当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准时化解纠葛。相反假如内心急躁,就很难去仔细全面的思索案件。 读大学的另一个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所支配,公正裁判,没有偏私。在详细审判诉讼案件过程中,要客观、中立,与各方当事人保持同等的距离,不偏不倚,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公正地裁判,公正地爱护诉讼各方合法的实体权益和诉讼权益。作为纠纷诉讼的终极解决者,必需保持严格中立的立场,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过依法确认的事实,依据法律规定的准则和对法理精神正确的理解,公允地确定哪些利益当受排斥,哪些利益应予爱护,使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受到同等敬重、获得同等的法律爱护。 读完中庸,令我感受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类世界最重要的是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这虽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是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运用到我们法官的审判案件中就是和谐裁判,调解结案。享有东方阅历美誉的调解制度,就是强调“和”的效果,也是解决纠纷的最正确结案方式。目前较普遍的“大调解”机制的建立,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和为贵”、“息讼止争”的优良传统。“和”并不是要回避冲突,而是要通过分析当事人心理,注意释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实,讲究方式方法,进展细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实分析,使当事人胜败皆服。通过调解,不仅合理解决了冲突纠纷,防止冲突纠纷激化影响社会和谐,而且理顺了当事人的心情,缓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到达了化干戈为玉帛、重建和谐关系的效果。 读中庸心得体会9 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将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它所论述的原则、精神和思想方法至今仍富有积极的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 其一,从实际动身的原则。中庸强调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从实际动身,从自己所处的现实境地动身,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动身。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的原意指的是什么呢?朱熹解释说:“素,犹现在也。”“君子”行事,必需从现实的状况动身,不外求,不梦想,不眼高手低。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所处的地位是不行能同等的,所以中庸又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所谓从实际动身就是从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动身,不作人为的拔高,不搞硬性的助长。在上位不凌下以立威,在下位不援上以附势,一切顺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这样就无时不心地和平。不能持中的小人则不是这样,不考虑自己的实际状况,冒险行事,以期幸运取胜。即使间或到达目的,也是身心憔悴,离中庸甚远。 从实际动身,必需从低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不管你要走多远,无论千里万里,都是从身边的第一步开头的;不管爬多高,都是要从最低的第一级开头的。那么,中庸的运用毕竟应当从哪些地方开头呢?中庸引诗经及孔子的话说:“诗经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从调整家庭关系开头。夫妻之间,如鼓瑟琴;兄弟之间,和乐且耽。再加上对父母的孝顺,一个家庭也就臻于“中和”了。 其二,行而不倦的精神。中庸的“致中和”表现的是一种行为标准,一种在实践中表达的原则,所以特殊强调“行”。中庸举舜的事迹发挥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的认为,舜之所以为舜是由于他坚持中庸之道。他留意调查讨论,倾听四周意见,而且能隐恶扬善。对听来的意见擅长分析,排解左右两个极端,就其中最合实际者,取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