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说课-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88298730
资源大小:97.2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5课《白杨礼赞》说课-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第15课白杨礼赞说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课改要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促进人的发展,培养新时代需求的素质人才。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本文以白杨礼赞为例,谈谈语文教学如何在发展思维,学习表达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内化白杨的气质精神,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散文。此文由茅盾先生写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作者看到解放区抗日军民团结战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抒发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一、创设情境,激发体验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情感参与是所有高效学习活动的开端。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情境式体验,搭建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白杨树在江南一带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很陌生。为了增加学生对白杨树的感性认识,在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在你的印象里,白杨树是怎样的?想不想随着老师的镜头走进大西北,去看一看白杨树?当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北高原单调无际的画面。在雄健而富有节奏变化的钢琴背景音乐下,屏幕依次出现一株、三五株、一排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图片,有近景,也有远景。接着,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的白杨,思考:镜头里的白杨有什么特点?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从干、枝、叶、皮、生长环境的角度观察白杨树。学生思维一下子发散开来,此时进一步提问:这些白杨树像什么?它们给你什么感觉?学生畅所欲言,发言热烈。通过创设情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力。在指导学生学习第2至4自然段时,让学生把文中描述性形容词和感受性词语圈画出来,如“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惊奇”等词。在朗读时,特别注意这些词,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概括白杨树“雄壮伟大”的生长环境时,我用黄色粉笔勾勒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用绿色描画随风翻涌的麦浪,黄绿交错,再用蓝色勾画远山的连峰。在这个情境中,我用不同颜色和图画诱发学生联想,加深学生的情境体验。在第5自然段,作者把描写镜头聚焦在白杨树的外形上。研读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小声朗读,边读边做一些朗读标记。接着小组围绕任务“概括出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和内在气质”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汇报,请两至三小组,每组两位学生代表上黑板,根据讨论结果,一位学生在黑板画出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另一位学生作简要的口头介绍。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应及时评价,并引导学生从原文中完善答案,合理组织表述语言。最后,师生一起评议,选出与文中白杨树形象最贴合的作品。通过进一步创设情境,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更深刻地认识了白杨“不平凡”的外形,从而对“极普通”,然而“决不平凡”的白杨树产生个体独特的认识体验和印象。二、品析语言,学会表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任务。就本课而言,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习得语言技能无疑是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研读第7自然段时,我注重通过“咬文嚼字”,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迁移运用象征手法。第7自然段在出版时曾作过改动。我让学生对比、品析修改的内容:然后,学生小组合作:联系写作背景,品析修改后的文字和标点符号,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显然,“哨兵”比“人民武装”更贴近白杨傲然挺立的形象。换成“哨兵”,读者更容易由树及人,联想到这片土地上任由风雪吹打,日晒雨淋,也倔强挺立,坚守岗位的哨兵,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决荡”指纵横驰骋,冲杀突击,而“激荡”仅指受到冲击而动荡。所以“决荡”一词更能突显抗日军民视死如归,抗战到底的决心。此时,提问:“这四个排比反问句能否调换顺序?”学生思考后发现:“不能。”这一组排比反问句在内容上,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语气上,逐句递增,到最后一句时,感情喷涌而出;形式上,长句变短句,读来琅琅上口。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在书本上作朗读标记,然后再配乐师生赏读。在读准字音停顿、重音的基础上,朗读悟情,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四个排比反问句点明了作者热情赞美白杨的原因。借赞美白杨而由衷赞美白杨象征的抗日军民力求上进,坚强抗战的革命精神和意志。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普通而“极不平凡”人。我让学生迁移运用,仿照课文,运用象征手法写一写想要赞美的人。有的学生写道:“蜡烛在烛台上默默发光,燃烧着自己,却照亮了别人,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蜡烛?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至少也象征了衣着朴素无华的乡村老师?难道你就一点也不联想到,在贫困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就有一批像蜡烛一样默默耕耘、甘于寂寞的乡村老师?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种“蜡炬成灰泪始干”,宛如无怨无悔地用青春为祖国做贡献的那种无私精神?”学生的笔法虽然稚嫩,也仅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但任何创新莫不是先从模仿开始的。三、由情入理,提升思维教学到此,我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如今,在西北高原上,白杨树依旧傲然挺立。它的精神品质和象征意义在当今时代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在我们生活的今天,白杨树可以有哪些新的象征意义?白杨的精神品质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意义?学生发散思维,畅所欲言,从课内到课外,从教材到生活,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在当今时代做一株“普通而不平凡”的“白杨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做一株“力争上游”,“靠紧团结”,“不折不挠”的“白杨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应突显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滋养和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还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能学会语文的思维表达,也能收获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