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联考]山东省滨州市五校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88321682
资源大小:56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校级联考]山东省滨州市五校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考虑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20时,甲、乙具有相同的溶解度B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20时,可以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的甲溶液D50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同时等速降温,则乙溶液先有固体析出2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A作食品保护气B用于急救病人C作燃料D用于灭火3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与构成硫酸铜的微粒种类相同的是A铁B氯化钠C金刚石D二氧化碳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B硫酸钾属于氮肥C合金的熔点和硬度均高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立即升高5生活中的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塑料瓶B纯棉围巾C不锈钢菜刀D木制面板6农家乐是精准扶贫的新契机。下列相关事项中,其中一项与其他三项有本质区别的是A池塘清理消毒B农家肥腐熟C果蔬园亲子采摘D沼气作燃料煮饭7下列基本实验操作的图示正确的是A检查气密性B熄灭酒精灯C过滤悬浊液D读液体体积8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C6H6)、六氯苯(化学式C6Cl6)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苯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gB六氯苯中碳氯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C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D六氯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氯原子构成9物质的下列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B石墨烯质轻,用于制作轻便防寒服C可燃冰用作新型燃料D硬质合金用作精密切割刀具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药品B取用固体药品C滴加少量液体D加热液体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液体的倾倒B液体的加热C量取一定量的液体D用滴管取液体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B实验室需要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用量筒量取溶剂时,仰视读数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C除去Mg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Cl2可加入适量的Mg(OH)2,充分搅拌后过滤D分离氯化钠和碳酸钠两种固体,先加适量的稀盐酸,再蒸发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请从二氧化碳、氧气、氦气、硫酸铜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的化学式填空:能填充灌空气球 的是_;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_;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14结合NaOH、Ca(OH)2的相关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固体是_;(2)从微观角度看,它们的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_;(3)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少最Ca(OH)2 ,可选用的试剂是_。15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运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教育部规定学生的“营养餐”以肉、蛋、奶为主,主要补充人体所需 。(2)食品包装袋中用作干燥剂的是生石灰,生石灰的化学式是 (3)“高钙牛奶”中的“钙”指的是 (填 “单质”“分子”“原子”“元素”)。16有A、B、C、D四种元素,A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且第3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比第2电子层的电子数少1;B元素的某氧化物分子组成为BO3,其中B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且B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已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C和D2+的电子层结构与氖原子相同(1)写出下列微粒的符号:C_、D2+_已知通常电子层数越多,微粒半径越大;核电荷数越大,对核外电子吸引力越强,微粒半径越小试比较以上两种离子半径的大小_(2)B元素形成常见单核离子的化学符号:_,写出BO3与水反应的方程式_(3)已知: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把相对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从它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已知A的单质比I2活泼,写出A的单质与KI反应的方程式_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某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准确测定出某混合气体中(成分:CO、CO2、H2)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实验前先通一段时间氮气,再继续实验(已知:3H2 + Fe2O3 高温2Fe + 3H2O,实验中供选用试剂: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浓硫酸。且装置中试剂均足量,可重复使用)。实验时,丁盛装试剂,则乙盛装的是试剂_。实验时,应_(填字母)A先打开活塞K,再用管式炉加热 B先用管式炉加热,再打开活塞K写出丙装置内另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实验结束时,还要继续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目的是_(答一条)实验测得甲、乙装置共增重4.4克,丁装置增重3.6克,则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_。18实验室用适量的CO2气体与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Na2CO3固体。实验中用到的部分仪器(用品未列全)如图所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组装发生装置可选择的仪器有B、_(填标号),连接好装置后,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打开塞子,向分液漏斗中加适量水,_。为了防止产生气体速率过快,操作方法是_(不改变所用稀盐酸的浓度)。制备Na2CO3固体。查阅资料:当过量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极易生成NaHCO3,且无明显现象;NaHCO3分解生成Na2CO3需要吸收热量。方法一:实验步骤:各取25 mL NaOH溶液分别盛放在编号为甲、乙的两个烧杯中。将制取的CO2气体(用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混有的HCl)通入甲烧杯中至过量。将甲、乙两烧杯中的液体混合充分反应,再蒸干、灼烧。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方法二:向50 mL 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再将溶液蒸干、灼烧,也能得到与方法一相同质量的Na2CO3固体,该方法与方法一相比的不足之处是_。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6分)如表是国家对“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的界定标准。饮酒驾车 20mg/100mL血液中的酒精含量80mg/100mL醉酒驾车血液中的酒精合量80mg/100mL白酒、酒精和啤酒中均含有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饮酒后酒精可进入人体血液中。回答下列问题:乙醇分子中碳、氢、氧各原子个数比为_,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_;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结果精确到0.1%)。饮酒会使人的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或麻痹抑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某人饮酒后驾车,被交警发现,经测定其每10mL血液中酒精含量为9.3mg,属于_驾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C【解析】A20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正确;B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20 时,甲的溶解度是25g,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不能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的甲溶液,错误;D20 -50的某一温度,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50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同时等速降温,则乙溶液中先有固体出现,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溶解度曲线的能力。2、B【解析】A、作食品保护气是氮气或稀有气体的用途,故选项错误;B、用于急救病人,属于氧气的用途,故选项正确;C、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作燃料错误,故选项错误;D、用于灭火错误,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氧气有两个化学性质有:氧化性和助燃性,氧气用途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等。3、B【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详解】A、金属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C、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4、A【解析】A.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正确;B. 硫酸钾中不含有氮元素,不属于氮肥,应该是钾肥,故错误;C. 合金的熔点比组成金属低,硬度高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故错误;D.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属于吸热过程,溶液的温度立即降低,故错误;故选A。5、A【解析】A、塑料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正确;B、纯棉围巾由天然纤维组成,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C、不锈钢菜刀属于金属材料,错误;D、木制面板是用木材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错误。故选A。点睛: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6、C【解析】A. 池塘清理消毒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B. 农家肥腐熟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C. 果蔬园亲子采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 沼气作燃料煮饭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选C【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生成新的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7、B【解析】试题分析:A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先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然后往长颈漏斗中加水,看长颈漏斗中能否形成一段水柱,A错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而要用灯帽盖灭,B正确;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C错误;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D错误。故选B。考点:实验基本操作8、C【解析】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要求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除以相对分子质量。【详解】A、苯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故A不正确;B、六氯苯化学式C6Cl6,碳氯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35.5×6)=12:35.5,故B不正确;C、苯化学式C6H6,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故C正确;D、六氯苯化学式C6Cl6,1个六氯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氯原子构成,故D不正确。故选D。【点睛】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分子构成的物质,只能说1个该分子由几个原子组成。9、C【解析】A、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是利用膜分离将海水中的水分离出来,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B、石墨烯质轻,用于制作轻便防寒服,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C、可燃冰用作新型燃料,是因为可燃冰具有可燃性,利用的是化学性质,符合题意;D、硬质合金用作精密切割刀具,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变化。10、B【解析】A、试剂瓶盖应倒放在桌面上;故选项错误。B、用药匙将固体粉末药品送入试管中;故选项正确。C、胶头滴管滴加药品时,不能伸入试管中;故选项错误。D、加热试管中的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故选项错误。故选:B。11、A【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倾倒液体的操作是正确的操作;B选项对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1/3;C选项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D选项用滴管取液体时,要在空气中挤压胶帽;故答案选择A考点:基本操作12、B【解析】A、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故选项错误;B、实验室需要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用量筒量取溶剂时,仰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偏大,溶质质量不变,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正确;C、除去Mg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Cl2可加入适量的Mg(OH)2,氢氧化镁自身是沉淀,不与氯化铜反应,不能达到除杂的效果;故选项错误;D、分离氯化钠和碳酸钠两种固体,先加适量的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再蒸发,只剩氯化钠固体,将碳酸钠除去,分离物质要保证物质成分不变,故选项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He O2 CuSO4 【解析】氦气的密度比较小,可用于充灌探空气球,故填:He;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故填:O2;硫酸铜是由铜离子与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故填:CuSO4【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14、氢氧化钙 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碳酸钠 【解析】(1)氢氧化钙属于碱,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2)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所以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含有氢氧根离子;(3)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a(OH)2,可选用的试剂是碳酸钠。15、(1)蛋白质 (2)CaO (3)元素【解析】试题分析:教育部规定学生的“营养餐”以肉、蛋、奶为主,主要补充人体所需 蛋白质。食品包装袋中用作干燥剂的是生石灰,生石灰的化学式是)CaO, “高钙牛奶”中的“钙”指的是表示宏观概念的元素,不是表示微观概念的原子等。考点:基本概念16、F Mg2+ FMg2+ S2 【解析】A元素的原子有三个电子层,第三层电子数比第二层少1,由于第二层容纳8个电子,故A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核电荷数2+8+717,所以A为氯元素;根据B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B的相对原子质量:O的相对原子质量×32:3,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48×2÷332,B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则B元素的质子数为32÷216,所以B为硫元素;C和D2+的电子层结构与氖原子相同,氖的原子序数为10,C得到一个电子核外电子数为10,C的质子数为9,则C为氟元素,D失去两个电子核外电子数为10,D的质子数为12,则D为镁元素;【详解】(1)C为氟元素,D为镁元素,故C:F-;D2+:Mg2+;F-和Mg2+的电子层数都是2,F-的核电荷数为9,Mg2+的核电荷数为12,核电荷数越大,微粒半径越小,故两种离子的半径大小为:FMg2+;(2)硫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易得到两个电子,从而带上两个单位负电荷,故B元素形成常见单核离子的化学符号为S2;BO3为SO3,SO3与水反应生成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为氯元素,A的单质为氯气,已知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把相对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从它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故氯气和碘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碘,化学方程式为:。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 B 收集残余的气体 52% 【解析】甲装置中是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乙装置是浓硫酸,干燥一氧化碳和氢气,丁装置是浓硫酸,吸收生成的水。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氢气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水。【详解】(1)实验时,丁盛装试剂,则乙盛装的是试剂浓硫酸,干燥一氧化碳和氢气,故选。(2)实验时,应先用管式炉加热,再打开活塞K,通入氮气或其他性质稳定的保护气,排出试管内的空气,再进行实验,故选B。(3)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丙装置内另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实验结束时,还要继续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目的是收集残余的气体。(5)实验测得甲、乙装置共增重4.4克,丁装置增重3.6克,则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为,则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点睛】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氢气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水。18、AD 使分液漏斗的末端在液面以下,观察分液漏斗下端液柱是否稳定 通过活塞控制滴加盐酸的速度 2NaHCO3 Na2CO3+H2O+CO2 既消耗过多能源,如果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又会引起温室效应 【解析】(1)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分液漏斗,则需要选择锥形瓶以及双控橡皮塞,所以发生装置可选择的仪器有B、AD连接好装置后,检查气密性,首先要形成密闭体系,具体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打开塞子,向分液漏斗中加适量水,使分液漏斗的末端在液面以下,观察分液漏斗下端液柱是否稳定。为了防止产生气体速率过快,由于不改变所用稀盐酸的浓度,所以需要控制盐酸的滴加速率,所以操作方法是通过活塞控制滴加盐酸的速度。(2)由题意可知:过量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极易生成NaHCO3,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以及Na2CO3+CO2+H2O2NaHCO3步骤IIINaHCO3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和H2O,化学方程式为:NaHCO3+NaOH=Na2CO3+H2O,再将溶液蒸干、灼烧,生成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H2O+CO2;方法二的不足之处在于既消耗过多能源,如果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又会引起温室效应。故答案为(1)AD;使分液漏斗的末端在液面以下,观察分液漏斗下端液柱是否稳定;通过活塞控制滴加盐酸的速度;(2)2NaHCO3 Na2CO3+H2O+CO2;既消耗过多能源,如果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又会引起温室效应。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2:6:14:152.2%醉酒【解析】(1)由化学式可知,乙醇分子中碳、氢、氧各原子个数比为2:6:1;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2×2):(1×6)4:1;(2)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2.2%;(3)由表格信息可知,血液中的酒精含量80毫克/100毫升,因此经测定其每1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为9.3毫克,即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为93毫克,属于醉酒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