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押题卷含解析.doc

    • 资源ID:88318391       资源大小:11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押题卷含解析.doc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根据下表中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温度/°C10203040溶解度/g氯化钠35.836.036.336.6碳酸钠12.221.839.753.2A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交点温度在2030之间B20时,在50g的水中加入12.2 g碳酸钠,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C20时,无法配制溶质质量分数超过26.5%的氯化钠溶液D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碳酸钠,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碳酸钠2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总结,正确的是AC、CO、CO2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故参与反应时均具有碳的还原性BHCl和NaOH反应生成了盐和水,故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C酸溶液都含有H+,故酸都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浓H2SO4、NaOH都具有吸水性,故它们都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3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c”代表的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4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酸雨的形成是由二氧化碳排放所致B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C一氧化碳可用于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5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或事实叙述正确的是()A切完西瓜的菜刀洗净擦干放在通风干燥处可以防止生锈B用黄铜片(铜锌合金)和纯铜片相互刻画,黄铜片上留有划痕C铜片放入稀硫酸中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6水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水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是2:1B通过过滤可以使硬水变成软水C纯净水不含有任何化学物质D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水体污染7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且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的是选项内 容化学用语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B葡萄糖的化学式C6H12O6C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H2O2 H2+O2D氯离子的符号Cl1-AABBCCDD8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A取粉末状固体药品B加热液体C 过滤D 稀释浓硫酸9下列化学式表示的物质是某化学肥料的主要成分,其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AKNO3BK2CO3CCO(NH2)2DCa(H2PO4)210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太阳能光伏路灯照明B活性炭用作净水剂C海水晒盐D黄豆酿酱油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 (1)用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序号填空。a 小苏打 b 氮气 c 烧碱 d 活性炭. e 乙醇汽油可用作食品保护气的是_;可用作汽车燃料的是_;可用于吸附水中色素和异味的是_;可用于制作糕点的是_;炉具清洁剂中含有的是_。(2)能源的合理开采、利用与人类的生存关系紧密,请回答: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炒菜时铁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2019年3月10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科学家发现的N(NO2)3是一种新型火箭燃料,请回答下列问题:N(NO2)3中N、O原子的个数比为_;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计算结果精确到0.1%)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将两支燃着的高低蜡烛罩在大烧杯下面,回答下列问题(1)高的蜡烛先熄灭,还是低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2)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时,如果你在现场,在救援人员未赶到前,你会采取什么方法逃离现场。(写出一种逃生方法即可)14碘化钾(KI)是白色固体,保存不当会被氧化为碘单质(I2)而泛黄变质。取适量碘化钾固体暴露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到固体泛黄。往泛黄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_。碘化钾变质的化学方程式是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Ca(OH)2猜想三:NaOH、Na2CO3 猜想四:NaOH、Na2CO3、Ca(OH)2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_实验现象结论实验一: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猜想_不成立实验二: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_猜想三成立(反思与拓展)若向NH4Cl的溶液中加一定量CaH2,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是_16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份是碳酸钙。【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份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Ca(OH)2猜想三:NaOH和_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_。【实验证明】实验现象结论实验一: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_猜想二不成立实验二: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_:产生气泡猜想_成立【反思与拓展】向CaH2和足量水反应后的溶液加入NH4Cl溶液,产生的气体是_。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D【解析】A、由表可知,10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温度大于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一直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那么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交点温度在2030之间,不符合题意;B、在2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21.8g,也就是说50g水最多能溶解10.9g碳酸钠,故20时,在50g的水中加入12.2 g碳酸钠,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该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20时,无法配制溶质质量分数超过26.5%的氯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D、由表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故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碳酸钠,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碳酸钠,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2、C【解析】A、C、CO具有还原性而CO2没有,故选项错误;B、HCl和NaOH反应生成了盐和水,是复分解反应,而CO2和NaOH反应也生成了盐和水,但两者没有相互交换成分,不是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C、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都含有H+,故选项正确;D、浓H2SO4、NaOH都具有吸水性,浓硫酸可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不可以,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选项错误。故选C。3、A【解析】由图中空气成分的示意图可知,“c”的体积分数约为21%,因此“c”代表的是氧气。故选:A。【点睛】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是78%,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1%,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是0.94%,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0.03%,其它物质的体积分数是0.03%。4、C【解析】A、酸雨的形成是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所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产生温室效应,故A错误;B、碳、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故B错误;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可用于作燃料;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可用于灭火,故D正确;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故D错误。故选C。5、A【解析】A. 切完西瓜的菜刀洗净擦干放在通风干燥处可以加快水分的蒸发,防止生锈,选项正确;B. 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金属的硬度,用黄铜片(铜锌合金)和纯铜片相互刻画,则纯铜片上留有划痕,选项错误;C. 铜的活动性较弱,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铜片放入稀硫酸中可观察到没有气泡产生,选项错误;D.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选项错误,故选A。6、D【解析】A、水通电分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质量比为1:8,故错误;B、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减少水中钙、镁离子化合物的含量,不能使硬水软化,故错误;C、水本身也是一种化学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故正确;故选D。7、B【解析】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错误;B、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宏观上可表示葡萄糖等,微观上可表示1个葡萄糖分子等,正确;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错误;D、离子的表示方法是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氯离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氯离子可表示为Cl,错误。故选B。8、A【解析】A、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平放,再将盛有药品的药匙伸入试管中,然后将试管直立,使药品慢慢滑落至试管底部,正确;B、给试管里的液体药品加热,液体药品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错误;C、过滤操作时要使用玻璃棒引流,漏斗末端要紧靠烧杯内壁,错误;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错误。故选A。点睛: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9、A【解析】A、KNO3含有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此项正确。B、K2CO3只含有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属于钾肥,此项不正确。C、CO(NH2)2只含有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此项不正确。D、Ca(H2PO4)2只含有营养元素中的磷元素属于磷肥,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A项。10、D【解析】A. 太阳能光伏路灯照明,只有能量形式的转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B. 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常用作净水剂,但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C. 海水晒盐,利用风吹日晒使水蒸发,氯化钠结晶析出,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 黄豆酿酱油,发酵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选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b e d a c 天然气 隔绝空气 【解析】(1)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食品保护气。故答案为:b;乙醇汽油是常用作车用燃料,可用作汽车燃料。故答案为:e;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可用于吸附水中色素和异味。故答案为: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本身受热易分解,同时由于是碳酸氢盐,遇到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制作糕点。故答案为:a;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故答案为:c;(2)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故答案为:天然气;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盖上锅盖,利用了是隔绝氧气的原理。故答案为:隔绝氧气。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2:3 36.8% 【解析】(1)1个N(NO2)3分子是由4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则N(NO2)3中N、O原子的个数比为4:62:3。(2)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1)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向上运动,上升到烧杯的底部,冷却下降,所以高的蜡烛先熄灭;(2)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或迅速转移到阳台呼救等【解析】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向上运动,上升到烧杯的底部,冷却下降,所以高的蜡烛先熄灭。【详解】(1)两支燃着的高低蜡烛罩在大烧杯下面,高的蜡烛先熄灭,原因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向上运动,上升到烧杯的底部,冷却下降,所以高的蜡烛先熄灭。(2)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时,如果你在现场,在救援人员未赶到前,采取逃离现场的方法是: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或迅速转移到阳台呼救等。14、Ca(OH)2+ CO2 =CaCO3 + H2O 4KI+2CO2+O2=2K2CO3+2I2 【解析】(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 +H2O。;(2)取适量碘化钾固体暴露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到固体泛黄,说明碘化钾变质生成了碘单质(I2)。往泛黄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碘化钾变质生成了碳酸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碘化钾变质发生的反应是碘化钾和二氧化碳、氧气反应生成碳酸钾和碘,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I+2CO2+O22K2CO3+2I2。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 二 溶液中有气泡 氧气和氨气 【解析】猜想与假设Na2CO3和Ca(OH)2会发生反应,一定不能同时存在,故填:实验验证若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钙,则猜想而不成立;若猜想三成立,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加入足量稀盐酸,二者会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则溶液中有气泡,故填:实验现象结论实验一: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猜想二不成立实验二: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溶液中有气泡猜想三成立 反思与拓展 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氢氧化钙和NH4Cl溶液会继续反应生成氨气,则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和氨气,故填:氧气和氨气。16、CaH2 + 2H2O Ca(OH)2 + 2H2Na2CO3Na2CO3 + Ca(OH)2 CaCO3 + 2NaOH 无明显现象稀盐酸三氢气和氨气 便于携带【解析】本题考查了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酸、碱、盐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化学化学方程式:CaH2+ 2H2O Ca(OH)2 + 2H2;猜想与假设: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氢气逸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时,可能恰好完全反应,这时的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如果氢氧化钙过量时,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碳酸钠过量时,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猜想三应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Na2CO3);猜想四是不合理的,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不能共存,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Ca(OH)2 CaCO3 + 2NaOH;实验证明:实验一,若猜想二不成立,滤液中没有氢氧化钙。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氢氧化钙,即猜想二不成立;实验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先无变化后产生气泡的现象时,说明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即猜想三成立;反思与拓展:(1)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氨气。若向NH4Cl的溶液中加一定量CaH2,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氨气;(2)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携带安全。点睛:反应后溶质中一定存在反应生成的可溶性物质,可能存在过量的可溶性反应物。

    注意事项

    本文(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押题卷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茅****)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