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docx
-
资源ID:88299773
资源大小:32.05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docx
古代的商业贸易1唐宋时期,当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宋代以后,当铺开始从事经营性放贷和有息存款;到了清代,当铺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当铺经营范围的扩大 ( )A丰富了民众投资的渠道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往来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下图为1856年创立于山西平遥南大街协同庆票号。可以佐证( )A地域性商帮的发展B“工商食官”政策的推行C信贷业务的诞生D平遥成为中国金融中心3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由此可见飞钱( )A具有纸币功能B主要由钱铺发行C能够逐利增财D主要功能是汇兑4考古学家在北叙利亚一处港口遗址发掘出大量古风时代的希腊陶器,类似陶器也曾出现在地中海西部最早的希腊殖民地。这说明( )A商贸活动促进文明交流B希腊手工业技术领先C海洋文明冲击农耕世界D地中海文明多元一体5下表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文书的基本构成情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类别数量组成出土地或文献出处土地买卖文书44件买地券及实用土地买卖文书集中在南京及其周围, 武昌、鄂州、长沙及桂林、始兴地区人口买卖文书至少13件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其他买卖文书至少4件买棺约、卖驼券、买布券、买毯券等新疆吐鲁番借贷文书5件货糜文书、货粮文书和举锦券等(无息借贷、有息借货和质押借贷)租佃文书3件葡萄园、土地租赁A南方租佃关系比北方普遍B国家对农民控制力减弱C商品交易注重契约化形式D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6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瓷器,下图的文物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该文物被发现于一艘唐代的阿拉伯商人沉船上。它反映出唐代( )A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B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C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D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7由于宋代传世典籍材料相对丰富,故北宋时期宋辽、宋夏榷场以及南宋时期宋金榷场的研究成果较为丰赡,而对于夏金榷场则多语焉不详。自黑水城出土的17件西夏榷场使文书公布后,夏金榷场研究得到极大改观,其中一份文书如图对该文书解读正确的是( )A行文的对象是三司,属于下行文,但无行文机构B可以证实榷场是各对峙政权之间商贸往来的场所C可以推断大庆三年西夏开始设立榷场使管理榷场D文书的性质不明,无法判断所述事项与榷场有关8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9中亚帖木儿帝国时期(13701507年)出现了一种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蓝彩陶器。波斯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15711629年)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在波斯制造出半陶半瓷的器物。材料反映了A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B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高超C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D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10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11下表为古巴比伦西帕尔地区不动产契约中承租人情况简表。这反映了该地区( )承租人身份无身份法官沙马什那迪图神庙主持神庙歌手理发师将军契约数(个)344623112承租人身份校尉信使神庙房屋监护商人总监长矛队长民族长占卜师契约数(个)4112112A社会等级秩序森严B制定法律规范经济行为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D商业借贷现象普遍存在12明清时期所谓的“会票”,有时是为了完成资金异地拨兑性质的汇票,有时则是一种借贷货币资金的契约。所谓的“期票”“兑票”有时是债务人写给债权人,约定将来某个地方、某个时刻取款的本票,有时是商人在某个店铺进货,让债权人去另一个店铺取款的票据。明清时期这些票据的出现A标志着货币信贷的形成B完成了商业信用关系的票据化C阻碍了商业资本的扩张D利于促进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13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14汉代,丝绸和香料分别从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A亚欧国家间商业贸易繁荣B西方普遍享用中国的丝绸C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1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形式多样,贸易主体多元,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其中,主体是政府,政策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对外贸易形式是A官方的朝贡贸易B民间的月港贸易C传统的丝绸之路D边境的榷场贸易16宋代有的商品的包装上带有广告形式的文字和商标图形,有的还留有特殊墨色印记,标明店址,以免顾客在购买时上当,如出土的宋代磁州窑的瓷器就有书写“赵家美酒飘香”的酒坛和“长生不老”的药瓶。广告在宋代获得发展主要是因为A富商大贾操纵包装行业B商业发展,市场竞争激烈C防止假冒产品,维护信誉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17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关系国家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并非内陆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明朝时期的郑开阳在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提出“经略海上”的构想,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摘编自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材料二 从古代世界的希腊、腓尼基、罗马到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除了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摘编自刘家沂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材料三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海洋文化的特点。(3)“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被称为世纪三问之一,请结合所学回答“梁启超之问”。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发掘,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材料二 明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政权并防止“倭寇”侵犯,严厉实行海禁,明文规定私下与外商互市者处以重罪。明代对外贸易采取了严格的朝贡贸易,只准两国之间官方相互进行贸易,私人船只不准往来。明代对朝贡国家、路线、港门、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明朝对朝贡国家予以官方证明。对外贸易“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摘编自马珺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朝贡贸易的特点。试卷第7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宋时期到清朝,当铺的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并不能丰富民众投资的渠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外贸易的往来,排除C项;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山西平遥的票号是经营商业汇兑业务,适应了地域性商帮晋商的发展,A项正确;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排除B项;春秋时期出现了信贷业务,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平遥在中国的金融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3D【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信息可知,飞钱减轻了商贾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为商人提供了汇兑的方便,D项正确;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产生的交子,唐宪宗时期的飞钱还不能说具有纸币的功能,排除A项;根据“委钱诸道”可知,飞钱由官府发行,并非“主要由钱铺发行”,排除B项;材料中的飞钱只是充当“汇票”角色,商贾还要担负一定的汇费,不能体现出“能够逐利增财”,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根据材料“北叙利亚一处港口遗址发掘出大量古风时代的希腊陶器”“类似陶器也曾出现在地中海西部最早的希腊殖民地”,并结合所学古希腊海外贸易比较发达,可以得出商贸活动促进文明交流,A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希腊手工业技术领先,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海洋文明冲击农耕世界,排除C项;材料中是古希腊陶器出现在不同地区,只能体现古希腊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不能体现地中海文明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据材料“土地买卖文书”“44件”“人口买卖文书”“至少13件”“租佃文书”“3件”以及组成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人口、借贷关系、租佃关系比较频繁,注意使用文书,说明当时的商品交易注重契约化形式,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南方局部和新疆吐鲁番地区商业文书的基本构成情况,不涉及南北对比,排除A项;国家对农民控制力的减弱主要体现在赋税制度变化,材料与赋税制度无关,排除B项;“土地买卖文书”“借贷文书”等与人口迁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可知,唐代内陆城市长沙的长沙窑瓷器大量出口,说明外向型经济发展,A项正确;“普及”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中没有阿拉伯文字的信息,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沿海城市,而长沙是内陆城市,排除C项;材料无法充分体现长沙经济繁荣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通过观察图片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虽然为西夏榷场使的文书,但由于文字残缺,文书性质不明,无法判断所述事项与榷场有关,D项正确;材料行文机构标明为“三司处”,排除A项;仅此一件文书不足以证实榷场是各对峙政权之间商贸往来的场所,排除B项;仅凭此文不能得出大庆三年西夏开始设立榷场使管理榷场,排除C项。故选D项。8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瓷器输入到中亚和波斯地区,当地非常喜欢中国的瓷器,出现了仿造中国瓷器的现象,可见瓷器贸易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中亚帖木儿帝国”“波斯萨非王朝”不是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国,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说“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高超”“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排除BD项。故选C项。10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是为官府、皇室及军队服务的,排除B项;“颇受欢迎”的说法夸张,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明显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11C【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承租人身份是“无身份”的占比极其之多,说明古巴比伦西帕尔地区不动产契约非常注重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权,C项正确;在题干表格内容中仅是罗列了各种承租人的身份,但是并没有表明他们之间的等级秩序问题,排除A项;题干导入语中述及的是“不动产契约”,而不是法律,排除B项;题干导入语中述及的是“不动产契约”,而不是商业借贷,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票据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有利于促进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便于异地结算,D项正确;货币信贷在明清之前就已经出现,排A项;票据也具有金融属性,排除B项;票据有利于商业资本的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3A【详解】根据材料“淮扬文风达到鼎盛”“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可知,淮扬地区经济发达,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八股取士,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重学风气,排除C项;材料体现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没有表明“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排除D项。故选A项。14B【详解】汉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丝绸和香料从中国、东南亚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反映当时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排除C项;汉朝时期,西方“普遍"使用中国的丝绸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厚往薄来”“赔偿其价”现象是指在朝贡体制之下,以贸易的名义对附属国进行的封赏,A项正确;民间贸易、传统丝绸之路、边境的榷场贸易的主体是百姓而非政府,排除B、C、D项。故选A项。1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商品推行广告,是为了更好的销售自家商品,说明的是商业发展,市场竞争激烈,B项正确;富商大贾操纵包装行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维护信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材料为表明是北宋还是南宋,且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故选B项。17(1)影响: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了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使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任答2点)(2)特点:海洋与商业贸易紧密结合;海洋文化中包含掠夺和殖民等;海洋文化广阔,具有世界性。(任答2点)(3)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国家带来了财政负担,未能持续。其实质上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详解】(1)影响:根据“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了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使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2)特点:根据“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得出海洋与商业贸易紧密结合;根据“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得出海洋文化中包含掠夺和殖民等;根据“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得出海洋文化广阔,具有世界性。(3)根据所学,可从当时中国远航的目的、及国家经济基础等方面理解,可得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国家带来了财政负担,未能持续。根据所学可得出其实质上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18(1)特点:政府重视(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范围广;获利丰厚;贸易税收(市舶收入)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特点:限于官方贸易,严禁私人贸易来往;贡赐贸易,薄来厚往;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或经济)意义。【详解】(1)根据材料一宋朝“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可以得出政府重视(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根据材料“根据考古发掘,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可以得出范围广;根据材料“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可以得出获利丰厚;贸易税收(市舶收入)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根据材料二明代“严厉实行海禁,明文规定私下与外商互市者处以重罪。明代对外贸易采取了严格的朝贡贸易,只准两国之间官方相互进行贸易,私人船只不准往来”可以得出特点是限于官方贸易,严禁私人贸易来往;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特点是贡赐贸易,薄来厚往;根据材料对外贸易“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可以得出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或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