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中考四模化学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88317006
资源大小:293.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中考四模化学试题含解析.doc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以下化学药品保存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BCD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B氢氧化钠用作炉具清洁剂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一氧化碳用于冶金3复合肥能同时为植物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下列属于复合肥的是( )A B C D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金属切割B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用作气体肥料C石墨用作电极D二氧化碳用来灭火5推理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A酸雨中含有酸,所以引起酸雨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都是酸B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中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C对物体做功,需要利物体施加力,所以只要物体受到了力,该力就一定对物体做功D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所以如果小车不受阻力,它将一直运动下去6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至过量,其图像关系如下图所示,横坐标为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则下图中纵坐标应为()A溶液中水的质量B溶液中沉淀的质量C溶液中钡离子的数目D溶液中氢氧化钡的溶质质量分数7在天平两边的托盘各放一个质量相等的烧杯,并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的稀盐酸,若向左盘烧杯中加入50gCaCO3,欲使天平平衡,应向右盘烧杯加入的物质可能是Al粉31.5gMgCO3与Na2CO3的混合物50g固体铜30gMgO与Mg(OH)2的混合物28gA只有B只有、C只有D只有8人体摄入锌不足会引起多种疾病,缺锌者可以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这里的“锌”应理解为(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9最近科学家发现,水在157超低温、正常压力或真空条件下仍呈液态,比蜂蜜还粘稠。下列关于这种“高密度液态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性质与普通水不同B分子不再运动C氢、氧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1D分子间的间隔比普通水大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B生铁的含碳量比钢的含碳量要高C浓硫酸和固体氢氧化钠都具有吸水性,故它们都可用来干燥CO2气体D化合物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碳酸钠和尿素都属于有机物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如图为甲、乙、丙、丁四种常见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示意图上述四种金属可以分为两类,其中除一种金属外,可以归为一类的是_等几种金属若乙是金属Zn,则丙可能是_,请你说出理由是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小明称取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样品(杂质仅为氯化钠)12.4g,加入到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化学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铝合金属于_材料,铝在空气中耐腐蚀原因是_。橄榄油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常用活性炭对橄榄油进行脱色处理,这是利用活性炭的_性。水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有很多用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KNO3和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若KNO3中混有少量NaCl,提纯硝酸钾采用的方法是_;70时要使b点对应的硝酸钾溶液变为a点的状态,可采取的方法是_(写一种即可);若20时将两种物质各m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只有一种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则m的取值范围是_(用“”“”“”“”“”表示)。14某一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如图所示。丁是一种单质,写出丁的化学式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兴趣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a:二者混合发生了化学反应;b:二者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甲同学向盛有10mL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1-2滴稀硫酸,振荡,同时测定溶液的pH溶液pH减小但仍大于7乙同学向盛有10mL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再加入稀硫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设计不合理,原因是_,改进的方法是_;根据改进后的实验现象说明二者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甲同学也认为乙的实验设计也不合理,你是否赞同,说出你的理由_。丙同学在绝热装置中,向分别盛有10mL10%氢氧化钠溶液加入不同体积某浓度的稀硫酸,充分混合后溶液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混合前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均为18)。根据图示分析,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是_(填吸热、放热)反应,加入稀硫酸_mL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16向Na2C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Mg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某同学经过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白色固体,并进行如下探究:(猜测)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Mg(OH)2;_。(资料)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实验1)(1)取适量白色固体,充分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的U形管,观察到现象为_,则猜测不成立。(2)另取适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_,产生大量气泡,则猜测不成立。有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上述固体应为碱式碳酸镁aMgCO3·bMg(OH)2·3H2O,其不溶于水,加热易分解,工业上常用作阻燃剂。(实验2)(3)为进一步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该同学取适量白色固体,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如图_(选填“甲”或“乙”)装置,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_,浓NaOH溶液的作用_。若错选为乙装置,则a:b的值会_(填“变大”、“变小”或“不确定”)。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经计算得知该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为3MgCO3·Mg(OH)2·3H2O。(拓展延伸)(4)将该碱式碳酸镁长期浸泡在浓NaOH溶液中,固体全部转化为Mg(OH)2,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5)工业上用碱式碳酸镁作阻燃剂,其可能的原因有_。a.分解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生成的固体覆盖燃烧物,隔绝氧气c.生成的气体稀释了可燃物周围的氧气浓度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A【解析】A、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应密封保存,符合题意;B、固体应保存在广口瓶中,但是氢氧化钠不能用玻璃塞,因为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应用橡胶塞或木塞,不符合题意;C、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快速散发出去,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D、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2、C【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详解】A、用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是利用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利用的是化学性质,故A不正确;B、氢氧化钠用作炉具清洁剂,是利用了皂化反应,其产物为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属于化学性质,故B不正确;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干冰易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C正确;D、一氧化碳用于冶金,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故D不正确。故选C。【点睛】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3、B【解析】氮、磷、钾三种元素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的化肥是复合肥。A. 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B. 属于复合肥,符合题意; C. 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D. 属于磷肥,不符合题意。故选B。4、C【解析】A、氧气用于金属切割是利用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B、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用作气体肥料,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错;C、石墨用作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C正确;D、二氧化碳用来灭火,既利用了化学性质也利用了物理性质,故D错。故选C。【点睛】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5、D【解析】根据物质的种类;元素的概念;力与做功的关系;运动与力的关系来分析。【详解】A、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属于氧化物而不是酸,推理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比如铵根离子和钠离子的质子数相同,不属于同种元素,推理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物体受到力,该力不一定对物体做功,推理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运动的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滑行距离越远,所以小车不受阻力作用,运动状态不会改变,将一直运动下去,推理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学会通过举实例的方法来证实结论的错误,即通过举出反例的方法来验证观点是否正确。6、B【解析】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至过量,。【详解】A、氢氧化钡溶液中本身就含有水,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应从零开始增加,并且在滴加稀硫酸的过程中,溶液中水的质量一直增加,不符合题意;B、溶液中沉淀的质量应随稀硫酸的质量增加逐渐增加,待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完全反应时,沉淀质量不再变化,符合题意;C、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溶液中钡离子的数目应该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D、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钡的质量逐渐减小,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加,溶液中氢氧化钡的溶质质量分数应该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故选B。7、D【解析】解:设50g碳酸钙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22g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22g,则左盘实际计入质量=50g-22g=28g;设:31.5g铝粉产生氢气质量为y。 y=3.5g,则加入实际质量=31.5g-3.5g=28gMgCO3与Na2CO3的混合物50g,当有50g全部是碳酸镁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50g×,大于22g,当有50g全部是碳酸钠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50g×,小于22g,两者混合,50g混合物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能等于22g,则实际加入质量=50g-22g=28g;固体铜30g,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加入实际质量为30g。MgO与Mg(OH)2的混合物28g,与稀盐反应不产生氢气,则实际计入质量为28g;则实际加入质量为28g的:。故选:D。8、C【解析】人体需要多种微量元素,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为离子,选项中可以描述离子的存在形式的是元素,C正确。故选C。【点睛】元素包含了一种物质的各种表现形式,而分子,原子,单质都只描述了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9、C【解析】试题分析:水在157超低温、正常压力或真空条件下仍呈液态,比蜂蜜还粘稠。这种“高密度液态水”本身仍然是水,所以氢、氧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1。故选C.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10、B【解析】A、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比如金,错误;B、生铁的含碳量比钢的含碳量要高,正确;C、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能用于干燥二氧化碳,错误;D、碳酸钠不是有机物,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甲、乙、丙 铁 从图中看出丙与盐酸反应没有乙与盐酸反应剧烈,金属活动性比乙弱,但排在氢的前面 【解析】(1)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氢后的金属不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由图可知,甲、乙、丙三种金属均能与盐酸反应,而丁不与盐酸反应,故可以将甲、乙、丙归为一类。 (2)由图中的反应剧烈程度可知,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甲乙丙丁,且甲、乙、丙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要排在氢的前面,丙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应排在锌后面、氢前面,符合条件的常见金属是铁。【点睛】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置氢、排前置后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12.5%【解析】由题意得: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7.3%=7.3g。设参加反应的Na2CO3质量为x,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解之得x=10.6g,y=11.7g,z=4.4g。纯碱样品中NaCl的质量=12.4g-10.6=1.8g反应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11.7g+1.8g=13.5g。反应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100%=12.5%故答案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5%。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金属 铝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油脂 吸附 6CO1+6H1OC6H11O6+6O1 降温结晶 蒸发溶剂(或加溶质) 31m36 【解析】(1)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铝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因此铝制品抗腐蚀性强;故填:金属;铝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橄榄油富含油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故填:油脂;吸附;(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下合成氧气与葡萄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1+6H1OC6H11O6+6O1故填:6CO1+6H1OC6H11O6+6O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所以若KNO3中混有少量NaCl,提纯硝酸钾采用降温结晶法;70时,b点在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所以该溶液为70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要使此时的溶液变成a点的状态,可采取的方法是蒸发溶剂或加溶质的方法;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g,所以将二种物质各m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有一种能形成饱和溶液,则m的取值范围是:31m36;故填:降温结晶;蒸发溶剂(或加溶质);31m36。14、N2 2CO+2NO 2CO2+N2 【解析】由图示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丁是一种单质,单质为氮气,该反应是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2CO2+N2。【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1)丁是一种单质,单质为氮气,化学式为:N2;(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 2CO2+N2。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滴的稀硫酸的量过少 继续滴加稀硫酸使溶液pH等于7或小于7 2NaOH+H2SO4=Na2SO4+H2O 不赞同,因为先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时溶液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再加入稀硫酸后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此时溶液显中性或酸性,证明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放热 10 【解析】【得出结论】(1)滴加水会使溶液稀释,溶液pH也会减小,但溶液pH减小仍大于7,不能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滴加足量硫酸一直到溶液pH等于7或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思考与交流】(2)根据图示随着滴加硫酸温度不断升高,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当滴加到10mL后,温度不再升高,说明当滴加到10mL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16、MgCO3和Mg(OH)2 白色固体变蓝色 足量稀盐酸(合理即可) 甲 吸收水蒸气 吸收二氧化碳 变大 bc 【解析】猜测: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Mg(OH)2;MgCO3和Mg(OH)2 的混合物;(1)取适量白色固体,充分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的U形管,观察到现象为白色固体变蓝色,说明白色固体分解产生水,则猜测不成立。(2)另取适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则固体中含有碳元素,则猜测不成立。(3)为进一步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该同学取适量白色固体,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如图甲装置浓硫酸,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干燥剂,吸收水蒸气,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浓NaOH溶液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若错选为乙装置,则浓氢氧化钠除了吸收二氧化碳,还有部分水蒸气留在溶液中,因此浓硫酸吸收的水蒸气量偏小,ab的值会变大。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经计算得知该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为3MgCO3·Mg(OH)2·3H2O。(4)将该碱式碳酸镁长期浸泡在浓NaOH溶液中,固体全部转化为氢氧化镁、碳酸镁和水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工业上用碱式碳酸镁作阻燃剂,其可能的原因有:a、分解时吸热,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选项错误;b、生成的固体覆盖燃烧物,隔绝氧气,达到灭火效果,故选项正确;c、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稀释了可燃物周围的氧气浓度,达到灭火效果,故选项正确。故选: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