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一中学中考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88318416
资源大小:36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届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一中学中考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doc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下列实验设计与对应的实验目的表述不一致的是( )A 比较火焰各层温度B 检验氢气的纯度C 验证CO2的密度比空气大D 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2下列有关实验及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A将溶液加热,通过检验是否有氨气产生判断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B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含有氯离子C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D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含有硫酸根3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下列成语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A滴水成冰B釜底抽薪C聚沙成塔D磨杵成针4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葡萄糖有机物B氯酸钾氧化物C纯碱碱D液氧混合物5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教授研究组发现,锰离子是细胞内天然免疫激活剂和警报素。在元素周期表中锰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为25B属于金属元素C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5D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g6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的是A水通电一段时间B向 pH=3 的溶液中加水C向等质量的锌和铁中滴加足量的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D等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7美好的家园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创造和维护。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B改进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水体污染C节日不燃放烟花爆竹,减少空气污染D农作物秸秆直接焚烧后肥田8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物质XYZQ反应前质量/g202137反应后质量/g15321未知A物质Y一定是单质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9:4D物质Z一定的该反应的催化剂9中国是2019年世界环境日活动主办国。今年世界环境日将聚焦“空气污染”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禁止燃放烟花爆竹B减少使用含铅汽油C将工厂排放废气的烟囱加高D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10某同学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试管外壁有水滴;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用了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气体ABCD11下列水果中酸度最强的是A菠萝pH=4.1B木瓜pH-5.5C草莓pH=3.2D柠檬pH=2.31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B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C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由t2降温到t1,甲比乙析出晶体的质量多Dt2时,将2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70g1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洗涤剂去油污B石油分馏C苛性钠潮解D生石灰吸水14关于化学方程式 H2 + Cl22HCl 的理解,正确的是A氢气加氯气生成氯化氢B该反应在常温下可以发生C化学变化前后,分子总数不发生改变D每 1 份质量的氢气与 1 份质量的氯气反应,生成 2 份质量的氯化氢15食盐、食醋、纯碱和肥皂等,都是家庭中常用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的性质你能完成的实验有()区别食盐与纯碱;除去热水瓶或开水壶中的水垢;消除蚊虫叮咬的痒痛;检验厨房内CO是否过量;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检验天然水是否为硬水ABC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有关环境与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_。A焚烧塑料是减少白色污染的有效方法B目前氢能源没有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是淡水资源缺乏C空气中O3含量超标会引起温室效应D化工厂可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空气污染酸雨是由_气体或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所形成。A、B、C三个地区雨水的pH如图所示,其中_地区的雨水是酸雨。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能源,如太阳能、_等。下面是煤的一种综合利用方式。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物质,它们的部分化学式和微观示意图分别列于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图例:化学式?C?H2微观示意图?写出甲物质的化学式_,画出丁物质的微观示意图_。构成丙物质的粒子是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A 管接电池_极(填“正”或“负”)。检验 B 试管中气体的操作方法和现象是_。某学生观测记录了不同时间段A、B 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时间/分钟12345678910A 试管气体体积(cm3)6122029394955657585B 试管气体体积(cm3)24711162126313641仔细分析实验数据,1-4 min 内A、B 试管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大于 2:1,可能的原因是_。从第 8 分钟开始,每分钟内 A、B 试管收集的气体体积之比为 2:1,可能的原因是_。为进一步测定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某科技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如右图),通过称量反应前后装置 A、B 的质量,结果测得 m(H):m(O) 1:8,比理论值偏高,其原因可能是_(填编号)。A通入的氢气未经过净化干燥 B装置 A 内管口有水凝结C氧化铜没有完全还原 D装置B 同时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和CO218(8分)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若选用装置A和F组合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可以为_,选用F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若选用装置B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其中试管的作用是_。(填1种即可)若选用装置C作为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添加稀硫酸时,液面最好添加到如图_处(填字母“a”、“b”或“c”)。实验室用73g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与足量大理石反应,最多能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实验室用石灰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鉴定二氧化碳。氢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1)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易溶的碳酸钠,碳酸钠在二氧化碳过量的条件下继续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对比如下表操作NaHCO3溶液Na2CO3溶液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产生气泡加入稀CaCl2溶液无明显变化_(填写现象)加热溶液至沸腾,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及化学方程式_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反应方程式_(实验反思)学习小组讨论,认为产生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NaOH与C02发生了反应;另一种是_为了进一步验证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反应,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生成的新物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_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实验拓展)该小组同学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利用数字化技术测定溶液pH值变化,待完全反应后,观察到溶液中逸出大量气泡,pH出现两段S型变化曲线。(3)AB段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BC段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利用实验验证变化后的产物,实验操作为_.实验现象是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D【解析】A、实验结果能达到实验目的,可以比较出火焰各层的温度,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此操作能检验氢气的纯度,根据声音的大小可以判断氢气是否纯洁,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此操作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表述一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此实验是证明分子运动的,不能探究空气的组成,故表述不一致,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D【解析】A、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给溶液微热,通过是否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判断溶液中是否有铵根离子,故A错误;B、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的可能是氯化银沉淀也可能是碳酸银沉淀,故B错误;C、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硫气体等,故C错误;D、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现象,排除碳酸根离子和银离子的干扰,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离子鉴别题目,做题时注意从题目中找出反应的典型现象,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推断。3、B【解析】A、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釜底抽薪,抽薪是指抽出正在燃烧的木材,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聚沙成塔,沙子成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磨杵成针,只是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过程有新物质生成。4、A【解析】A、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以外的含碳化合物称为有机物,葡萄糖属于有机物,正确;B、由金属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叫盐,氯酸钾属于盐,错误;C、纯碱即碳酸钠,属于盐,错误;D、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液氧属于单质,错误。故选A。5、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原子序数为25,故A正确;B、属于金属元素,故B正确;C、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5,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故C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D错误。点睛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6、C【解析】A、,水通电一段时间后,H2与O2的体积比为2:1,而非质量比,不符合题意;B、向pH=3 的溶液中加水,溶液稀释后,pH会无限接近于7,但是不会大于7,不符合题意;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Zn的金属活动性大于Fe,所以Zn的反应速率快,而每56份Fe会生成2份氢气,每65份Zn会生成2份氢气,所以,向等质量的锌和铁中滴加足量的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Fe生成的氢气多,符合题意;D、催化剂只会影响反应速率,不会影响生成O2的质量,不符合题意。故选C。7、D【解析】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可以净化空气,不符合题意;B、改进污水处理技术,可以防止水污染,不符合题意;C、节日不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净化空气,不符合题意;D、农作物秸秆直接焚烧,会加重空气污染,符合题意。故选D。8、B【解析】本题可分析X、Y、Z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Q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详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20g15g=5g,为反应物;Y的质量增加了32g2g=30g,故Y是生成物,生成的Y的质量为30g;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Q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Q的质量为30g5g=25g,未知的数值为37g25g=12g。因此:A、该反应为:X+QY,物质Y一定是化合物,故A错误;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故B正确;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5:25=1:5,故D错误;D、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错误。故选B。【点睛】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9、C【解析】A、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能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符合环保主题。A错误;B、减少使用含铅汽油会减少铅对大气的污染,符合环保主题。B错误;C、将工厂排放废气的烟囱加高,并没有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不符合环保主题。C正确;D、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不污染环境,符合环保主题。D错误。故选C。10、C【解析】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发生炸裂;试管外壁有水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发生炸裂; 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造成冷凝水倒流使试管发生炸裂;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使水槽内的水分倒流进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用了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气体不会使试管炸裂,可能的原因是,故选C。11、D【解析】pH越小,酸性越强。2.33.14.15.5。故选D。12、B【解析】A.由图可知,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选项正确;B.由图可知, 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则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选项错误;C. 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受温度影响大,所以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由t2降温到t1,甲比乙析出晶体的质量多,选项正确;D. 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则t2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甲25g,所以将2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70g,选项正确,故选B。【点睛】同一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则交点的含义是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13、D【解析】A、洗涤剂去油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利用石油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将各成分分离开来叫做石油的分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苛性钠潮解,氢氧化钠吸收水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生石灰吸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14、C【解析】A在反应中“+”读作“和”,故A错误;B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在常温下不可以发生,故B错误;C由方程式可知,反应前2个分子,反应后2个分子,分子总数没有发生改变,故C正确;D由方程式可知,2份质量的氢气和71份质量的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73份质量的氯化氢,故D错误。故选:C。15、D【解析】纯碱中含有CO32,利用碳酸根遇酸会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和酸不反应,可选择醋酸完成;除去热水瓶内壁上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氢氧化镁都能与醋酸反应生成可溶物可以除掉,可选择醋酸完成;蚊虫叮咬后释放出蚁酸,可用碱性溶液进行中和止痒,可选肥皂水完成;检验厨房内CO是否过量,要用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在厨房中无法完成;检验鸡蛋壳能溶于醋酸,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与醋酸反应生成可溶物,可以完成;检验天然水是否为硬水可用肥皂水,其中如果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硬水,可以完成。故选: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ABDSO2、NO2BC风能H2O分子【解析】(1)A、塑料燃烧时能够产生大量有害的物质;B、许多技术问题限制了氢能源的开发、利用;C、O3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D、加高烟囱不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根据引起酸雨的气体的种类、雨水的pH分析;(3)根据新能源的种类分析;(4)根据甲物质的构成写出化学式,根据丁物质的构成画出微观示意图;根据丙物质构成的粒子分析。【详解】(1)A、焚烧塑料时能够产生烟尘等物质,对环境污染很严重,不正确;B、目前氢能源没有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不是淡水资源缺乏,而是目前产生氢气的方法能耗高,难以贮存等方面的问题,不正确;C、空气中O3含量超标会引起温室效应,正确;D、加高烟囱不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所以不能防止形成酸雨,不正确。故选ABD。(2)酸雨是由SO2、NO2等气体或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所形成,由A、B、C三个地区雨水的pH可知,其中BC地区的雨水的pH小于5.6,是酸雨;(3)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4)甲物质是水,化学式是H2O,丁物质是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微观示意图是:。构成丙物质的粒子是分子。故答为:(1)ABD;(2)SO2、NO2等,BC;(3)风能(或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4)H2O,分子。【点睛】能源、信息、材料、环境是当今世界四大首要问题,在能源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它既是社会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应加强这些方面知识的学习。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2H2O2H2+O2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该气体的试管中,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为氧气。氧气部分溶解在水中导致试管内的氧气体积变小。水中溶解的氧气达到饱和了,氧气不能再溶解。ABD【解析】(1)电解水的产物是氢气和氧气方程式:2H2O2H2+O2;(2)电解水产物中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二倍,所以A管为氢气,连接电极的负极。(3)B管中产生的是氧气,检验氧气使用带火星的木条,实验现象是木条复燃。(4)氧气部分溶解在水中导致试管内的氧气体积小于理论值。当水中溶解的氧气达到饱和时,氧气不能再溶解的时候,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逐渐的趋向于:2:1。(5)结果测得m(H):m(O)比理论值偏高,是通过U型管的增重(水的质量)与硬质试管的质量的减小(氧的质量),其原因可能是通入的氢气未经过干燥时可能导致生石灰增重较多,计算时氢的质量变大,会出现 m(H):m(O)1:8或装置B中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导致计算时氢的质量比实际值较大,或者是水分没有完全被吸收,而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对数据没有影响,故选ABD18、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方便使漏斗下端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节约液封使用的药品) b 4.4g 【解析】根据装置和对应的气体的制取原理和性质进行分析和解答,根据HCl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详解】(1)若选用装置A和F组合制取氧气,是固体加热制取气体且试管口没有棉花团,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在加热的条件制取氧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为:;选用F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2)若选用装置B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其中试管的作用是方便使漏斗下端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节约液封使用的药品);(3)若选用装置C作为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添加稀硫酸时,液面最好添加稍高于固体位置即可,不需要担心气体从漏斗逸出,所以到如图 b处即可;(4)设最多能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x, x=4.4g,答:最多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4g。【点睛】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产生白色沉淀 试管内液面上升 CO2+2NaOH=Na2CO3+H2O 二氧化碳溶于水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或氢氧化钙溶液或氯化钙溶液) 有气泡产生(或白色沉淀生成)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碱性下降 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碱性继续下降 取最后段的液体加热溶液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有碳酸氢钠 【解析】【查阅资料】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有白色沉淀生成;【进行实验】将盛有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于氢氧化钠溶液中,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中压强减小,试管内液面上升,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实验反思】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会使装置中压强减小,试管内液面上升;为了进一步证明二氧化碳确实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也可以根据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来证明,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若两者没有发生反应,则现在的溶液中不会有碳酸钠,若两者发生反应,则会生成碳酸钠,所以可以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再逐滴加入足量稀盐酸(或氢氧化钙溶液或氯化钙溶液),若看到有气泡产生(或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实验分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碱性下降,pH下降,即为AB段变化; 过量的二氧化碳会继续和碳酸钠及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继续下降,应为BC段变化;由于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时会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取最后段的液体加热溶液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说明有碳酸氢钠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