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中学中考化学仿真试卷含解析.doc
-
资源ID:88314967
资源大小:178.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中学中考化学仿真试卷含解析.doc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如图是某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图示中x的值为2B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4:3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3将密封良好的饼干从平原带到高原,包装袋会鼓起,这是因为A饼干的质量变大B袋内气体分子个数增多C高原地区大气压强较大D袋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家里因为电路短路而造成火灾,应该迅速拉下电闸,再取水扑灭B赤壁大战中,庞统献给曹操的铁索连环之计,使木船不能摆脱铁索的束缚,及时驶离着火区域,这属于逆向使用灭火原理的例子C木屋着火时,迅速浇水,不能隔绝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却能够提升其着火点而灭火D厨房的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上去灭火比浇水灭火合理5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t2 丙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变为不饱和溶液B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最明显的是甲Ct2 甲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D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 降到t1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比乙的多6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脂B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7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是A红磷B细铁丝C木炭D硫粉8常言道:水火无情。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安全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关于火灾,下列原理或做法正确的是A在野外遇上火灾,立刻向顺风的方向逃离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时,最好使用干粉灭火器来灭火C消防队员使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森林着火时,救火员开辟防火隔离带9图中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移走蒸发皿B倾倒液体C熄灭酒精灯D闻药品气味10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至过量,下列图象与该反应事实相符合的是()ABC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这些燃料是_炼制的产品。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乙醇属于_(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科学家正努力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_(任写一种)。合理利用资源,可制成多种合成材料。下列物品主要成分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A 羊毛围巾 B 塑料水盆 C 不锈钢锅 D 橡胶足球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有一赤铁矿样品(主要成分为Fe2O3),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得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探究:小明取10 g赤铁矿样品(杂质不溶于水和酸),不断加入稀盐酸到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加入稀盐酸的量如图所示。求: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是_。计算所使用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甲和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20时,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甲、乙固体。升高温度至40,发现甲固体减少,乙固体增多,则甲的溶解度曲线为_(填“A”或“B”);40时甲、乙的溶液中含水较多的是_;40时向60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40g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14请你根据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分析下列现象发生的原因。为什么大风可以吹灭燃着的蜡烛。_;为什么大风可以使燃着的干柴燃烧的更剧烈。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在学习盐的化学性质后,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分别做了BaCl2与Na2CO3溶液反应、BaCl2与Na2SO4溶液反应的实验。实验结束后,两组同学将试管内物质过滤,将滤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得到澄清溶液,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对该溶液中离子成分展开探究(猜想与假设)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猜想:Na+、Cl-、Ba2+猜想:Na+、Cl-、CO32-猜想:Na+、Cl-请你再写出一种合理猜想_。(实验探究)甲同学实验:向该溶液样品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于是认为猜想成立,请你对甲同学的实验及结论进行评价_。乙同学重新取该溶液样品,向其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则该溶液中一定不含的离子是_(填离子符号)。(总结与交流)结合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同学们推知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了是_(填离子符号)。甲同学实验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反思与收获)上述实验探究给我们的启示是:确定反应所得溶液中离子成分的一般思路是_,选取试剂时要注意_,否则将无法得出实验结论。16某化学兴趣小组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生成物中有黑色固体。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同学猜想可能是镁与N2或CO2反应生成黑色固体。于是他们设计以下实验探究活动:猜想I: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是镁与N2反应生成的。猜想: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是镁与CO2反应生成的。镁带与氮气的反应以下是获取氮气的方法及装置,其中得到氮气较纯的是_(填字母)燃烧镁带,观察现象:将镁带打磨光亮,点燃,伸入盛N2的集气瓶中,瓶内壁附着一层淡黄色的固体。实验结论:镁与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淡黄色的_(用化学式表示)。实验反思: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原因是_。镁带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将燃着的镁带伸入盛CO2的集气瓶中,镁带剧烈燃烧,瓶内产生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猜想_是正确的。小组同学通过以上实验发现镁在二氧化碳中也能燃烧,由此他们认为燃烧并不一定需要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D【解析】由反应的图示可知,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详解】A、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图示中x的数值为2,故A正确;B、该反应中NH3中氮元素显-3价,氮气是单质氮元素化合价为0价,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B 正确;C、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C 正确;D、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反应中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28):(6×18)=14:27,故D 错误。故选D。【点睛】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2、A【解析】A、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常用于人工降雨,故A正确;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B错误;C、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反应会渐渐停止,故C错误;D、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以是氮气等,故D错误。故选A。【点睛】理解和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D【解析】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会鼓起,是因为压强减小,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D。【点睛】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4、C【解析】A、居室内电器短路引发着火,必须先拉下电闸,再取水扑灭,以防触电,正确;B、赤壁大战中,庞统献给曹操的铁索连环之计,使木船不能摆脱铁索的束缚,及时驶离着火区域,属于不能及时清除可燃物,导致火势越烧越旺,故正确;C、物质着火点一般是不能改变的,故错误;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利用了隔绝氧气的方法,油的密度小于水,不能用水灭火,故正确;故选:C。5、D【解析】A、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t2丙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B、由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最明显的是甲,故B;C、由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较大。t2甲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有物质甲析出,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C正确;D、由于甲和乙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故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到t1,甲析出晶体的质量不一定比乙的多,故D错误。故选D。6、A【解析】A、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可洗去餐具上的油脂;B、酒精能溶解碘,可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利用的是溶解原理;C、汽油能溶解油污,可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利用的是溶解原理;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故选A。7、D【解析】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选项错误;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选项错误;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选项错误;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选项正确。故选D。8、D【解析】A、在野外遇上火灾,火会顺着风势燃烧,应该立刻向逆风的方向逃离,A选项做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时,可以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其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的损坏,不用干粉灭火器来灭火,因为残留物太多不好清理,B选项做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消防队员使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降低,C选项原理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森林着火时,救火员开辟防火隔离带,可以隔绝可燃物,阻止火势蔓延,D选项做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灭火的原理、火灾自救的方法以及灭火器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灭火的原理包括:隔绝可燃物;将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隔绝空气。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实用性选择合适的灭火器进行灭火,掌握火灾发生、灭火、火灾逃生等相关知识,保护自身生命安全。9、D【解析】A、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10、D【解析】试题分析: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由于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是一定的,故武器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不变,A错误;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加入稀硫酸,溶液的PH逐渐减小,前后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继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溶液呈酸性,B错误;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故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离子的数目逐渐的减少,继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离子的数目逐渐的增加,C错误。故选D。考点:化学反应与图像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石油 有机化合物 C2H5OH+3O22CO2+3H2O 太阳能(合理即可) BD 【解析】(1)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这些燃料是石油炼制的产品。(2)乙醇属于有机化合物,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C2H5OH+3O22CO2+3H2O。科学家正努力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潮汐能、核能等。(3)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故填:BD。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 80% 10%【解析】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铁和水,所以反应中固体质量减少,最终不溶的固体是杂质,所以氧化铁的质量为:10g-2g=8g,设所使用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x,Fe2O3+6HCl=2FeCl3+3H2O160 2198g x160/8g=219/x x=10.95g所以所使用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95g÷109.5g×100%=10%;答:略点睛:方程式的计算,关键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计算,易错点是,由方程式求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A 甲 20% 【解析】升高温度到40,发现甲固体减少,乙固体增多,说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A;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甲溶液中的水比乙溶液多,在升温过程中溶液中的水没有改变,40时甲、乙的溶液中含水较多的是甲;(3)40时,甲的溶解度为50g,设:60g甲的饱和溶液中甲的质量为x,则有:50g:150g=x:60g,x=20g;40时向60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40g水,溶液的质量分数=。14、大风带走热量,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因为增大了氧气浓度,使干柴燃烧的更旺 【解析】(1) 大风可以吹灭燃着的蜡烛,其灭火原理是大风带走热量,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2) 大风可以使燃着的干柴燃烧的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氧气浓度,使干柴燃烧的更旺。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Na+、Cl-、SO42-/Na+、Cl-、SO42-、CO32- 不正确,SO42-、CO32-分别能与Ba2+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硫酸钡白色沉淀,无法证明溶液中含有SO42-、CO32-两种离子中的一种还是两种都含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CO32- Na+、Cl-、SO42- 证明可能存在的离子(是否存在) 只与一种待鉴别的离子反应产生明显实验现象(合理即可) 【解析】根据离子共存原则,BaCl2与Na2CO3溶液反应后溶液一定含有氯化钠,可能还含有BaCl2或Na2CO3。BaCl2与Na2SO4溶液反应后溶液一定含有氯化钠,可能还含有BaCl2或Na2SO4。实验后将试管内物质过滤,将滤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得到澄清溶液,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的物质有四种情况:1、可能有BaCl2;2、可能有Na2SO4;3、可能有Na2CO3;4、可能有Na2SO4和Na2CO3。【详解】(1)实验后将试管内物质过滤,将滤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得到澄清溶液,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的物质有四种情况:1、可能有BaCl2;2、可能有Na2SO4;3、可能有Na2CO3;4、可能有Na2SO4和Na2CO3。因此,合理猜想有:一定含有氯化钠,可能还含有Na2SO4或一定含有氯化钠,可能还含有Na2SO4和Na2CO3。也就是说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合理猜想有:Na+、Cl-、SO42-或Na+、Cl-、SO42-、CO32-。(2)向该溶液样品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沉淀不一定是碳酸钡,还可能是硫酸钡或两者都有,因为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或CO32-,或者两种离子都有,所以猜想成立不一定正确。(3)重新取该溶液样品,向其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溶液不含碳酸钠,则该溶液中一定不含的CO32-离子。(4)结合两组实验,该溶液遇氢氧化钡有白色沉淀,遇盐酸无现象,推知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了是Na+、Cl-、SO42-。(5)甲同学实验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确定反应所得溶液中离子成分的一般思路是证明可能存在的离子,选取试剂时要注意只与一种待鉴别的离子反应产生明显实验现象,否则将无法得出实验结论。16、C Mg3N2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氧气 【解析】实验一(1)A、硫磺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二氧化硫,尽管石灰水能吸收二氧化硫,但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石灰水中溶解的氢氧化钙较少,不能全部吸收二氧化硫,不能得到较纯净的氮气,不符合题意;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得到较纯净的氮气,不符合题意;C、红磷本身是固体,在空气中燃烧,且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可以用于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且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得到较纯的氮气,符合题意。故选C。(3)镁与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化学式为:Mg3N2;(4)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这是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更活泼,镁条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实验二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是镁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有氧化镁,则生成的黑色固体是:碳;即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探究结论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黑色固体是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则猜想正确;反思交流通过以上探究,可以得出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二氧化碳、氮气等都能支持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