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全分析.pptx
本课程包括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营养学的内容包括食物中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消化吸收代谢、营养学评价、供给量和食物来源等营养学基础知识;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及膳食特点;膳食营养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社区居民营养调查与监测方法以及营养教育等。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各类食品的微生物、化学、放射性污染及预防措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卫生管理与常用食品添加剂介绍;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食物中毒及其预防;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等内容。第1页/共500页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营养、食品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及在预防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并能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为改善人民营养水平,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增进人民体质做出贡献。第2页/共500页绪 论学习重点:营养学及主要研究内容;食品卫生学及主要研究内容。基本概念: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营养:是指人体吸收、利用食物或营养物质过程,也是人类通过摄取食物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营养素:人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满足劳动及工作的需要,必须每日从外界环境摄入必要的物质,除空气和水外,还要通过各种食物组成的膳食,获得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工作、劳动的需要,此种营养物质称为营养素,是保证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第3页/共500页合理营养: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和科学的烹调加工,能向机体提供足够数量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以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保持人体健康。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第4页/共500页基本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它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理论体系、工作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又由于这两门学科,都涉及食物和饮食,故这两个学科又是密切联系的。第5页/共500页一、营养学营养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对营养的需要,即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社区营养等。营养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紧密相连。现代营养学起源于上世纪末叶,整个19世纪到本世纪初时发现和研究各种营养素的鼎盛时期。近年来对基础营养的研究又有许多新的进展。今后一个阶段营养工作者面临的营养问题.第6页/共500页营养学的进展 我国三千年前就有食医 现代营养学奠基于十八世纪中叶 整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为发现和 研究各种营养素的鼎盛时期 二十世纪末期植物化学物的研究热点 二十一世纪分子营养学为又一研究热点第7页/共500页二、食品卫生学食品卫生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包括污染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监测管理以及预防措施;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品添加剂;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以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食品卫生学也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食品卫生学起源于19世纪,首先提出的是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看法和巴氏消毒的理论和应用。本世纪中叶,由于现代食品的出现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发生或发现了各种来源不同、种类各异的食品污染因素,食品的安全和卫生显得越来越重要。第8页/共500页近年来,环境污染对食物链造成的污染问题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的安全性以及功能的评价和研究开发最近已成为食品卫生学中一个新兴领域。食品卫生学科的另一个新的和十分重要的动向是它在日益频繁的国际食品贸易中显示出重要的作用。第9页/共500页食品卫生学的进展 我国早在周朝就有对食品卫生的经验性认识和 管理 十九世纪初奠定了食品卫生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二次大战后,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三大食 品污染物研究迅猛发展 食品卫生领域的新问题 CAC的成立及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第10页/共500页食品卫生今后的重要任务有:以现代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最新理论和成就,不断制定和修订各项是凭卫生技术规范,并落实各项技术规范;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研究食物中毒的新病原物质,提高食物中毒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食品合格率;进一步以危害性分析理论与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各种食品污染物安全性评价,标准制定;进一步扩大研究新的食品污染因素,采用良好生产工艺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提高各种监测分析方法水平,加强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第11页/共500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离体实验(in vitro)整体实验(in vivo)人群研究:自愿者的试验研究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意外事故或突发事件的人群研究第12页/共500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展望 继续开展营养学的各项基础研究 开展各种特殊人群的合理营养与膳食结构研究 营养相关疾病的理论研究 加强社区营养及必要社会措施的研究 不断认识和研究在食物中新出现的污染问题 提高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的科学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体制与机构第13页/共500页第一篇 营养学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 蛋白质学习重点: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食物蛋白质来源第14页/共500页基本概念:必需氨基酸:有9种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分别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而成,如果膳食中能直接提供这两种氨基酸,则人体对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可分别减少30%和50%,故半胱氨酸和酪氨酸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第15页/共500页氨基酸模式: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其中含量最低的称第一限制氨基酸,余者以此类推。蛋白质互补作用:为了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以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叫蛋白质互补作用。氮平衡:是反应机体摄入氮和排出氮的关系。其关系式:B=I-(U+F+S),B:氮平衡;I:摄入氮;U:尿蛋;F:粪蛋;S;皮肤等氮损失。第16页/共500页基本要求:一、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是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物质和提供能量。二、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一)氨基酸和肽 (二)必需氨基酸(三)氨基酸模式和限制氨基酸第17页/共500页 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四、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一)蛋白质的含量(二)蛋白质消化率(三)蛋白质利用率 1.生物价: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计算公式如下:生物价=储留氮x100/吸收氮储留氮=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性氮),吸收氮=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第18页/共500页2.蛋白质净利用率:蛋白质净利用率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因此,它把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个方面都包括了,因此更为全面。计算公式如下:蛋白质净利用率(%)=消化率x生物价3.蛋白质功效比值:蛋白质功效比值是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指标。蛋白质功效比值=动物体重增加(g)摄入蛋白质(g)。第19页/共500页4.氨基酸评分:也叫蛋白质化学评分,该方法是用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和推荐的理想的模式或参考蛋白质的模式进行比较,因此是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率的关系。氨基酸评分=被测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mg)理 想 模 式 或 参 考 蛋 白 质 中 每 克 氮(或 蛋 白 质)中 氨 基 酸 量(mg)除上述方法和指标外,还有如相对蛋白质值;净蛋白质比值;氮平衡指数等。第20页/共500页五、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蛋白质缺乏在成人和儿童中都有发生,但处于生长阶段的儿童更为敏感。蛋白质缺乏常有热能不足,故称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临床表现有水肿型和消瘦型两种。反映体内蛋白质营养水平的常用指标主要为血清白蛋白和血清运铁蛋白等。六、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动物性蛋白质质量好,植物性蛋白质利用率较低。因此,注意蛋白质互补,适当进行搭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由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以推荐的RNI值在1.01.2g/kg体重,按热能计算,蛋白质摄入占膳食总热能的10%14%。第21页/共500页第二节 脂 类学习重点:脂类的分类、功能及食物来源基本概念: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n-6系列中的亚油酸和n-3系列中的-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两种脂肪酸。-3(或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数,第一个不饱和键在第三和第四碳原子之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6(或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端数,第一个双键在第六和第七碳原子之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第22页/共500页基本要求:一、脂类的分类及功能(一)甘油三酯1.甘油三酯:甘油三酯也称脂肪或中性脂肪。2.脂肪酸:脂肪酸因其所含的脂肪酸的链的长短、饱和程度和空间结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性和功能。第23页/共500页3.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两种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之所以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主要有以下功能:(1)是磷脂的重要组成成分:(2)亚油酸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3)与胆固醇的代谢有关:第24页/共500页(二)磷脂 磷脂,是指甘油三酯中一个或两个脂肪酸被含磷的其它基团所取代的一类脂类物质。其中最重要的磷脂是卵磷脂。磷脂的主要功能是细胞膜的构成成分。(三)固醇类 最重要的固醇是胆固醇,它是细胞膜和许多活性物质的重要成分及材料。第25页/共500页二、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吸收后的脂类由脂蛋白参与转运代谢。三、脂类的食物来源及参考摄入量 人类膳食脂肪主要来源于动物的脂肪组织和肉类以及植物的种子。动物脂肪相对含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多。植物油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普遍存在于植物油中,亚麻酸在豆油和紫苏油中较多,鱼贝类食物相对含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较多。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脂肪的摄入量应占总热能的30%以下。第26页/共500页第三节 碳水化物学习重点:碳水化物的分类、食物来源及功能基本概念:膳食纤维 指存在于食物中的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化合物的总称。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节约蛋白质作用 当体内碳水化物供给不足时,机体为了满足自身对葡萄糖的需要,则动用蛋白质通过糖原异生作用产生葡萄糖,长期下去将因蛋白质过度分解而对机体器官造成损害,因此摄入足够的碳水化物能预防过多的体内蛋白质进入糖异生旁路,而有利于发挥蛋白质特有的生理功能,这种作用称为节约蛋白质作用。第27页/共500页抗生酮作用 脂肪酸在体内分解代谢时产生的乙酰基需与碳水化物代谢产生的草酰乙酸结合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而最终被彻底氧化。当碳水化物不足时,因草酰乙酸不足使得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过多酮体,当超过了肌肉等外周组织的分解能力时,会发生酮症酸中毒。反之,当碳水化物充足时可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这种作用称为抗生酮作用。第28页/共500页基本要求:一、碳水化物的分类、食物来源(一)单糖 在结构上由3-7个碳原子构成。食物中的单糖主要有以下几种。1.葡萄糖 6碳糖2.果糖 6碳酮糖3.半乳糖 是乳糖的组成成分 4.其它单糖 (1)戊糖类,如核糖、脱氧核糖等;(2)甘露糖,主存在于水果和根、茎类蔬菜中;(3)糖醇类,如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等。第29页/共500页(二)双糖由两分子单糖缩合而成。常见以下几种。1蔗糖 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日常食用白糖即蔗糖,是由甘蔗或甜菜提取而来。2麦芽糖 由两分子葡萄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是淀粉的分解产物,存在于麦芽中。3乳糖 有一分子葡萄糖与一分子半乳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存在于乳中。4海藻糖 由两分子葡萄糖组成,存在于真菌及细菌之中。第30页/共500页(三)寡糖是由3-10个单糖构成的小分子多糖。较重要的有:1棉子糖:由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构成。2水苏糖:由组成棉子糖的三糖再加上一个半乳糖组成。以上两种主存在于豆类食品中,因在肠道中不被消化吸收,产生气体和产物,可造成肠胀气;而有些寡糖可被肠道有意细菌利用,而促进这些菌群的增加而有保健作用。第31页/共500页(四)多糖大于10个单糖组成的多糖化合物1.糖原 2.淀粉3.膳食纤维 指存在于食物中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化合物的总称。(1)不溶性纤维 a纤维素 存在于所有植物中,以小麦为代表。b半纤维素 存在于小麦、黑麦、大米、蔬菜中。c木质素 存在于所有植物中。(2)可溶性纤维 1)果胶、树胶和粘胶 存在于柑橘类和燕麦类制品中。2)某些半纤维素 存在于豆类中。第32页/共500页一、碳水化物的功能体内碳水化物以葡萄糖、糖原和含糖复合物三种存在形式,其功能与其存在形式有关。碳水化物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1.提供机体热能2.是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3.提供膳食纤维发挥以下生理功能。a增强肠蠕动,利于粪便排除。b具有吸水膨胀功能,增加粪便体积,从而稀释肠道内害物质的浓度及降低其吸收。c维持肠道正常菌群,有利于益生菌的生长,不利于厌氧菌的生长。d控制体重及降低血糖、血胆固醇等保健功能。e预防结肠癌发生的作用。第33页/共500页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碳水化物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中进行;在肠道中,一些膳食纤维可被肠道细菌作用,产生水分、气体和短连脂肪酸,可被吸收产生热能;有一部分人为乳糖不耐受症:他们不能或少量地分解吸收乳糖,大量乳糖因未被吸收而进入大肠,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酸、产气、引起胃肠不适、胀气、痉挛和腹泻等。第34页/共500页三、碳水化合物供给膳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均能提供热能,但膳食碳水化物供热比例最高,以占总热能的6070%为宜。碳水化合物主要食物来源有:谷类、薯类、根茎类、蔬菜、豆类,含淀粉多的坚果提供淀粉类碳水化物,食糖等提供单糖、双糖类碳水化物;蔬菜、水果及粗糙的粮谷类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第35页/共500页 第四节 热 能学习重点:人体的热能消耗基本概念:1.基础代谢:是指维持生命的最低热能消耗。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禁食12小时后,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的热能消耗。2.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或每公斤体重)的热能消耗。3.食物热效应:人体在摄食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热能,这种因摄食而引起的热能的额外消耗称食物热效应。第36页/共500页一、概述 热能包括热和能两种。在体内,热量维持体温的恒定并不断地向环境散发,能量可维持各种生理和体力活动的正常进行。国际上通用的热能单位是焦耳。二、人体的热能消耗(一)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消耗的热能是维持生命的最低热能消耗。可利用身高、体重等指标计算出每天的基础代谢的热能消耗。人体的基础代谢不仅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自身的基础代谢也常有变化。第37页/共500页影响人体基础代谢的因素:(1)体格的影响:(2)不同生理、病理状况的影响:(3)环境条件的影响:(4)尼古丁和咖啡因可以刺激基础代谢水平升高。(二)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所消耗的热能约占人体总热能消耗的15%-30%。是人体热能消耗变化最大,也是人体控制热能消耗、保持能量平衡维持健康最重要的部分。体力活动所消耗热能多少与肌肉发达程度、体重和活动时间、强度等因素有关。第38页/共500页(三)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不同的成分其食物的热效应不等。以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脂肪的食物热效应最少。这与营养素消化吸收后转变成ATP的量、以及转变成组织成分时消耗的能量有关。三、人体一日热能需要的确定 确定各人群的热能需要量常采用计算法和测量法。四、热能供给 人体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三大热能营养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占总热能的适宜比例分别为10%-14%、20%-25%和60%-70%。第39页/共500页 第五节 矿 物 质学习重点:钙、铁、碘、锌、硒、铜、铬的生理功能、吸收代谢以及缺乏或过多时对机体的危害基本概念:1.矿物质:除碳、氢、氧和氮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外,其余的存在人体内的元素统称为矿物质(或无机盐或灰分)。2.常量元素:体内的元素其含量大于体重0.01%者为常量元素。3.微量元素:体内的元素其含量小于体重0.01%者为微量元素。第40页/共500页基本要求:已经发现有20种左右的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维持生理功能、生化代谢所必需。其中常量元素有7种,如钙、磷、钠、钾、氯、镁与硫。微量元素有10种,即铜、钴、铬、铁、氟、碘、锰、钼、硒和锌;可能必需元素硅、镍、硼、钒。第41页/共500页矿物质与其它营养素不同,不能在体内生成,且除非被排出体外,不可能在体内消失。因此必须通过膳食补充。在体内,矿物质的特点:分布极不均匀;其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元素间比例变动不大;元素之间尚存在拮抗与协同作用;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的摄入量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根据矿物质在食物中的分布及其吸收、人体需要特点,在我国人群中比较容易缺乏的有钙、铁、锌。在特殊地理环境或其它特殊条件下,也可能有碘、硒及其他元素的缺乏问题。第42页/共500页矿物质的特点 矿物质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和饮水中摄取 矿物质在体内分布极不均匀 矿物质相互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 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虽需要量很少,但因其生理剂量与中毒剂量范围较窄,摄入过多易产生毒性作用。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 维持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组成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多种酶类的成分第43页/共500页矿物质缺乏的主要因素 地球环境中各种元素的分布不平衡 食物中含有天然存在的矿物质拮抗物 食物加工过程中造成矿物质的损失 摄入量不足或不良饮食习惯 生理上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第44页/共500页一、钙成年时体内钙含量达8501200克,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一种无机元素。体内的钙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齿中,1%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一)生理功能钙不仅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还有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以及参与血凝过程、激素分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等作用。第45页/共500页(二)吸收与代谢 1.吸收 钙在小肠通过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吸收,一般钙吸收率为20%60%不等。2.排泄 钙在体内代谢后主要经肠道排出,钙从尿中排除量约为摄入量的20%左右。高温作业和哺乳期可通过汗和乳汁排除。3.储留 钙在体内的储留受膳食供给水平及人体对钙需要程度等所左右。第46页/共500页(三)参考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钙的AI值为0岁300mg,0.5岁-400 mg,4岁-800 mg,11岁-1000 mg,18岁-800 mg,50岁-1000 mg,孕妇1000 mg,乳母1200 mg。(四)食物来源钙的食物来源应考虑钙含量及利用率。含钙较高的食物如奶与奶制品、小虾皮、海带、发菜和豆与豆制品。第47页/共500页二、磷磷在成人体内含量为650克,85%90%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一)生理作用 磷是构成骨骼、牙齿及软组织的重要成分,也是许多维持生命物质如核酸、酶、磷蛋白等的重要成分。(二)吸收、排泄磷主要在小肠吸收,摄入混合膳食时,吸收率达60%70%。磷主要从肾脏排出。(三)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磷AI值,成人700 mg。第48页/共500页三、铁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总量为45克。体内铁60%75%存在于血红蛋白中,3%在肌红蛋白,1%为含铁酶类。以上铁存在形式又称之为功能性铁。其余25%为贮存铁。(一)生理作用 铁为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A以及某些呼吸酶的成分,参与体内氧与二氧化碳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第49页/共500页(二)吸收与代谢 植物性食物中铁吸收率较动物性食物(除蛋类)为低。铁在食物中主要以三价铁(非血色素铁)形式存在,少数食物中为还原铁(血色素铁)形式。非血色素铁在体内吸收过程受膳食因素的影响,如粮谷和蔬菜中的植酸盐、草酸盐以及存在于茶叶及咖啡中多酚类物质等均可影响铁的吸收。此外,无机锌与无机铁之间有较强的竞争作用,互有干扰吸收作用。但维生素C、某些单糖、有机酸以及动物肉类有促进非血色素铁吸收的作用。核黄素对铁的吸收、转运与储存均有良好影响。第50页/共500页(三)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 当体内缺铁时,铁损耗可分三个阶段,即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和缺铁性贫血期。铁缺乏对人体的影响:工作效率降低、学习能力下降、冷漠呆板;儿童表现为易烦躁,抗感染能力下降。(四)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婴幼儿由于生长较快,需要量相对较高,需从食物中获得铁的比例大于成人;妇女月经期铁损失较多;孕期铁需要量增加,为此摄入量应适当增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铁的AI值成年男子15 mg,成年女子20 mg孕妇、乳母25 mg。铁良好来源为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畜禽肉类、鱼类。第51页/共500页不同人群铁的适宜摄入量(AI)mg/d年龄性别铁年龄性别铁00.51471114男女男女0.3101212121618201850孕妇早期 中期晚期乳母男女15201515253525成人铁的UL为50mg/d第52页/共500页含铁较高的食物mg/100g食物 含量食物 含量食物 含量鸭血 30.5鸡血 25.0沙鸡 24.8鸭肝 23.1猪肝 22.6蚌肉 50.0蛏子 33.6蛤蜊 22.0刺蛄 14.5发菜 99.3红蘑 235.1冬菇 10.5藕粉 41.8黑芝麻 22.7鸡蛋黄粉 10.6地衣(水浸)21.1冬菜 11.4苜蓿 9.7第53页/共500页四、碘人体内含碘约2050克。甲状腺组织含碘最多,约占体内总碘量的20%左右(约8mg)。其中:甲状腺素(T4)占16.2%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占7.6%一碘酪氨酸(MIT)占32.7%二碘酪氨酸(DIT)占33.4%其他碘化物为16.1%血液中碘主要为蛋白结合碘(PBI)约为30-60g/L第54页/共500页(一)生理作用 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故其生理作用也通过甲状腺素的作用表现出来.甲状腺素促进和调节代谢及生长发育:1、促进生物氧化,协调氧化磷酸化过程,调节能量转化;2、促进蛋白质合成,调节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3、促进糖和脂肪代谢;4、调节组织中水盐代谢;5、促进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6、活化酶(细胞色素酶系、琥珀酸氧化酶系等100多种)7、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组织的发育和分化及蛋白质合成第55页/共500页(二)吸收与代谢 食物中碘离子极易被吸收,进入胃肠道后1小时内大部被吸收,3小时完全吸收。吸收后的碘,迅速转运至血浆,常不与血液中蛋白质结合,并遍布各组织中。代谢甲状腺素碘重新利用经肾脏排出90%肝内合成甲状腺素葡萄糖酸酯或硫酸酯随胆汁流入小肠,从粪便排出10%第56页/共500页(三)碘缺乏 碘缺乏可引起甲状腺肿大。因碘缺乏多由于环境、食物缺碘造成,常为地区性,是为地方性甲状腺肿。有些食物(如白菜、萝卜)含有抗甲状腺素物质,可影响碘的吸收。此外蛋白质不足,钙、锰、氟过高或钴、钼不足对甲状腺素合成有影响。孕妇严重缺碘,可殃及胎儿发育,是新生儿生长损伤,产生呆小病。采用碘化食盐(也有采用碘化油)方法,可以预防碘缺乏。第57页/共500页(四)碘过量 碘摄入过量可造成高碘甲状腺肿。常见于发生摄入含碘高的饮水、食物,以及在治疗甲状腺肿等疾病中使用过量的碘制剂等情况。这只要限制高碘食物,即可防治。(五)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中 国 营 养 学 会 推 荐 的 RNI值 为 成 人150g,孕妇、乳母200 g。含碘较高的食物有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淡菜、海参等。第58页/共500页五、锌人体含锌22.5克主要存在于肌肉、骨骼、皮肤。骨骼肌59%29%6%5%1.5%骨骼皮肤肝脑第59页/共500页血液中锌分布情况血液中锌含量红细胞75%-85%血浆12-22%白细胞3%以金属酶、碳酸酐酶、碱性磷酸酶的组分存在主要与蛋白质相结合第60页/共500页(一)生理作用 锌的生理作用表现在多方面:是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人体约80多种酶的活性与锌有关,如碳酸酐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羧肽酶、RNA聚合酶、DNA聚合酶等。促进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锌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等过程都有关。促进食欲。锌参与构成唾液蛋白而对味觉与食欲发生作用。促进维生素A代谢和生理作用。参与免疫功能。维持细胞膜结构。第61页/共500页(二)吸收与代谢锌在小肠吸收后,与血桨白蛋白或运铁蛋白结合,随血液流入门脉循环,分布于各器官组织。膳食中含磷化合物(如植酸)、过量纤维素、某些微量元素(铁)可影响吸收。锌代谢后,主要通过胰腺分泌排出,小部分从尿中排出,汗液中含锌。第62页/共500页(三)缺乏与过量锌缺乏表现为:生长迟缓、食欲不振、味觉迟钝甚至丧失、皮肤创伤不易愈合、易感染、性成熟延迟等。锌过量常可引起铜的继发性缺乏,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第63页/共500页(四)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锌的RNI值为成年男子15 mg,成年女子11.5 mg,孕妇16.5 mg 乳母21.5 mg。锌的食物来源广泛,但动植物性食物的锌含量与吸收率有很大差别。牡蛎含锌量最高(每100g含锌高达100mg以上)。第64页/共500页六、硒 硒在人体总量1420mg,广泛分布于组织和器官中。(一)生理作用 1.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硒在体内能特异地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与过氧化物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保护生物膜免受损害,维持细胞正常功能。2.硒与金属有很强亲和力 在体内硒与金属如汞、镉和铅等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物而解毒,并使金属排除体外。3.保护心血管、维护心肌的健康 在我国以心肌损害为特征的克山病,发现缺硒是一个重要因素。4.促进生长、保护视觉器官以及抗肿瘤的作用。第65页/共500页(二)吸收与代谢硒在小肠吸收,无机硒与有机硒都易于被吸收,其吸收率大都在50%以上。硒(小肠)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转运)各器官、组织(代谢)代谢后硒肾脏排出粪便汗中排出肺中排出第66页/共500页(三)硒缺乏与过量 硒缺乏已被证实是发生克山病的重要原因。临床主要症状为心脏扩大、心功能失代偿、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心率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缓等。生化检查可见血浆硒浓度下降,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此外,缺硒与大骨节病也有关,用亚硒酸钠和VE治疗。硒摄入过量可致中毒。主要表现为头发变干、变脆、易断裂及脱落,严重可致死亡。第67页/共500页(四)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预防克疝病所需“硒最低日需要量”为19 g/d(男),14 g/d(女);生理需要量为40 g/d,中国营养学会RNI值为成人50 g。动物性食品肝、肾、肉类及海产品是硒的良好来源。第68页/共500页七、铜铜在人体内约为50120mg,分布于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其中以肝(15%)和脑(10%)中浓度最高,肝与脾是铜的储存器官。第69页/共500页(一)生理作用铜在体内与十余种氧化酶的活性有关,因此也以这些酶的形式参与许多作用。1.参与铁代谢和造血:参与铜蓝蛋白催化Fe2+氧化为Fe3+,对于形成运铁蛋白促进铁的转运与贮存有重要作用。2.参与结缔组织的合成,维护骨骼、血管和皮肤的健全(蛋白交联):参与赖氨酰氧化酶的作用而形成醛赖氨酸,有利于胶原的合成。3.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超氧离子毒害:超氧化物转化 铜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成分。它们催化超阳离子成为氧和过氧化氢,从而保护活细胞免受毒性很强的超氧离子的毒害。4.与多巴胺-羟化酶、酪氨酸酶等含铜酶与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酪氨酸转化为多巴以及黑色素都有关。5、其他功能:黑色素合成的酶含铜,研究发现铜与体温调节、胆固醇和糖代谢、免疫、心功能有关。第70页/共500页(二)吸收与代谢铜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吸收,吸收率约为40%。锌、VitC与果糖影响铜吸收。吸收后的铜,被运送至组织(骨骼)、器官(肝脏),用以合成铜蓝蛋白和含铜酶。正常人每日通过粪、尿和汗排出铜,约占总排出量80%通过胆汁,其次为小肠粘膜。第71页/共500页(三)缺乏与过量在某些情况下如长期完全肠外营养、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早产儿可能发生铜缺乏。主要表现为皮肤、毛发脱色、精神性运动障碍、骨质疏松等。铜缺乏还会引起低色素性小红细胞性贫血。过量的铜摄入可致急性中毒,引起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腹泻以及头痛、眩晕等。(四)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铜的RNI值为成人每日2.0-3.0 mg,儿童每日1-2 mg。含铜丰富的食物有肝、肾、鱼、坚果与干豆类,牡蛎含量特别高。第72页/共500页八、锰人体内锰总量200400mol。锰是精氨酸酶的组成成分,也是羧化酶的激活剂,参与体内脂类、碳水化物的代谢。锰还是Mn-SOD的重要成分。锰缺乏可致动物生长停滞、骨骼畸形、生殖功能紊乱,抽搐和运动失调等。含锰较多的食物为坚果、原粮。第73页/共500页九、钴人体内含钴量在1.0mg左右。钴在体内主要以维生素B12的成分存在,表现为维生素B12的作用,即与红细胞的正常成熟有关。人类需要的是活性型的钴,即维生素B12,主要存在动物性食品中。钴(维生素B12)缺乏,产生恶性贫血;过量摄入钴酸盐,可引起心力衰竭。主要经肾脏排出。第74页/共500页十、钼钼在人体约9mg。钼是作为黄素依赖酶的辅助因子,在嘌呤代谢和铁的转运过程中发挥其作用。第75页/共500页十一、铬铬在体内含量约为510mg。铬在体内主要为潜在性胰岛素作用,已知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组成成分,葡萄糖耐量因子是Cr3+、尼克酸和谷胱甘肽的络合物,可能是胰岛素的辅助因素,有增强葡萄糖的利用以及使葡萄糖转变成脂肪的作用。当铬摄入不足时,有致生长迟缓、葡萄糖耐量损害、高葡萄糖血症。铬的良好来源为肉类及整粒粮食、豆类。啤酒酵母、畜肝含铬量高,且铬活性也大。第76页/共500页十二、镍体内镍含量约为610mg。镍在体内,可构成某些金属酶的辅基,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刺激造血功能和维持膜结构。第77页/共500页第六节 维 生 素学习重点:维生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人体营养评价指标及食物来源。基本概念:1、维生素 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每天必须从食物中提供,不参与机体构成也不提供能量,机体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时回出现相应的缺乏症。2、维生素A原 凡在体内能形成维生素A的类胡萝卜素统称为维生素A原。3、暗适应 人若进入暗处,因视紫红质消失,故不能见物,当足够的视紫红质再生后才能在一定照度下见物,这一过程成为暗适应。第78页/共500页一、概述(一)维生素的共同特点 1.以本体或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2.不能在体内合成,也不能大量贮存,必须食物提供。3.机体需要量甚微,但在调节机体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4.不构成组织,也不提供能量。5.多以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发挥功能。6.有的具有几种结构相近、活性相同的化合物。第79页/共500页(二)命名维生素可按字母命名,也可按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因而,一种维生素可有多种名称。字母命名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英文名称维生素A视黄醇干眼病维生素vitaminA,retinol维生素D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vitaminD,calciferol第80页/共500页(三)分类椐溶解性维生素可分为两大类。1.脂溶性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A、D、E、K,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在食物中常于脂类共存,在酸败的脂肪中容易破坏。摄取多时可在肝脏贮存,如摄取过多可引起中毒。2.水溶性维生素 包括B族维生素(B1、B2、B6、PP、B12、叶酸、泛酸、生物素等)和维生素C。溶于水,体内不能贮存,水溶性维生素及其代谢产物较易从尿中排出,因此可通过尿中维生素的检测而了解机体代谢情况。一般无毒性,如缺乏可较快出现缺乏症。另外,有些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有人称之为“类维生素”,如类黄酮、肉碱、牛磺酸等。第81页/共500页(四)维生素缺乏当某种维生素长期摄入过低时会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在营养素缺乏中以维生素缺乏最为多见,维生素缺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缺乏原因(1)维生素摄入不足。(2)吸收利用障碍。(3)需要量相对增加。2.缺乏分类(1)原发性维生素缺乏,继发性维生素缺乏。(2)临床缺乏与亚临床缺乏。3、发生过程(渐进过程)组织中维生素储存量降低 生化指标异常 生理功能降低 组织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症状 营养素耗竭 生命停止第82页/共500页(五)相互关系 1、维生素与其他营养素之间的关系:高脂肪膳导致核黄素需要量增加;高蛋白膳有利于核黄素的利用和保存;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需要量随热能需要量增高而增加。2、维生素之间的关系:维生素E能促进维生素A在肝内储存;硫胺素缺乏时,组织中核黄素下降而尿中排出量增高。3、维生素之间、维生素与其他营养素之间保持平衡非常重要,否则容易引起营养素的代谢紊乱。第83页/共500页二、维生素A(一)概念和理化性质维生素A是指含有-白芷酮环结构的多烯基结构,并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动物体内含有的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维生素A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等物质;在红、黄、绿植物中含有的类胡萝卜素中约有1/10为维生素A原,如-胡萝卜素、-胡萝卜素、-胡萝卜素、隐黄素等,其中以-胡萝卜素活性最高。维生素A有维生素A1(视黄醇)和A2(3-脱氢视黄醇)之分,前者主存在于海水鱼的肝脏中,生物活性较高;后者主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生物活性较小。维生素A对酸、碱、热稳定,但易被氧化和受紫外线破坏。第84页/共500页(二)吸收与代谢动物中视黄醇酯和植物中的维生素A原在胃内蛋白酶的作用下从食物中释出,然后在小肠胆汁和胰脂酶的作用下消化分解。其中-胡萝卜素在加氧酶的作用下形成两分子维生素A。血循环中维生素A的主要以全视黄醇结合蛋白形式存在。视黄醇在体内被氧化为视黄醛后,进一步氧化为视黄酸,前两者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后者生物活性不全,是代谢排泄形式。第85页/共500页(三)生理功能1.维持正常视觉 维生素A能促进细胞内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再生,维持正常的暗适应能力,从而维持正常视觉。2.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生长与分化。3.促进生长发育。4.抗癌作用。5.维持正常免疫功能。第86页/共500页 肝脏(储存)全反式视黄醇(血浆)11-顺式视黄醇全反式视黄醇(眼视网膜)视紫红质食物11-顺式视黄醛(红色)全反式视黄醛(白色)b -2H+2H c(暗处)视蛋白引发视神经冲动弱光 a a 视黄醇在暗适应中的作用a:视黄醛异构酶b:乙醇脱氢酶C:视黄醛还原酶第87页/共500页(四)缺乏与过量 1.维生素A缺乏症 (1)暗适应时间延长、夜盲症。(2)干眼病。(3)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4)儿童生长发育迟缓。2.维生素A过量 引起急性、慢性及制畸毒性。多发生在一次或连续多次摄入成人摄入量100倍以上。第88页/共500页(五)营养状况鉴定1.血清维生素A水平 参考指标。2.改进的相对剂量反应实验 诊断边缘状态。3.暗适应功能测定 适用大规模人群调查。4.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 较好指标。5.眼结膜印迹细胞学法及眼部症状检查 第89页/共500页(六)供给量与食物来源推荐摄入量(RNI),14岁以上人群男性为800 ugRE/d,女性为700 ugRE/d。膳食视黄醇当量(ugR